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
放陈昌北周施诡计

北方的两大鲜卑政权,力量开始倾斜。北齐自从文宣帝高洋死后,朝政开始混乱和衰落;西魏被北周取代后,反而开始兴盛起来。

西魏恭帝三年(556),西魏政权的实际掌握者宇文泰死后,权臣宇文护扶植宇文泰的长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自称周公。次年初,宇文护废西魏恭帝,拥立宇文觉即位。史称孝闵帝。

宇文护执政时,司会李植和军司马孙恒他们二人担心会被宇文护杀掉,于是就与宫伯乙弗凤、贺拔提等人一起在国君宇文觉的面前说宇文护的坏话。李植、孙恒说:“宇文护自从杀了赵贵(曾计划谋杀宇文护,后被宇文护所杀),权力大增,依臣等观察,宇文护想图谋篡夺权位,望陛下早日做出计划,除掉他以绝后患。”

孝闵帝宇文觉点头称是。乙弗凤、贺拔提又说:“我们的先王明察秋毫,能把朝政委托给李植、孙恒,可见这二人确有才能。陛下如果把除掉宇文护的事情交给这二人,还怕事不成吗?而且宇文护常常把自己比作周公,这不是把你放在一边,他自己专权吗?”孝闵帝听了,又点头称是,于是,多次带武士在宫廷后园练习如何捕捉捆绑人。

李植等人又勾结宫伯张光洛当同谋,不料,张光洛把密谋告诉了宇文护。宇文护为了瓦解他们的同盟,就调李植出宫,任梁州刺史,孙恒为潼州的刺史。不久,孝帝想念李植等人,总想召见他们。宇文护知道后,痛哭流涕地对孝闵帝说:

“天下最亲的莫过于兄弟。自家兄弟都不信任,何况外人呢?太祖因为陛下您年轻,把后事交代给我,我对您的忠诚是双重的,既有兄弟之托,又有君臣之义。如果陛下能够亲自察览万机,威权加于四海,那么,我即使死了也值得。可是,恐怕把我除去之后,奸贼小人趁机得志,非但对您不利,也将对社稷不利,使我没面目去见太祖于九泉之下。”宇文护停了停,又说:“我既然是陛下的叔叔,官位也做到了宰相,还有什么可贪求的呢?愿陛下不要听信谗言,不要抛弃骨肉之亲。”

孝闵帝见宇文护痛哭流涕的样子,心也有所感动,就停止召见李植等人,但心里对宇文护还有点不放心。乙弗凤等人见此情状,越发害怕,于是加紧了密谋策划。张光洛把这个计谋告诉了宇文护。

宇文护召集朝臣贺兰祥、尉迟纲等重要人物商量对策。贺兰祥等人劝宇文护废了孝闵帝另立新皇帝。当时,尉迟纲总领宫廷禁卫兵,宇文护就派他召集乙弗凤等人商量国事,等他们来了就抓住送到宇文护宅第里,同时把原来的宿卫兵全部撤换、遣散掉了。

孝闵帝觉察到情况不妙,躲在一边,让宫人们在周围护着他。宇文护派贺兰祥进宫逼孝闵帝退位,囚禁了他。宇文护把百官召集起来商议大事,公卿们说:“这是您的家事,我们岂敢不听命!”于是,就把乙弗凤等人斩首于宫门之外,孙恒也伏法被诛。把孝闵帝废为略阳公,把岐州(今陕西岐山县)刺史宇文毓迎来立为皇帝。

当时,李植的父亲柱国大将军李远镇守外地,宇文护下令召李远和李植回朝廷。李远怀疑朝廷里有非常事情,沉思好久,才说:“大丈夫宁可做忠臣之鬼,怎么可以做叛臣呢?”于是接受了征召。回朝廷后,宇文护考虑李远名望很高,还想保全他的性命,就把他叫来见面,对他说:“您的儿子陷入与朝廷异心的阴谋,不只是要杀害我,而且要颠覆宗庙社稷。对这样的叛臣逆子,您可以早点为他准备一个处理办法。”

