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春秋、战国

鲍叔牙荐管仲

故事中的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相信大家也都有朋友,请说一说,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周幽王亡国后,他的儿子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将国都迁到了洛邑,东周从此拉开了序幕。东周又分为两个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作春秋;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56年,这一历史时期时期被称作战国。

春秋时期,诸侯当中最早成为霸主的是齐桓公。齐国是姜尚的封地,是个大国,国力比较强盛。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齐襄公被杀。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他们都身在国外,听到国君被杀的消息后,都赶忙回国争夺王位。

公子纠的师傅叫作管仲,他担心公子小白先赶回齐国,便在半路设下埋伏。他远远地看见小白乘车过来,便张弓搭箭,一箭射去。小白惨叫一声,倒在车里。他自以为小白必死无疑,于是和公子纠一路慢慢悠悠、大摇大摆地回到齐国。哪里料到小白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他当时射中的不过是小白的腰带环。等他们进入齐国境内,才发现小白早就抢在前面,登上了国君的宝座。公子小白便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立刻杀死公子纠,并把管仲关进了大牢。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管仲必死无疑,而齐桓公的师傅鲍(bào)叔牙却说,管仲非但不能杀,而且还应当重用。齐桓公生气地说:“管仲差点杀了我,我恨不得立即要他的命,怎么可能用他!”鲍叔牙说:“以前管仲是公子纠的师傅,用箭射您,是因为他对公子纠忠心。他的才能比我强太多了。如果您只是想治理好齐国,有我鲍叔牙就差不多了;要是您想称霸天下,非用管仲不可!”齐桓公一向相信鲍叔牙,于是找管仲谈话,发现管仲果然是个人才,立即命他为相。

其实鲍叔牙和管仲,很早之前就是好朋友。他们合伙做生意,鲍叔牙拿的本钱多,管仲拿的本钱少,可是赚了钱,管仲总是多拿一份。有人看不过去,质问:“凭什么好处都让管仲占尽了?”鲍叔牙说:“管仲家里比较穷,这可以理解。”后来,管仲又和鲍叔牙一起去参军。但是每次冲锋,他都躲在鲍叔牙后面;退兵时,他又准会跑到鲍叔牙前面。有人对鲍叔牙说,管仲这个人是个懦夫,鲍叔牙却说那是因为他家里有老母亲要赡养,所以才爱惜自己的性命。不管别人怎么说,鲍叔牙从始至终都信任管仲,后人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情谊,称作“管鲍之交”。

这一次,管仲果然没有让老朋友失望。他一方面改革制度,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让军队人员充足、兵强马壮;一方面大力开采铁矿,大量制造农具,大大地提高农民的耕种技术。除此之外,他还提倡大规模地用海水煮盐。齐国离海近,生产盐很容易,别的离海远的国家都到齐国买盐,因此齐国越来越富强。这样过了七年,齐桓公就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而鲍叔牙呢,为了国家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甘心屈居人下,他力荐管仲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人传颂!

[注:管仲:名夷吾,相传是周穆王的后代。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华夏第一相”。]

相关故事

老马识途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亲自率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打了胜仗想要返回齐国时,大军却在一个山谷里迷了路。管仲说:“大王,我听说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领大军走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自由行走。果然,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同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随其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路。

知识链接

春秋时期,周王朝日渐衰败,与此同时,一些诸侯的实力日渐壮大。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富,当上实际控制天下的霸主,他们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战争。在这期间,先后有五个诸侯当上了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秦穆公羊皮换相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觉得秦穆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具备成为霸主的品质了吗?

春秋时期,群雄并起,当时的秦国地处西北边陲(chuí),国小民弱,与其他强国相比一点儿都不起眼。他们的第十五代国君秦穆公即位后,雄心勃勃,力求改变现状,他求贤若渴,开始广招人才。

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北)有个叫百里奚的人,饱读诗书,才学过人。可是他家境贫困,加上虞国宗法制度森严,平民根本没有希望当官。百里奚的妻子杜氏是个很有见识的女子,她不忍心看到自己的丈夫怀才不遇,于是便杀掉了家里唯一一只下蛋的母鸡,炖熟了给丈夫饯行,鼓励他去别的国家一展抱负。

百里奚从虞国出发,分别去了宋国、齐国等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唯一的收获是,他在宋国结交了一个名叫蹇(jiǎn)叔的朋友。后来,在蹇叔的举荐下,他回虞国当了个大夫。可是虞国国君是个爱贪小便宜的糊涂虫,在收了晋国送的玉璧和宝马后,就答应借道路给晋国,让晋国去征讨自己的邻国虢国。

晋国灭掉虢国后,直接把矛头指向了虞国。公元前655年,晋国灭掉虞国,俘虏了虞国国君以及大夫百里奚。由于他拒绝在晋国做官,因此被晋国充作奴隶,在穆姬嫁给秦穆公时候,陪嫁到秦国。

百里奚不甘心做一个奴隶,所以在前往秦国的途中,偷偷地逃到了楚国。楚国国君楚成王听说百里奚擅长养牛,就让百里奚为自己养牛。

这时,刚当上秦国国君的秦穆公广招天下贤士,听说百里奚是个人才,就想重金赎回百里奚。秦穆公的谋臣公子絷(zhí)说:“楚成王一定不知道百里奚的才能,才让百里奚养牛。如果用重金赎他,就等于告诉别人百里奚是千载难遇的人才,这样就不好办了。”秦穆公问:“那我怎样才能得到百里奚呢?”公子絷想了想,说:“要不这样吧,我们贵物贱买,用一个奴隶的市价,也就是五张黑公羊皮来换百里奚。那样楚成王就一定不会怀疑了。”

