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孟尝君田文

俗语说,“没有好骑驴的,还没有好掌鞭的?”实际上,就是说为骑驴之人牵驴和拿鞭子赶驴的人最重要。由此可见,身边之人品性的重要。还有句话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道理与之类似。简而言之,最近几年,齐湣王身边已经没有好人了。

齐国原来的相国是名人孟尝君田文,由于他的名声太大甚至到了如雷贯耳的程度,秦昭襄王听说后就反复向齐国请求,请齐国让孟尝君到秦国去。当秦昭襄王第一次来请时,孟尝君本人坚决不肯;当第二次来请时,孟尝君便动心了,于是带领一批食客前去。当然,齐湣王能够同意孟尝君田文去秦国,也可以看出其内心对孟尝君非常忌惮,原本就想借机将之赶出朝廷。

秦昭襄王果然想要重用孟尝君,但有高人指点说孟尝君两代人都是齐国大贵族,又是齐国宗室,他的父亲田婴是齐威王的弟弟,被封为靖郭君,执政很长时间,而他本人也是齐国重臣,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卖力,可能对秦国不利。于是,秦昭襄王便用楼缓做了丞相,并下令将孟尝君赋闲且监视起来。

孟尝君非常紧张,有人给他出主意说秦昭襄王有一位爱妾能够说服秦昭襄王,但条件便是要那件白狐裘。孟尝君很为难,他只带来一件白狐裘且已经献给了秦昭襄王。不过,孟尝君带领的食客中有擅长偷盗者,即所谓“狗盗”之徒,还真有本事地把这件宝物偷出来献给了那位爱妾。那位爱妾得到白狐裘后便说服秦昭襄王放了孟尝君,即同意孟尝君离开秦国回到齐国去。

孟尝君立即率领众食客急急忙忙出走,马不停蹄往齐国赶。到函谷关的时候正是半夜,孟尝君害怕秦昭襄王派人来追,而一食客是所谓“鸡鸣”之徒会学鸡鸣,于是他一“鸡鸣”则群鸡皆鸣。当时,秦国关口法令,只要鸡鸣便开关通行,于是孟尝君顺利出关。刚刚出关不久,秦国追赶之人便到,但孟尝君已经到齐国境内了。

回到齐国,孟尝君出任相国执政。有人说孟尝君有野心,加之又发生了有人要刺杀齐湣王的事件,于是齐湣王大怒。孟尝君感觉有危险,便主动回到薛地隐居。后来,经过调查,那次刺杀事件与孟尝君没有丝毫关系。齐湣王欲请孟尝君回朝执政,但孟尝君心有余悸,不肯再回临淄。因此,宋人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中批评孟尝君:“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意思是,孟尝君若是得到了贤士,凭借强大的齐国,只要有一位真正的贤士,便可以使齐国真正强大起来而制服秦国,哪里用得着借助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同时,在齐国最需要贤士的时候,孟尝君又不能尽弃前嫌,勇敢站出来承担责任以力挽狂澜,而此时的齐国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当时,齐国的另一位大贤人王蠋早就看出了这种危机,几次上谏,但齐湣王则不搭理。不过,由于王蠋的人望很高,齐湣王并没有处罚他。王蠋见天下大势已去,反复劝谏也不起作用,便采取孟子当年的做法——坚决请辞。于是,王蠋便辞去一切官职,回到家乡昼邑(今临淄西北)隐居去了。

恰好,秦国的五大夫吕礼到了齐国,于是齐湣王便用其为相。由于吕礼刚到齐国,他一切都听齐湣王的,故而齐湣王很愿意用他。

当然,在春秋战国时代,士人到别国为相者不少见,因为当时的士人是以天下为重的。他们认为全天下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要有利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便愿意到别的国家去为政。因此,孟尝君要到秦国做丞相,秦国的五大夫吕礼到齐国做了相国。

此时,来齐国七年多的荀子已经成长为知识渊博、具有远见卓识的学者,而当他看到齐国的危机如此严重时便直接去求见新任相国吕礼。 NT4InnfSzYg25dnJ5bmijNBpWJZGd1M9LSdoJItVWzq1WBSNbwgyI1HNaRxD/16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