于是把李植交给李远处理。李远平时很喜欢李植,李植又声称自己未参与阴谋,就信以为真。第二天,李远带着李植去拜谒宇文护。宇文护以为李植已被处死,但身边的人告诉他李植也在门口,宇文护大怒道:“难道阳平公(李远)不相信我吗?”于是把李远召进来,让他和自己同坐,并叫废掉的孝闵帝和李植在李远面前对证。李植辞穷智竭,只好对李远说:“我参与谋反,本是为了安定社稷,有利于国君。今天到这个地步,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李远一听扑倒在座位上,说:“如果真是这样,实在是罪该万死。”于是宇文护命人把李植杀掉,并逼迫李远自杀。

李植的弟弟叔诣、叔谦、叔让也被杀死,李远的其他儿子因年幼被宽免。当初,李远的弟弟李穆知道李植不是保家的角色,劝李远杀了他,李远不肯接受。等到李远临刑前,才哭着对李穆说:“我悔不听你的劝谏,才有今天这样的下场!”李穆本来也应治罪,但因有从前规劝李远的话而获免,只除去官名,削职为民,他的子弟也都被免职归家。

武成元年(559)八月十四日,宇文毓以称天王不足以威天下,故改称皇帝,史称周明帝。追尊父亲宇文泰为文皇帝,大赦天下,年号武成。

宇文毓外表文弱,其实心里极是明敏有主见。他不肯处处听命于宇文护,宇文护假意归政后,宇文毓开始行使一部分的权力处理国事、进行改革,但是兵权还是牢牢掌握在宇文护的手里。宇文护见周明帝宇文毓英明聪敏,有见识、有肚量,不好控制,便设法暗害宇文毓。当时,有一个叫李安的人,以艺得宠于宇文护,被提升为膳部下大夫。武成二年(560)四月,宇文护悄悄命令李安在宇文毓的食物糖饼里下毒。宇文毓吃了糖饼后,毒发,弥留之际,口授遗诏500多字,而且说:“我的儿子年幼,不能负起治国大任。鲁公,是我的大弟弟,为人宽仁,大度,声望传于海内,能弘扬我家帝业的,一定是这个孩子!”周明帝遗诏传位于四弟鲁国公宇文邕之后,就在延寿殿去世,时年27岁。

鲁公宇文邕自幼就胸怀大志,气度不凡,性格深沉,有远大识见。他整天不随便说话,但言必切中事理或有精辟见解。因有宇文毓的亲口遗诏,宇文护只得遵命,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但北周的实权仍掌握在宇文护的手中。

当初,西魏攻陷江陵时,陈霸先的世子陈昌及中书侍郎陈顼都被西魏兵众所俘虏。西魏杀了梁元帝萧绎后,树立傀儡皇帝萧詧为梁帝,史称后梁。

随后,西魏把江陵数万民众掳至长安为奴。陈霸先的儿子陈昌和侄子陈顼也被押到了西魏长安。陈昌是陈霸先的第六子,生母为章要儿。陈霸先升任高要郡守,奉命讨伐交趾叛首李贲。陈霸先担心此行凶多吉少,便命章要儿带着儿子陈昌返回老家吴兴。

陈霸先历经两年的艰苦战斗,终于平定李贲的叛乱。然而,就在他率军北返不久,侯景之乱爆发了。陈霸先举兵讨伐侯景,而留在吴兴老家的妻子、儿女均被侯景的乱军扣押。侯景想以此来要挟陈霸先。陈霸先不为所动,起兵后,听从湘东王萧绎的号令,与大将王僧辩一起合力讨伐侯景。侯景在败亡前,曾命令处死陈霸先的家眷,但命令并未得到执行,因此,陈昌等人得以生还。

平定侯景之乱后,萧绎继位为帝(史称梁元帝),命陈霸先率大军抵御南侵的北齐军队。为了笼络陈霸先,梁元帝便拜陈昌为长城国世子、吴兴太守。据史载,陈昌容貌伟丽、神情俊朗,在出任太守时虽然很年轻,但雅性聪辩、明习政事,很快便显出超强的适应能力。

陈霸先为了栽培儿子,便派心腹干将谢哲、蔡景历辅佐陈昌,又派吴郡大儒杜之伟做他的老师。陈昌天资聪颖、过目不忘,书本只要读过一遍便能背诵下来,在跟老师讨论经学时,往往能明于义理、剖析如流,令杜之伟赞叹不止。承圣三年(554),西魏攻陷江陵并残杀萧绎(梁元帝),同时将城中的人口掳往北方。而被梁元帝召至江陵的陈昌、陈顼便被西魏兵押送到北方。

