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难陀王朝的领土范围在印度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但在亚历山大大帝迅速扩张的帝国面前,它就相形见绌了。从雅典出发,亚历山大的军队已经控制了西亚的大部分地区。公元前331年,他进军波斯,击败了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s)最后一位皇帝大流士三世。随后,他的军队横扫兴都库什山脉,占领了喀布尔周边地区,并于公元前326年渡过印度河。但这已经不再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征服力量。多年的强行军和艰苦的战役,再加上对未来的恐惧,使他的士兵身心俱疲。当队伍到达比亚斯河(Beas River)时,亚历山大不得不接受将军们的撤军建议,因为他们担心手下的士兵会叛变。
亚历山大征服的意义是有争议的。作为第一个入侵印度的“西方人”,他被19世纪的英国殖民者奉为先驱——一个为西方文明打开亚洲大门的伟大帝国英雄。虽然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有时不计后果的冒险行为也激励了后来的印度统治者,但亚历山大既缺乏战略规划,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正如爱尔兰印度学家文森特·史密斯(Vincent Smith)指出的那样:“印度并没有被希腊化,而是继续过着‘辉煌的孤独’生活,很快就忘记了这阵马其顿风暴。”
当亚历山大沿着印度河撤退时,他经过了哈拉帕古城的神秘遗址,留下了零星的驻军,并任命总督管理被征服的领土。然而,尽管亚历山大的进军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他给人留下的印象很少,以至于现存的古印度文献中对他只字未提。公元前323年,他在巴比伦去世后不到一年,当地的起义就摧毁了他留下的大部分前哨基地。
其中一个希望亚历山大继续向东进军印度的人是一位在古希腊文献中被称为山德罗可图斯(Sandrokottos)的印度将军。这位半神话人物的身份一直是个谜,直到威廉·琼斯在翻译公元1世纪的一部梵文戏剧时,偶然发现了一位名叫旃陀罗笈多·孔雀的印度统治者,他夺取了对手的王位,在华氏城建立了首都,并在那里接见了来自遥远国度的使节。他的结论是,山德罗可图斯和旃陀罗笈多是同一个人。琼斯这个发现的意义不仅仅是将两者联系起来。通过确定旃陀罗笈多统治的时间,重构古印度的大部分历史终于成为可能。
旃陀罗笈多在25岁左右被摩揭陀的国王流放。亚历山大之所以会停止继续进军印度,原因之一就是他听说了摩揭陀军队的强大。然而,旃陀罗笈多却怂恿亚历山大横渡比亚斯河,坚持认为征服摩揭陀很容易,因为那里的人民会起来反抗国王,他们“因为他的卑鄙和卑贱而憎恨和蔑视他”。
被亚历山大冷落的旃陀罗笈多开始集结自己的军队,主要由来自印度西北边境的不同部落的士兵组成。这支军队很快消灭了剩余的希腊驻军,并在公元前321年击败了摩揭陀的统治者难陀,占领了他的首都华氏城,并控制了他的军队——由8万匹马、20万步兵和6 000头战象组成。
在向西进军的过程中,旃陀罗笈多还让亚历山大的将领塞琉古·尼卡托(Seleucus Nicator,约公元前358—约前281年)遭遇了耻辱性的失败,后者试图收复亚历山大失去的领土。这位希腊将军被迫用现在阿富汗南部和东部的大片土地来交换仅仅500头大象。两位领导人随后可能是通过联姻达成了某种和解。
作为一种友好的姿态,塞琉古派遣了他的大使麦加斯梯尼(Megasthenes,约公元前350—约前290年)前往华氏城。麦加斯梯尼游历印度时,写出了第一部由外国旅行者撰写的关于这个国家的详细描述。他的《印度记》(Indica)原稿已经佚失,但斯特拉波、普林尼和阿里安等人的作品中保留了一些片段。他对“这片神秘而神奇的土地”的描述并不总是准确的。对于没有亲自观察到的东西,麦加斯梯尼借鉴了早期的传说。这些传说中有没有嘴的人——只靠烤肉的香味、水果和花朵的芳香生存,有活了1 000年的希柏里尔人(Hyperboreans,居住在希腊以北极远处的传说民族),还有长着大耳朵的种族,他们把耳朵像毯子一样裹在身上。
