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章
叔宝太学祭先师

太建三年(571)秋八月二十六日,年届19岁的皇太子陈叔宝亲临太学,祭奠先圣先师,按照官阶赏赐绢帛给太傅、少傅、祭酒以下学官,各有差别。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为国王辅弼官之一,《大戴礼记》说:“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战国后废。西汉吕后元年(前187年)复置,金印紫绶,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辅弼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列三公之一。正一品位,处于专制统治者的核心位置,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在皇帝幼小或皇室暗弱时时常成为真正的统治者。太子太傅,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汉沿置,秩3000石,位次太常。东汉秩中2000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

少傅,相传西周已置,辅助太师、太傅、太保辅弼君王。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并为大臣加官,地位崇高,无实际职掌,正八命。辅导太子之官。《礼记·文王世子》:“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立太傅、少傅以养之。”春秋亦置。《左传·襄公十九年》:“使高厚傅牙,以为太子,夙沙卫为少傅。”后世作为“太子少傅”的简称。

祭酒,汉魏以后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汉书》明确表明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长,首席博士。西晋改设国子祭酒,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陈朝是极其重视汉文明的传承和汉文化的教育,太学和国子监是陈朝两所重要的国办公立学校。陈叔宝作为皇太子,到太学祭祀先圣先师,是表示对先圣先师的尊敬。皇太子赐绢帛不等给大小学官,以表示对太傅、少傅、祭酒以下各位教官的敬重。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西周的太学,又称大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50名。

王莽做宰衡时,“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东汉太学发展较快、规模较大。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3000人。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1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的可补官。

汉代太学提倡自学、允许自由研讨、鼓励学成通才的做法,对于当今改革大学教育,培养造就学识渊博、具有研究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仍然富有启发。就教育发展而言,太学的教学直承稷下学宫,进一步确立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制度。

南朝复兴汉学,国子生多为士族高官子弟,称之“国胄”或“世胄”,可以经明经策试入仕。太学博士,是学官的名称。东晋设置十六员,隶太常。又别置国子博士教授国子生。南朝宋、齐或置或省,梁置八员,二班,又有限外博士。掌管教授国子学生,隶国子祭酒,位次于国子博士、五经博士。东晋六品,南朝宋、齐或置或省,六品,陈朝沿袭前朝的学官制度,待遇为六品,食奉800石。掌管教授太学生,亦备咨询,参议礼仪。掌教文武官五品以上及郡县公的子孙、从三品之曾孙为太学生者,位次国子博士。

两汉时期,汉武帝设置“太学”为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的教师,主要是博士。博士除了讲学授徒外,还要奉使议政,试贤举能。到了西晋,晋武帝初立国子学,国子学的编制:国子祭酒1人、博士1人,助教15人,要求德行端正,学识渊博。

各朝对太学博士的要求很高,汉代规定须熟习经史,“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一代鸿儒巨贤,方能充当博士。这些博士,一般是通过征召、荐举、选试、以诸科进、他官迁调等途径选取。至于博士助教的数量,历代不一,多寡不等。博士待遇优厚,东汉还为博士建筑宿舍,朝廷对博士常有酒肉束帛劳赐,一些朝代还为博士制作统一的衣冠。

太学的学生,历代称谓不一,或称“博士弟子”,或唤“太学生”“诸生”等。太学生入学的身份资格,历代不尽相同,唐比宋要求高些、严些。唐代规定凡文武三品官员以上子孙及国公子孙可入国子学,文武五品以上子孙及郡县公子孙可入太学。宋代规定凡七品以上官员之子孙可入国子学,八品以下官员之子孙及庶人之俊秀者可入太学。至于录取太学生的具体条件和办法、手续,各朝亦有所不同。汉代太学生选补法有两种:一是直接由太常挑选18岁以上的仪状端正者;二是由郡国县官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北宋徽宗崇宁时,由各州州学每三年选送一次。南宋孝宗时,又实行混补和待补二法,择优录取。唐代规定太学生初入学时要行“束脩之礼”。唐宋时期太学生都可在学居住,由朝廷发给伙食费。汉代生徒还有统一的学服。