陈武帝即皇位后,多次请求鲜卑北周政权的实力派人物宇文护,把陈昌、陈顼他们放回来。宇文护口头上答应,却实际上并不放人。他正盘算着怎么去敲诈陈朝,至少也能用陈昌换回几座城池。没想到陈武帝突然病逝,更没想到陈朝在极短的时间内,竟然平稳地完成了朝政的过渡。陈蒨顺利登基即位,而且君臣内外,举国上下,井然有序,出现一片生机。特别在北齐大军压境、王琳长驱直入芜湖的情况下,陈文帝竟然处变不惊,一边令侯瑱率军阻击王琳等来犯之敌;一边有条不紊地处理朝政。祭天、耕耘,宣抚四方。

陈文帝陈蒨能够得到朝中大臣们的支持,继承皇位,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他在文化上与士族保持了一定的趋同性。从而得到了士族的支持;二是在梁末战乱中建立了功勋;特别是在抗击鲜卑北齐的“建康保卫战”中,陈蒨及时运来3000斛米和1000只野鸭子,使决战的梁军官兵用荷叶包饭,精神抖擞地投入战斗,赢得了六朝170多年来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抵抗鲜卑族入侵的京城保卫战之大捷!三是陈朝重用宗室的政策,此为深层原因。除此之外,陈武帝之子陈昌入质北周,未及时还朝,则为陈蒨继位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有利契机。

当时,陈昌在北周长安,听闻陈蒨即位,不明详情。陈昌以为陈蒨夺了他的基业,不胜愤怒!于是,哀求、恳请北周皇帝放他南归故里。北周权臣宇文护正愁找不到一个借口去搅乱陈朝,经陈昌一番恳切请求,宇文护马上想到一条令陈朝不攻自乱的妙计!

于是,宇文护灵机一动,立即放归陈昌,令他与堂兄陈蒨为争夺帝位而火并,北周正好坐收渔人之利。到时候北周鲜卑人可以突起大军,一举扑灭南中国唯一的华夏正统的汉政权陈朝。重演攻陷江陵之悲剧!

陈昌的南归之路,也不顺畅。

割据一方的王琳,已占据长江中流。王琳在北齐、北周的支持下,率大军攻打陈朝。通往建康的道路被切断,陈昌只好暂住安陆。

听说多年未见的儿子终于要归家了,章太后章要儿可真是兴奋得做梦都是甜的啊!可是,深明大义的章太后,却愁眉紧锁,非常担忧:陈昌是陈霸先的独子,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子。北周以前不放他回,而恰恰这个时候把他放回,挑拨和引发陈朝内乱的意图非常明显。她默默祈祷聪明的孩儿陈昌,在这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你千万不要犯糊涂啊!

可是,陈昌这个素以智慧闻名的皇太子,却偏偏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犯了糊涂!以至于白白地丢了性命!王琳兵败后,陈昌从安陆出发,将要渡江时,写了一封信给陈文帝,信里责备陈蒨,不待他陈昌回来,就擅登大位。现在他已回来,请陈蒨知趣点,早点让位给他。陈昌的言辞傲慢不逊,陈文帝阅信后,非常不高兴!

陈文帝再三思考:陈昌写给他的这封信,不仅仅是陈昌自恃皇太子的身份,非常不客气地要求他让位;而很有可能与陈昌受了北周的鼓动或武力支持有关,陈昌才有如此强硬的态度。这不得不让陈文帝联想到,当年北齐扶植傀儡皇帝萧渊明的往事……

北齐皇帝高洋想把战俘萧渊明扶植为北齐傀儡,送到梁朝立为皇帝。于是,写信给当年梁朝的权臣王僧辩,认为萧方智年幼,梁朝处在多事之秋,应该推立长君,北齐在寒山之战中,俘虏的梁朝将领萧渊明年龄较大,又是梁武帝的亲侄子,推他做皇帝较为适宜。北齐实质上是谋求通过扶植傀儡皇帝,使梁国成为附属国。这种要求遭到王僧辩等人的拒绝。北齐于是派高欢第七子高涣领兵护送萧渊明过江。由于王僧辩无力抵挡高涣的大军,只得要求立萧方智为太子,得到萧渊明同意后,便迎立北齐傀儡萧渊明回梁朝即位为帝,王僧辩被封为大司马,领太子太傅、扬州牧。

