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黄河流域与中华文明

一、中华文明孕育发展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在石器时代,中国最早的文明在黄河流域形成,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考古发现,在旧石器时代早期,黄河与渭河交汇地区已出现聚落,在旧石器中期聚落向北迁移至黄河南北及邻近区域,到旧石器晚期聚落数量增多并向黄河上下游扩展,向上至甘肃、内蒙古和宁夏地区,向下至古黄河的下游,今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种植粟、黍等旱作农业,并饲养猪、狗以及牛、羊等家畜,考古遗址有大地湾遗址、上山遗址、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等。 黄河中下游地区产生了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后李文化、仰韶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黄河流域成为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公元前 40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是黄河文明的形成期, 炎、黄二帝的传说就产生于黄河流域。在 4 000 多年前,黄河流域内形成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将黄土地视为自己的“根”。黄河流域地处早期人类活动的中心,适宜农业耕种,促进了农耕文明的产生发展,在气候变化、黄河泛滥,人们面临水灾挑战、治理洪水过程中促进了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得到孕育。夏王朝建立,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了新的阶段。

夏朝建立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文明中心包括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等都在黄河流域。夏商时期虽屡次迁都,但夏都一直在河洛平原,商都则在黄河和济水所在的华北平原, 夏商周奠定了黄河文明的根基。周朝以后随着气候变化、黄河河道变迁、生态环境变化,我国文明中心在黄河中游、中下游不断转移,包括西安、洛阳、开封等地,多次反复。宋代是中国古文明即黄河文明的巅峰,北宋的文明中心开封,即处于黄河沿岸,是在夏商周文明模式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是黄河文明的最后一个中心。

在 5 000 多年前,中华文明于多个地点同时并起,而在距今 4 000 年之前,北方地区、江浙地区、海岱地区、江汉地区的几支文化都先后衰落乃至中断,唯独中原地区持续发展,最终建立以部族联盟共主世袭制为特征的早期文明国家,到夏商周三代,才逐步完成了以中原文化、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发展的多元一体格局。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黄河文明中心沿着黄河转移。在北宋末年“靖康之难”之后,黄河文明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长江文明融合之后,黄河文明依然起着主导作用,是中华古文明的核心和代表。

黄河文明中心多次迁移,多难兴邦,华夏民族就是在气候变化、河水泛滥、战争冲突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社会的发展、国家的产生、文明的形成,都与黄河流域密切相关。在中国历史和人类文明史上,黄河不仅是一条河流,还是一种伟大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实现黄河文明复兴,黄河文明的复兴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黄河流域中华文明:黄河文化

产生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称为黄河文明、黄河文化。关于什么是黄河文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安作璋指出,黄河文化,或称“黄土文化”,指产生发展于黄河流域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李振宏、周雁认为,文化主要是指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内容、方式和特点,既表现为哲学、法学、宗教、史学、科技、文学、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具体的意识形态,也表现为支配民族生活的那些不易直接体察的民族的深层心理素质,如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黄河文化是缘黄河而起的打上了黄河水文地理特征的一种旱地农业文化,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黄河岸边生息、繁衍、奋斗、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性格、文化观念、思想风尚、风俗习惯,是黄河流域人民精神生活的内容、方式和特点。徐吉军认为黄河文化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内涵,广义上的黄河文化,就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以及由此所达到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等;而狭义上的黄河文化,则是历史学意义上的文化。

关于黄河文化包含的内容,李小建等认为,黄河文化包括黄河流域衍生出的具有鲜明地方化特征的晋商文化、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本质是传统儒家文化,即黄河文明。马英杰指出,黄河文明就是在黄河流域繁衍和发展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可从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施政理念上大致包括耕牧文明、礼乐文明和大一统观念。彭岚嘉、王兴文认为,黄河文化首先是在地理空间上以黄河流域为限度的区域文化,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的人们在与黄河、黄土、季风等自然条件之间的实践关系中,改造自然和自身过程中所不断积累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总和,黄河文化包括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等一般所说的文化的内涵。

综合来看,黄河文化是产生发展于黄河流域、具有黄河水文地理特征的旱地农业文化,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性格、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思维方式、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等的综合,黄河文化是一种大河文化、农业文化,是产生发展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