百里奚被赎回秦国后,秦穆公亲自接见了百里奚。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大王您垂询呀!”秦穆公说:“虞君昏庸无能,才让你做了俘虏,这并不是你的过错。”秦穆公亲自解除了他的奴隶身份,并向他讨教国家大事。两人一谈就是三天,言无不合。秦穆公十分高兴,要拜他做上大夫,把秦国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他。可是百里奚坚决辞让不受,并极力推荐自己的好友蹇叔。最后,秦穆公派人用很隆重的礼仪把蹇叔请到了秦国,让他和百里奚一起做秦国的上大夫。他们帮秦穆公立法教民,兴利除害,秦国渐渐变得富强起来。

因为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换回来的,所以人们都管百里奚叫“五羖(gǔ)大夫”。

[注:秦穆公:嬴姓,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穆公在位期间,广纳贤士,大胆任用非本国的人才,开秦国任用客卿制度的先河。被《史记》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

相关故事

穆公亡马

有一次,秦穆公不小心丢了自己心爱的骏马。他亲自出去找,发现马已经被人杀掉了,一些人正聚在一起吃马肉。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呀!”大家听了惊慌失措。秦穆公接着又说:“我听说吃马肉不喝酒是要死人的。”于是不但没有惩罚他们,反而给他们酒喝。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国,秦穆公陷入重围。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说:“是时候来报答穆公的恩德了。”于是他们奋力杀敌,使得穆公幸免于难。

知识链接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安葬在雍地(今陕西省凤翔县东南)。为他殉葬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车氏的三兄弟奄息、仲行、针虎。这兄弟三人十分善良、勇武,是难得的人才,因此国人悲痛万分。

讲求“仁义”的宋襄公

讲“仁义”本来是件好事儿,可是宋襄公却落得个贻笑大方,说一说,他错在了哪里?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齐国太子昭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宋襄公通知各国诸侯,请他们出兵护送太子昭回到齐国继承王位。但是宋襄公的号召力不够,多数诸侯根本不搭理他,只有三个小国派了一点儿人马来应付了一下。

宋襄公率领四国军队进入齐国,齐国的一些大臣对太子昭比较同情,再加上不清楚宋军的实力,于是拥立太子昭即位,是为齐孝公。因为这件事,宋襄公声名鹊起。于是他野心勃勃,想成为像齐桓公一样的霸主。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效仿齐桓公会盟诸侯。会上,宋襄公以盟主自居,致使齐、楚两国的国君很不高兴。宋襄公没有经过这两个大国的同意,又自作主张,约定七月再次在宋国的盂地(今河南省睢县)开大会。公子目夷是宋襄公的哥哥,他觉得宋襄公这样做非常不妥,就劝他:“我们宋国只是一个小国,实力不足,争当霸主是要惹来灾祸的。”宋襄公一心想当霸主,固执地撇撇嘴,没有理他。

到了七月,宋襄公因为先前自己提出参加大会的诸侯不能带兵马,所以没带什么随从就打算前往。这时公子目夷又劝他:“为了防止发生变故,主公还是带一些兵马去吧。楚国人一向都不讲信用。”宋襄公坚定地说:“那不行,不带兵马是我自己提出来的,我不能不守信用。”在大会上,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当盟主。争论中,楚成王毫不客气,直接坐在盟主的宝座上。宋襄公见状气坏了,指着楚成王的鼻子大骂起来。这时,楚国的随从们立即脱掉外衣,亮出里面的铠甲,蜂拥而上把宋襄公逮住,押回了楚国。后来齐国和鲁国出面调解,楚成王也觉得抓了宋襄公没什么用,几个月后就把他放回去了。

宋襄公回去之后,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恶气,但是由于楚国兵强马壮,他怕打不过。想来想去,他就把气撒在楚国的“忠实小弟”郑国身上,决定出兵去打郑国。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率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宋、楚两军在泓(hóng)水(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相遇,楚军打算渡过河进攻宋军。公子目夷看到楚军渡河刚渡了一半,立刻建议宋襄公趁这个机会迎头痛击楚军。宋襄公摆着手说:“这不行!我们是讲仁义的国家,不能乘人之危搞偷袭。”过了一会儿,楚军全部渡过河上了岸,乱哄哄地排开阵势打算攻过来。公子目夷又着急地说:“趁楚军还没有摆好阵势,我们这时候赶快打过去,也可以取胜。”宋襄公听了,生气地说:“你怎么净出歪主意!趁人家没摆好阵势去偷袭,这是讲仁义的人应该做的事吗?”又过了一会儿,楚军已经列好阵势,无边无际地冲杀过来。宋军根本不是对手,一下子就被打得丢盔弃甲,败下阵来。乱军之中,宋襄公被箭射中了大腿。幸亏将士们拼死保护,才保全性命。

回国的路上,宋国人议论纷纷,都埋怨宋襄公不该这样打仗。宋襄公揉着受伤的大腿,教训他们说:“讲仁义的军队就是要以德服人,不能乘人之危而攻打别人。比方说,敌人已经受伤了,就不要再伤害他们;对待头发花白的敌人,就不能抓他们当俘虏……”

宋襄公受了重伤,过了一年就死了。临死前,他嘱咐太子:“楚国是我们的仇人,你一定要给我报仇。我看重耳是个人才,肯定会有大作为,你将来如果遇到了困难,就去找他吧。”说完,宋襄公走完了他一味讲求“仁义”却又不知变通的一生。

[注:宋襄公:子姓,宋氏,名兹甫。春秋时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他一生讲求“仁义”,以至于在泓水之战中,对敌军讲仁义。后人将他的这种可笑行为,称为“宋襄之仁”。]

相关故事

让国之美

公元前652年,宋襄公的父亲宋桓公病重。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应该由宋襄公继承王位。可是他在父亲面前恳求,要把太子之位让给庶兄目夷,还说:“目夷年龄比我大,而且忠厚仁义,请立目夷为国君吧!”于是,宋桓公找来目夷说明情况,目夷听后说:“弟弟能够把国家让给我,这不是最大的仁吗?我再仁义,也赶不上弟弟啊!况且废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目夷逃到了卫国,宋襄公的王位最终还是没有让出去。

知识链接

晋国的公子重耳流亡到宋国,宋襄公帮助了他。当时宋国刚战败,国家贫穷,但是宋襄公仍然送给重耳八十匹马的大礼。

落难公子重耳

重耳流亡诸国,每个国家的国君对待他的态度各不相同。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对待重耳呢?

