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开悟之路

乔达摩·悉达多的父亲是释迦族的国王,当时的释迦族在拘萨罗王国的统治之下。悉达多在父亲位于迦毗罗卫(Kapilavastu)的宫殿里长大,那里现在是尼泊尔南部特莱(Terai)平原上的兰毗尼(Lumbini)。悉达多过着养尊处优的奢华生活,远离外界的现实。一天,大约18岁的他好奇地想看看宫殿墙外是什么,于是就走进了一个花园,在那里他第一次遭遇了人类的苦难:一个老人、一个病人、一具尸体和一个流浪的苦行僧。分别代表衰老、疾病和死亡的前三个景象让悉达多意识到,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贫富贵贱,苦难是必然性的,生存是短暂的。苦行僧则通过揭示一种超越时间的方式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悉达多发誓要效仿苦行僧,他抛妻别子,放弃了他的宫殿,放弃了他的财富和王位,成为一名隐修者。在接下来的六年里,他加入了恒河平原上流浪的托钵僧队伍,苦修苦行,尝试不同的救赎之路。

根据传说,佛陀在苦行期间吃得很少,每天只吃六粒米,以至于形容枯槁,皮包骨头。

最终,揭示开悟之路的不是苦行,而是冥想。悉达多小时候常坐在阎浮树下思索,以便把自己从肉欲和邪念中解放出来。想起这些早期的启示,他开始在一棵神圣的菩提树下冥想,发誓要一直待在那里,直到重新找回那种幸福安宁的状态。经过几天的冥想,他终于意识到了痛苦和无常的真正本质,制定了克服它的方案,因此成了佛陀,即觉悟者。今天,佛陀开悟的地方被称为菩提伽耶(Bodh Gayā)。

佛陀随后出发前往圣城迦尸附近的鹿野苑(Sarnath)。首先,他向五个弟子讲法,这就是“初转法轮”。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既不能享乐纵欲,也不能禁欲苦行,仇恨、嫉妒和愤怒也要避免。接着他解释了“四谛”,即关于苦、集、灭、道的四种神圣真理。为了结束苦难,一个人必须接受“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这篇布道阐述了佛教世界观的基础,这种世界观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主张,认为愚昧无知是人类苦难的根源。这种愚昧无知源于我们未能理解世界的本质,即诸行无常,一切皆苦。我们由于意识不到人生无常,所以才会痛苦。

最后,他宣扬宇宙是没有灵魂的。轮回的本质是没有任何东西从一个生命传递到另一个生命。通过抑制放纵和控制欲望,人类的状况将变得可以忍受。如果一个人的一生积累了足够的功德,他或她就可以达到涅槃的状态,从无尽的轮回中解脱出来。

他并没有提到造物主或救世主,不以精神权威自居,也禁止崇拜偶像。就其本身而论,佛教是对原有宗教的补充而不是取代。佛教到底是一种宗教还是一种哲学,这个争论仍在继续。

佛陀的教导被称为“达摩”(dharma),这个词包含了多种相关的含义,如法律、责任、正义、道德、虔诚等。在佛陀的教义中,达摩指的是一套在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深深植根于哲学。后来,佛陀的追随者将他神化。

佛陀的早期象征是一些符号,如法轮、菩提树、一只手心朝上的手,或者脚印。

鹿野苑的五名弟子成了最早的僧团(saṇgha)的核心成员。僧团迅速传遍印度北部,对所有人开放,不论性别和社会地位。因为可以通过捐赠金钱和世俗物品积累功德,寺院变得十分富有,这使它们能够资助更多的传教活动。

佛陀并不是唯一的精神导师,他的遗产将引发宗教革命。在印度独立斗争中,圣雄甘地借鉴了耆那教的“真理”(satya)和“不害”(ahiṃsā)原则。和佛陀一样,耆那教的创始人筏驮摩那(Vardhamāna,约公元前599—约前527年)是刹帝利武士的后代。他的流浪行乞生涯始于30岁,与佛陀大致相同,但持续了12年,持续时间是佛陀的两倍。筏驮摩那的苦修也更加严酷,包括长达6个月的禁食。他得到启示时,并不是舒适地坐在树荫下,而是在灼热的阳光下蹲了两天半之后。他成为绝对知识的拥有者(kevalin)和征服者(jina),“耆那教”这个名称就是从后者衍生而来的。

印度的主要宗教(依据的是2011年的人口普查)

在后来的30年里,大雄(Mahāvīra,筏驮摩那的尊称)和一群追随者在印度北部流浪。但耆那教的传播速度比佛教慢,因为其对禁欲的要求非常严格,也不太重视传教活动。他大约死于公元前527年,之后,一连串著名的导师得到了国王的支持,这些国王中有孔雀王朝的开创者旃陀罗笈多·孔雀(Candragupta Maurya,公元前321—前297年在位)。

和佛教一样,耆那教也是反婆罗门教的。耆那教的基础是相信所有形式的存在,认为从人类到最小的昆虫都有灵魂或生命(jiva),而这就是“不害”原则的根源,即不能伤害其他生命。耆那教的天衣派(Digambara,又译空衣派)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这个教派的信徒不穿衣服,除了一个用葫芦做的水罐、一束用来清洁地面的孔雀羽毛和一个用来遮脸的纱布面具(防止不小心吸入昆虫)之外,他们没有任何财产。他们夜里不点蜡烛,因为担心会有飞蛾飞入火焰。根据耆那教最严格的传统,只有这些“穿天衣”的教徒才能获得开悟。

因为耕作土地可能会杀死昆虫,所以耆那教徒避开农业而青睐商业。如今,他们是印度最富有的群体之一,在银行业和珠宝贸易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由来自古吉拉特邦小镇帕拉恩普尔(Palanpur)的耆那教徒组织的一个庞大网络,控制着全球约90%的钻石切割和抛光业务。

随着佛教和耆那教的兴盛,其教徒最初建立的国家也欣欣向荣。到公元前5世纪早期,在阿阇世王(Ajātaśatru,公元前492—前461年在位)的统治下,摩揭陀成为当时南亚次大陆上最重要的王国。阿阇世王在谋杀父亲频毗沙罗(Bimbisara,公元前544—前492年在位)后登上王位。他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也是佛陀的狂热崇拜者。他征服了敌对的拘萨罗王国和毗提诃王国(Videha),征服了从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脉到孟加拉湾之间的大片领土。最重要的是,他把首都迁到了恒河河畔的华氏城,这里是印度北部利润丰厚的河流贸易中心。他的继任者们大多数是通过谋杀父亲而登上王位的,在公元前4世纪早期建立了强大的难陀王朝。 8d+AYG25MmzNx3JhFsneDmSe8rYc7TZm5XQ4XI65+cmrlARVjKU3GkHbWu2zM/s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