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每当看到某些成功人士们将“成功源于智慧”的观点奉若圭臬时,我都会感到莫名惊诧。虽然我自认也是一个勤奋且小有天赋的人,但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聪明而勤勉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成就差异可能仅仅取决于某些……机缘巧合……所以我们应当认真思考,怎样才能帮助更多的世人享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

——巴拉克·奥巴马,第44任美国总统

每个人都想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牢牢把握自己的前程,并对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抱负胸有成竹。简而言之,我们喜欢做自己人生的规划师。

这种看似与生俱来的对自己人生的规划欲望,几乎体现在现代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无论是社会组织和政府,还是每一位个体,都是围绕着各自制订的计划、战略和目标开展活动的。我们发明了制度、规范和流程——小到设定闹钟,大到总统选举,无不是为了确保既定计划得以顺利实现。

不过,我们真的能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吗?除了计划、模型和战略,似乎还存在一种难以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左右着我们的命运。事实上,意外的事件、偶然的遭遇或是看似离奇的巧合,绝不能仅仅看作宏伟乐章中的一段插曲,或是浩瀚旅途中的一粒尘埃。它们往往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和未来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此,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亲身经历。一场“意外邂逅”可能会成就一段金玉良缘;一次“无心插柳”可能会收获新的工作或住所;一场“佛系”社交可能会结识未来的盟友或投资人;连一本“随手”抄起的杂志都可能会蕴藏着解决问题的灵感……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给你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反之,如果所有的一切都按部就班,你的生活又将会是怎样呢?

战争的输赢,企业的兴衰,爱情的得失,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无论我们追求的是事业有成、爱情美满、心情舒畅还是精神富足,都很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许某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时刻——比如在健身房里遇见某人——便足以改变你的一生。

即使在无比严谨的科学研究领域,不确定因素的力量同样不容忽视。研究表明,有30%到50%的重大科学突破是由意外或巧合所引发的:化学物质的相互泄漏,培养皿受污染导致的细胞结合,学者之间不经意的对话激发了新的思考,等等。无论对个人还是组织而言,许多重大的发展机遇往往都来自机缘巧合。

那么我们能否认为,成功不过就是所谓的“撞大运”,成败仅仅取决于上帝的骰子,而非个人的行动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仅凭直觉便可以否定掉这种论调。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生活中的某些重大转折和变革机遇似乎常常源于偶然,而有些人看上去会比其他人更加幸运,从而可以享受更多的成功和快乐。

上述现象也并非现代社会所独有。19世纪的化学家、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就认为,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及军事领袖拿破仑·波拿巴也曾表示,相比“良将”来说,他更加青睐“福将”。古罗马作家、政治家塞涅卡则认为,运气本质上就是为可能出现的机遇所做的准备。

以上观点都反映出,“机缘巧合”是一种足以改变生活的真实力量,而它又不仅仅只是纯粹的“瞎猫碰上死耗子”。事实上,“幸运”这个字眼可以理解为成功和运气兼而有之。甚至一些常见的短语,例如“运气是靠自己创造的”或者“他是一位善于捕捉机遇的人”都指向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成功是“机缘”和“个人努力”之间相互作用或者说综合作用的结果。

那么这一作用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有没有人能够创造条件促成某些有利的机缘巧合,从而让自己比别人更加“走运”一些呢?他们能否更加敏锐地捕捉并把握这些关键时刻,并将胜机转化为胜果?我们的教育和工作、生活模式能否帮助我们建立这一至关重要的能力——驾驭机遇并创造属于自己的一份“妙运”?

本书将会介绍人类的理想、志向与各种意外因素之间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的。本书的核心话题就是机缘巧合,即由意外因素带来的,能够促使积极决策转化为有利结果的好运。机缘巧合是一股冥冥之力,它无处不在——小到日常琐事,大到足以颠覆个体命运乃至世界局势的重要革新。

然而,芸芸众生——包括本书的许多登场人物之中,能够参透如何将机遇转化为成功的奥义,并为此构建起相应思维模式的人可谓少之又少。只有领悟到所谓的机缘巧合并不仅仅是一场不期而遇,而是诸多命运的节点被逐个发掘并一一打通的过程,我们才能够在别人望洋兴叹的时候知道如何御浪前行。而一旦到达如此境界,那么所谓的“机缘巧合”便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家常便饭。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曾被视为风险的未知变数都会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充满乐趣、梦幻和意义的元素,助你在成功之路上所向披靡。当今社会中,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已经被不断蔓延的恐惧心理、民粹主义和不安情绪所取代,导致人们不得不更加依赖本能反应行事。因此,我们应当学会培养机缘思维并对客观条件进行有利改造。这是一项基本的生存之道,无论对个体、家庭还是组织来说都是如此。