王僧辩面对强敌时意志不坚定和软弱,还被迫把第七个儿子王显、王显的儿子王刘和他弟弟的儿子王珍送到北齐充任人质。王僧辩被北齐军势所慑,屈事北齐,迎立北齐扶植的傀儡萧渊明为梁帝,引起了陈霸先的反感。

陈霸先苦劝王僧辩无效,为民族大义,陈霸先与徐度、侯安都、周文育等从京口起兵,袭杀王僧辩,废黜北齐的傀儡皇帝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改元绍泰,是为梁敬帝。陈霸先北抗强齐,西拒西魏,杀叛废梁,慨然担当,艰难地庇护着南中国唯一的汉政权和汉文明延续之地。

陈蒨长期跟随陈霸先征战沙场,不仅善于用兵布阵,还有丰富的从政经验。而陈昌与陈蒨相比,就缺乏军事、政治斗争实践。陈文帝看了陈昌的书信,越发感到担忧:陈昌对建立陈朝既无一战之功,又无一策之力。此番回国,身边无军力相佐,又无谋士所倚,仅凭书生意气,岂可托之以天下?

陈蒨深知,他跟随叔叔陈武帝艰难征战才打下了陈朝天下,建立陈朝,这是多么的艰辛,如果就此把陈朝江山交由毫无军事、政治经验的陈昌来治理,特别是在外有两大鲜卑强敌、内有军阀割据豪强横行的情况下,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又能怎么办呢?陈昌毕竟是陈武帝的唯一嫡子,是唯一正统的皇位继承人。如今,陈昌将回,陈蒨不能拒之。如若不然,臣民必议论汹汹……

陈文帝召来心腹大将侯安都,从容不迫地对他说:“太子将要回来就位了,我须另外求得一块封国,作为归老的地方。”侯安都说:“自古以来,哪有被替代的天子!臣下很愚昧,不敢接受这个诏令。”

侯安都向陈文帝密语,道:“陛下当年辅佐先帝平定天下,立有不世之功,理应继承帝位,而太子连尺寸之功都未建,有什么资格要求陛下退位?况且,自古以来被取代的天子,有得以善终的吗?请将此事交给微臣来处理。”于是,侯安都请求去迎接陈昌。

朝中大臣听闻陈昌太子将回,群臣们联名上表,请求文帝给陈昌封爵并任命。巴陵王萧礼等率百官上奏表说:

臣知道分封诸子为王连城以卫国,是周代的美好规范,封邦建国,是汉代的宏规,所以周代得以世代相传长久不衰,是以邢、卫诸国为基础,汉代得以国运长久,实在是有赖河、楚诸国。

伏惟陛下英明睿智,昭明大业,圣德钦明,道德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媲美。先前本朝创业之初,国运艰难,献王陈昌参与国家大谋,集结重义轻生之人,匡定天下,对外用兵声震四方,对内定国神明威武,所以能使国家再度安宁,使百姓得以蒙受恩惠。

自从武帝升天,王师远征未还,太子隔在外地,不能回来继位,国家危难,国事垂危,前途未卜。不久平乱返都,公卿谋立新天子,从此奠定了我朝基业,国家兴旺昌盛,民心归附,无愧于列祖列宗,国家未来之中兴,关键在今天,人心所向天意所钟。王琳叛乱,亡命已久,现在他勾结外敌,顺流直下,肆无忌惮,战船兵众,水陆并进,军民疲惫不堪,国库空虚,朝廷内外骚动不安,危机四伏。您操劳国事,根据品位授任官职,百官各尽其职,凶恶之徒自取灭亡,澄清四海,涤荡八极,雄图大略远近皆钦,仁德之声望传遍天下,德教所及,百姓相率从善,所以能够功业比伯禹还深厚,仁德比大尧还崇高,岂止是让国家得到安宁,让百姓有所依托。

