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316 年,秦国军队征服巴蜀,自那时起,四川盆地区域的巴蜀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正式组成部分。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在秦并巴蜀之前巴蜀早期历史与文化的脉络,长期笼罩在神秘的传说之中。但四川盆地区域考古的一系列重大发现,正在不断揭开巴蜀地区历史上辉煌文明的神秘面纱。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持续出土的令世人惊叹的文物,不断揭示出,巴蜀地区历史上存在过一种高度发达的文明,可能延续了数千年。在 1930 年代发现的三星堆遗址,一直是中国考古界的最大谜题之一。2021 年 3 月,该遗址考古工作又有重大发现,经过一年多大规模的发掘,新发现“祭祀坑”6 座,出土文物500 多件。出土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和大量黄金制品,其中有一张最大的黄金面具残片(比金沙遗址博物馆所保存的商周大金面具体积更大),高达 4 米的青铜神树,巨青铜面具、象牙等。三星堆出土的大量文物显示出,历史上的巴蜀地区已经具有繁荣的经济和先进的技术。
春秋战国及汉时期,编史之风盛行,一系列优秀的史学著作相继出现,包括著名的《春秋》《左传》等。两汉时期,秉承了良好的修史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蜀地史学家人才辈出,以陈寿和常璩为代表的两位著名史学大家更是千古留名,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为中国历史著作的“前四史”;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则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较完整的地方志,被称为地方志之祖。《三国志》与《华阳国志》被视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史学双璧,不仅弘扬了巴蜀文化,更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汉代巴蜀的学科以历算、天文学尤为出名。景帝、武帝时的落下闳创造了“浑天说”,制造了“浑天仪”。西汉中叶是西汉国力最为强盛时期,汉武帝在开拓疆土的同时,提倡文治,源于楚辞的辞赋是当时最流行的文学载体,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等则是以辞赋著称的人。司马相如更是汉赋的奠基人,其《子虚赋》《上林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作。王褒是骈体文学的先驱,其《甘泉》《洞箫》等辞赋也是汉代辞赋的经典佳作。巴蜀地区出土的汉代石刻显示出汉代巴蜀书风较盛、风格多样且已具有相当水平。此外,汉代巴蜀绘画水平较高,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遗留至今的有画像石、画像砖和漆画。
唐代特别是盛唐以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家统一,政治开放,文化鼎盛,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代诗坛群贤毕集,巴蜀的陈子昂作为开创这一时代的先驱者,对唐代诗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唐朝初年,被誉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都被蜀地奇山秀水、安适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吸引而入蜀。盛唐以后,李白创造了唐代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曾在巴蜀生活过的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黄荃在巴蜀开创了院体画派,王勃、高适、岑参、元稹、白居易、刘禹锡、贾岛、李商隐、温庭钧、罗隐、韦庄、陆游等出于避难、宦游、贬谪、流寓、探亲等原因相继入蜀;巴蜀也不乏以周仲美、卓英英、薛涛、张窈窕等为代表的著名女诗人。巴蜀地区不仅诗歌文学繁荣,而且歌舞兴盛,末代开明王就是一位音乐天才。《华阳国志》记载,巴人勇敢锐进,载歌载舞助武王伐纣,称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晋代左思在《蜀都赋》中以“纡长袖而屡舞,翩跹跹以裔裔”来描绘蜀人喜好歌舞、宴乐盛行的情景。唐代不仅诗歌文学鼎盛,且戏曲冠天下,唐明皇李隆基大力推广戏曲,开设教坊——梨园,使戏曲得到较快发展。隋唐五代,巴蜀地区受战争影响很小,这期间出现了一批有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因此而繁荣。唐代是中国画成熟时期,且受中原避难而来的学士、僧人、道士影响,以佛教为题材的壁画大放异彩。唐中期至五代,以王宰、左全、赵公佑、常粲等为代表的著名画师云集,推动了巴蜀绘画事业的发展。唐末兴起一种新文体——词,多配曲演唱,逐渐形成了词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花间词派,代表人物有温庭钧、韦庄、花蕊夫人、欧阳炯等。
五代十国时期,与北方有着崇山峻岭相隔的蜀地社会相对稳定,大批北方人迁徙至此,带来了手工技艺与文化的碰撞,迁徙而来的北方人中亦有文人学士,使巴蜀的文学艺术有了新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西蜀的音乐与绘画享有盛名。前蜀时期,国家重视发展教育和文化,陆续恢复学校与孔庙,减轻民众赋税,鼓励百姓积极从事农桑生产和手工业。
