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并非所有机缘巧合都可归类

对机缘巧合的分类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主观性,而且某些具体案例可能会涉及上述三种类型中的一个或多个元素。所以当你碰上了某个机缘巧合,千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给它分类上,否则机会很可能会趁你举棋不定之际悄然溜走。

虽然机缘巧合的核心要义——将各种未知和看似不相关的因素“穿针引线”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但许多机缘巧合的事件都很难加以分门别类,包括一些非常著名的案例。

就拿一个足以改变世界的进步事件——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发现青霉素来说。这一故事众所周知,并作为医学和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范本被写进了基础教育的教材。不过这里我们要做一个简要的补充。

弗莱明当时主要研究的是葡萄球——该细菌种类繁多,可导致广泛的人类感染,且部分菌种带有致命性。1928年的一个早晨,弗莱明回到了位于伦敦圣玛丽医院的地下实验室,发现有一个装有细菌样本的培养皿被暴露放置在窗台上。弗莱明意外地发现,培养皿里生长出了一些蓝绿色的霉菌,而更加奇怪的是,在霉菌的周围,葡萄球菌竟然消失不见了。

这种霉菌便是产黄青霉,自此青霉素作为一种可以抗菌的药剂而被发现,并带动了整个抗生素学科的兴起,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巧合的是,美国北部地区研究实验室的助理人员玛丽·亨特(Mary Hunt)也在偶然间发现了一种“金色霉菌”,它的青霉素产量高于弗莱明发现的蓝绿霉菌数十倍,从而使得青霉素的大规模量产化成为可能]。

从一次意外的培养皿污染引发了霉菌生长,到拯救万千生命的药物发明,以上故事中包含了机缘巧合的许多关键特征,不过这种机缘巧合属于哪种类型呢?答案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弗莱明的初衷。如果我们认为弗莱明和所有的医学研究者一样都在寻找疾病的治疗方法,那么很显然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即使是通过某种迂回的方式。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弗莱明当时肯定不是在寻找抗生素——之前人们对此还一无所知。

无论这一机缘巧合属于哪种类型,它都是由某种诱因(培养皿的意外污染)所引发的,而这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却是弗莱明的应对方式。他并没有一边抱怨自己的粗心大意一边将污染的培养皿丢进垃圾桶,而是充满好奇地将培养皿向同事们展示,并对此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又经过多年漫长的努力,才最终将一次意外事故转化成为改变世界的良药。

尽管青霉素是偶然间被发现的,但如果认为弗莱明“不过是‘人品爆发’而已”,并且否认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重大突破中所起到的作用,那就有失偏颇了。弗莱明的关键作用在于他做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次“穿针引线”,也即所谓的“异类联想”。虽然让联想之光真正照进现实可能需要花费数年之久,但如果弗莱明当初并没有展开适当的联想,那么那些生长在培养皿中的绿色霉菌便只能成为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一堆实验废弃物。事实上,早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几十年前,人们便对霉菌与细菌之间的拮抗作用有所观察,然而却一直未能予以切实的关注。如果这场机缘巧合发生在更早的年代,那么拯救百万生命的奇迹还是否会出现呢? iQUMJ1XFEtg70sQpEJkdhs0JWj7jmzzvivqre8/XQI6eLwq1k5wEMEswfd5wpNJ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