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囤积症:疯狂囤货舍不得扔

一年一度的“双11”又要来了。

豆瓣网友@小蜜蜂感慨道:“清查了一下,去年双十一囤下的货,只还剩下两箱纸巾、五箱卫生棉、三瓶卸妆液、四瓶洗面奶、一瓶护发素,以及十斤盐和还剩十几天过期的两箱代餐零食。8箱尿不湿倒是用完了,但也足足用了7个月。”@营养跟不上说:“旧的没用完,新的也要买。”

现代的年轻人都喜欢在网上购物平台上买东西,因为方便快捷还便宜。打开电脑翻几个网页,选中商品后下单付钱,等个三两日。快递小哥便咚咚咚来敲门送货到家了。

然而网上购物的兴奋感,来得快去得也快。甚至从完成购买之后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的兴奋感便已经下降了。快递取到后随手便往桌子上一放,有时候连拆都懒得拆,即便拆开了也只是看一眼便又放回去,同时准备买下一个东西了。热衷于网购的人,每天都是这种下单—拿快递—再去下单的循环。最终屋子里堆得到处都是没有用的东西。

这些家里囤积了大量用不完或无用物品的人,其实是患了一种名为松鼠病的心理疾病。具体而言,松鼠病是指松鼠在过冬期间,会在生活的地方存放大量的坚果,最后吃掉的却很少。松鼠病的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主要症状表现为购买物品的数量超出了正常的使用量,甚至可以达到开店做买卖的程度。而且,他们会将这些物品囤积在家中的各个角落,导致在家里走动都困难。当有人提出要清理这些囤积物品时,患者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反抗行为。

囤积症患者有强烈的存储欲望,对于自己所存储的物品,无论扔掉、送人还是卖掉,他们都会感到深深的痛苦。

囤积症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来自遗传、童年阴影,又或者虚荣心、从众心理等,最常见的有三种。

一、安全感缺失

在1991年的春晚上,姜昆和唐杰忠表演过一个名为《着急》的相声,里面有这样一段台词:因为传闻副食品涨价,立马请假回家囤了一洗澡盆醋、两缸酱油、十五桶豆油、两抽屉味精、一大衣柜五香面……有什么办法?不多囤点赶明儿就又涨价了。

即便现在,每逢冬天,许多人家还是有储存大白菜和土豆的传统。因为以前冬天蔬菜少,而这两样蔬菜放在地窖,基本能吃一整个冬天,可以保障冬天的蔬菜摄入量。我们在“双11”疯狂囤积生活用品,也是出于备用的目的。卫生纸、牙膏、洗发水,这些货物的保质期一般都在3-5年。我们提前存下来,内心会有安全感。

尤其当出现某些社会危机的时候,这种安全感的需求就更加强烈。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有人一次性买了500斤大米、20箱方便面,结果当地并没有出现物资紧缺的情况,于是买的东西都堆积在了家里。

典型的还有在日本核辐射期间,据说海水被污染后就没盐可吃了,于是全民开始抢盐。

有一位武汉的郭先生,竟然花费27000余元,囤盐1.3万斤。

二、满足欲望

陈芳吐槽自己的老公:足足收拾了一整天,终于把老公的家当收拾明白了。我的天啊,25件衬衣、30条裤子、10件Polo衫、7条腰带、32双袜子、60多双鞋。常穿的只有三两件,但一出门逛街必买衣裳。而陈芳自己也是五十步笑百步,她囤下的口红,哪怕一个月用一只,都可以用到五年后,可是每次看到有博主推荐什么女神同款、某某平台爆款,或是听到有朋友要出国,她仍然会忍不住要买。像陈芳夫妻这样的囤积行为,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三、情感寄托

我们舍不得扔一件物品,往往因为其中寄托着一些特殊的感情。乔舒亚的母亲一生都在不停地“买买买”,离世时,她在的公寓中储存着数量庞大的一堆物品。

乔舒亚在《极简主义》这本书中写道:“一个特别棒的带顶篷的橡木床几乎占据了整个卧室,两个衣柜里面装满了衣服,画框挂满了公寓的每一个平面,原创艺术品挂满了墙壁,创意装饰品塞满了全部角落甚至每一个缝隙——整整六十四年的积累。”像所有痛失所爱的人一样,乔舒亚什么也不想丢掉。母亲走后,乔舒亚找来一辆大卡车运走了母亲房间里的一切,并储存在一家储物公司里。

另外,很多人对一些已经不能发挥用途的老物件舍不得丢弃,也是因为情感寄托,是一种怀旧或者恋旧的情感。在他们看来,一个物件不仅仅是物件而已,在它的身上,承载着许多的故事与回忆。在我们眼中看来陈旧没有丝毫价值的东西,在他们眼中却如天上的星辰一样,闪着夺目的光。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囤积物品,我们都要看到盲目囤积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空间上的拥挤,更是精神的窒息。只有当我们不再执着于物品带来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才能活得通透。 6OSLFEkexGb2wLt4PDkIGRlzDCNWr79LX2JJNawI+2yPi7ge7Uhypi3NsY0imn2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