第六皇弟昌,近年以妙龄入北齐为质,被他们扣留,远隔关山万重,毫无自由。陛下兄弟感情既很深厚,谦让之心又切。伏以大德之人无私心,常怀至公之心,怎么能恋恋于匹夫之常情,而忘了王业之根本大计。效法历时惯例,依照典章制度,仰遵周汉旧制,分封戚属建立方国。湘中地理位置优越,为水陆要冲,安置守卫疆土的将帅,非亲属不行,应该任命献王昌去平复衡山、九疑一带,同时提高他的爵号。臣等协同商议,以献王昌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湘州诸军事、骠骑将军、湘州刺史,封为衡阳郡王。食邑5000户,加给皂轮三望车,后部鼓吹一部,班剑20人。启可奉行。

当巴陵王萧礼及百官的奏文送到陈文帝案前时,陈文帝诏曰:“可。”于庚戌(二十八日),任命陈昌为骠骑将军、湘州牧,封他为衡阳王。

三月,陈昌到达陈朝辖境。陈文帝诏命主书、舍人沿路迎接。并在建康城张灯结彩迎接陈昌,沿途各路官员都在路旁等候。

陈昌虽然聪明过人,但个性并不沉着冷静。他孤身一人,既无左右谋士,又无心腹护卫。更没有政治、军事斗争的经验。面对身经百战、文武兼备、战将如云的堂兄陈蒨;面对刚刚打败王琳10万大军的陈文帝,陈昌就显得太弱了!他如果真的聪明,就应该暂留北周,静待时机,再图归国。如果陈昌实在要回国,他只有放下身段,放低姿态,安然保命才是上策。

可是,毫不冷静的陈昌,身无尺寸之功,又无大臣和军队拥护,竟然贸然与地位稳固、又刚刚打败王琳10万大军的陈蒨争夺帝位,岂不是自寻死路?陈昌还以强硬的口气,写信给陈文帝,责令他让位。且不说陈蒨让不让位,即使陈蒨让位,以当时陈朝新建不久,国内豪强林立,国外强敌环伺的情况下,恐怕朝中大臣也不会臣服于陈昌。

且说侯安都请旨前去迎接太子陈昌,非常客气和尊敬地请陈昌登舟渡江。毫无防备的陈昌,哪里知道船中侍从,都是侯安都的心腹之人。当船行到江心的时候,侯安都与陈昌指点江山,谈诗赋词。乘其不备,突然将其推入江中。陈昌猝然落水,虽奋力挣扎,奈何船上之人,名为营救,实为用竹竿、船桨把他往水里按,使之沉江。不需几分钟,陈昌就溺死于水中。可怜陈昌,死时年仅23岁。

良久之后,侯安都才命人捞起陈昌的尸体。向朝廷报告:船坏,溺死太子。

更可怜的是章皇太后章要儿,她满心欢喜地期盼着母子团聚。可谁知,传来恶讯,陈昌溺亡!章太后自然是悲痛万分!……侯安都对外宣称:船到江心,船坏,前太子溺亡。可为什么同船的其他人都安然无事?就连与陈昌同行回朝的毛喜等人都安然活着,唯独陈昌沉尸江中?

事后,负责迎接陈昌的官员,无一受罚。侯安都及其家族反而无比荣恩。章皇太后明知这是陈蒨和侯安都做的手脚,但陈蒨地位已经稳固,她不能触动分毫。章皇太后没有办法,只能忍气吞声。

从客观上来讲,放归陈昌,本来就是北周宇文护的阴谋。欲使陈朝内乱,北周坐收渔人之利。如果陈蒨不让出皇位而又留着陈昌,北周有可能会以兵力和财力扶植陈昌与陈蒨争夺帝位。那陈昌迟早会是陈朝国内的巨大隐患!如果只是单纯地以宗室相争来指责陈蒨的残忍,是有失公允的。明眼人一看即知,陈昌的背后,站着的是北周!除去陈昌,却是稳定陈朝政局的最好办法。

侯安都在陈霸先活着的时候,无疑是忠心耿耿、战功累累;在陈霸先死后,侯安都仍是忠于陈霸先和他建立的陈朝。侯安都不希望陈昌成为北周的爪牙,起而与陈蒨争帝位,导致陈朝内乱,使华夏衣冠最后的立足之地被鲜卑族的北周所吞并。侯安都忠于陈霸先,忠于陈霸先所建立的南陈,为了陈朝国内的安定,侯安都必须干掉陈霸先唯一的儿子陈昌!这是多么讽刺而残酷的现实!

