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九六四年

致木村武之

学习功夫的过程

★修身养性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即端正思想)。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记住: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纯正之心不为情绪左右,无所恐惧、愤怒、悲伤、忧患,乃至好乐。若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摄持自心,不为外物所累,即是说,外在变化无法动摇内在意志。如此,可抑嗜欲、寡私欲。

习武之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

故:

1.一而不变,静之至也。

2.无所于忤,虚之至也。

3.不与物交,淡之至也。

4.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无思”“无想”

不求回报,不期赞誉,不惧苛责,超脱于身体层面的自我意识。最终,不为感官所囿,释放自心,从心所欲。

至高武艺,练就于无招无识之境。

诚心正念务必集中精神(静思默想),心有旁骛则失真失诚。正所谓知行合一,一个人的内在想法与外在表现不可相互矛盾。因此,人应自行树立正确的准则,并受其影响躬身践行。

审视自心,若你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正确无误,又何须忧惧?你只需不带任何掠夺与竞争之念,专心致志地完成自身的人生使命。顺乎自性,念随心转,合于天道,则天道佑之。

知退

退能战胜所有超越其上的强力,它的力量无可限量。

退让是一种舒适的放松状态,柔似羽毛一般;是一种沉着的抽离之举,表面看似乏力,实则心怀谦逊,动作有力。摆脱焦虑、心平气和,且去顺应对手的力道。你无须采取攻势,只需因势利导。

水,天下知退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形,入于无间。上善若水,无法掬得一捧;击之,不以为痛;刺之,不能相伤。

★无为法

要顺应对手的力道,切莫反抗。这种武术之道意在顺乎自然,从而“保存自己”,最终及至不灭,因为我们没有消耗自身之力。这一理念源自道家学说。据传,庖丁解牛时都是由骨骼和肌理的缝隙处入刀,从不硬碰硬地用刀,所以他的刀始终若新发于硎。

贵柔守雌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强者善借对手之力——如竹迎风而屈,待风停后,又反弹回来,强胜之前。

致比尔·埃文斯 [1]

寄自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1964年9月2日

亲爱的比尔:

很抱歉之前说好的那些文章得缓一缓了,因为眼下我正忙着进行功夫巡演。

不久前,我才从洛杉矶回来,即将再度启程前往旧金山开始表演。不出一星期,又得飞去纽约。

无论如何,我都会尽量抽空写完那些文章。顺便问一下,新一期《黑带》杂志何时出刊呢?上次在长滩举办的锦标赛应是会见刊的吧。

另外,附带一提,振藩国术馆(Jun Fan Gung Fu Institute)的标志乃太极阴阳图,阴阳(黑色为被动,白色为主动)两半首尾相接构成了一个整体,其中任何一半都包藏着另一半的特质,互为补足(并非对峙!)。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非彼此排斥。

好比我说“我热得出汗”,这里的“热”与“出汗”实则是“一”,它们是共存关系,二者缺一不可。正如客体离不开主体,进攻者也并非处于一个全然独立的位置,相反是起到了助力的作用。也就是说,你需要一个对手来补全另一半,打斗才得以完整。

因此,在动作的过程中,刚与柔乃同一股不断转化、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之力。倘若一个人要骑车去某处,他既不能同时踩下左右两侧的踏板,也不能都不踩。为了前行,他必须在踩下一只踏板的同时放开另一只。所以,向前移动需要将踩与放这两个动作“合二为一”,两者互为因果,反之亦然。

这种“合二为一”仅是国术馆标志的一个基本内涵。除此,还含有“懂得节制、勿走极端”“于庸常中见真知”等意。不过,一言以蔽之,个中理念是假如功夫确属非凡,那恰是因为它根本无甚特别之处——它无非是用最少的招式、最小的力道,表达了最直接的感情。越接近真理,便越不必赘言。

若我的信写得语无伦次或字迹不工,还请原谅。
李小龙

致澳大利亚堪培拉休斯的张卓庆

寄自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1964年10月30日晚上9点

1964年10月30日

亲爱的卓庆:

我们的通信总如山泉一般——时断时续。不管怎样,念及之前写信的间隔,这回还没过多久,我就又提笔了。

我从香港回来已有一年 ,从信封上你也能看出,我已由西雅图迁至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市。我在这边住了好几个月了,诸事顺遂。对了,眼下,我正在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念书,毕业将取得哲学学位。

你近况如何呢?回香港后我见了几个旧友,听闻了好些莫衷一是的消息,我都不知究竟该作何感想了。另外,我还在街上偶遇了那对双胞胎兄弟(其中的一个)。他们回澳大利亚了吗?听说那兄弟俩相当招人厌。张学健现在在香港。

如今,我全心全意地读书、练武,跟一个同为中华武痴的家伙合住(这家伙相当勤学苦练——他能在不敲碎第一块砖的情况下,直接隔空击碎最后一块) ,我们每日会一起练两小时的功。

我们在车库建了一间不错的练功房,我的木人桩也已就位。我的搭档又另造了两个木人桩,这对练习咏春拳大有裨益。目前我们正着手备齐一些护具,以便进行真刀真枪的对打。

盼复。

小龙

致澳大利亚堪培拉休斯的张卓庆

寄自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1964年11月22日早上9点

1964年11月21日

亲爱的卓庆:

你的回信让我对我们之间的友谊产生了一点怀疑。我不希望你误会我给你写信是为了学功夫——我之所以提笔,纯粹是因为我想给你写信而已。请不要(如你在信里说的那样)为我的所需而倍感压力。当然,在香港时,我的确受了你的照顾,我很感激。但我希望你能以朋友的身份与我通信,而不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我相信世上也没人能做到这一点。这些都是我的真心话,愿你不要介怀才好。

我在加州过得很不错,要是还没告诉你我结婚了,那就权且借这封信与你分享喜讯吧——她不仅是个好女孩,更是个门门得A的优等生。算起来,我们已结婚一年左右了,而且家里很快就将添丁增口。

你读到的那本书是我1963年写的一本功夫入门书 [2] ,眼下我正围绕功夫之道,创作一本更深刻更全面的作品 [3] 。你看过西山(Nishiyama)的《空手道的艺术》( Karate:The Art of Empty Hand )吗?我的新书差不多就和那本一样厚,其中囊括了过去五年来我对功夫的见解,为此我倾注了不少心血。

如能成行,我和妻子计划明年回香港一趟。要是你也能一起回去就好了。不过你在政府工作,要请几个月的假,想必相当不易。若你有空来美国,请务必提前通知我,我们一定会接你到家里来住。

挚友
小龙

[1] 比尔·埃文斯(Bill Evans)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担任《黑带》( Black Belt )杂志的编辑。

[2] 李小龙指的是他于1963年自费出版的《李小龙基本中国拳法:自卫的哲学艺术》( Chinese Gung Fu: The Philosophical Art of Self-Defense )一书。

[3] 即李小龙的《功夫之道》( The Tao of Gung Fu ),后收录于“李小龙图书馆”丛书,由波士顿查尔斯·E. 塔特尔出版公司出版。 lYzU8VOWNTe5e8JxGfmLYYtsf14zB5Kp3iusKKJyyIPfuoZy4zWAh+TSiZLlnAR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