三、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

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可归纳为人文精神与民本主张、社会伦理与仁义道德、正统思想与文化同化、博大包容与求同存异等方面。

一是人文精神与民本主张。黄河文化具有突出的人文精神与民本主张,这种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重视和关怀,中华传统文明具有崇拜祖先、尊敬圣人、尊师重道、尊重贤德之人的社会风尚,把重视人、教育人、提升人、优化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重视学习、重视教育、重视文化也成为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人的繁育、生存、培养是一个民族延续、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民本思想表现为“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政治主张,要求君主要为民、亲民、爱民、重民、利民,这样社会才会稳定,民族才能进步,国家才会稳定。民本主张是黄河文化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是社会伦理与仁义道德。黄河文化具有社会伦理色彩,是一种社会伦理型文化,要求向全体社会成员最大限度地传播文化知识,增强社会成员遵守伦理原则的自觉性。 黄河文化重视文化传播,重视教育,培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积极进取、敢作敢为的精神,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黄河文化崇尚仁义道德,重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修养,把仁、义、礼、智、信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之中。仁义道德成为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三是正统思想与文化同化。黄河文化的政治特征表现为正统性,人们社会生活中强调遵从宗法关系、礼乐制度,这种观念形态在政治上不断强化为正统思想。国家形态在黄河流域形成,并发展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强大的政治统一局面,进一步形成了以正统思想为核心的黄河文化。正统文化强调“华夷之辨”“以夏变夷”,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和同化力。 历史上匈奴、鲜卑等诸多少数民族在进入中原地区后,均逐渐被正统文化同化,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黄河文化以其强大的同化能力,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基础上不断融合,对异质文化进行同化,持续发展数千年而不间断。

四是博大包容与求同存异。黄河文化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化体系,黄河文化本身是由多种区域文化不断融合而形成的。黄河流域经夏、商、周三代后形成了以周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文化,后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秦文化、三晋文化、齐文化、鲁文化,最终齐鲁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之后黄河文化又不断吸收了主要来自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并与江南的百越、巴蜀、楚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博大包容的特征。 这种包容性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国与国之间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人与天之间的关系,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黄河文化在多种文化思想的融合过程中,又体现了思想之间的求同存异,以及文化之间的和而不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生共荣,是中华文化博大包容与求同存异特征的体现。

四、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

黄河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为深厚、最为核心、最为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是中华民族的根本血脉,是中华民族之根。 保护、传承、弘扬、发展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凝聚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是弘扬正统精神,发挥体制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的体制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实行民主集中制,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历史的选择,经过了长期实践检验。当前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国内外的一系列挑战,尤其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我国的体制优势,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弘扬黄河文化正统精神,弘扬传统中华文化“凝聚力”和“大一统”精神,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以我为主,积极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发挥内需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实现以经济内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双循环战略目标,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二是建设农业文明,关注民生,助力乡村振兴。黄河流域农业农村经济不够发达,还存在相对落后、相对贫困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黄河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农耕文明,黄河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农业文化。 关注民生,传承发展黄河文化,复兴农业文明,提高黄河流域广大人民的收入水平,消除贫困,发展农业,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三是兼容并包,多元融合,构建和谐社会。黄河文明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草原文明和长江流域稻作文明的融合,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不同宗教信仰的交融凝聚,是各民族商贸交往、经济往来的融合,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弘扬黄河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促进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文化的深度融合,促进流域一体化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是践行天人合一,建设生态文明。黄河文化是人文与自然关系的体现。黄河改道产生了洪水泛滥和洪涝灾害,一方面给人类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广阔的平原和肥沃的土地。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团结协作、不畏艰险与黄河洪水抗争、治理黄河的历史,有“人定胜天”的思想体现,同时也体现了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不畏险阻的精神,以史为鉴,从黄河流域发展的历史兴衰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科学认识,善待黄河,天人共存,推动黄河生态治理,建设黄河生态文明。生态兴则文明兴,实现黄河流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5OKHGuzWppy1gk2FTJbdjU41tIuCSblhPtIhoWTZ0xHBC/vk7ny53x0Q/oKpsF5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