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用贤臣明法典朝政肃然

太建三年(571)春季,正月初九,北齐派兼散骑常侍刘环俊来陈朝聘问。北齐与北周的战争仍在继续。北方两大鲜卑政权相继派遣使者到南陈来访问。

陈宣帝在外交上与北周、北齐保持“友好”关系,在军事上保国安境,同时,任用士族豪门官员,以稳定国内的社会上层人士,正月十七日,陈朝任命尚书右仆射徐陵为左仆射。据《陈书卷五·本纪第五·宣帝》记载:“三年春正月癸丑,以尚书右仆射、领大著作徐陵为尚书仆射。”

徐陵,作为士族的代表人物,与王冲、王通、王固的王氏家族,以及沈恪等沈氏大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对于陈宣帝任命的“左仆射”(相当于宰相)的官职,还一再上表推辞。

据《陈书卷二十六·列传第二十》载:“三年,迁尚书左仆射,陵抗表,推周弘正、王劢等,高宗召陵入内殿,曰:“卿何为固辞此职而举人乎?”陵曰:“周弘正从陛下西还,旧藩长史,王劢太平相府长史,张种帝乡贤戚,若选贤与旧,臣宜居后。固辞累日,高宗苦属之,陵乃奉诏。”

陈宣帝委任徐陵宰相的职位,徐陵不就任,而推荐周弘正、王劢等人任此职。高宗陈顼召徐陵到内殿,说:“爱卿为什么坚决推辞这一职务并且荐举别人呢?”徐陵说:“周弘正是跟随陛下从北周回来的原藩国长史,王劢是太平相府长史,张种是皇上同乡亲戚中的贤人,假若选拔贤达旧臣,我理应在后。”

徐陵推荐的周弘正等三位大臣,都是豪门士族出身,也的确是陈朝的精英。史书也有记载,据《陈书·列传》记载: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晋光禄大夫周顗的九世孙。祖父周颙,齐朝中书侍郎,领著作。父亲周宝始,梁朝司徒祭酒。

周弘正幼年丧父,和弟弟周弘让、周弘直都由伯父护军周舍收养。10岁时,通晓《老子》《周易》,周舍每每与他谈论,总是觉得他与众不同,说:“看你神情聪颖,悟性奇高,精明事理,机警过人,将来出名,必当超过我。”河东裴子野深加赏识,把女儿嫁给他。15岁时,召补为国子生,又在国学讲《周易》,诸生争相传阅他的讲义。在春末的时候开学,初冬的时候应举,学司认为他来的时间短,没有答应他。博士到洽议论说:“周郎还没成年,便独自讲授一经,虽然是诸生,实际上能做老师,不必等策试。”初任梁太学博士。晋安王为丹阳尹时,召引弘正任主簿。出任邺县县令时,因母亲去世离职。丧期满后,历任曲阿、安吉县令。普通年间,开始置官司文义郎,管辖寿光省,周弘正任司义侍郎。

中大通三年(531),梁昭明太子薨,其嗣子华容公没能立为太子,而是立晋安王为太子,弘正便上奏章说:“我听说谦逊之天象,起源于伏羲、轩辕所创之爻画,禅让之根源来自尧舜禅让之制,其来历已很久了,请让我详细地说。大凡在朝在野,殊途而同归,后稷、后契、巢父、许由,姓名不同而其道一致,出世者奉之为首领,居官者称之为外臣,无不内与外互相资凭,互为表里,以成治世之业,这大抵是万代同一规范,历百王而不会更改的。到了三代之时,由于王室衰微,礼制崩坏,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至于有七国争雄,楚汉相争。汉朝鼓扇其俗,两晋张扬其波,谦让之风废弛,已是年长月久。以朴实代替虚伪,以淳朴替代浮薄,回归古代淳朴之世,现在是时候了。

伏惟明大王殿下,天资卓越,超凡脱俗,聪明睿智神态英武,真乃百官领袖,四海之内归附其仁德。所以皇上颁布德言,下达明诏,以大王为国之太子,此乃天下之根基所在。即使是夏太子储、周太子诵、汉太子储、魏太子丕,这些人,又哪里能够与大王您相比呢。我希望殿下您能够效仿宋之子鱼,以仁义之怀弃帝位不居,像子臧那样执守临难不苟的节操,避开皇位而不居,抛弃万乘之尊如脱鞋那样随便,希望能一改浮薄之风,以光大太伯之遗风。古有其人,今闻其语,能身体力行的,舍殿下又有谁人?能使无为之教化,像上古那样复兴,禅让之道,不绝于后世,岂不是圣德之业吗?

