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巴蜀简史

一、原始社会时期

(一)蜀人

关于蜀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蜀人出自百濮民族系统,一种认为蜀人出自氐羌民族。《华阳国志》记载,夏商时代蜀人的部落首领是蚕丛、柏灌、鱼凫,他们被认为是蜀族早期的三代首领。蚕丛时代,部落居住在石洞里,以打猎、捕鱼为生,迁徙不定。柏灌(晋人《华阳国志》、六朝《文选·蜀都赋》、宋朝《太平御览》皆云蜀国“次王曰柏灌”,唯独《蜀王本纪》中记载的叫“柏濩”)时代,蜀人向东南的成都平原迁徙。柏灌以后的部落首领为鱼凫(即分别以鱼和凫为始祖神崇拜的部族组成的部落联盟),以鱼为始祖神崇拜的氐人多生活在今岷江上游,蒙文通认为氐人开初在成都平原以西生活,因此从西部高原进入平原河谷地带的氐人,是以后蜀人的祖先。有学者认为凫部族来自东夷,《山海经》记载,以鸟为始祖神崇拜的凫族来自东夷,后经由中原,辗转进入蜀地,到达成都平原,与先从川河谷地进入成都平原的氐人们会合,结成联盟,最后征服且统一了蜀地。鱼凫居民的生活由渔猎逐渐转向农耕,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城乡分野的雏形。古蜀国在鱼凫时已建立了一个具有高度集权的国家政体,神权和王权合一的统治形式为有效控制自然资源、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奠定了基础。此外,大型的宗教礼仪中心、大型的居住区与简陋的平民居住区、商业关系与对外贸易以及专为宗教神权服务的艺术群体和神职人员等,都标志着古蜀鱼凫时期已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二)巴人

古文献中对“巴”字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山海经》中,之后见于《逸周书》《世本》《左转》中。管维良在《鱼凫族探源与三星堆断想》中认为巴族从巫巴山地走出。通过考古发现,巴族最早的文化出现在三峡和鄂西长江两岸,诞生时间早于夏初。袁庭栋在《巴蜀文化志》中认为:巴最早是指一个活动范围,主要涉及今川东、川北、陕南、粤西及洞庭湖一带的古老民族,除了主体族巴族外,也有支系的、迁徙而来的民族。在这些民族中,有姬姓,即宗姬之巴;有属于南方的濮人系统的廪君之巴;有属于夏人后裔的丹山之巴;有属于太皞之后的后照之巴;亦有活动在今川东地区、后世称板楯蛮的賨人之巴。所有这些在巴地生存繁衍的人们,被统称为巴人,其活动区域被称为巴,以嘉陵江流域为中心。《山海经》记载,巴人始祖为风姓。

何介福在《巴蜀史》中认为,风姓巴人部落首领为巴氏务相,称为廪君,始住在湖北长阳武落钟离山(又名“佷山”,是土家族祖先——古代巴人聚居、生息和繁衍的处所,又是巴人首领廪君务相掷剑、浮舟而称王的地方)。之后巴人从夷水到盐阳,后进入四川东部、贵州东部,与当地部落融合,以江州(重庆江北区)为中心,成为川、黔东部及鄂西南地区最大的一个部落。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周武王,封其宗室(姬姓)为巴,都江州为子爵,是为“巴子”,史书称为“巴姬”。经过夏商两朝千年的发展,巴族逐渐发展为多个氏族,包括落脚于武落钟离山(湖北长阳县)的廪君部巴人,进入北川的賨人部巴人,北上至成都平原建立起开明蜀国的鳖灵部,散居江边以捕鱼为业的蜑部民,最早进入四川建立起鱼凫蜀王朝的鱼凫部。

二、奴隶制社会时期

(一)奴隶制蜀王国

晋代书籍《华阳国志》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李白的《蜀道难》中写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古蜀国最早的王蚕丛及鱼凫,开国的历史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详谈。有关古蜀国的历史记载和研究资料比较少,现在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古蜀国最早的王是蚕丛、柏灌(柏濩)、鱼凫,三代而下是杜宇、鳖灵(开明)。

夏商之际,蜀王鱼凫带领蜀人东迁,从茂汶盆地南下进入广汉平原。并且古蜀国已经从原始氏族转化到了奴隶制,鱼凫国王便是奴隶制度的第一位统治者。《华阳国志·蜀志》载:“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于湔。”“田”,“畋”也,就是在湔山田猎,可见鱼凫王统领的时期还处于渔猎时代,湔山就是其生产生活的地方。