太学的主要教材是经史,授“孔子之术,六艺之文”。以儒家五经作为基本教材。为了避免因抄写经籍错漏而引起的纷争,东汉熹平四年(175),下诏诸儒校正五经文字,刻石于太学门外,成为当时官定的太学标准教材。唐代太学生要修“大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中经”(《诗》《周礼》《仪礼》)和“小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兼习《论语》《孝经》及时务策。宋初教习五经,熙宁后令习《三经新义》,南宋又复以五经和四书为教材。教授方法则多采修、讲授、讨论、解惑等,比较注重师法、家法。

太学修业年限无统一规定,各朝学制亦不尽相同。但各都有一套考试、放假和管理的制度。西汉每岁一试,“设科射策”,试而优则仕,不及格者令其退学。东汉则以通经多寡来决定取舍任职。唐代有“岁考”“毕业考”,以成绩优劣分别给予升降。宋代王安石改革太学制度,实行三舍试法,择优授官。各朝太学均有不同的放假制度。历代统治者都很注意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加强对太学的管理和统治。有些朝代的天子还定期省视太学。汉代还在中央政府设置“太常”作为兼管教育的长官,职司礼仪、选试博士、宗庙等事务。唐、宋两朝设教育行政机关国子监,总辖太学诸学。为了进一步掌控学生的思想行为,历代太学都制定和实施各种规章制度。

太学设置专门博士,实行大班上课和“高足弟子递相传授”的教学组织形式,注重自修,通过考试选士,培养各种杰出人才,繁荣学术文化等方面,都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南朝的建康太学,始建于东晋建武元年(317),由晋元帝司马睿于建康(今南京)鸡笼山下设太学,南朝宋时,建康太学分设文、史、儒、玄、阴阳五科学馆,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分科制高等学府、教育与研究合一的大学。

刘宋末年,祖冲之回到建康(今南京),担任谒者仆射的官职。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祖冲之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重造指南车,发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是中国机械工程专业之最早肇始。

最值得一提、最令人敬佩的是,南朝建康太学,历经南朝宋、齐、梁、陈建康太学,历经170年绵延不断,为华夏文明史上的奇观!也是中华文化高等教育之奇观!

太子陈叔宝巡视太学,祭祀太学先师先圣,是对南陈太学教育的支持和鼓励。太学院特立《皇太子太学讲碑》以记之:“我大陈之御天下也,若水涣其长澜,瑶星踵其永历。重华诞宥,兴于大鹿之野。敬仲继业,盛矣鸣凤之占。兼以鸿才海富,逸思泉泻含毫落纸,动八阕之歌谣。只句片言,谐五声之节奏。云飞风起,追压汉帝之辞;高观华池,远跨魏皇之什。爰复建藏书之册,开献书之路。帷帐丛残,冢壁遗逸,紫台秘典,绿帙奇文,羽陵蠹迹,嵩山落简,外史所掌,广内所司,靡不饰以铅椠,雕以缃素。此文教之修也。”陈叔宝本人也是饱读诗书,文采飞扬的学子。陈叔宝在辞赋上确实有很高的造诣,创作出了很多辞情并茂的好作品。

陈叔宝是陈宣帝陈顼的长子。他于南朝梁承圣二年(553)十一月出生在江陵。据史书记载:叔宝字元秀,乳名黄奴。梁承圣三年(554),江陵陷落,陈顼随迁关右,留叔宝于穰城。天嘉三年(562)回京师,陈叔宝被立为安成王世子。天康元年(566)任命为宁远将军,设置佐史。光大二年(568)为太子中庶子,不久迁升侍中,余职如故。太建元年(569)正月初四立为皇太子。

陈宣帝也很喜欢陈叔宝的诗赋文才,对太子陈叔宝寄予重望。太建四年十二月丁卯还特地下诏《创筑东宫诏》:“梁朝末年,战火接连而至,承华宫遭焚毁,损坏得连屋架也不复存。天命更新换代,至今已将24年,只因忙于战事,来不及加以修葺。时下工匠们还比较闲散,椽楹也有图可摹,明年便可开工建造东宫,可权且设置起部尚书、将作大匠,以主持监督造作。”

直到太建九年(577)十二月,东宫才得以落成,陈叔宝正式入主东宫。在此期间,陈叔宝师从周弘正学习《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并多次亲自释奠太学。这是中国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