对历史学家来说,更有价值的是他对山德罗可图斯宫廷的描述。根据他的描述,这个宫廷“维持着野蛮和奢华的炫耀”。即使考虑到夸张的成分,人们从他的作品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华氏城是古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这里有湖泊和花园,种满了荷花、茉莉和芙蓉花,喷泉送来阵阵清凉——这与其遗迹之上混乱拥挤的现代城市巴特那(Patna)相去甚远。旃陀罗笈多的宫殿完全是用木头建造的,里面“有金盆金杯,有的有6英尺(约合1.83米)宽,雕刻精美的桌椅、镶嵌着宝石的铜器、华丽的刺绣长袍随处可见,这些都为公共仪式增添了光彩”。娱乐活动包括角斗比赛、赛牛和王室狩猎。
麦加斯梯尼描述了一个组织良好的管理体制,国王专注于国事和个人安全,每晚睡不到4个小时。无论他走到哪里,警卫都陪伴着他——他最喜欢的交通方式是由大象驮着的金轿子,由侍女为他撑伞遮阳。他尽管只统治了24年,却被称为印度的“尤利乌斯·恺撒”、印度的“铁血宰相”。在驱逐了西北的希腊驻军后,他将领土扩大到包括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从阿拉伯海到孟加拉湾。孔雀帝国拥有如此广阔的领土,成为印度第一个多民族王国。到公元前3世纪旃陀罗笈多的孙子阿育王统治时期,孔雀帝国几乎覆盖了整个次大陆,其疆域与晚至17世纪末,莫卧儿帝国皇帝奥朗则布统治时期的印度版图非常接近。
长期以来,像麦加斯梯尼这样的希腊作家和偶尔出现的印度剧作家是人们了解孔雀帝国的最终权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当时有一位来自坦焦尔(Tanjore)的婆罗门学者带着一份棕榈叶手稿来到迈索尔(Mysore)的东方图书馆(Oriental Library)。这部作品就是有关古代印度行政、法律、贸易、战争与和平的最重要信息来源之一的《政事论》(Arthaśāstra)。其作者被认为是旃陀罗笈多的婆罗门顾问考底利耶(Kauṭilya,公元前375—前282年),他的名字有“弯曲的”或“狡诈的”之意。最近的研究表明,《政事论》在公元2世纪或3世纪被多位作家广泛修订。
诺贝尔奖得主、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指出,这本书最明确的信息就是“强权即公理”。还有人把它比作孙子的《孙子兵法》,认为它为野心勃勃的企业家们“在一个竞争激烈、正在融入全球化的国家中积累财富”提供了指南。轻信他人会带来灭顶之灾。道德绝不能影响治国之道。与权力或热情相比,权术是成为国王的更重要条件。权谋是治国之道的基础,因此考底利耶建议利用高级妓女充当间谍或告密者。间谍也可以被用来传播错误信息,在敌军中引起恐慌,还可以通过编造胜利,或通过假装占星家来宣称国王无所不知,来鼓舞己方士兵的信心。
考底利耶论腐败:“正如我们不可能知道在水中游动的鱼什么时候在喝水一样,我们也不可能知道被指派执行任务的政府官员什么时候在贪污。”
考底利耶论权力:“统治者应该用诱惑来赢得他的人民:国王应该知道如何表演魔术,让自己获得神奇力量的光环,应该充分利用权谋来操纵。”
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看来,《政事论》中激进的权术说让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相形见绌。这一点在考底利耶关于如何追求权力的建议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他对国王的称呼是“vijigīṣu”,意思是渴望征服的人。然而,尽管扩张政策是考底利耶权术思想的关键,但是国王始终面临着一个困境,那就是如何将自己的权力与婆罗门祭司阶级所宣称的宗教权威相结合。正如政治学家苏尼尔·基尔纳尼(Sunil Khilnani)所言:“为了获得合法性,统治者必须表现出他对世俗权力本身不感兴趣,并表现出一种弃绝尘世的倾向——但这绝不能阻碍他对权力的追求。至今的印度统治者依然在为了达到这种平衡而做出无休止的努力。”
根据传说,旃陀罗笈多在公元前297年退位。关于他为什么在权力巅峰时这么做,众说纷纭,耆那教的一个传说提到了他的宗教顾问的一个预言,说他的王国将被长达12年的饥荒困扰,这是对他统治期间暴力行为的报复。根据这个传说,他皈依了耆那教,并与一群僧侣一起前往印度南部苦修。他们最后停留在耆那教圣地释瓦纳贝拉格拉(Śravaṇa Beḷagoḷa),据说,他在这里采取了终极的克己行动,绝食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