侯安都必须除去陈昌,或许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陈蒨即帝位,是侯安都力主支持上位的。陈昌如果在北周的支持下夺位成功,那陈昌第一个要杀的人,就是侯安都。侯安都同时也会想到,他为陈文帝扫除了障碍,也是大功一件。因此,对侯安都来说,无论于公于私,他都不允许陈昌活着回到京城。

但是,另一个角度看:以陈蒨的品行和一直以来的仁义作为,他应该无意杀陈昌;而侯安都却有邀功之嫌!

四月初九,陈昌的灵柩运到京师建康。陈文帝亲自出城迎接其灵柩,悲痛哭丧,并下诏曰:

贵宠之章服是用来褒扬美德的,礼仪等级是用来尊亲的,乃是历代之常规,是先王之美范。新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湘州诸军事、骠骑将军、湘州刺史衡阳王陈昌,聪哲敏慧,少年出众有美德,在家中默默孝敬双亲,在外聪明睿智过人。梁末多灾多乱,社稷覆亡,西京江陵沦没,身陷关陇。等到我朝大业初创,诸侯叛乱,来往受阻,音讯不通,想到将来架通回乡之桥,将与白头翁为邻了。现在诸公同心协力,荡除各种灾难,轻车返国,无需借道。周朝重修旧好,献王陈昌车驾回朝,高兴的是孜孜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又可以快乐地与家人团聚了。说什么因果报应简直是空话,辜负了你培养仁德之努力,你是离我而去了,灾难困苦却还是环绕着我,突然之间就去世了,我实在倍感伤痛。就像汉明帝那样在津门亭空洒吊亡之泪,像古人那样悲祭于恒山曲也难以追回已逝的英魂,我静下心来默默地想,心里如刀割一样。应举行隆重的盛典,使无辜于其美善之道。可追赠为侍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宰、扬州刺史。给东园温明秘器,九旒銮辂,黄屋左纛,武贲班剑百人,前后部羽葆鼓吹。送葬之礼节,一律依照汉东平宪王、齐豫章文献王旧例。再派大司空持节迎护丧事,大鸿胪辅其仪仗,殡葬所需费用,随时置办。

陈朝众大臣上谥号献。因陈昌无子,陈文帝将第七皇子陈伯信,过继到陈昌名下,承继其嗣。四月丁亥(初六)日,陈朝立皇子陈伯信为衡阳王,让他承继献王陈昌的祭祀。据《陈书卷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二》:“衡阳王伯信,字孚之,世祖第七子也(是刘昭华所生)。天嘉元年(560年5月5日),衡阳献王昌自周还朝,于道薨,其年世祖立伯信为衡阳王,奉献王祀。寻(不久)为宣惠将军、丹阳尹,置佐史。”

侯安都因为有“迎”陈昌之功,晋爵,为清远公。侯安都的父亲侯文捍任始兴内史,死于任上。陈文帝迎接侯安都的母亲到建康,他母亲坚决要求留在乡里。乙卯(初五),陈文帝在始兴重置东衡州,任命侯安都的堂弟侯晓为东衡州刺史。侯安都的儿子侯秘,才9岁,陈文帝任命他为始兴内史,并让侯秘在乡下侍奉他的祖母。

由此可见,陈文帝对侯安都和侯氏家族,极尽恩宠和尊荣。

陈霸先作为一代英主,南征北战,艰辛建立的国家,竟然没有嫡系后人,这的确令人感到悲凉!

