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和同事们针对资源受限的环境——主要是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当事人尽管明显身处资源匮乏的环境,仍然积极地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一份幸运。(这些当事人与世界各地的成功人士有着许多惊人的共同点。)
其中有一位叫作优素福·塞桑加(Yusuf Ssessanga)的男子,他出生于乌干达,十几岁时移居至坦桑尼亚,那里的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可以说,从投胎技术上来看,他的水平确实不太行。按照西方发达经济体的标准,他无论在物质资源还是生活前景上都困难重重。
时常有一些来自西方工业化社会的好心人(通常是白人)造访他所在的社区,询问他们“需要”些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帮助”他们。如此一来,他所在的社区便被刻画成为一群受益者,或者更负面的表述是,由当地的恶劣环境所造就的一群消极而无助的受害者。这极大地遏制了当地人的进取精神,并滋生出了一种施舍文化——不幸的是,一些西方非政府组织直到今日仍在大力扶植这种文化。
然而,这种刻板的生活图景被一个名为“生活重塑实验室”(RLabs)的南非社会企业戏剧性地改变了。“生活重塑实验室”的成员们不盲目服从于资源匮乏的表象,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此前未被发现或是遭到低估的资源——例如曾经从事非法交易的人所具有的智谋等——并利用这些资源帮助人们获得更多机会,实现从“听天由命”到“逆天改命”的生活重塑。这一方式正在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的会议和培训课程得以传播开来。
基于此,优素福和他的团队正在积极寻找当地附近未被发掘的资本以及合伙人,并思考如何使其发挥作用,例如利用废弃车库作为培训中心等。令我深受震撼的不仅是他们的务实态度,还有他们对于新生活的勇敢开拓。
在优素福看来,大多数外部合伙人的问题在于他们总是从当地人的“需求”出发,而一旦谈及社区的资源开发,他们便拒绝提供经济支持。于是该社区在无形间被描绘成一副嗷嗷待哺的样子,人们也都渐渐信以为真了。作为“生活重塑实验室”的学员,优素福和他的团队成功遏止了这种势头。优素福眼中的世界,与一般人大不相同。
“资源受限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结构问题导致的。”抱着这样的思想,优素福开始试着将命运和运气掌握在自己手中。他表示,自己现在时刻都被各种机缘巧合所包围。比如说,他现在总是能“偶遇”一些新的项目合作伙伴。
那么“生活重塑实验室”在这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首先简要介绍一下,“生活重塑实验室”建立于开普敦开普平原区的布里奇顿,该地区以破败的房屋和惊人的犯罪率而著称。为了解该社区人群精神层面的需求,在“生活重塑实验室”创始人马龙·派克(Marlon Parker)的带领下,一个由当地居民组成的团队建立了一个利用移动电话开展咨询服务的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重塑实验室”持续帮助该社区在极为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进一步生存发展,开发了一些简易的教学模块以供社区居民相互学习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并发挥其积极作用,例如与在线的观众分享自己的故事,并与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建立联系。
现在,“生活重塑实验室”的总部包括一所培训中心(提供关于社交媒体使用及其他相关主题的廉价课程)、一个企业孵化器(为新公司的成立和运营提供帮助支持)以及一个咨询部门(致力于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咨询,例如如何加强同当地社区的合作等)。各种组织常常会在“生活重塑实验室”的帮助下进一步补充自己的服务内容,并实现本土化的整合——形成一个新的“枢纽”。“生活重塑实验室”的简易教学培训模式目前已经推广到全球20多个地区,学员数以万计。这一机构善于对有限的物质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例如前面提到的废弃车库和人力资源(比如对一些曾被视为缺乏技能的人加以整合)等——来为当地的发展赋能。
马龙·派克成长在种族隔离时期的开普敦,当地的高失业率和严重的社会不公,导致当地社区帮派横行,犯罪率居高不下。在单亲家庭中长大,加上弟弟与本地帮派的牵连,激发了马龙·派克通过学习信息技术改善生活的决心。当马龙·派克学会使用电脑时,他开始开设课程传授电脑知识,取得的收入用于补贴家用。他意识到,布里奇顿地区许多早已丧失生活信心的居民其实是可以改变命运的。而且这些人本身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需要做的是弄清楚自己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生活重塑实验室”的初衷是通过经验分享点燃希望的火种,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也照亮他人前进的道路,世界将因此变得大不一样。事实上,“生活重塑实验室”本身就是在实验和机遇中诞生的:马龙的岳父是当地的一名牧师,有一次他提议马龙教授一些电脑课程,这让马龙意识到,数字化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率地分享各自的经历。这一设想很快演变成帮助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培养自身能力,再后来甚至有公司就如何使用社交平台提供咨询服务。
上述故事的核心思想是如何将现有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如此一来,许多之前被视为就业困难的群体化身成为价值创造者——从而实现命运的改变。充分利用手头的各种资源——所谓的“整合”——不光适用于某种物质资源,也适用于各种技能以及人力。拿开普平原区的例子来说,有前科的人通过讲述关于“希望”和“康复”的故事警醒他人,这样便为社区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一做法带来的是社区发展模式的转变,从一味强调资源(资金或正式技能)的缺乏转变为重点关注现有资源——并将所有因素调动至最佳状态。比如曾经误入歧途的人在了解到与他经历类似的人中有的已经在从事教师行业后,他会憧憬自己有一天也能站上三尺讲台,如果此时为他提供施展能力的空间,他便会从一个社会的负累转变成为一位有用之才,一位将机缘巧合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逆天改命之人。
“生活重塑实验室”的一位合伙人向我总结道,只要获得了灵感和尊严,许多人都会自发地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与扮演一个“伸手党”和受害者的感觉是截然相反的。
这种以机遇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可以激活许多尚未发掘的可能性。盘点手头拥有的资源,重新加以审视,并将其与其他物质、技能、人力或设想进行重组,往往可以催生出更多未曾想象的主意和观点。正如“生活重塑实验室”的案例所展示的那样,足以使我们的生活前景发生重大变化。
对于“生活重塑实验室”来说,机缘巧合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而这一成功做法也被世界各地的公司和政府予以采用。例如南非一家大型银行原本计划裁员并出售办公场所,但引入了机缘思维后,他们发现自家的收银员可以转职为财务培训师,办公场所则可用作培训中心,如此便将企业的负担转化成了资产。
在我的研究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组织以及像优素福和马龙一样的人物。他们其中不少人都曾面临着种种看似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的约束和挑战。(有时候事实就是如此,所以说因为客观情况而指责某人是非常不可取的!)
然而,以优素福和“生活重塑实验室”为代表的许多个人和组织,都能够敏锐地捕捉外部环境中的各种机遇从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好运。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的整个处境得以重塑,扫除了此前的消极心态和无力感,转而更加积极地为自己创造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