晋国的君主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叫骊姬的妃子。骊姬想让献公立自己生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就千方百计害死了太子申生。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害怕后母陷害,只好逃到别的诸侯国避难去了。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病死了,重耳的弟弟奚齐和卓子先后做了国君,可是又都被朝臣杀掉了。秦穆公帮助在秦国避难的夷吾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即位之后,害怕重耳回来跟他抢夺王位,就派出杀手,去狄国刺杀重耳。重耳这时在狄国避难已经有十二年了,不得已再次亡命天涯。

重耳和随从们走得匆忙,没带什么盘缠就往东逃,一路颠簸,终于来到卫国。不料卫文公认为他只是一个落难公子,竟然懒得接待。于是他们只好继续流亡。走到五鹿(今河南省濮阳县南)的时候,他们饿得走不动了,正好看到一个农夫在田边吃饭,就向农夫讨点吃的。一个普通的农夫又能有多少食物可以的施舍给重耳等人呢?于是农夫从地上捡起一块泥巴,开玩笑说:“拿去吧!”重耳发起火来,扬起鞭子要打农夫。这时一个叫狐偃(yǎn)的随从连忙拦住他,说:“泥巴就是土地,他这是把土地送给咱们啊!这真是一个好兆头!”他们煞有其事地向农夫磕了个头,接过土块,装在车上走了。

重耳他们一路颠簸,来到齐国。当时齐桓公还活着,他看出重耳是个人才,就送给他很多财产,还把一个本家的姑娘嫁给他。重耳在齐国过上了好日子,一时便不再想回晋国去了。两年后,齐桓公死了,齐国发生了内乱。重耳的随从多次提醒他,让他再去别国寻找帮助。但是重耳却不愿再次流亡。重耳的妻子姜氏知道后,也一再劝他离开齐国,说:“你在这里贪图享乐,是没什么出息的。”重耳固执地回答:“人这辈子就要安享快乐,其他都不重要!我死也要死在齐国,哪儿也不去。”姜氏看到劝不动重耳,当天晚上就跟重耳的随从狐偃、赵衰等人合谋,把他灌醉,放在车里,送他出了齐国。等重耳醒来的时候,他已经离开齐国很远了。尽管他气得火冒三丈,却也无可奈何了。

离开齐国后,重耳到了曹国。曹共公傲慢无礼地对待他;到宋国,宋襄公隆重地接待了他;到郑国,郑文公瞧不上他,让他赶紧走人。重耳只好又去了楚国。楚成王把他当作贵宾,用诸侯的礼节来招待他。重耳于是很感激楚成王。

有一天,楚成王宴请重耳,开玩笑说:“哪天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怎样报答我呢?”重耳回答:“珍奇宝贝大王有的是,我实在想不出拿什么来报答大王您啊。”楚成王笑着说:“那么,你是不打算报答了吗?”重耳想了一下,认真地回答:“要是托您的福,我能够回国,我愿意楚、晋两国和平共处。可是万一两国发生战争,两军相遇,我一定退避三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就是主动退让九十里)。”

楚成王听了并没有往心里去,旁边的楚国大将成得臣却非常生气。等宴会结束,重耳离开后,成得臣对楚成王说:“大王这样厚待重耳,但是他说起话来却狂妄得很,可见他是个忘恩负义的人。不如趁早杀了他,免得他将来祸害楚国。”楚成王并不赞同成得臣的意见。

[注:骊姬:晋献公的宠妃。她本来是骊戎首领的女儿,被献给晋国成为献公的妃子。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上太子,使计离间了献公与申生、重耳、夷吾父子兄弟之间的感情,并设计害死了太子申生,让晋国陷入混乱之中,史称“骊姬之乱”。]

相关故事

寒食节

晋文公流亡时没有饭吃。有个叫介之推的侍从,从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煮成汤端给他喝。晋文公登基后,跟随他的人都得到了封赏,唯独忘了介之推,因此介之推带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有一天,晋文公突然想起了介之推,就亲自带着大臣去绵山寻找他,可是介之推说什么都不露面。晋文公想要把介之推逼出来,于是下令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之推还是没有出来。等到大火熄灭后,晋文公率人上山寻找,却发现介之推和老母亲已经被烧死了。晋文公悲痛难忍,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时百姓不得焚火煮饭,只吃冷食,遂为寒食节。

没过多久,秦穆公就派人把重耳接到秦国去了。原来,秦穆公曾经支持夷吾当上晋国国君。但夷吾当上国君后,反而跟秦穆公作对,于是两国互相仇恨、大打出手。夷吾死后,他的儿子公子圉(yǔ)即位,跟秦国关系也不好。所以秦穆公思来想去,决定帮助重耳回国。

公元前636年,秦国派军队护送重耳回国。在外流亡十九年的重耳,终于当上了晋国国君,被称为晋文公。

知识链接

晋献公的太子申生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在驻守曲沃时,他将曲沃治理得井井有条。公元前661年,晋国吞并了耿国、霍国、魏国三个国家。在这场战争中,申生亲自率领下军,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晋献公却听信了骊姬的谗言,要杀申生。面对父亲的误解,申生既不想造反,又不想逃亡,他最终选择了自缢身亡。

退避三舍,称霸诸侯

请大家想一想,晋文公退避三舍,真的是为了履行当年对楚成王的承诺吗?