湔山在哪里?历史研究者认为,龙门山古称茶坪山、湔山,也就是玉垒山脉,是一座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天下名山。中华民族最早的一位治水英雄大禹就诞生在龙门山,为纪念大禹“凿龙门,铸九鼎,治水患”的伟大功绩,该山因此名为龙门山。湔山与古蜀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和开明数代古蜀王朝的生存紧密相关。湔山有多处天然关隘屏障,据险可守,是理想的护国天障。天然峡谷关隘为古蜀王国军事、政治、经济服务。在历史上,关、堡、墩、台作为军事设施,均有定制和规模,关以险据,堡为中坚,墩为报信,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军事防御网。《华阳国志·蜀志》说:“江、潜、绵、洛为池泽。”所谓“池泽”,有富饶区域之意。“江”即今岷江;“潜”就是“湔”,发源于今天彭州北境的湔江;“绵”即今绵远河;“洛”即今石亭江。而“江、潜、绵、洛”四水相会之处,应是古蜀国的腹心地带和富饶区域,与推测三星堆、金沙为古蜀都城“瞿上”相符。

从广义来说,“湔山”包括今天整个龙门山西南段,从都江堰的宝瓶口到北川县曲山镇都可称为湔山;但狭义来说,联系古蜀人迁徙路线,鱼凫主要种田的地域湔山,应该位于今天龙门山腹地,面对成都大平原,主要应为都江堰市的白沙河河谷(虹口)、彭州市的蒲阳河支流土溪河谷(磁峰)和湔江河谷(龙门山镇、通济镇、白鹿镇等)

近年来遗址挖掘出土的文物显示,约在西周末年杜宇时代,蜀族已完全进入奴隶制社会,鱼凫氏在湔山被来自郫邑的杜宇氏推翻取代,杜宇氏自立为蜀王,此时蜀国活动范围主要涉及今四川盆地西部,北至陕西汉中,南至芦山、天全一带,东以涪水为界与巴国相邻。在杜宇的带领下,成都平原得到了初步开发,但由于奴隶主的残酷压迫,奴隶们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约在公元前 7 世纪时期,成都平原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水灾侵害,治水有功的开明氏(原杜宇王朝的相鳖灵)使得川西平原成为四季丰收、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赢得了威信,势力不断增强,最终取代了杜宇氏开启了开明王朝,号丛帝。开明朝经济、政治和文化较杜宇王朝时代都有较大的发展。至开明二世卢帝时,蜀的势力已发展到汉中北面,开明三世保子帝将其势力发展到今宜宾一带,蜀王国逐渐成西南地区的一个强国。开明王朝共十二世,开明九世迁都到成都。开明十二世(公元前 368 年至公元前 321 年),蜀王国拥有褒谷、汉中一带。公元前 316 年,秦惠文王出兵伐蜀,蜀国大败,开明氏亡。

(二)奴隶制巴王国

巴王国是周朝的一个姬姓国家,范围涉及四川盆地东部、贵州东北和湖北西南部的长江上游地区,都城建在江州(重庆嘉陵江北岸,即今重庆市江北区)。巴王国形成于公元前 11 世纪的西周初期,于公元前 316 年的战国中期被秦国所灭,约有 800 年历史。

巴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太葜即上古时代东方部落首领伏羲,后照为巴人始祖。宋代史学家罗泌《路史·后记》卷一记载:“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生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 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馀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小虫,与诸虫群飞,蔽掩日光,天地晦冥,积十馀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乎君于夷城,四姓皆臣之。”

《辞源》:“巴国,古国名,位于今重庆、湖北、四川、贵州一带地方。”夏朝时(距今 4100—3600 年)称为“巴方”,商朝时(公元前 16 世纪初—公元前 11 世纪中)称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 11 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巴人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终于打败商纣王,西周建立。

西周初期分封了 71 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战国时期疆域“其地东至鱼复(治今奉节),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其疆域之辽阔,包括今重庆全境、湖北恩施、川东北部分地区。巴国与蜀国、楚国为世仇,公元前 447 年巴姬国出兵攻楚,败于楚国,陆续失去其在湖北的土地,后失去奉节、伿巴、云阳、忠州、丰都等地。巴子从江州迁都到垫江(即合州,今之合川),后巴子五季被风姓巴人擒获流放,风姓巴人为王,都城在阆中。

