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是个有主见的人吗?

我们中的许多人可能都倾向于从众,这是有着充分理由的。附议当然是最保险的策略,而且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往往都是正确的,甚至比集体中少部分精英智者的想法更优。比如说,法学教授丹尼尔·马丁·卡茨(Daniel Martin Katz)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分析“幻想斯科特斯”(FantasySCOTUS,一种法律界的联赛游戏,自2011年以来每天都有5000多名用户在本游戏中对400余件美国最高法院的案件结果做出超过60万条预测)中的数据,认为“群众的智慧”与最高法院的判决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

再来看有关预测的案例。天气也好,经济也好,对于复杂系统的预测常常会出错,至于具体细节的话则几乎无法猜中。不过即使如此,一大堆人做出的集体预测一般也会比单个人的一家之言靠谱些。

不过不是还有一些特立独行的天才,可以准确地预判出某些非同寻常的事件,从而让一众庸者相形见绌的吗?好吧,其实个中原因往往在于我们只关注到预测成功的个别案例,如果把这些人曾经做过的所有预测都拿来检验的话,那么其准确率可能就低得可怜了。总而言之,一两次的惊人预测是支撑不起“先知”人设的。

行为学家杰克尔·邓雷耳(Jerker Denrell)和克里斯蒂娜·方(Christina Fang)的研究显示,最为符合传统智慧的预测往往就是最准确的,也就是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中。一味无脑地标新立异而对群众的智慧视而不见,显然是十分草率的做法。然而,不敢违背大多数人意见的压力也会让机缘巧合被扼杀在无形之中,尤其是当从众的压力使得我们忽略或看轻生活中的意外境遇,抑或是我们所在的团体被政治因素或不良风气所充斥时。

事实上,当群体中的成员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相互牵制而无法独立行事时(例如许多公司的董事会),所谓集体决策质量更高的情况便会有所变化。此时的集体决策质量一般来说会劣于个人的独立决策,同时从众效应也会彻底破坏可能出现的机缘巧合。所以虽说无视大多数人的意见可能会招致一定的风险,但是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种怀疑精神。

许多人会在精神上进行自我阉割,毫无主见或是刻意掩盖自己的思想,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想法或观点可能会违背相关的大环境或既有的理念。

每当我因咨询项目需要而前往拜访某家新公司或者社区时,都会进行一项所谓的“茶水间实验”。我会在诸如自助餐厅、厨房区、咖啡店或者茶水间等可以让人们畅所欲言的地方找个位子坐下,然后打开笔记本电脑假装工作,其实是在探听周围人们的谈话。

有时候我会听到这样的话语:“莉莉又把她那套奇怪的想法提出来了。我觉得她根本没有弄清楚状况。我们以前一直这样做得好好的,干吗非得要改变呢?”在听过几场类似的谈话后,我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这儿的人大多喜欢抱怨现状,这样的工作文化会让分享思想和观点变得困难,因为谁知道哪天你会不会成为大伙儿背地里吐槽的对象呢?

而且,即使能够自由分享思想,我们也不敢承认自己的见解或想法依赖于非常规路径。所以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往往会在后期被包装成从一开始便与预期和理性相符,以免节外生枝或是因没有经历严格的论证过程而遭人诟病。

于是这种情况便会造成机缘巧合的另一个障碍:事后合理化。 S+/vatxlytAEU3rUKqkWk0u1Dp0j7Dg3dWHdyd94bj5kj38za1SzXbtZJ12ONCX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