弘正乃浅陋之书生,不能通今博古,祖籍汝、颍,世代以忠烈相传,先人在燕朝任决曹掾时曾多次上书直谏,在万岁面前显现出节义,在三府面前严词正色,虽然盛德之业将要断绝,然而疏狂之风未泯。所以冒昧说出我心中之言,放纵我之愚见。如果能让我这些粗浅的言语,为您所听取,即使是让我置身于烹鼎之上,丧命于肺石之上,虽死犹生。”

周弘正抗言直谏,坚守正义,大体如上。周弘正累迁至国子博士。当时朝廷在城西设立士林馆,周弘正任讲授,听众倾动朝野。弘正向梁武帝请教《周易》疑义五十条,又请求解释《乾》《坤》《二系》说:

“我听说《易》取法万象来表达含义,设立系辞以表达内容,于是圣人之性情,庶几可见。如果不是体大精深,出神入化,怎么能志格圆通成为极学,精微奥妙发人深思。所以孔子比之为桎梏,读《周易》时韦编三绝,轩辕读《周易》时疑惑不解,以至遗失玄珠于赤水之中。伏惟陛下日理万机,不必像众人那样每时每刻劳损心神,只需凝神静思其奥妙之意,便可对其天真之道常有所得,就是用上上之智也无法来比喻您智慧之深邃,就是用聪明神智也无法来比况您心智的深不可测。至如《六经》包括了爻画,《两系》穷尽了文辞之妙,鸿儒连年畅谈,名士终年扺掌而议,无人能够畅游其中,不曾见其边际。自从圣旨降议,裁成《易》道,剖析精微之理至于秋毫,涣释积年之冰及于深谷。臣亲承圣旨,职掌讲授,芸芸众生,无不得到传授。只是《乾》《坤》之深义未能剖析,《系辞》之奥妙未能诠解,以至于整部经书之大概,还有很多疑惑的地方。臣不揣庸俗肤浅,不顾自己之浅薄,谨与授业诸生清河张讥等312人,因《乾》《坤》《二系》《象》《爻》之义未通,伏请皇上于听政之余,垂爱加以提示训导,让微臣们研习仰读,得以完成专门之学业,使后世好学者,专心研读《周易》者有奉读之物。从此将深感荣幸,更加欢快地沐浴太平盛世之光照,终身习读,不知老之将至。惟恐皇上您不知我们之困惑,因而冒昧陈情,愚钝闭塞之心不知如何表达。”

梁武帝诏答曰:“设立《卦辞》以观天象,其事幽远而文辞高妙,作《系辞》以表达心志,言辞艰深而道理深奥,孔子有绝编之思,文王幽居时又有续作,其事已过了一代又一代,传述者也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圣贤,自从商瞿秉承,子庸又加以传授,篇简逐渐散失,岁月日益久远。田生表川享有盛誉,琅琊梁丘擅专门之学,代郡范生,山阳王氏,各人怀藏珠玑,各自尽述玄言之妙,其学说各有取舍,其意旨互有详略。近代官方之《易》学,均有存疑之处,随口回答所问,已是各具别解。已知你与张讥等312人需要解释《乾》《坤》《文言》及《二系》,待听政有暇,必当与卿等加以讨论。”

周弘正博学多识,了解天象,擅长占测吉凶。大同末年,他曾对弟弘让说:“国家遭到厄运,数年之内当有战乱发生,我与你不知道该逃到何处去。”后来,梁武帝招纳侯景,弘正对弘让说:“大乱从此发生了。”

