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晋书·杜锡传》。
舍人杜锡……性亮直忠烈,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晋朝时,有一个叫杜锡的人,他是杜预的儿子,从小受到良好的熏陶,年轻时就以学识渊博著称。先被长沙王请去做文学侍徒,经过几次升迁,最后被调去做太子舍人(官名,掌管宫中一切事务的官),为愍怀太子服务。
愍怀太子是个不肯长进的人,行为乖张,做事不合情理。杜锡对太子这种作风很不同意,便常常向太子劝告,希望他能改进。杜锡的言辞非常忠实恳切,但愍怀太子却觉得他多事,很不高兴,便派人悄悄地在杜锡平日坐的毯(毛织成的毯,可用来做地毯或坐褥)中插了许多针,杜锡不知此事,坐下时被刺得流出血来。过了几天,愍怀太子问杜锡说:“前几天你做些什么呢?”
杜锡说:“我喝醉了酒,什么事都不知道。”太子一定要问到底,还说:“你喜欢责备人,为什么自己也做错事呢?”杜锡被问得狼狈不堪,哭笑不得。
后人便将这个故事引申为“如坐针毡”一句成语,用来形容穷苦到了极点,处处受人压迫,时时被人播弄,弄得坐卧不宁、啼笑皆非的这种情况。也形容坐卧不安的样子。
典出《三国演义》。
先生今为刘备出谋划策,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以待。
三国时代,曹操的军队占领襄阳后,又星夜兼程直逼江陵,这极大地威胁着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备。江东的孙权派鲁肃为使,前去说服刘备,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刘备见曹操势大,难以抵敌,也希望联合孙权,共同御敌。为此,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到东吴共商对策。
一日,孙权召集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20余人升堂议事,并请孔明出席。张昭一班人,因惧曹兵势大,力主投降,今见孔明前来出使,料定是来游说,鼓动孙权以抗曹操,因而首先出来诘难孔明。张昭说:“先生自比管仲、乐毅,而管仲为桓公之相,治国有方,一匡天下,称霸于诸侯;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使之逐渐强大,一下使齐国的70座城池降服,这两个人才真正是济世之才!先生今为刘备出谋划策,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以待,希望复兴汉室,除灭曹操,然而今天曹兵一出,乃弃甲抛戈,望风而蹿,上不能报刘备,下不能安庶民,管仲、乐毅难道是这样的?”孔明听了,哑然失笑,说道:“复兴汉室,绝非一日之功!一个患了重病的人,先要给他吃稀粥、服平和之药,等到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才能以肉食加以补养,以猛药加以治疗。我主刘备向日军败,兵不满千;新野小县,人少粮薄,这正如人染沉疴一样,得慢慢调治。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能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等心惊胆战,就是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吧!何况胜败乃兵家常事,过去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这不是韩信的良谋吗?”这一番言语,说得张昭无言回答。
后人用“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十分殷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的出现。
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
司马,指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
司马相如家境贫寒,读书勤奋,好击剑,善操琴,很有才学。他同临邛(今四川邛崃)县令王吉相熟,王吉让他住在临邛城外的大驿站中,每天特意去访问他。当地富翁卓王孙听说县令有这样一个贵客,想结识他,便设宴相邀。司马相如先是称病推托,后经王吉劝说才应邀赴宴。
卓王孙有个女儿,名叫卓文君,年轻丧夫,在家守寡。她很有才学,又爱好音乐,久慕司马相如的才学。这次司马来到她家赴宴奏琴,她在暗中偷看,深深被司马相如的翩翩风采和精绝的琴艺所倾倒。司马相如也早闻文君的才貌,这时发觉门首屏风后有个绝色佳人,便弹了一曲《凤求凰》,用琴志拨动对方的心弦。
文君听了,立刻明白了司马相如的情意。为了追求幸福的婚姻,她不顾父亲的竭力反对,毅然于当夜离家奔归司马相如,一同返回成都。她毫不计较司马相如家徒四壁,决心和他苦熬岁月。卓王孙痛恨女儿不成器,分文不愿接济。司马和文君婚后便双双来到临邛,以卖酒为生。司马相如系着围裙,亲自洗碗洗碟,卓文君在炉子旁边为顾客温酒送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君当垆”的故事。
卓王孙听说自己女儿在临邛当垆卖酒,觉得丢脸,出于无奈,只得分给文君一笔家产,打发他们离开临邛。
“司马遇文君”,比喻男女相爱,感情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