晋文公即位后,重用有才能的狐偃、赵衰等人,勤勤恳恳,改革朝政,发展生产,只用了两三年时间,就让晋国变得强盛起来。可是他并不满足于现状,也想像齐桓公那样成为诸侯中的霸主。

过了几年,机会终于来了。楚国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郑、陈、蔡、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派使者来晋国讨救兵。晋文公想报答宋襄公的恩情,但是又有些害怕强大的楚国,一时之间犹豫不决。

大臣们都建议说:“主公要想成就霸业,就必须打败楚国,现在是出手的时候啦。”晋文公于是不再犹豫,马上扩充军队,于公元前632年亲自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救宋。不过,他并不直接向楚国宣战,而是先去攻打楚国的两个友邦曹国和卫国,俘虏了这两个国家的国君。

楚成王看到晋军兵强马壮、纪律严明,便不想和晋文公交战,命令成得臣撤军。但是成得臣认为马上就要拿下宋国了,他不肯退兵,梗着脖子跟楚成王叫板。楚成王非常不高兴,带着一部分军队回国去了。

嚣张的成得臣才不管这些,他立刻派人通知晋文公,让晋文公无条件释放曹、卫两国国君。你肯定想不到,晋文公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他事先暗中对曹、卫两国国君说:“假如你们宣布跟楚国绝交,我保证把你们放了。”曹、卫两国国君于是照着晋文公的意思,均对外大声宣布跟楚国绝交。

成得臣本来想救这两个国君,没想到他们却宣布和楚国绝交,他听到消息后气得大发雷霆,命令楚军全部出动,和晋军决一死战。

看到楚军杀过来,晋文公立即命令军队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感到很疑惑,问晋文公为什么撤军。晋文公回答:“当年我在外逃难,楚王盛情地款待了我。我许下承诺,有朝一日两国开战,我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兑现这个诺言啊!”

晋军后撤九十里,到城濮(pú)(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南)这个地方,才停下来,布好了阵势。成得臣带兵追到了城濮,派人给晋文公下战书。晋文公也派人回应:“楚王的恩惠,我们从来没有忘记,所以退让到了这里。既然你们坚持要打,那么我们在战场上一决高下吧!”

大战开始没多久,晋军就假装败退逃走。他们让战车拖着砍下来的树枝,后退的时候扬起高高的尘土,装出一副狼狈逃窜的样子。

成得臣一向狂妄,看到晋军后退,立刻指挥楚军追杀过去。哪料到,追了没多远,有一大群晋军的伏兵冲出来,把楚军拦腰截成了两段。先前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对楚军前后夹击,把楚军打得惨败。

成得臣带着残兵败将逃回楚国,半路上遇到楚成王派人来追查失败责任,他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很高兴,亲自前往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机在践土(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为周襄王建造了一座宫殿,并且邀请周襄王和各国诸侯在那里开大会,订立盟约。就这样,晋文公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二个霸主。

[注:赵衰: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是赵国君主的祖先,也是辅佐晋文公称霸的五贤士之一。]

相关故事

晋文公勤王周室

晋文公在位期间,周王室发生了内乱。周襄王有个弟弟叫作太叔带,向狄国借兵,攻入都城,夺取了王位。周襄王逃到郑国,向诸侯们发出告急文书,请求大家支援。晋文公收到文书,立即发兵,火速讨伐狄人和太叔带。晋文公率兵一路往东,很快打败了狄人,杀死叛乱的太叔带,护送周天子回到京城。经此一战,晋文公声名大振。

知识链接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亲自检阅军队。因为这几年晋国国力日渐强盛,因此晋文公召集众臣,重组晋军,将晋国原来的二军扩大编制为三军。这一创举,宣布晋国正式步入大国行列(周朝的诸侯国,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楚庄王一鸣惊人

楚庄王从沉迷酒色到一鸣惊人,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说一说,你觉得楚庄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城濮之战过后好多年,楚国又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即位。这时候晋国仍然是中原的霸主,晋国甚至把几个一向跟楚国交好的国家拉拢过去,订立了盟约。

这个楚庄王,自从即位之后,每天就知道吃喝玩乐,什么国家大事,他都懒得听。就这样,三年过去了,大臣们对他越来越不满。一天,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决定冒死劝谏。他走进宫中,看到楚庄王正醉醺醺地欣赏歌舞。

楚庄王问:“你来这里做什么?是想喝酒呢,还是看歌舞表演?”

伍举回答:“有人给我出了一个谜语,但是我猜不出来,所以前来向大王您请教。”

楚庄王一听,觉得挺有意思,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吧。”

伍举说:“有一只大鸟,停在楚国的朝堂上,整整三年,不飞也不叫,这究竟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明白了伍举的意思,回答:“这不是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下去吧,我明白你的意思。”

过了几个月,又连续有几个大臣来劝谏,楚庄王觉得是时候了。他开始认真处理朝政,把以前奉承他、陪他玩乐的人杀掉了好几百个,把敢于劝谏他的大臣提拔上来,帮他处理国家大事。

楚国很快就强盛起来,楚庄王决定和晋国争一争霸主的位子,顺便报一下当年城濮之战的大仇。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bì)(今河南省郑州市东)和楚国进行了一次大战。晋国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惨的败仗,人马死了一半,另一半人马逃到黄河边,由于船少人多,兵士争着渡河,许多人都被挤到河里淹死了。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还要杀那么多人呢?”说着,立即下令收兵。

邲之战后,晋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迅速衰败了下来,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成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注:伍举: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在楚庄王沉迷酒色的时候直言进谏,使得楚庄王幡然醒悟,励精图治,称霸于诸侯。]

相关故事

楚庄王绝缨

楚庄王有一次请群臣喝酒,大家正喝得高兴时,灯突然灭了,有个大臣趁机拉了拉楚庄王宠妃的衣服。宠妃便扯下这个人的帽缨,把事情告诉了楚庄王。楚庄王听了,命令群臣说:“今天与我喝酒的,不扯断帽缨的话不算尽兴。”于是大臣们都把帽缨扯掉,然后点灯,接着喝酒,最后尽欢而散。

三年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有一位大臣奋勇争先,五场战斗都冲杀在最前面。楚庄王感到非常奇怪,这位大臣说:“我罪该万死,上次宴会上帽缨断了的人就是我,大王您隐忍不治我的罪,我因此一定要为您肝脑涂地。”

知识链接

有一次,楚庄王率兵一直打到洛邑附近。这样一来,可把周天子给吓坏了,赶紧派了一个叫作王孙满的大臣,前去慰劳楚军。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九鼎相传是大禹命人铸造的,代表九州,是国家权力的象征。看到楚庄王咄咄逼人的样子,王孙满绕开了楚王的话锋,转而谈论九鼎的历史,最后说:“周王室虽然已经衰弱,但是天命难以改变,九鼎的轻重大小,还是不能轻易过问啊。”楚庄王听完公孙满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悻悻地离开了。

孔子授徒兴学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请问你们读过孔子的著作吗,喜欢他的学说吗?