京城陷落,王僧辩讨伐侯景时,周弘正与弟周弘让起兵相迎,王僧辩得到他们的帮助,十分高兴,当日便启奏湘东王萧绎,萧绎亲自写信给周弘正说:

“妖魔小丑肇乱,已过去一年了,国内相知,零落殆尽。即便凭韩非那样的智慧,也免不了在秦国坐监,以刘歆那样的学识,也挽救不了新朝的灭亡,好久没你的音讯,我时常焦虑不安。常常想像古人那样访山东而寻扬子云,问关西而求杨伯起,每当有信使到来,总是前去相问,总是希望能等到你的来信,以安慰我引颈相望之心。”

又遣使迎取他,对朝臣说:“晋氏平定三吴,喜得陆云、陆机二陆,今我破贼,也得到了弘正、弘让二周,真是今与古如出一辙,足以相提并论。”及弘正至,礼遇十分优厚,朝臣无人可与之相比。授任黄门侍郎,管辖侍中省。旋即迁任左民尚书,不久加任散骑常侍。

元帝曾著有《金楼子》,说:“诸僧中我尤其看重招提琰法师,隐士中我尤其看重华阳陶贞白,士大夫中我尤其看重汝南周弘正,他们对于义理玄言,清新婉转,极尽变化,同为一时之名士。”侯景乱平,僧辩启请送秘书图籍,勒令由弘正来校雠。

当时朝廷商议迁都一事,朝臣家在荆州的,都不想迁都,只有周弘正和仆射王裒对元帝说:“束脩以上士大夫略知古今者,知道帝王所都本无定处,不会有什么想法。至于普通百姓,如果不看见舆驾入建邺,还以为是列国之诸王,不是所谓天子。现在应该从百姓之心愿,从四海之愿望。”当时荆陕人士都说王裒与周弘正都是东土之人,自然想要东迁,这恐怕不是良策。弘正严厉驳斥说:“如果说东人劝东,不是良策,那么君等西人欲西,难道就成了良策?”元帝便大笑,竟然没迁国都。

江陵陷落后,周弘正突围而逃出,回到建康,梁敬帝以周弘正为大司马王僧辩长史,代理扬州事务。太平元年(556),授任侍中,领国子祭酒,升任太常卿、都官尚书。

陈霸先受禅,授周弘正任太子詹事。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升任侍中、国子祭酒,去长安迎取安成王陈顼。三年从北周回到梁,诏授金紫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兼慈训太仆。废帝陈伯宗继位,领都官尚书,总知五礼事。又授任太傅长史,加任明威将军。安成王陈顼即位,迁任特进,重兼国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加扶。

徐陵向陈宣帝推荐的王劢,是太平相府长史。

据史载:王劢,字公济,是王通的弟弟。他风仪俊美,广泛地研读过诗书典籍,爱清静俭朴,未尝把个人利益和欲望放在心上,梁世为国子《周易》生,成绩名列榜首,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宣惠武陵王主簿、轻车河东王功曹史。

河东王萧誉出镇京口,王劢也随他到了那里。萧誉,字重孙,梁武帝萧衍之孙,昭明太子萧统次子,南朝梁宗室。初封枝江县公,后改封河东郡王,历任宁远将军、琅琊太守、侍中、轻车将军、南中郎将、湘州刺史等。大宝元年(550),王僧辩于是攻克湘州,斩杀了萧誉。

当时范阳人张缵掌管选举,王劢去张缵处话别,张缵称颂他的风采,就说:“王生有才学,怎能到外府去呢?”起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迁任中舍人、司徒左西属。出任南徐州别驾从事史。

大同末年,梁武帝朝拜帝王陵,取道经过朱方,王劢按例在那里迎接等候,诏令王劢跟在武帝身边,凡所经过的名山大川,武帝没有不问及的,王劢随照事情应答,全有典故事实可考,又随武帝登北顾楼,赋诗,文辞和诗义高洁典雅,武帝非常赏识他。

