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真君四年(443)三月二十二日,距离平城远达四千五百多里的乌洛侯国(准确地说叫部落,今大兴安岭东麓)派使者来到了平城,禀告拓跋焘说,魏国祖先居住的石庙还存在,就在乌洛侯国的西北方。
拓跋鲜卑属于东胡的一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在今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生活着一些少数民族,史称东胡。当时东胡很强大,匈奴人每年都要给东胡进贡。东胡对中原政权的进犯令地处北部的燕国很是苦恼。战国时期,燕国将领秦开卧底东胡,摸清了东胡的底细后逃回燕国,于公元前 300 年带兵攻打东胡。东胡一直退却到一千多里外的今西辽河上游。秦开效法赵国,动员军民修建成西起造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到襄平(今辽宁省辽宁市)的长达两千多公里的燕国北长城,防其侵扰。
匈奴冒顿单于鸣镝弑父自立后,逐渐强大。冒顿单于带兵攻击东胡,东胡被击垮,进而分裂。退居乌桓山(今大兴安岭南端)的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鲜卑山不可考,大概在大兴安岭北部)的为鲜卑,此外还有柔然、库莫奚、契丹、室韦、蒙古。鲜卑又分化出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秃发、吐谷浑各部。
其中的一支退到大鲜卑山,称为“拓跋鲜卑”。“拓跋”这个姓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拓跋族自己的说法,拓跋族是皇帝的后代,皇帝以土德王,他们的习俗称土为“托”,把首领叫作“跋”,故以“托跋”作为姓氏,后称“拓跋”。二是史学家观点,认为“鲜卑父、匈奴母”的后裔称为“拓跋”。
拓跋部落到了拓跋毛称“可汗”(北方少数民族,只有匈奴的首领称“单于”,其他民族称“可汗”,以后还要讲到柔然“可汗”等)的时候,其势力才开始强大,统治了三十六个封国、九十九个部落。之后拓跋部落不断南迁,部族繁育越来越多,实力也在不断壮大,直至占领广大的中原地带。
拓跋鲜卑中代代相传一个传说:他们的先祖居住在北方寒冷荒凉的地带,开凿山上的石头建立了祭庙。但年代久远,北魏朝中已经没有人能说出石庙的具体位置。这次乌洛侯使者报告了石庙的具体位置,并说石庙高七十尺、深九十步。拓跋焘闻听大喜,感激涕零,立即派中书侍郎李敞携带贵重物品,前去石庙祭拜。李敞来到了距离平城四千多里的石庙之中祭拜,在石壁上刻下祝文后返回。
1980 年,考古学家在今大兴安岭北段,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发现了嘎仙洞,里面的刻石祝文与史书记载一致,证明了拓跋鲜卑的先祖曾经在这里生活,也证实了大鲜卑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