公元前 316 年秦并巴国后,秦惠文王派张仪在江州筑城,设置巴郡,把巴地纳入了秦国的郡县体制。

三、秦汉时期

公元前 316 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秦灭蜀国后挥军入巴,巴国灭,秦修成都、郫县、临邛、阆中等城邑,巴国和蜀国已完全处在秦国统治之下。公元前 311年,秦在巴蜀等地修筑城市建立新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江州、阆中等地建造了城邑,在成都修整街道,开设店铺,设盐铁官、锦官分别管理盐铁和织锦工商业。并从巴蜀盆地南部修筑“五尺道”通往云贵高原,方便巴蜀与云贵间的交通往来,巩固了西南边防,进一步开发了巴蜀之地。秦国不断加强对巴蜀的管理和开发,其财富和人力尽归秦国所有,秦国得天府巴蜀财货之利,综合国力得到大大提升,远超其余六大强国,巴蜀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重要支撑。

公元前 285 年(秦昭王二十二年),秦王结束了在蜀地实行了数十年的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双轨制,郡县制在蜀地完全确立。蜀郡以成都为郡治,下辖成都、郫、广都、繁、蒲阳、临邛、江源、青衣、葭萌、新都、什邡、南安、武阳、严道等县。秦国末年,蜀郡共辖 15 县,巴郡治江州(今重庆市江北区),辖有江州、垫江、阆中、临江、宕渠、枳、朐腍 7 县。后又置黔中郡及南郡,辖有鱼复县、巫县。

巴蜀盆地,资源丰富,水草丰美,但水涝灾害较为严重,尤其是在成都平原。杜宇王朝时代,就常出现洪水灾害,早年有杜宇开明氏等人治水,后有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组织蜀郡人民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两千多年前的灌县一带常遭受水灾,主要是由于从海拔三四千米的松潘流出的岷江水,水流湍急,流至灌县一带,海拔陡然下降至 700 米以下,流速突然减缓,泥沙堆积,淤塞河床。每到春夏之交,江水暴涨造成严重洪灾,平原低洼处常常变成泽国,水患严重,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都江堰的建成,消除了岷江水患,有利于灌溉和发展航运。也正是因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蜀文化与中原文化逐渐融合,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蜀地便成为秦汉王朝的重要粮仓。

公元前 202 年,汉王朝建立,这是继秦之后的第二个统一王朝,史称西汉。东汉时期设置了巴东郡(治今奉节)、巴西郡(治今阆中)。公元前 316 年秦并巴蜀后,推行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等,总体而言,秦汉时期巴蜀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都有迅速的发展,在汉代成都和江州已形成贸易中心。汉高祖时,全国共分为 62 郡,至汉平帝时增至 103 郡。公元前 106 年,汉武帝于全国置 13 州刺史部监察各郡政事,川渝地区属益州管辖。西汉时,除巴、蜀、南三郡外,另置广汉郡、犍为郡、越巂郡、沈黎郡、汶山郡;东汉又析置巴东郡、巴西郡、涪陵郡。南郡巫县改蜀荆州。今四川地区在西汉时有 66 个县,东汉时期有 72 个县。

四、三国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北方建魏,史称“曹魏”;孙权在江南建吴,史称“孙吴”;刘备在巴蜀建汉,史称“蜀汉”(后世史学家为了将刘备所建立的汉国与东汉、西汉区别,故而称之为蜀汉),成都在秦统一中国后,第二次成为国都。今四川地区为“蜀汉”政权中心,疆域北起武都(今甘肃省东南)、汉中(今陕西省南部),南至南中(今四川南河、贵州省、云南省),西到汶山(今四川岷江上游)、汉嘉(今雅安地区),东达巴东(今奉节县)。蜀汉政权在四川共辖 17 郡(蜀、广汉、东广汉、梓潼、巴、巴西、宕渠、巴东、涪陵、黔安、犍为、江阳、汶山、汉嘉、越巂、阴平、建平),84 县。在四川境外辖有 8 郡,110 县。蜀汉国的建立,使成都在战争中崛起,经济和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提升了成都在西南地区的地位。三国时期,成都城池坚固,号为“金城石郭”(何一民等,2018),城市规模较秦时期有所扩大。东汉末年受战争影响,大量北方移民避乱入蜀,蜀地人口大增。