那时河东王任广州刺史,便任王劢为冠军河东王长史、南海太守。河东王抵达岭南,做了不少侵略掠夺之事,因害怕被治罪而称病,弃州返回朝廷,王劢主持广州事务。越地土地肥沃富饶,在他前后的官吏多恣意贪污,唯王劢以清正廉洁闻名,入朝任给事黄门侍郎。

侯景叛乱,王劢向西投奔江陵,元帝秉承帝旨任他为太子中庶子,执掌相府管记,出任宁远将军、晋陵太守。当时正值兵荒刚过,晋陵民生凋敝,王劢为政清廉,官吏和百姓便安定下来。后征召为侍中,迁任五兵尚书。

等到西魏进犯江陵,元帝命湘州刺史、宜丰侯萧循前来援救,以王劢代管湘州,江陵陷落,敬帝秉承帝旨任命他为中书令。绍泰元年(555),加任侍中。

陈霸先为司空,以王劢兼任司空长史。陈霸先为丞相,以王劢兼任丞相长史,侍中、中书令不变。当时吴中遭祸乱,许多老百姓困乏之极,就以王劢督管吴兴郡。等到萧勃被平定后,又因王劢先前在岭表早有政绩,就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广州等20州诸军事、平南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没有到任,改任衡州刺史,持节、都督不变。

王琳占据上游一带,衡州、广州心思背离,王劢不能到那里去镇守,被留在大庾岭。天嘉元年(560),征召为侍中、都官尚书,尚未就职,又任中书令。迁任太子詹事,主管东宫事务,侍中等职都不变。晋升为金紫光禄大夫,兼度支尚书。废帝陈伯宗继位,晋升为散骑常侍。太建元年(569),迁任尚书右仆射。

当时东境发生水灾,百姓遭受饥饿,任王劢为仁武将军、晋陵太守。他在晋陵郡很有恩德和威望,郡中人上表请求为王劢树碑,颂扬他的政绩,皇帝下诏同意此事。征召他为中书监,再任尚书右仆射,兼右军将军。

徐陵还推荐了张种。张种是陈宣帝同乡亲戚中的贤明之人。

根据史载:张种,字士苗,吴郡人。其祖父张辩,为宋司空右长史、广州刺史。父亲张略,为梁太子中庶子、临海太守。

张种年少时性情恬静,居所高雅不俗,不随便与人交往,没有人登门拜访他,当时的人议论说:“宋朝称赞敷、演,梁朝嘉许卷、充,清淡无为学风高尚,种有他们的风格。”他任梁王府法曹,迁外兵参军,因父亲去世离职。服丧期满,任中军宣城王府主簿。张种40多岁时,家境贫寒,要求任始丰县令,入任中卫西昌侯府西曹掾。那时武陵王任益州刺史,重新选拔府僚,以张种为征西东曹掾,张种以母老推辞,上表直言陈情,为有司上奏,因而免职。

侯景之乱时,张种侍奉其母东逃,好久才得以到达故里。不久母亲去世,当时张种50岁,因哀伤过度瘦弱不堪,又加上年成不好,未能举办正式葬礼,服丧期虽满,但张种的衣食住行,还和丧期一样。侯景乱平,司徒王僧辩写状启奏梁元帝,起用张种为贞威将军、治中从事史,并为其母加备葬礼,葬礼结束后,张种方才入仕。王僧辩又因为他年老,又无继承人,赐给他妾照料日常起居以及日常用具。

贞阳侯僭位,授任廷尉卿、太子中庶子。梁敬帝即位,任散骑常侍,迁御史中丞,兼前军将军。陈霸先受禅称帝,任他为太府卿。天嘉元年(560),授职左民尚书。二年临时代管吴郡,不久征辟恢复原职。迁任侍中、兼步兵校尉,因公事免职,无职兼太常卿,不久正式担任太常卿。废帝陈伯宗即位,加兼右军将军,未正式拜官,改为兼弘善宫卫尉,又兼扬、东扬二州大中正。安成王陈顼即位,再任都官尚书,兼左骁骑将军,迁任中书令,骁骑、中正职务不变。因患病授任金紫光禄大夫。