春秋时期群雄并起,战乱不断。当各国国君都热衷于用武力解决纷争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个人,他反其道而行之,劝大家克己守礼,施行仁政,这个人就是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后世对他的尊称。孔子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极具政治抱负的热血青年,他周游列国,四处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是却处处碰壁,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任用他。

在外颠沛流离了十几年,孔子年纪越来越大,就渐渐放弃了从政的念头,心灰意冷地回到了鲁国,办起了私塾。许多人想来孔子的私塾读书,却不知道孔子愿不愿意收他们做弟子,于是就有人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值得您去培养呢?”孔子说:“有教无类。不论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进入我的私塾受教。”

正如孔子所说的一样,他的弟子有的来自贵族阶层,如司马牛、孟懿(yì)子;有的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子路等。

时间一长,孔子办学的名气越来越大,招收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那么孔子是怎么教育他们的呢?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吗?”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马上去做。”冉有走后,公西华不解地问:“先生,同样的问题,您的回答为什么截然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这种教育方式,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因材施教”。

据说,孔子先后共收了三千多个弟子,教出了七十二个得意门生。孔子虽然一生未能实现政治抱负,可是他办学无疑是成功的,因此成了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大教育家。

[注: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被后人列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相关故事

孔子绝粮

孔子在陈国的时候,楚昭王邀请他到楚国去,孔子欣然前往。可是陈、蔡两国的大夫却紧张了起来,他们说:“孔子是个贤人,他长久滞留在陈、蔡之间,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违反了他的心意。如今楚国是个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得到重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因此他们毅然发兵围堵孔子。孔子在蔡国的幽谷被他们追上围困长达七日,断绝了粮食。随行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知识链接

孔子晚年在兴办私塾的同时,还著书立说,系统地整理了《周易》《诗经》等典籍。他还采用编年体的形式,整理编纂了《春秋》一书。他和弟子的言行也被后人整理成了《论语》一书,在后世广为流传。

勾践卧薪尝胆

作为越王勾践最得力的两个助手,文种和范蠡有什么不同之处?你们更喜欢谁?

春秋末年,长江中下游流域出现了两个较大的国家,吴国和越国。因为两国都想成就霸业,互不相让,渐渐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与此同时,吴王阖(hé)闾(lǘ)打败了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王趁着越国新主即位,于是发兵攻打越国。两国在槜(zuì)李(今浙江省嘉兴市西南)一带,展开了一场大战。吴王阖闾胜券在握,却出乎意料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没几天,就咽了气。

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叮嘱夫差,千万不要忘记给自己报仇。夫差为了记住这个嘱咐,每次经过宫门,都让手下的人扯开嗓门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了吗?”这时,夫差就会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接着,他命令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两年后,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越国。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lí)。范蠡对勾践说:“吴王这回决心报仇,来势汹汹。咱们不如守住城门,不要跟他正面交锋。”

勾践不同意,一定要去跟吴国人拼个高下。两国的军队在太湖一带大战一场,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带着残兵败将逃回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可是会稽城又被吴军团团围住。勾践没有办法,只好向夫差求和。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请求,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来到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坟墓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时,勾践就给他牵马。这样过了三年。有一天,夫差生了病,勾践请求探视,他当着夫差的面,将夫差的大便放进嘴里品尝,以此辨别病情。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病好后就放勾践回国了。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被眼前的安逸生活消磨了志气,于是晚上睡在干草堆上,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问自己:“勾践,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这就是后人传诵的“卧薪尝胆”。就这样,越国在勾践和文种的治理下,国力一天天强盛起来。

大夫文种一边帮助越国增强国力,一边又设法削弱吴国的力量。他让越王勾践下令在全国选出了美女西施,送给了吴王夫差。夫差从此天天和西施在姑苏台饮酒作乐,渐渐将国家大事抛到了脑后。

公元前473年,勾践觉得时机成熟了,便率领大军伐吴。吴国军队大败,吴王夫差拔剑自刎。越国吞并了吴国,从此也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注:伍子胥:名员,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辅佐吴王阖闾成为诸侯一霸。吴王夫差即位后,听信太宰伯嚭(pǐ)谗言,派人送去一把叫“属镂”的宝剑,逼迫伍子胥自杀。]

相关故事

千金报恩

相传伍子胥在逃离楚国途中,有一次他饥困交加,看到一位浣纱姑娘的竹筐里有吃的,于是上前求乞。姑娘看他可怜,就把食物全都送给了他。伍子胥吃完后,害怕行踪暴露,就要求对方为他保守秘密。没有想到这位姑娘听完后,居然立刻抱起一块大石头,投水死了。伍子胥后悔极了,他发誓报仇后,要用千金来报答这位姑娘的高尚品德。后来伍子胥报了大仇,想要报恩,却又苦于不知道姑娘到底家住何处,只好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知识链接

勾践灭吴后,范蠡对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以越王的为人,我们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现在我们还是趁早离开吧!”文种不以为然,范蠡自己便偷偷离开越国隐居了起来。没过多久,勾践害怕文种在国内的威信超过自己,就派人送给他一把宝剑,逼他自杀。据说这把宝剑正是当初吴王夫差逼伍子胥自杀的“属镂”。