但是,千百年来,自称陈武帝后裔的却不乏其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据南京陈刚于2011年2月27日发布在陈氏宗亲网上的调查,有了新的发现——

据查阅浙江《上虞祁山陈氏宗谱》(清光绪元年版)载:“霸先(受梁禅即帝位国号陈)——克、立、权(均早夭)、昌(封衡阳王,史载于天嘉元年被诛,旧谱云自隋平,昌由武康徙居上虞小越)——定、泰、仁,仁——悦——似银——栖筠——景煦——楚瑄——奉昕——永源——周砥——怀容——秉伦——元稹——荆玉——一纯——好古(行四、另第,为六支始祖)。”

其嘉靖十六年《原序》载:“谨按累代事略,我陈氏先世吴兴武康人,有讳霸先者梁末任丞相,遭时屯剥,及台城告变,选将用兵,临戎制胜,剿除元恶,英谋独断,三四年间遂移梁祚。自永定,迄祯明。享国三十余年,传三世五帝。祚复播迁。隋高祖恤其子孙,分置外郡,给田以安。之传至如昌,流寓上虞之小越,生定、泰、仁。定、泰早夭无传,而仁则析居余姚之西,得非其支派,仁殁于隋开皇二十年正月,葬于姚。仁子悦为唐太中常侍,世系散佚,弗遑统计。”

按《南史》《陈书》之《衡阳献王陈昌传》载:“衡阳献王陈昌字敬业,为高祖第六子。梁太清末年,高祖南征李贲,命陈昌和宣后随沈恪回吴兴。高祖东讨侯景时,陈昌与宣后、世祖都被侯景囚禁。侯景之乱平定后,拜官长城国世子、吴兴太守,时年十六岁。”

这样算起来,陈昌出生于537年,按以上《陈氏宗谱》之《原序》载,假设陈昌之子陈仁,殁于隋开皇二十年(600),计40岁。则陈仁就是出生于560年,则陈昌23岁生陈仁。

而《陈书》之《衡阳献王陈昌传》载:“天嘉元年(560)二月,昌从安陆出发,经鲁山渡江……三月,到辖境,诏命主书舍人沿路迎接。十五日,渡江,于中游船坏,献王陈昌溺薨。”

这就发现一个问题:陈昌生子陈仁,与陈昌“溺亡”的时间相同,都是560年。如果《陈氏宗谱》载事是真,那么,陈昌当年(560)应该没有“溺亡”。侯安都迎棺回京的应该是一只空棺,陈昌本人则带着怀孕的妻子,跑回了老家吴兴。在当时盛大而隆重的前皇太子陈昌的安葬仪式上,应该没有任何人(包括章皇太后)去开棺验明正身。这,就是一个漏洞!也是一个空子!这里不排除侯安都奉旨劝说陈昌以大局为重,隐居于世!以陈昌的聪明和智慧,他也不会被北周所利用,与堂兄争皇位而致陈朝内乱。陈昌隐居于世,也可躲避北周间谍的追踪和其他势力的追杀。

从事后的侯安都、毛喜等人的反应来看,特别是章皇太后和一帮忠心于陈霸先的文臣武将们的反应来看,笔者可以大胆推测:陈昌的确没有死,而隐居于世。陈朝君臣共同参演了一场“大戏”给敌国的北周看。按谱载“自隋平,昌由武康徙居上虞小越”推断时间,陈昌生于537年,到隋平陈589年,彼时陈昌“由武康徙居上虞小越”已有52岁。因此浙江省上虞县的《上虞祁山陈氏宗谱》所载,应该是真!

无独有偶,在《义门陈氏宗谱》上,也有如下记载:

第62世祖:“谭先长子蒨公字子华。一谱名昙茜,少沉敏有识量,武帝甚爱之,称吾家英秀才,临川王继武帝庚辰建元天嘉,丙戌改元天康,在位七年殂,寿四十五岁,葬宁陵,庙号世祖文皇帝。妣氏,生子十一:柏宗、伯山、伯茂、伯固、伯恭、伯信、伯仁、伯义、伯礼、伯智、伯谋。”

“谭先次子顼公字绍世。一谱名昙顼,封安成王,宽宏大度灵敏轩豁,己丑践位,建元大建,在位十四年(569—582),正月殂,寿五十三岁,庙号,高宗宣皇帝。皇后五:柳氏、黄氏、何氏、谢氏,五妃未详。生子四十二,封王藩者三十一:叔宝、叔陵、叔英、叔坚、叔卿、叔明、叔献、叔齐、叔彪、叔文、叔重、叔俨、叔达、叔慎、叔雄、叔虞、叔平、叔敖、叔宣、叔穆、叔俭、叔澄、叔兴、叔韶、叔纯、叔谟、叔显、叔垣、叔隆、叔荣、叔真。”