张种深沉谦恭,气度不凡,时人皆认为他有宰相的气量。仆射徐陵曾上表直言让位于张种,说:“大臣张种心胸开阔情性沉密,精通文史,为东南显达英秀之人,朝廷视贤为亲,他心怀宏略,应居在臣上。”当时之人是如此推重他。太建五年(573)去世,时年70岁,追赠特进,谥曰元子。

张种仁慈厚道清心寡欲,虽历居显位,而毫无家产,终日安闲自得,不以为忧。太建初年,其女封为始兴王妃,因他居所简陋,特赐一幢住宅,又多次赐给无锡、嘉兴县侯的俸禄。他曾到无锡看见一重囚关在狱内,当时天气寒冷,张种喊重囚出来晒太阳,便放了他,世祖大笑,而不追究责任。有诗文集14卷。

徐陵对于南陈朝廷的任命,也是一再谦逊地推辞多日。陈宣帝又加以劝说,徐陵才接受诏旨。徐陵这样推辞“左仆射”(宰相)官位,一方面显示出他的高风亮节;另一方面也落得一个顺水人情。周弘正、王劢及众朝臣都很尊敬徐陵。

徐陵器量深远,面容隽秀,本性又清廉俭约,从不曾有什么经营生计,俸禄则与亲戚族人共用。太建年间,食建昌邑,邑户送米到了水边,徐陵亲戚有贫穷匮乏之人,让他们都来领取粮米,几天便告罄尽,而徐陵家不久断炊。僚属奇怪,问其缘故。徐陵说:“我有车、牛和衣裳可以卖,别的家里有可卖的没有?”其周济他人便是如此不遗余力。

徐陵年轻时崇信佛教,作经论多有精到之见解。后主在东宫时,让徐陵讲授大品经,精通义理之学的名僧,从远方云集而至,每当在讲席上商讨较量词锋义理时,四座中无人可与他抗衡。他目中有青眼珠,时人认为是聪明智慧之相。

自从有陈创业以来,檄文、军书及禅让授位之诏令策文,都是徐陵所作,而尤以《九锡》为美。身为一代文章宗伯,却不以此向人炫耀,不曾诋毁他人之作。他对于后学之辈,引进推荐,从不厌倦。陈文帝、陈宣帝在位之时,国家一应重要诏令文书,都是徐陵草作。其文对于旧体多有变革,剪裁巧妙细密,常有新意。每每一文出手,好事者便已传写成诵,于是遍及海内,每家藏有其文本,后逢世道大乱,多有散失,保存下来的有30卷。

陈宣帝“治国爱民”,着力于安民、济民、爱民之策,减轻民众的负担,鼓励“垦起荒田”,“不问顷亩少多,依旧蠲税。”不管多少田地,都免除租税。加强促进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事务。《陈书卷五·本纪第五·宣帝》记载着陈宣帝多次颁布抚民诏令。

早在太建二年(570)秋八月初三,陈宣帝就下诏说:“以仁德来安抚远方百姓,或许是永恒的典则,离弃北戎而归附华夏,这是人民的本愿。近年来,长江沿岸的百姓携家相随,历经曲折归化本朝,一路上络绎不绝,应该加以抚恤,报答他们的一片诚心。只要是从敌占区逃脱,移居到都邑以及各个州郡的百姓,无论远近,都免除租赋和劳役。如果平定旧有的国土,恢复我被侵占的土地,都允许他们返回本乡,不许有任何限制。州郡县各级长官应该清楚地加以甄别,有良田而无人居住的村落,听任他们安置居住。倘若对他们征收赋税,就以扰民论处。”