商鞅立木变法

商鞅变法虽然让秦国变得富强起来,可是历史学家对商鞅的评价却褒贬不一。说一说,你觉得商鞅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公元前475年起,我国进入了战国时代。这个时期群雄逐鹿,战乱不休,涌现出了齐、楚、魏、赵、韩、燕、秦七个有实力的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其中秦国位于西北边陲,相对比较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发布了这样一个告示:天下的有志之士无论出身与国籍,只要能让秦国变得富强起来的,秦国都会重用他。

秦孝公的这一号令,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卫国有个名叫卫鞅(yāng)的贵族,前来投奔。秦孝公觉得卫鞅是个人才,决定起用他变法,于是封他做了左庶长。

公元前359年,卫鞅起草了改革法令拿给秦孝公看,孝公看后连连称道。卫鞅害怕老百姓不信任自己,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子。”不一会儿,南门口就聚集起了一大群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左庶长大概是在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人上去扛木头。

卫鞅知道老百姓还不信任他,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想到看热闹的人很多,可仍旧没人敢去扛。又过了一阵子,人群中有一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完,扛起木头搬到了北门。卫鞅立刻派人赏给他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这件事不久就传遍了秦国上下,秦国的老百姓都说:“左庶长真是一个讲信用的人啊!”

卫鞅明白时机已到,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规定: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可以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等。

公元前350年,卫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要求废井田,开阡陌。并且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地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

卫鞅变法后不久,秦国变富强起来。秦孝公为了嘉奖他,就把商于(今陕西省商州区东南)一带十五个城封赏给了他,称他为商君。因此后人都管他叫商鞅。

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最后被贵族诬陷,落了个车裂的下场。

[注:秦孝公:战国时秦国国君,谥号为孝。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他在位期间国力日渐强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相关故事

作法自毙

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即位,史称惠文王。秦国贵族们便纷纷制造流言蜚语,有人甚至诬陷商鞅谋反,惠文王得到消息后立刻派人捉拿商鞅。商鞅得到消息,打算逃离秦境,逃到函谷关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只好到一家旅店投宿。店主说:“是客人,我们当然欢迎,不过请问您是谁,弄不清身份,我会被杀头的。这是商君的法令,违背不得呀!”商鞅当然不敢承认自己的身份,只好走出旅店,仰天长叹说:“真想不到制定法律的弊病,竟到了这样的地步,我这是作法自毙呀!”

知识链接

商鞅初见秦孝公时,分别用帝道、王道和霸道来游说他,可是孝公却不为所动。商鞅最后一次谒见秦孝公,对他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得十分入迷,两个人连续谈论了好多天,居然一点都不觉得累。

孙膑智斗庞涓

读了孙膑和庞涓的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说一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孙膑(bìn)和庞涓(juān)都是鬼谷子先生的得意门生,二人同门学艺的时候,感情非常好,于是结拜成了兄弟。孙膑为人忠厚,才学也远在庞涓之上。

学成之后,庞涓来到了魏国,魏惠王很赏识他,拜他做了魏国的大将。后来,魏惠王听说孙膑很有才干,也想请孙膑来魏国做官。庞涓为了迎合魏王,便派人把孙膑请来,跟他一起在魏国共事。庞涓为人心胸狭窄,骄傲自大,一想到孙膑比他更有本领,就如芒在背,寝食难安。

为了拔掉眼中钉、肉中刺,庞涓绞尽脑汁陷害孙膑。后来他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王信以为真,让人挖掉了孙膑的膝盖骨,孙膑只好装疯卖傻,才保全了性命。有一天,齐国使臣出使魏国,听说了孙膑的遭遇,十分同情他,就悄悄地把他带回齐国,从此改变了孙膑的厄运。

齐王知道孙膑是个人才,要拜他做大将。孙膑说:“我受了小人的陷害,身体残缺,当大将会被敌人笑话的。还是请田忌做大将才合适啊!”于是齐王命田忌为将,孙膑暗中协助田忌,为他出谋划策。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庞涓率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将,以孙膑为军师,出兵援救赵国。

田忌想要率军直奔邯郸,孙膑却说:“现在邯郸已经被魏国的兵马围了个水泄不通,就算我们赶过去也没有用。现在魏国的精锐部队肯定都在外面打仗。我们不如率领军队直接攻打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那么魏国肯定会撤军自救,这样我们就可以以逸待劳了。”田忌听从了他的建议,魏国果然撤军邯郸,回去救大梁。齐军在庞涓回师必经之地桂陵伏兵截击,将魏军打得丢盔弃甲。庞涓这才知道上了孙膑的当,他虽然逃出了重围,可是却损失了两万多兵马。桂陵一战,孙膑名扬天下。庞涓对他恨得咬牙切齿,可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派庞涓攻打韩国,韩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让田忌和孙膑率领五万人马去救韩国。孙膑和上次一样,直接去攻打魏国。

庞涓得到消息后,暴跳如雷,大骂孙膑狡猾,发誓与齐军决一死战。于是气冲冲地带兵赶回魏国,发现齐军早就撤退了。庞涓决心和孙膑拼个你死我活,于是下令追击。追击前,他派人去数齐军营垒中的灶迹,一听竟有十万之多,吃惊地说:“齐军人多,我们不可轻敌!”等追了一天后,再数齐军留下的灶迹,只剩五万了。第三天,齐军只有三万个灶了。于是他亲自率领二万轻骑,日夜兼程追击齐军。

庞涓赶到马陵道时,天已经黑了,一棵大树挡住了去路,隐约看到树身上好像有字迹。庞涓命人点亮火把,亲自上前辨认树上的字。看到上面写的是:“庞涓死此树下!”他立刻大惊失色,说:“我又中孙膑的计了!”话刚说完,万弩齐发,箭如骤雨,庞涓浑身上下被射得像刺猬一样,“扑通”一声栽倒在地,一命呜呼了!