陈叔宝特别喜爱文艺,大量文士成为东宫僚属,并时常举办文学宴会。类似于当今的“文学沙龙”。应该实事求是地说,陈叔宝从当太子的时候开始,直到他做皇帝以后,都时刻以自己的影响力,推动着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他还于至德三年颁《修孔子庙祀诏》曰:“宣尼诞膺上哲,体资至圣,祖述宪章之典,并天地而合德,乐正雅颂之奥,与日月而偕明,垂后昆之训范,开生民之耳目。梁季湮微,灵寝忘处,鞠为茂草,三十余年,敬仰如在,永惟忾息。今《雅道》雍熙,《由庚》得所,断琴故履,零落不追,阅笥开书,无因循复。外可详之礼典,改筑旧庙,蕙房桂栋,咸使惟新,芳繁洁潦,以时飨奠。”

由于华夏汉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高句丽国也仿效中国设立了国立太学校。《三国史记》高句丽本记载:第17代君主小兽林王“二年(372)立太学,教育子弟”。太学一词出自中国汉代。汉武帝元朔五年,开始设置太学,立五经博士。招聘学者,奖励儒学。教育对象为贵族阶级的子弟。

不仅是高句丽国,还有百济国,也与东晋及南朝的华夏汉文明政权交往,并早已超越了单纯政治、经济利益的外交层面,而深入到文化,乃至情感共同体之上。百济国的余毗所求皆为应用性的知识与技术,分享着东晋南朝的文化成果。

元嘉二十七年,百济国王余毗“上书献方物,私假台使冯野夫西河太守,表求《易林》《式占》、腰弩,太祖并与之”。《易林》《式占》均为卜式类书。《易林》十六卷(焦赣撰);《易林》二卷(费直撰);《易林》三卷(鲁洪度撰)。腰弩则为当时先进的军事装备,为南朝皇帝侍卫的装备,梁武帝时值宫门的四十九队中便有“腰弩”一队。

梁朝中大通六年(534)、大同七年(541),百济国王累遣使“献方物;并请涅盘等经义、毛诗博士,并工匠、画师等,敕并给之。”这话的意思就是说:百济国王屡次派使者来献地方物产,并求取《涅槃》等经义、《毛诗》博士和工匠画师等,梁武帝一并给予。

由于百济国与华夏政权交往,共享进步文化成果,也对华夏文明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梁武帝太清三年(549),百济国使者来梁朝进贡。等辗转水路、陆路来到梁朝京城后,看到因“侯景之乱”导致建康宫阙毁坏,城池荒芜,都伏地痛哭流涕。侯景因此发怒,把他们抓了起来。后来,侯景之乱被平定了,百济国的使臣才得以还国。史载“太清三年,不知京师寇贼,犹遣使贡献;既至,见城阙荒毁,并号恸涕泣。侯景怒,囚执之,及景平,方得还国。”(见《梁书卷五四·东夷百济传》)

除了高句丽、百济,还有新罗国,也多次前来南朝,寻求汉文明的教化,以及历法和佛教经书。陈文帝天嘉年间,正是朝鲜半岛逐步进入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鼎立的时期。天嘉六年(565),陈朝派遣专使刘思及僧明观赴新罗,送释氏经论1700余卷。(见《陈书卷二·世祖本纪》)

太建三年十一月初五,辽东(高丽平原王高汤)、新罗真兴太王金深麦夫(金彡麦宗)、丹丹(古国名。今马来西亚马来东北岸的吉兰丹,或在其西岸的天定,或在今新加坡附近)、天竺(指今印度和其他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盘盘(在今泰国南万伦湾沿岸一带)等国均遣使者来进献地方土特产。(见《陈书卷五·本纪第五·宣帝》)

高句丽国、新罗国、百济国在《陈文帝传》中都有介绍。此处只介绍一下丹丹国、盘盘国、天竺国的情况。据《南史》《北史》《梁书》等史载:

丹丹国,中大通二年(530),其王派使者上表说:“伏承圣主至德仁义之教化,信奉看重佛法僧三宝,佛法兴盛昌明,众僧丛集,法事日盛,威严庄重。朝廷重臣、国之执政,都慈爱怜悯苍生大众,四方四隅,普天之下,无不诚心归顺。其教化与诸天神等功,不是语言所可以表达的。无边之吉祥,好比奉天命来降临于足下之身。谨奉送牙、像及塔各二件,并献上火齐珠、吉贝、杂香药物等。”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又遣使进献金、银、琉璃、杂宝、香药等物。直到陈朝末年,进贡不断。