畅想一下,一个鼓励探索而非恐惧未知,潜能无限而非资源匮乏,凝心聚力而非相互猜忌的世界该有多么美好!许多全球性的重大挑战,如气候变化、社会不公等,都有待人们果敢应对。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错综复杂的问题纷至沓来,我们很难不被各种不确定性所左右。因此,对于机缘思维的培养,既是解放思想除旧布新之必须,又有助于我们寻得生活之真谛,从而令自己更加充满激情和活力。

“机缘巧合”可以说是一个“网红话题”,我们可以在数以百万计的网站上看到相关的热议。事实上,许多世界级的成功人士都将机缘巧合视作成功的不宣之秘。但令人惊讶的是,对于可以采取哪些具体的、科学的手段为机缘巧合创造有利条件,以及这些手段在不同的环境中效用如何,人们几乎一无所知。

《好运气制造手册》一书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援引科学研究成果阐释了机缘巧合的成因,同时也通过搜罗世界范围内的奇闻逸事和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展示如何培育专属自己或他人的一份机缘巧合。本书就如何提升“好运”的发生概率以实现更优目标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这种由主观能动性促成的机缘巧合或者说“妙运”,不同于“中彩”或是“躺赢”(比如衔着金汤匙出生)等“绝对运气”。如果你希望在云谲波诡的未来中更好地塑造自己或身边的人,那么这本书便是为你量身定制的。它针对如何开发、利用和维系有利(或是不利)的意外因素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路——这一创举可谓前无古人,它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关于如何开发基于思维和创造相关条件的综合方法论及其框架。

机缘思维是一种生活哲学,帮助追求成功和幸福的人士实现生命的意义,同时它也是一项平易近人的日常技能,只要稍加用心,谁都可以学会。

作为一名学者、商业顾问、大学讲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创新实验室(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Innovation Lab)以及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全球经济项目的联合主任,我在本书中分享了十余年的相关从业经历以及十五年来对于培养机缘思维的心得体会,同时还披露了大量我与所谓“机缘思维者”们的交流内容。我之所以对这一课题产生兴趣,最早可以追溯到担任“沙盒网络”(Sandbox Network,一个吸引全球20多个国家的青年才干的网络社群)和“目标领导者”(Leaders on Purpose,一个汇聚诸多具有重磅影响力的企业高管和政策制定者的全球性组织)的联合创始人期间。我的咨询工作涉猎广泛——从来自中国的巨头公司,到世界各地的小型社区——这使得我有机会接触到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并见证了大量形形色色的机缘巧合。而我四海为家(从莫斯科到墨西哥城)的生活经历,也为本书中有关外部环境微妙差别的探讨贡献了许多深刻的见解。

《好运气制造手册》一书中还援引了我与来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世界经济论坛(the World Economic Forum)、斯特拉斯莫尔商学院(Strathmore Business School)和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等组织的诸多同僚携手开展的自主课题,以及神经科学、心理学、管理学、艺术、物理和化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数百篇学术论文和200多次全球采访与对话实录中汲取营养,采集各行各业不同人士(其中包括南非开普敦贫困地区的有前科的教师、纽约的电影制片人、肯尼亚的企业家、伦敦的服务员、休斯敦的学生,以及十数位世界级的企业高管)的奇闻逸事与亲身经历组成第一手素材,引人深思。虽然在不同的故事中,对于意外因素的应对和利用方式各不相同,但在总体的思路和模式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希望通过本书向广大读者们展示的。

命运的碰撞

虽然现在的我对于机缘巧合的认识已经大为改观,但实际上我与机缘巧合的初次际会却是年少轻狂时期由一次意外事故所招致的厄运。

18岁那年,我以超过8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撞上了停靠在路边的几辆车。万幸的是我没有被这次车祸带走,但我撞到的车严重受损,我自己的车也是如此。此前我从不相信那些所谓“濒死体验”的描述,然而在那次碰撞的电光火石间,我的眼前的确出现了传说中的“生命闪回”,当我的座驾因失去控制而来回打转时,我的脑海中只剩下了彻底的无助和必死的觉悟。

车祸后的若干天里,我在心里问了自己一大堆的问题。“如果我不幸去世了,谁会来参加我的葬礼?”“谁是真正关心我的人?”“我这趟人间之旅真的不虚此行吗?”于是我意识到,我之前一直忽略了生命中一些至关重要的内容,比如珍惜某些深厚而持久的人际关系,以及为从事某些重要而有意义的活动而感到自豪。我的这次死里逃生,让我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审视死亡的意义:永远失去了将路人变为伙伴的机会,失去了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可能,也失去了与各种机缘巧合不期而遇的体验。这种思虑促使我从此走上了对于生命真谛的探索之路。