经过桂陵、马陵两次大战,魏国迅速衰败了下来,渐渐失去了称雄七国的实力。

[注:孙膑:齐国人,孙武的后代,是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因受过膑刑(即挖掉膝盖骨),因此被称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相关故事

田忌赛马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一些,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孙膑看到了,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马对付他们的上马,拿您的上马对付他们的中马,拿您的中马对付他们的下马。”比了三场,田忌一败两胜,最终赢取了齐王的千金赌注。

知识链接

《孙子兵法》是军事家孙武的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十三篇,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

苏秦合纵抗强秦

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后,发奋读书,终于获得了成功。你赞同他的这种做法吗?换了你会怎样做?

战国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渐称霸七雄。它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了不少地方。其他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当时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

其实苏秦最早曾去秦国游说秦惠文王,劝他用“连横”的办法,把六国一个一个地消灭掉。没想到等了一年多,钱也花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可是秦惠文王最终还是没有采纳他的主张,只好灰头土脸地回了家。

家人看到他趿(tā)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副狼狈的模样,都非常恼火。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布,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请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的刺激,决心争一口气。

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工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苏秦游说燕王,劝他用“合纵”的方法,联合其他五国来抵抗秦国,燕王采纳了他的主张。第二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声名显赫的人物。有一次,苏秦去赵国途经洛阳时,消息传到了苏秦的家乡,他的父母、兄嫂特地赶到洛阳城外三十里的地方,把路扫得干干净净,准备了丰盛的酒食,跪着迎接他。苏秦感慨万千,说:“同样的一个人,富贵了,人人敬畏;贫贱时,最亲近的人都瞧不起你。假如我当初在洛阳有百亩良田,现在又怎能佩带六国相印呢!”于是把随身携带的钱财,全都赏赐给了在场的亲戚和朋友。

苏秦合纵六国后,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从此秦国不敢窥视函谷关以外的国家,长达十五年。公元前284年,苏秦因为受人怨恨,被刺客刺杀,至此“合纵”宣告彻底破产了。

[注:苏秦:字季子,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兼佩六国相印,使得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相关故事

食不甘味

有一年,秦惠文王派使者去见楚威王,并要挟说:“如果楚国不服从秦国,秦国就要出兵伐楚。”楚威王听了大发雷霆,下令把秦国使者驱逐出境。可是秦国要是真的发兵,该怎么办呢?楚威王正为这件事情头疼时,苏秦前来拜见,劝楚威王与赵、魏等国联合起来抗秦。楚威王一听,十分高兴,说:“非常感谢你的妙计,我正为这件事‘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呢,现在就按你的计策去做吧!”

知识链接

苏秦和他的弟弟苏代、苏厉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后世也称他们为“三苏”。他们的事迹,在《史记》和《战国策》等一些史书中都有记载。

张仪连横破合纵

说一说,张仪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了拆散齐楚联盟,他都用了什么手段?这种手段值得我们学习吗?

战国后期,以苏秦为代表的一些政客帮六国出主意,主张合纵六国,联合抗秦。相反,还有一些政客专门帮秦国到各国游说,要他们亲近秦国,去攻击别的国家,这种政策叫作“连横”。在这些政客中,最出名的就是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在魏国穷困潦倒,实在生活不下去了,就跑到楚国去游说。可是楚怀王对他的学说不感兴趣,不愿意见他。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便把他留在家里做门客。有一次,令尹家丢了一块名贵的玉璧。大家看张仪穷,品行又不那么好,就怀疑是张仪偷的,于是把张仪抓起来打了个半死。张仪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妻子看他遍体鳞伤,流着眼泪说:“你要是不读那些书,不出去游说,哪会受这样的委屈!”张仪张开嘴,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苦笑着说:“你被打糊涂了?人家打的是你的身体,舌头当然还在呢。”张仪说:“只要舌头在,就不愁没有出路。”

后来,张仪到了秦国,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果然得到了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国相。这时候,六国正结成了合纵联盟。在六国中,齐、楚两国是大国,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必须先把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拆散。他向秦惠文王献了个计,就被派去出使楚国。

张仪到了楚国,楚怀王这次认真地接待了他。张仪说:“秦王特地派我来跟贵国交好。只要大王下决心和齐国断交,秦王不但跟贵国永远和好,还愿意把商于一带六百里土地献给贵国。”楚怀王是个爱贪便宜的糊涂虫,听张仪这么一说,连连答应。

楚国的大臣们听说有这样的便宜事儿,都向楚怀王庆贺。只有陈轸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对怀王说:“秦国要把商于六百里地送给大王,还不是因为大王跟齐国订了盟约吗?楚国有了齐国做自己的盟国,秦国这才不敢来欺负咱们。要是大王跟齐国绝交,秦国不来欺负楚国才怪呢!秦国如果真的愿意把商于让给咱们,大王不妨打发人先去接收。等商于到手以后,再跟齐国绝交也不算晚。”

这时的楚怀王已经被张仪的花言巧语所迷惑,根本听不进陈轸的忠告,一面果断跟齐国绝交,一面派人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商于。齐宣王听说楚国同齐国绝交,马上打发使臣去见秦惠文王,约他一同进攻楚国。

楚国的使者急急忙忙赶到咸阳,想不到张仪却翻脸不认账,说:“没有这回事,大概是你们大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儿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国的土地。”消息传到了楚国,楚怀王气得直翻白眼,立刻发兵十万攻打秦国。秦惠文王毫不示弱,也发兵十万迎战,同时还约了齐国助战。楚国一败涂地,不但商于没到手,连汉中六百里土地也让秦国夺了去。楚怀王只好忍气吞声地向秦国求和,楚国从此元气大伤。

张仪用欺骗手段收服了楚国,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与秦国交好。这样,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了。

[注:张仪:魏国安邑(今山西省万荣县)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相关故事

张仪拆竹

张仪年轻时家道中落,经常替人家抄书,并以此为生。每当遇到没有见过的好句子,他就会偷偷地写在手上,待晚上回到家中,再把它们刻在竹简上,保存起来。后人经常用“折竹”或“张仪折竹”形容人勤奋,刻苦学习。