盘盘国,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孝武帝孝建年间(454—456)、大明年间(457—464),均派遣使者进贡。大通元年(527),其王派使者上表说:“扬州阎浮提震旦天子:您用各种善美之物盛饰国土,天下万物都对您毕恭毕敬,好比天空明净,万里无云,举目只见明亮光耀,天子您身心清净,乃至于此。道俗芸芸众生,均感蒙圣王之德化,普度一切,永远为他们指引脱离尘世苦海之航向,我所耳闻的只有吉祥喜庆。我等以至诚之心恭敬地拜上常胜天子足下,顿首问讯。今献上薄礼,希望您能垂怜接受下来。”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屡次派遣使者进贡牙、像及塔,并献上沉、檀等香数十种。六年(534)八月,又派人送菩提国真舍利及画塔,并献菩提树叶、詹糖等香。一直延续到陈朝进贡不辍。

中天竺国,在大月支东南数千里,方圆三万里,又名身毒。汉代张骞出使大夏,见到邛竹杖、蜀布,大夏人说是在身毒买的,就是天竺。从月支、高附以西,南到西海,东到盘越,排列着几十个国家,每国都有王,国名虽不同,但都属身毒。汉朝时受月支管辖。其风习为定居农耕,与月支相同。但地方低湿暑热,人民害怕打仗,比月支软弱。天竺临大江,江名新陶,源出昆仑山。分为五江,总名叫恒水。江水甜美,下边有真盐,颜色正白如水晶。当地出产犀牛、象、貂鼠、玳瑁、火齐、金银铜铁、金缕织的金毡、细密白叠、好裘、誄登毛。火齐状如云母,色如紫金,有光泽,揭开薄如蝉翼,叠起来像一层层薄纱。向西方和大秦、安息在海上贸易。国内多大秦珍贵物品,有珊瑚、琥珀、金碧、珠玑、琅玕、郁金、苏合。苏合是合各种香汁煎成,不是自然生成的一种物品。又有人说大秦人采苏合,先榨出它的汁做成香膏,而把渣滓卖给各国商人,所以辗转来到中国的苏合就不太香。郁金只产于罽(jì)宾国,花色正黄而细嫩,和莲花里面包着莲蓬的那层相似。罽宾人拿它供奉佛寺,过些天干枯了就扔掉,商人就把它转卖到别国去。

在这里,顺便介绍一下罽宾国。是古代西域国名。位于开伯尔山口附近,是古代中亚内陆地区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名。古希腊人称喀布尔河为Kophen,罽宾为其音译。

公元前115年,汉代的张骞出使乌孙,派副使至罽宾。当时罽宾地处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条重要支线之上,罽宾商人经常来往中国。公元1—3世纪间,罽宾被兴起于中亚的贵霜帝国征服,发展成为佛教中心之一。约在公元4世纪中叶,有一塞种人(或粟特人)名馨蘖者在卡菲里斯坦重建罽宾王朝。这一王朝至少延续到公元7世纪末,此即晋朝至唐代前期的罽宾,亦译作迦毕试国。

约在8世纪初,突厥首领阿耶率兵攻杀罽宾王而夺其位,此后之突厥族罽宾王朝即唐玄宗时代之罽宾。罽宾的政治中心迁到犍陀罗(今白沙瓦一带)。至乾元元年(758),罽宾仍遣使朝贡于唐,此后遂绝。罽宾一词亦不再出现于中国史籍。

罽宾国,国王治循鲜城,东到长安12200里。不属于西域都护。东北到西域都护治所乌垒城6840里,东到乌秅国2250里,东南到难兜国九天的行程,西北与大月氏、西南与乌弋山离相接。

罽宾国地形宽平,气候温和,有苜蓿,杂草奇木有檀、槐、梓、竹、漆。种五谷、葡萄等果类,用粪肥施田。地势低湿,种稻,冬天吃生菜。其人民精巧,善于雕刻器物,建筑宫室,织毛织品,织刺文绣,喜欢做饭。产金、银、铜、锡,用作器具。有市场。用金、银铸钱币,正面做骑马纹,背面做人面纹。产封牛、水牛、象、大狗、猕猴、孔雀、珍珠、珊瑚、琥珀、璧流离。其他牲畜与附近诸国相同。