陈宣帝又颁布《行新政诏》:“百姓是国家的根本,遣记载于典策上,治理国家必须爱护民众,或许是圣人一贯的训示。朕每天听朝政很长时间,日夜勤劳,方才能够施行恩惠,被及千万百姓。在梁朝的末叶,政法刑律荒废缺乏,律条纲纪松弛紊乱,僭号盗贼聚集,征收赋税徭役,尤为烦多刻薄。大陈王朝统治天下,拯救梁朝的余弊,消灭戡定割据政权,无暇创新改革弊政,随着年代迁延,将要成为习俗,如果不能更改,那么国家无法治理,为此朕谨慎焦虑,有如心痛首疾。思量从简节省开支,约束自己拯济百姓,即使官府财物不很充实,难道还满足不了君主的消费。对此可以适当删革,省去奢靡部分,希望永远成为定则,法令简略而容易遵循。从今以后农田作物,如果遇到水旱之灾而歉收,要立即列出受灾所在地区,向朝廷报告适当扣除赋税。军士年满六十者,全部允许返回故乡。供劳役的巧匠如果死亡或者年老生病,不必补充。有些百姓隐瞒了户籍,或者依附于王公百官门下受到庇荫,解除他们隶属身份回归本来的属籍,赐予恩惠听任他们回归故乡。在职任事的官员,必须互相检查,有过失而不加推究,当局长官承担罪责。郡县令长替换,要具体条陈治下的户籍人,交付给后来任职的官员。户口有增加,便给予提拔和赏赐;如果户口减少,则依照法律予以处分。耕垦荒田,不论多少亩顷,依旧准予免除赋税。”

陈宣帝不只是颁下一道又一道抚民诏书就算了,而是向四方郡县派出特使,去检查各地官员的执行情况。陈宣帝出生于江南农村,又被北周扣押在遥远的异乡(潼关以西),深知民众的痛苦。所以,在他执政期间,处处考虑为民众减轻负担。

太建三年(571)新年伊始,陈宣帝按朝廷旧例,亲临南郊祭天,北郊瘗地(祭土地神)。再去明堂祭祀,接着亲耕籍田。祈祷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三月三十日,陈宣帝颁诏,大赦天下。“自天康元年(566)至太建元年(569),长期拖欠的军粮、禄秩、夏调迄今不曾交纳的,一并免除。”

又诏令“犯人之子弟、亲属亲友逃亡到国外的,一概听凭他们回国自首;现今仍拘执在狱者,酌情释放;如原有住宅,一并追查给还。”(见《陈书卷五·本纪第五·宣帝》记载:“三月丁丑,大赦天下。自天康元年讫太建元年,逋余军粮、禄秩、夏调未入者,悉原之。又诏犯逆子弟支属逃亡异境者,悉听归首;见絷系者,量可散释;其有居宅,并追还。”)

陈宣帝言出必行,每每颁下的诏书,都要“分遣大使巡行州郡”,检查各地执行政策的情况,以及视察、审理各地的冤假错案。务必使各郡县官员保持清正廉明,一片肃然的风气。

太建三年(571)六月十一日,南陈江阴王萧季卿(江阴王萧方智去世,让梁朝的武林侯萧谘的儿子萧季卿继承做江阴王),因淳于量向江阴王萧季卿买梁朝帝王陵墓中的树木而获罪,萧季卿因罪被免去王位和官爵,淳于量被免去侍中一职。(见《陈书卷十一·列传第五》)二十八日,南陈封东中郎将长沙王府谘议参军萧彝为江阴王。(见《陈书卷五·宣帝本纪》)

此案涉及重要人物和重要将领,一般的官员难以处理。陈宣帝派出特使,使此案处之以法典。通过此案,也反映了陈朝保护梁朝王陵的措施得力。

陈朝有位刚正不阿,勇敢纠纪朝纲的名臣——宗元饶。据史料载:宗元饶,南郡江陵人。少年时好学,以孝敬长辈闻名。任官于梁代,初任本州主簿,改任征南府行参军,又转任外兵参军。到司徒王僧辩幕府初建,宗元饶与沛国刘师知同为主簿。

陈高祖受禅,任晋陵令。入为尚书功论郎。出使齐回还,任廷尉正。改任太仆卿,领本邑大中正,中书通事舍人。不久转廷尉卿,加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民宣帝初即位,军事国事繁多,事无巨细,都要咨询他,台省认为他称职。改任御史中丞,知五礼事。