我成长于海德堡,这是德国南部的一座历史悠久又充满浪漫气息的城市。即使身在如此美丽的地方,对于一个未及弱冠的懵懂少年来说,探索生命的奥义也未免是件略显乏味的事情。自打我记事起,心中便一直缺乏归属感。我幼年时经历了好几次搬家,所以无论在幼儿园、学校还是足球队里,我都常常被人喊作“新来的”,而我当时的满脸痤疮更是给这种窘境又送上了一记“神补刀”。

16岁时,我开始在一个咖啡店打工,那里便成了我的避风港,在那里我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侍者的工作让我增长了很多有关人类行为和群体动力方面的见识,比如当人们认为你“只是个服务员”时会摆出怎样的嘴脸,以及每天从早8点到晚9点马不停蹄地“搬砖”工作价值几何。我的老板是一位出色的生意人,我也非常给力地完成他的各种派单,从兜售进口T恤到配送奶油蛋糕,不一而足,而我自己则在18岁那年顺利通过了驾照考试。那段时期,我同时在一家市场调研公司兼职,工作内容就是站在海德堡的中央大街,询问来来往往的路人们更喜欢哪种尺寸的香肠及其原因;此外如果腊肠的价格更加便宜,他们是否愿意购买腊肠以替代香肠?

总之,青少年时期的我精力充沛但却浑浑噩噩。为了释放旺盛的荷尔蒙,我几乎无时无刻不想着寻求刺激,在各种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从一个极端奔赴另一个极端:与一群左翼分子打得火热(这期间我偏爱雷鬼乐队),去夜总会寻欢作乐,并且将“搬砖”得来的辛苦钱扔进股票市场。(我的父母迟疑再三,最终还是同意授权银行受理我作为未成年人提出的交易申请。他们彼时给予轻狂不羁的我种种包容和理解,至今令我深感敬佩。)我开始与课堂渐行渐远,转而花费更多的时间猫在学校的地下室,通过电话信号操作股票的买卖。我莫名地爱上了这个地表之下的别样世界——享受着从这里进进出出的感觉,尽管我也知道这里从来都不属于我。

显而易见的是,上述各种猛虎般的酷炫操作对于我的升学大计毫无帮助。我的成绩一塌糊涂,以至于班上排名前95%的学生都可以顺利升级,而我却稳居倒数5%。又经过一年的留级续命之后,我“获得了一次转学的机会”——换句话说就是被学校劝退了。幸运的是,下一所学校对于我的离经叛道展现出了更多的包容。

18岁那年,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车。我对此兴奋异常,并很快将享乐主义和盲目乐观的心态体现在了自己的驾驶风格上。如果比拼单个司机一周内累计获得的停车罚单以及上学路上撞翻的垃圾桶数量的话,我很有可能刷新了本市的最高纪录。

就这样,我日复一日地沉浸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幻觉之中。

终于有一天,我乐极生悲了。那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将我的满腔自信和掌控感瞬间撞击得支离破碎。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怀着无比自在的心情,与两位好友相约去海德堡的内卡河草地游玩,随后便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意外,好在我大难不死,没有化作冰冷的车祸统计数据。那时我和朋友们为了寻找食物而各自驾车而行,我则一直试图加速超过朋友的车子。我还记得当我超车成功后回头向朋友炫耀时的得意劲儿,而朋友却疯狂地向我挥手,并不停地指着前方马路中间的一座交通岛——我完全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现在想来仍历历在目:为了避免撞上交通岛,我拼命地转动着方向盘,于是车子开始不停地打滑,最终撞上了停靠在路边的一大排车辆。

沃尔沃的双层皮质车门在关键时刻拯救了我,而副驾驶一侧则被撞得粉碎。后来我才知道,如果这次碰撞的角度向任意方向稍有偏离,我都极有可能当场归西。此外,我的一位同伴原本想要搭乘我的车,但却突然想起自己把夹克衫落在了另一部车里,因此在最后一刻改变了主意,从而躲过一劫。

我还记得事发后我迷迷糊糊地下了车,惊异于自己竟然还能够走路。我的两位朋友在一旁惶恐不已,我与他们简单复盘了一下事件经过,大家都觉得此事难以置信。这该怎么跟警察还有我的父母解释呢?

在等待警察到场的间隙,我坐在散落的车轮后面,头晕目眩、筋疲力尽。赶来的警察在对车辆残骸进行了一番调查后,同样对我竟然能够幸存下来,只是受了点皮外伤而感到不可思议。

那天晚上,我独自徘徊在城市的街头,久久不肯归家,心中五味杂陈。虽然我捡回了一条命,但还是止不住地想:如果我不幸丧生,将会给我的家庭带来多么致命的打击;如果那位朋友坐上了我的副驾驶,那么他很可能会被我害死。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我怎么能让这一切发生呢?