“霸先之子,昌兢,容貌俊伟,神气清馨,读书一览成诵。江陵陷于周,文帝天嘉元年自周归,封衡阳王。生子三:季凤、季麟、季祥。”

第63世祖:“蒨公长子柏宗字奉业,嗣位二年,丁亥建元光大二年戊子废为临海王,寻卒,年十九,史称为废帝。生子一:奇儿。”(蒨生十一子,宗谱皆系载。本书为节省篇幅,此处略)

“顼公长子叔宝字元秀,嗣位癸卯,建元至德,丁未改元祯明,在位七年,大业归隋,殂于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寿五十二岁,葬洛阳之茫山,赠长城公,谥曰炀,史称后主。生子十一:深、允、嶷、彦、虔、祈、兢、庄、佺、藩、恬。”

“顼公六子叔明字子服,号愚叟,一谱名子昭,仪容美丽,举止宽和,大建五年(573)封宜都王,寻授将军置左史,七年授中郎将、东阳州刺史,寻为轻车将军卫尉卿,十三年出为持节云麾将军、南徐州刺史,又为侍中翊右将军,至德四年追号安右将军,祯明三年(589)避隋乱,入闽仙游县,后隋召入为鸿胪少卿。妣万氏、孙氏、赵氏,生子七:志高、志能、志铉、志龙、志熙、志静、志范。”(叔明为“义门陈”之始祖,宗谱详载。顼公余下31子,宗谱有载。本书为节省篇幅,此处略)

“昌兢长子季凤妣孔氏,生子一:天生。

昌兢次子季麟迁居武平。

昌兢三子季祥,生子四:烜、辉、煌、炳。”

第64世祖:(蒨公、顼公之子宗谱详载,此处仅录昌公之后裔)季凤之子天生妣许氏,生子一:绍国。

季祥长子烜公妣张氏,生子一:浮。

季祥次子辉公妣盛氏,生子一:海。

季祥三子煌公妣张氏,生子一:润。

季祥四子炳公生子一:泽。

从宗谱上看,《义门陈氏宗谱》所载比较翔实,其流传范围也是最广的。由于宋神宗三次下旨,分迁义门陈于全国72庄。因此,《义门陈氏宗谱》不仅全国各地均有谱载,而且此谱系载早已遍布世界各地。

据2021年4月16日临海新闻网载《印象小岭下村》文:“小岭下村陈氏,为南朝陈霸先之后。隋灭陈后,陈霸先后裔浮海避居健跳浮门。”据南宋嘉定《赤城志》载:“浮门,在宁海县南190里。土著多陈姓,盖六朝时霸先之后。隋灭陈,尽室避乱于此。”

又据《钱江晚报》2016年6月2日载《金华有个村几百年前就有义务教育自称是南朝陈武帝的后代》文:“金东区曹宅镇官田村,如今村里居住着700多人,其中陈姓族人占了将近95%——他们自称都是南北朝时期陈武帝的后人……和其他地方的宗祠不同,官田村的陈氏宗祠的牌匾上,写的是‘陈武帝祠’。陈武帝,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陈霸先,南北朝时陈朝开国皇帝,在位三年,死后将皇位传给了侄子。村民们说,官田村已经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了,当年,祖上是从浦江一带迁过来的……除了每年的祭祖仪式,《陈氏宗谱》中的家规家训在村民心中也有很重的分量,让陈元棋记忆深刻的,是一条‘书田条约’。所谓‘书田’,就是族中为了供年轻人读书置办的田产,所收的租金全部用于培养读书人。”

千百年来,史书的记载与族谱的记载,相互映衬和参照。族谱,由于血缘的维系和伦理的约束,通常不会认错祖宗。其可信程度比较高!可以说族谱是第二本国史。而往往国史,因为是胜利者所写,出于政治原因和当时的需要,所以难免有些隐讳。这就需要后世的史学者去考证、勘误。 sWTnUbAlKiSuh02Eyy9TdY9BZhqB2cTiqV/hjrinjaB+urKoRtSCnMl4sXY5P/7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