吴兴太守武陵王陈伯礼,豫章内史南康嗣王陈方泰,均骄横放肆,宗元饶一并上奏,使他们都被处以法典,削职罢官。

宗元饶不论皇亲国戚,还是地方官员,或是平民百姓,都一视同仁,当时,有合州刺史陈衰贪污名声恶劣,派人在河中小洲收鱼,又在六郡讨米,百姓极为受苦。

宗元饶弹劾上奏道:“臣听闻,竖起绘有鸟的旗访求百姓病苦,实是寄于廉洁平等,撩帷帐安置隐者,本以此体现仁爱宽恕。如果贪污放肆,征收赋税没有限度,天网虽疏,这方面也不能漏。钟陵县开国侯、合州刺史陈衰,凭借幸运,预先逢着提拔,爵位由皇恩赐舆,官位又私下加给,无德无功,纯粹是不干事而享受荣华富贵。谯、肥之地,长久沦陷,非我之所,皇威用武力收复,众人仰慕仁义之风。新邦用轻,更待宽惠,应在此统治,对它的寄望尤其重。于是便降下恩惠,将祖宗之行宣教于室,亲自承受规矩教诲,凡事等待言辞提醒。虽然平时确实没有内蓄廉洁之心,但秉承这些严训,可以励精图治。可是他却擅自征收赋敛,专门肆意贪图掠取,求粟米不止,其行为同王沉出赈相比要惭愧,他征收鱼没有限制,与羊续为官廉洁更不同,必须置他以严律,才能使宪法严明。臣等参议,请依照皇旨免去陈衰所应再任之官职,凡应禁锢及以后降职等,都一律按照免官之法办理。”(《陈书·宗元饶传》)

陈宣帝支持了宗元饶的上奏,下诏照准。

还有一位御史中丞,也是刚正不阿的名臣——徐君敷。他在太建年中,为陈朝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全陈书》里收录了他弹劾的两篇奏文:

《奏劾南康王方泰》:“臣闻王者之心,匪漏网而私物,至治之本,无屈法而由慈。谨案南康王陈方泰,宗属虽远,幸托葭莩,刺举莫成,共治罕绩。圣上弘以悔往,许其录用,宫闱寄切,宿卫是尸。岂有金门旦启,玉舆晓跸,百司驰骛,千队腾骧,惮此翼从之劳,妄兴晨之请?翻以危冠淇上,袨服桑中,臣子之愆,莫斯为大。宜从霜简,允置冬官。臣等参议,请依见事解方泰所居官,下宗正削爵土,谨以白简奏闻。”(《陈书·南康王昙朗附传》)

《奏劾武陵王伯礼》:“臣闻车屦不俟,君命之通规,夙夜匪懈,臣子之恒节。谨案云旗将军、持节、都督吴兴诸军事、吴兴太守、武陵王伯礼,夙擅英猷,久驰令问,惟良寄重,枌乡是属。圣上爱育黔黎,留情政本,共化求瘼,早赴皇心,遂复稽缓归骖,取移凉懊,迟回去鷁,空淹载路,淑慎未彰,违惰斯在,绳愆检迹,以为惩戒。臣等参议,以见事免伯礼所居官,以王还第,谨以白简奏闻。”(见《陈书·武陵王伯礼传》,太建初,为吴兴太守,十一年春被代征还,迁延不发,其年十月,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徐君敷奏,陈宣帝诏曰可。)

陈宣帝对皇室宗王,从不袒护,下诏严查严办,使以上两王爷处之以法典,削去王位和官职。通过这些案件的处理,使陈朝上下,为之一片肃然。政治清明,奸邪遁形!

冬十月初五,陈宣帝亲临太庙祭祖。陈宣帝不忘陈武帝、陈文帝的志向,致力于稳定汉族政权,收复失地,保护民众,恢复经济和文化,以期完成平定天下的伟业。

一个思谋已久的军国大计,在陈宣帝的脑海翻腾…… xGf1Qtkt/MJCBuglE2LVjubVr//XneHYaVZthBW6Zulo2YAp3iiM/6eue1/YGOu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