有句老话:“死亡是生活的最大动力。”我想我开始有些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了。当死神来临时,你不会去计较自己的银行存款有多少,车库里停了多少辆豪车,昨晚的夜店生活有多刺激,这些都不过是天上的浮云,毫无意义。只有在死亡面前,人们才会更加关注生命的本质和真谛。

不知作为读者的你,是否也有着和我类似的经历。或许是某个逐步演进或突如其来的人生转折点让你改变了自己的三观;或许是某段充满负能量的关系让你不得不忍痛放手;又或许是某种疾病或工作让你想要早日摆脱?

那场车祸让我的生活从此峰回路转,我也借此寻得了前进的方向感。于是我开始申请高校深造(不过鉴于我惨不忍睹的学业成绩,40多份申请书寄出以后只收到4家大学的录取信),然后我将精力聚焦到学业、人际交往和工作上。后来我与同伴合伙创立了若干个社群和组织,旨在帮助人们追寻更有意义的生活。

这些创举本身往往也是机缘巧合的结果。而且当我越是留心,就越能从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乃至学术研究中找到机缘巧合的影子。

2009年,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修博士学位,专业方向是研究个体和组织如何成长壮大并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力。这一课题乍看之下与机缘巧合并无关联,我也一度认为自己对机缘巧合的探究可能要告一段落了。然而令我惊喜不已的是,整个研究过程中“机缘巧合”的元素始终如影随形。研究过程中,许多我所采访过的成功和幸福人士似乎天生就具备构建某种“力场”的能力——我愿称之为“机缘力场”——这种力场有助于当事人取得(相较于类似处境下其他人)更加有利的结果。

这一切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当我把上述所有零散的经历串联在一起时,突然意识到,将这些热血和激情有效结合的方式就是写一部作品,将我奉若信条的人生哲理和比一众教科书更接地气的生活经验和盘托出。

现在,我最为乐见的莫过于不同观点或特质之间的意外碰撞——这便是机缘巧合的乐趣。我见证了机缘巧合是如何优雅地帮助人们释放潜能以及探索世间更多的可能性——丰富多彩的角色以及千姿百态的生活。这也即是“培育”机缘巧合的意义所在——帮助人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实现自身最大的可能。

《好运气制造手册》一书提出我们可以对意外因素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时它也介绍了应当如何做到未雨绸缪和摒弃成见,以便更好地面对运气带来的有利或不利局面。我们可以培养、塑造运气并将其作为一种生活工具。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运气是可以被获取、训练和创造的。也即是说,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学识、技能以及教育培训等手段介入和掌控机缘巧合的形成过程。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便是如何从我们内在的思维过程以及外部的工作、生活环境中为机缘巧合的产生扫清障碍。不知所云的冗长会议,空间告急的电子邮箱,形同天书的备忘记录……这些现实障碍是如何将我们的一腔热情消耗殆尽的,大家对此都心知肚明。而同样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思维模式,以便更好地利用自己的各项技能和资源,将偶然出现的机缘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价值。

机缘思维代表的并不是某种既定不变的能力,而是一种可以不断与时俱进的本领。它将帮助我们从时运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妙运”的主动创造者,学会从容应对各种意外变数,将其转化为成功的良机,并从中获得人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此外,机缘思维还包括相关条件的营造——无论在家庭、社群还是组织内部——以利于机缘巧合的培育,进而挖掘机遇和价值。机缘思维将帮助我们建立并驾驭自己的“机缘力场”——将生活中的每个散落的机缘碎片穿针引线。

本书将会循序渐进地指引读者如何破译、创造以及培育机缘巧合。同时本书也敢于直面最为尖锐的问题,比如:如果机缘巧合从骨子里就是随机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它施加影响呢?

今时今日,成功与幸福并不意味着试图计划一切。我们正身处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最佳策略便是拥抱各种未知并从中获取最大收益。《好运气制造手册》一书所讨论的正是我们应当以何种因素为抓手来对机遇加以掌控,也即如何为自己或他人培育机缘巧合。这种足以释放人类潜能的强力机能,不仅验证了运气偏爱有准备的人,同时也阐释了如何通过多种科学的手段催化、培育和驾驭生活中诸多有利的巧合。虽然我们很难将各种随机事件、机会和巧合对于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影响完全抹除,但本书却可以帮助读者将这些机缘巧合从不可控的随机因素转化为可以为己所用的有力工具。到那时,发掘和创造机缘巧合对人们来说便会如同家常便饭一般轻而易举。

当今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很难集中大量的时间精力让自己一举取得质的提升。因此本书在选取案例时注重从小处着眼,通过即学即用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取得即时的改变,从而让人生在潜移默化间变得更加富有意义,更有乐趣,更有激情,更加成功。 PKYu2MR+6NfOaTB0OUTiKilJ3OVhMhbY42sxGxL40P+4f63BaNJtZ/O5n86PCVi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