知识链接

纵横家是出现在战国和秦汉之际的策辩之士,是我国最早的政治外交家。相传他们的创始人是鬼谷子。纵横家们大都口才出众,头脑灵活,熟悉各国的政治背景。他们不会无缘无故地效忠于某个诸侯国,只会为了利益四处奔走游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苏秦和张仪。

屈原愤投汨罗江

屈原虽然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却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楚国的大夫屈原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一句都听不进去。最后怀王被秦昭襄王骗到了秦国,扣押在咸阳,公元前296年客死在了秦国。

楚怀王死后,他的儿子即位,就是楚顷襄王。他不仅没有把家仇国恨放在心上,反而重用靳尚、公子子兰等人,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屈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不断劝说楚顷襄王远离小人,收罗人才。靳尚、公子子兰因此把屈原看成了眼中钉,非拔去不可。他们勾结起来,经常在楚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有一次,终于惹得楚顷襄王大发雷霆,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今湖南省洞庭湖一带)去。

屈原被放逐后,愁绪满怀,他面容憔悴、披头散发地行走在汨(mì)罗江岸,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一个上了年纪的打鱼人看到了,劝他:“三闾大夫,您这是何必呢?楚国人哪一个不知道您是忠臣呐!您为什么不跟世人一样呢?”屈原说:“大王受到了奸臣的蒙蔽,只有我是清醒的啊!我伤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只是看到楚国现在这个样子,我心里像刀割一样!只要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呀!可是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这荒郊野岭,国家大事我没法儿管,我的主张没处说,大声呼喊大王,大王也听不到。我难过得快要发疯了!”

时光转瞬即逝,十几年过去了,屈原虽然时刻心系楚国,可是楚王似乎早就将他遗忘了。再次回郢(yǐng)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西北),劝谏楚王,事实上已不太可能。于是有人劝他说:“三闾大夫啊,看来大王不会再用您了,您又何必留在楚国受这份罪呢!”屈原说:“就算是这样,我也不能抛弃家乡、抛弃父母之邦啊!狐狸死了,头还向着自己出生的土丘呢!我又怎么能离开楚国呢?我要上下寻找救国之路啊!”

公元前278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楚国,攻破了楚国的国都郢都。屈原听到这个消息,放声大哭。这时,他已经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了。他知道自己的楚国已经没有了希望,却立志要和楚国共存亡,于是在农历五月初五那一天,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激流滚滚的汨罗江。

[注: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的后代。他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相关故事

端午节

屈原投江殉国后,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们立刻划起船只,争先恐后地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这个时候,有个渔夫拿出了准备好的饭团、鸡蛋等食物,全部丢进江里,说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看到后纷纷仿效。从此,逐渐演变出了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的百姓们都会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知识链接

屈原学识渊博,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可是却不断遭到楚国贵族的打击和排挤,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所以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抑郁不得志的情绪。《离骚》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秦始皇一统六国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可是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你是怎么评价他的呢?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年仅十三岁的太子嬴(yíng)政即位,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秦始皇。

秦王嬴政初登王位的时候,秦国的国相叫吕不韦。吕不韦原本是个头脑精明的生意人。他在赵国做生意的时候,认为当时在赵国做质子的子楚(即秦庄襄王)奇货可居,于是便把大批的财富都花费到了子楚的身上。为了让子楚登上王位,吕不韦使了不少手段,最终如愿以偿。然而子楚只做了三年秦王,便一命呜呼了。继承者嬴政年幼,因此秦国的军政大权全由吕不韦一人把持。吕不韦当年的投资得到了巨额的回报,做成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笔买卖。

公元前239年,秦王嬴政已经二十一岁了,可是还没有亲政。这个时候的吕不韦独揽大权,门下更是有三千门客,一时权倾朝野。嬴政暗自下决心要铲除他。这时有个叫嫪(l3o)毐(ǎi)的人,深受太后宠爱,在太后的庇护下,建立了庞大的势力,是秦国仅次于吕不韦的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嫪毐小人得志,一天天跋扈起来。公元前238年,嫪毐叛乱,被嬴政借机铲除。第二年,嬴政罢免了吕不韦,将他流放到了巴蜀一带。成功的商人吕不韦转型成为政治家后,却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于是心灰意冷,喝下毒酒自杀了。

秦王嬴政亲政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颁发逐客令,驱逐六国客卿。这时候,一个名叫李斯的人登上了政治舞台,他写了一篇著名的《谏逐客书》劝谏嬴政。这个李斯也是个人才,嬴政不仅接纳了他的建议,并且重用了他。他也成了日后秦王嬴政一统六国最得力的助手。

嬴政任命李斯为相,开始紧锣密鼓地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李斯建议继承历代远交近攻政策,确定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即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一场统一战争开始了。

他们先将矛头指向了六国中实力最弱,地理位置却给统一六国造成最大障碍的韩国。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秦国大军乘胜追击,又一举灭掉赵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命令大将王贲(bēn)挥戈南下,攻打东方六国中最后的幸存者——齐国。不久,齐王投降。至此,秦国走完了削平群雄、统一六国的最后一程。

嬴政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梦想皇位永远由赢姓一族继承下去,“传之无穷”,因此自称“始皇帝”。

[注:秦始皇:赢姓,名政,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帝,在位三十七年。他是首位完成华夏大统一的政治人物,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

相关故事

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除了秦国的史书以及一些医药、占卜、法令、种植类的书籍,诸国的史书以及百姓收藏的《诗》《书》等诸子百家的作品都要交出来烧掉。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全部活埋掉。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知识链接

秦统一六国后,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落到了秦始皇的手中,他命令能工巧匠将和氏璧精研细磨,制成了一枚印玺,并让李斯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八字篆书。后世称为“传国玉玺”,是封建王朝皇权正统的象征。 U46lcFsBI7EbsHl8V2ExMLDVWxrSWXv7eTurdamZhEIl2RqwfuhRITnmq5ZjS2F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