公元 263 年,司马炎在取代曹魏建立晋朝之前三年,灭掉蜀汉国,蜀地纳入晋朝的管辖之下。公元 280 年,西晋朝灭了孙吴,三国鼎立时代结束。西晋时,今四川地区有益州的蜀、犍为、汶山、汉嘉、汉阳、越巂 6 郡;梁州的梓潼、广汉、新都、涪陵、巴、巴西、巴东 7 郡;秦州阴平郡、荆州建平郡的部分县,共 70 县。西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封建王朝,仅仅维持了 51 年(从西晋代魏算起),统一时间仅 37 年(从西晋灭吴算起)。西晋王朝统治阶级腐败、政治黑暗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诸王纷争、混战不休长达 16 年,此外,饥荒频发,疾病肆虐,以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西晋末年,益州蜀郡巴氐族首领李特率难民起兵反晋,李氏家族在成都建国,后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它是南方地区唯一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成汉政权共经历 43 年,李雄在位时期,为成汉国最为强盛时期,其版图不断扩大,东到巴东,北至汉中,西达沈黎(今雅安)、汉嘉(今芦山),南到宁州(今云南华宁县),包括了今四川、重庆、陕西、云南和贵州大片地域,此阶段,蜀地及周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347 年,成汉灭国,蜀地尽归东晋,东晋在巴西郡(治今南部)之外又设置了北巴西郡(治今阆中)、新巴郡(治今江油)。《四川古代史稿》记载,东晋时今四川地区有益州的蜀、宁蜀、晋原、犍为、汶山、江阳、东江阳、越巂、平乐、沈黎 10郡;梁州的梓潼、晋寿、广汉、晋熙、遂宁、涪、巴、巴西、宕渠、北巴西、新巴 11 郡;荆州的巴东、建平 2 郡;秦州的阴平 1 郡,共 127 县。

南北朝时期,南朝从 420 年到 589 年共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代,北朝则从439 年北魏一统北方开始至 534 年分裂为东魏、西魏,后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所取代,北周灭北齐,北周为隋所灭(南北朝巴蜀地区州郡县数量见表1.1)。

表 1.1 南北朝巴蜀地区州郡县数量

隋后灭梁、陈,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全国复归统一。在此时期,巴蜀先属南朝,在宋、齐、梁的统治之下;后属北朝,被西魏、北周、隋统治。刘宋设置了巴渠郡(治今达县),齐设置了巴州(治今奉节),梁设置了东巴郡(治今南江)、宁巴郡(治今宣汉东林)、巴中郡(治今开江)、开巴郡(治今宣汉普光),北周设置了巴县(治今重庆)、三巴郡(治今宣汉普光)。

五、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成都的政治地位逐渐提高。公元 582 年隋文帝在成都置西南道行台尚书省,命蜀王杨秀为尚书令,掌管西南地区行政大权。隋文帝时期(公元583 年),以州领县,今四川地区共有 40 州,170 县。至隋炀帝时(公元 607 年),改州为郡,变为县二级制,将旧时州、郡进行合并后,巴蜀地区有 24 郡(蜀、眉山、临邛、汶山、同昌、隆山、资阳、泸川、犍为、越巂、平武、义城、普安、金山、清化、通川、巴西、新城、遂宁、涪陵、宕渠、巴、巴东、黔),170 余县(熊梅,2015)。

唐代设置了巴川郡(治今合川),唐高祖在成都设益州总管府,强化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政治中心地位。唐中后期,南北各地出现战乱,而成都由于未遭战争破坏,大量人口涌入蜀地,进一步推动了成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巴蜀地处长江上游,地形如盆,山川险固,水源充沛,土地肥沃,以“天府之国”而闻名。公元 627 年,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今四川地区分属剑南道、山南道和江南道。公元 733 年,唐玄宗分天下为十五道,剑南道一分为二(剑南东道和剑南西道),与山南西道合称为“剑南三川”,部分地域归属山南东道和黔中道管辖。

六、五代十国时期

唐末五代时期,今四川地区先后为前蜀和后蜀政权所据,疆域以今四川为中心,并包括今陕甘南部及鄂西地区。唐天佑四年(公元 907 年),朱全忠即皇帝位于汴州,建立后梁,是为梁太祖。蜀王王建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以成都为都城。王建在位 12 年,蜀地社会稳定,经济文化都有一定发展。公元 918 年王建去世,其子王衍继位,公元 925 年,前蜀灭亡。公元 932 年,后唐朝廷内乱,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以成都为都城。公元966 年,北宋兵分两路伐蜀,一路攻打后蜀北方门户(剑阁北),一路直入后蜀东方的大门夔州(四川奉节县东),王全斌破剑门,率军进入成都,后蜀后主孟昶降宋,后蜀灭亡。