汉朝从汉武帝时才开始与罽宾交通。当时罽宾人以为与汉相距非常远,汉兵不能到来,罽宾王乌头劳劫杀汉朝使者。乌头劳死后,他的儿子继承王位,遣使者送礼物给汉朝皇帝。汉朝派关都尉文忠送罽宾使者回国。罽宾王又想杀害文忠,文忠察觉了,就与容屈王子阴末赴合谋,杀死罽宾王,立阴末赴为罽宾王,并授给印绶。后来军候赵德出使罽宾,与阴末赴的关系不好,阴末赴逮捕了赵德,杀死副使又遣使者上书给汉朝皇帝认罪。汉元帝认为罽宾太远,不接受来使,阻止使者在县度,不让他到长安。

汉和帝时,天竺曾几次派使者来进献,后来因西域反叛就断绝了交往。到桓帝延熹三年、四年,频繁从日南郡境内来进献,魏晋两朝断绝不再来往。只有三国吴时扶南王范旃派亲信苏勿到天竺出使,苏勿从扶南投拘利口岸出发,沿着海湾正西北方向驶入,历经海湾边数国,大约一年多到达天竺江口,逆水行7000里才到了天竺。天竺王惊奇道:“海滨极为遥远,还会有人到这里来吗?”就让他在国内参观,并派陈、宋等二人用四匹月支马报谢范旃。苏勿他们走了四年才回到扶南。当时吴国派中郎康泰出使扶南,见到陈、宋等人,询问天竺国风土民情,回答说:“天竺以佛教兴国。”人民丰足,土地肥沃,国王号茂论。国都中到处水流环绕纵横,最后都注入大江。国王的宫殿全都雕镂彩饰,十分华丽;街巷集市,房屋楼台,热闹非凡,到处钟鼓音乐,人们服饰香艳华丽,水陆交通发达,商贾云集,各种玩物珍宝,可以随心所欲地享用。左右有嘉维、舍卫、叶波等16个大国,离天竺有的二三千里,都尊奉天竺,认为它在天地的中心。梁天监初年,天竺王屈多派遣长史竺罗达上表献琉璃唾壶、杂香、古贝等物品。

陈朝保持着与邻国及附属国的友好关系,次年春正月二十三,扶南、林邑国均遣使进献土产。林邑国也在《陈文帝传》中有介绍,此处不重复。只介绍一下扶南国。

扶南国是吴哥帝国之前的朝代,更是柬埔寨第一个被记载的文明,该文明对整个东南亚的文化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南齐书》记载:扶南国,在日南之南大海西蛮湾中,广袤三千余里,有大江水西流入海。其先有女人为王,名柳叶。又有激国人混填,梦神赐弓一张,教乘舶入海。混填晨起于神庙树下得弓,即乘舶向扶南。柳叶见舶,率众欲御之。混填举弓遥射,贯船一面通中人。柳叶怖,遂降。混填娶以为妻。恶其裸露形体,乃叠布贯其首。遂治其国,子孙相传。

《梁书》记载:扶南国俗本裸体,文身被发,不制衣裳。以女人为王,号曰柳叶。年少壮健,有似男子。其南有徼国,有事鬼神者字混填,梦神赐之弓,乘贾人舶入海。混填晨起即诣庙,于神树下得弓,便依梦乘船入海,遂入扶南外邑。柳叶人众见舶至,欲取之,混填即张弓射其舶,穿度一面,矢及侍者,柳叶大惧,举众降混填。混填乃教柳叶穿布贯头,形不复露,遂治其国,纳柳叶为妻,生子分王七邑。其后王混盘况以诈力间诸邑,令相疑阻,因举兵攻并之,乃遣子孙中分治诸邑,号曰小王。