宋代是继唐代后又一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历史时期,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地人才辈出。宋代传承了汉代文翁办学的精神和理念,宋仁宗时期鼓励地方兴办学校和书院,培养出了一大批有学之士。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加上高度发展的唐文化基础,思想界儒、释、道三家融合互补的程度提高,宋代时文化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宋代名士大家辈出,如华阳范氏家族,先后出了以“三范修史”的范镇、范祖禹及其子范冲为代表的共 27 位进士。眉山苏氏家族,培养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门三位文学大家——苏洵及其子苏轼和苏辙,他们是宋代蜀学的代表人物和领军人物,并以此形成了苏氏蜀学,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集宋代蜀学之大成者魏了翁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书法家,创建鹤山书院,研究理学,传播理学,践行理学。魏了翁生平著述颇丰,传世有《鹤山先生大全文集》109 卷、《九经要义》263 卷。鹤山书院“尊经阁”藏书均为魏了翁私人藏书,数量达 10 余万卷,其藏书规模是宋代各大书院之首。在其影响下,巴蜀地区形成了以魏了翁为首的“鹤山学派”。还有在蜀地任职的文学家陆游和范成大,范成大统帅蜀州,陆游为参议官,二人以文会友,成莫逆之交。宋代除了诗词歌赋兴盛,史学发展更是进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当时四川的史学家为宋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历史中有记载的成都史学家有数十人,史学著作丰硕,其中最突出的是范镇、范祖禹、范冲、赵抃、李焘、李心传等,著作包括《新唐书》(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唐鉴》(范祖禹)、《神宗实录》《哲宗实录》(范冲)、《成都古今记》(赵抃)、《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心传)等。
两汉至两宋时期巴蜀易学更是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据记载,蜀地第一位传授易学之人是胡安,司马相如也向他问学。西汉晚期,蜀地出了一名著名的易学家严君平,此人精通易学,以占卜为业。作为道家学者,严君平一生淡泊名利,在成都卖卜时,“日得百钱,即闭户下帘”,通读《老子》《庄子》《易经》等典籍,深入钻研周易数理和老庄哲学,直至融会贯通。严君平著有《老子注》《老子指归》等,《老子指归》一书将老子的道家学说系统条理化,使其得以发扬光大。
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扬雄,年轻时曾拜严君平为师,扬雄著有《太玄经》。宋代巴蜀学者撰写易学著作,成果丰硕,其研究独具特色,象数学作为宋代易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创始人为陈抟。著名易学家“观物先生”张行成是宋代易学象数学派的代表人物,平生著述甚多,其易学著作包括《周易述衍》十八卷、《皇极经世索隐》二卷、《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周易通变》四十卷、《翼玄》十二卷、《元包数义》三卷、《潜虚衍义》十六卷等。
由于南宋及元末的战乱对四川产生极大影响,其经济的衰退带来文化的式微,因此元明两代诗词平平。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仍出现了如大学者杨慎,理学家赵贞吉,理学家、易学家、诗人来知德,文学家黄娥(杨慎夫人),易学家破山海明等佼佼者。
明末清初,巴蜀地区遭遇长时间严重的战乱与天灾。直至康熙年间,四川经济再趋繁荣,城市文化设施与历史文化古迹的重建与维修也逐渐开始,如孔庙、贡院、锦江书院等名胜古迹。蜀地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涌现了无数博学之士,如汉代司马相如、扬雄,唐代李白、陈子昂等大诗人,宋代苏洵、苏轼、苏澈、范祖禹等文学大家,元代虞集,明代杨慎等名士。清朝建立后,尤其是康熙末年,清政府通过发展书院来培养人才,锦江书院是康熙年间国内较早兴办的省级书院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潜溪书院、芙蓉书院、墨池书院、少城书院等。清朝中后期,清政府日益加深的封建专制和王朝痼疾,以及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加深对中国的压迫,导致学风日益败坏,教育弊端凸显,传统教育面临严峻挑战。1901 年 9 月,清政府开始了全面教育改革。1905 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重大转变,新式学堂取代传统书院,新式教育制度代替传统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给四川,特别是成都带来深远影响,四川的教育在清初到同治年间基本处于衰竭状态,光绪年间仍远落后于其他地区。最终通过创办新式学校、制定兴学目标、派遣学生出国学习、大力兴办师范教育、聘请外国人讲学、设立女性学堂等措施,新式教育在四川发扬光大,培养了一大批新型知识分子。1894 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西方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全国各地大批爱国志士燃起了救亡图存、维新变法的爱国热情,四川在京官员以刘光第和杨瑞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