七、宋元时期

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 965 年),宋军灭后蜀后设西川路,治益州(成都)。开宝六年(公元 973 年),又设陕西路,治梁州(兴元府,陕西汉中)。太平兴国六年(公元 981 年),将西川路和陕西路合并为川陕路。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 年)将天下分为十五路,巴蜀包括西川路和峡西路。咸平四年(公元 1001年),将西川路析置为益州路(后改为都府路)、梓州路(后改为潼川府路)两路;将峡西路析置为利州路、夔州路两路,故宋人合称其为“川峡四路”(总称“四川路”),简称为“四川”,为四川得名起源。川峡四路(四川)与两浙路(江南)成为宋代最主要的两大经济区,是宋朝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地。历史上北宋时就已将“巴蜀”改称为“四川”,简称“蜀”。北宋接管成都后,并未对成都市进行大规模改建,基本沿袭了唐城格局。宋代金水河和后溪从南北贯穿成都,形成了许多通往城外府河、南河的小渠,形成了便利的城市水道;此外,宋代官员重视开渠筑堰、疏浚河道以发展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成都呈现出如画般的水城景观。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美誉,其优越的自然和气候条件、在前后蜀时期积累的大量财富、发达的商品经济,使成都一跃成为著名的“西南大都会”。两宋时期,成都经济高度发达,物产丰富,加之城内便捷的陆路、水路运输条件,使其成为一座风景优美、生活舒适的商贸城市。

元朝开始改革地方行政管理建制,“省”级行政机构进入历史。《成都简史》一书中提到,元世祖进行了地方行政建制改革,除设立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直辖山东、陕西、河北和山西之外,并另设 10 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包括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按辖区大小、人口多寡实行土司制度。元代后的明清、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都继续沿用行省制,仅行省范围和管理体制在不断变化。其中,四川作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四川行省自公元 1260 年与陕西合为秦蜀行省以来,经过多次设立、合并之后,终于在公元 1286 年被确立为独立行省,以达到镇戍西南边疆的目的。随着四川行省的建立,成都逐步确立并稳固了省会的地位。

八、明清时期

公元 1368 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后于公元 1371 年灭夏,平定全川。明朝控制四川后,实行轻徭薄赋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四川逐渐实现了经济复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继汉唐之后又一个发展比较显著的时期。公元 1376 年,改四川行中书省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仍称“行省”,全国共有 13 个布政使司,下设府、州和县两级,辖区还包括今贵州西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川西设军屯所。成都作为西南重镇,成为蜀王的驻地,从第一代蜀王朱椿开始至末代蜀王朱至澍共历 10 世 13 王,总计 267 年。

明朝末年,中国北方遭遇干旱和水灾,粮食产量下降,人们遭遇了严重的饥荒,为了生存,人们铤而走险,加入到反抗政府的起义军中。公元 1644 年 4 月,陕西农民军首领李自成率军闯入北京,明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大明朝宣告灭亡,明将吴三桂败于李自成后投降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双方联合抗击李自成军队,大败的李自成于仓促间率残部建立大顺政权,同年 5 月明朝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无论大顺政权还是南明政权存在时间都较短。公元 1644年正月,另一位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四川,6 月张献忠攻陷重庆,9 月攻入成都,蜀王投井自杀。后张献忠、李自成抗清失败,清军入川。11月初,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迁都北京,清朝开始统治中国。清朝统治下的四川经历多年战乱,张献忠撤离成都时更是放火烧毁了千年古城,百年文明毁于一旦。清军入关后对四川各地展开了残忍的杀戮,蜀中经历的战火,直至康熙二十年才熄灭。之后,清王朝采取优惠的税赋措施,鼓励外省移民大规模入川垦荒,移民主要来自湖南、湖北、陕西、江西、广东、福建等省份。

清代地方政府的总格局相较于明代并无太大变化。顺治年间,全国共设 18行省,省以下设道、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州厅)三级。清代调整了川、滇、黔三省省界,主要是将遵义划入贵州省管辖范围,将镇雄、乌蒙和东川划归云南省管辖范围,基本确立了现四川南部省界,并在川西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办法。至清末,四川省共辖 15 府、9 个直隶州、4 个直隶厅、13 个府辖州、9个府辖厅、120 个县。

九、中华民国时期至行政督察时期

1912 年,政府废“道”,以府州厅直隶于省。1913 年,政府实行“废省改道”,将四川分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东和川边的边东、边西 7 道。1914年,改盆地五道名称。1928 年,废道,划县归属省。川西边地设置川边特别行政区,受四川省节制,后改为西康屯垦区。1914 年,四川共辖 5 道、1 区、163 县。1935 年,全川共设 18 个行政督察区,改川边特别行政区为西康行政督察区。1938 年 1 月 11 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9 年 1 月 1 日,国民政府建制西康省,川、康实行分治。至 1939 年 5 月 5 日,改重庆市为中央直辖市。1946 年 5月 5 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1949 年,四川省有 1 个直辖市、2 个省辖市、16 个行政督察区、141 个县、1 个局;西康省有 5 个行政督察区、35 个县。 o3BOIIgQ2XQLIRg9ednH3Y+3Oe6szlozZ3KWZSyYwSQ6JXUJXXNzpymLkxK/Q3+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