《晋书》记载:扶南西去林邑三千余里,在海大湾中,其境广袤三千里,有城邑宫室。人皆丑黑拳发,倮身跣行。性质直,不为寇盗,以耕种为务,一岁种,三岁获。又好雕文刻镂,食器多以银为之,贡赋以金银珠香。亦有书记府库,文字有类于胡。丧葬婚姻略同林邑。其王本是女子,字叶柳。时有外国人混溃者,先事神,梦神赐之弓,又教载舶入海。混溃旦诣神祠,得弓,遂随贾人泛海至扶南外邑。叶柳率众御之,混溃举弓,叶柳惧,遂降之。于是混溃纳以为妻,而据其国。后胤衰微,子孙不绍,其将范寻复世王扶南矣。武帝泰始初,遣使贡献。太康中,又频来。穆帝升平初,复有竺旃檀称王,遣使贡驯象。帝以殊方异兽,恐为人患,诏还之。

扶南国,又作夫南国、跋南国,意为“山岳”,是曾经存在于古代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古老王国名。其辖境大致相当于当今柬埔寨全部国土以及老挝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国东南部一带。也有人称扶南国为柬埔寨。这个地方是历史上第一个出现在中国古代史籍上的东南亚国家,也是中国古代史籍中经常出现的东南亚国家。公元9世纪初,水陆二真腊又归统一,且又重新取得了独立地位,并于公元802年建立了吴哥王朝,与唐元明三朝接壤。建国后的吴哥王朝,国势强盛,文化繁荣。对中南半岛几乎所有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该国也奠定了中南半岛诸国的文字基础和宗教基础。王城建筑雄伟,建有世界闻名的吴哥窟,疆域包括今缅甸边境和马来半岛北部地区。

柳叶成为柬埔寨一国之君后,发挥聪明才智,治国有方,颇有建树。但没多久,统治阶级发生了内讧,扶南军备松弛,国力有所下降。就在此时,从“激国”来了一个叫混填的人。他率领一支军队从海上航行至湄公河口,逆水而上,突然出现在扶南国腹地。柳叶女王看到后仓促率军应战。但混填的弓箭手英勇强悍,能战善射,举起弓箭在很远的地方竟然能把船射穿,并且射中了里面的人。柳叶很害怕,于是就投降了。降服后的柳叶嫁给混填为妻,两人共治扶南。当时柬埔寨裸露形体,混填教他们做衣服。

作为母氏社会的扶南女王柳叶,让位给丈夫混填,并向东汉纳贡,从而获取了汉朝的支持,学到更多的先进文明。久而久之,扶南国力蒸蒸日上,人民交纳贡赋,国家形式初步形成。扶南一直保持着与中原汉政权的友好关系。南北朝萧梁时,扶南憍陈如朝国王阇邪跋摩于萧梁武帝天监二年,遣使送珊瑚佛像,并献方物,武帝诏曰:“扶南王憍陈如阇邪跋摩,介居海表,世纂南服,厥诚远著,重译献賝。宜蒙酬纳,班以荣号。可安南将军、扶南王。”天监十年、天监十三年,阇邪跋摩累遣使贡献。天监十六年,扶南憍陈如朝国王留瑽跋摩遣使竺当抱老奉表贡献,天监十八年,留瑽跋摩复遣使送天竺旃檀瑞像、婆罗树叶,并献火齐珠、郁金、苏合等香。武帝普通元年、中大通二年、大同元年,其又遣使瑞献方物。大同五年,其又遣使献生犀。一直到陈朝,都保持着入朝进贡的旧例。

华夏文明历代传承,不因汉政权的不断更替而中断;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吸引、教化和影响着周边国家,使华夏文明得以向世界传播。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传统的太学教育,是历朝历代作为一项“传世共守的制度”成为朝廷办学的首选。尽管宋、齐、梁、陈朝代在不断更替,但作为汉政权共守的汉文明教育,每个朝廷都把太学教育列为国家建设的一项首要任务,一直承袭着太学教育机构,沿袭并继续把太学开办下去。中国古代太学教育,几乎不存在因朝代的更替而停办与重开太学的问题。所以史书没有南朝太学废立的有关记载。这种世代相守、连绵不断地承继着华夏太学的开办,传承汉文明的可贵精神,非常值得当今的教育家和教育机构学习和发扬。

南陈三代五帝都自觉地守卫、传承和弘扬着华夏文明,使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cvPX1DozdxFx9uokjfKgFycxT/VCLHF251GktMGfpqbgOOltuJGXV/rR4eTzmH1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