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地理环境

一、行政区划变迁

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区域,史称巴蜀地区。战国秦汉时期,就已经明确有了这个地域概念。而古之巴蜀的地理范围,却又超出四川盆地和现今的川渝区域,南至云贵北部,北达陕甘南部,东抵湘鄂西部。

巴蜀地区,随着历史朝代的不断变迁,其地理范围和行政称谓也随之而变。新近的地方史志研究资料,都对历史上巴蜀所在的四川盆地区域历史上的行政沿革变迁有详细记录,如《四川省志·地理志》《巴蜀史》《成都简史》等。

在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巴蜀被称为梁州;在周代,巴蜀被称为巴国和蜀国。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四川盆地区域就建立了两个部族国家:以古蜀族为中心的古蜀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地区),活动区域以岷江流域为中心;以古巴族为中心的巴国(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区),活动区域以嘉陵江流域为中心。

据有关史籍,古蜀国兴起于岷江上游,从蚕丛氏称王开始,历经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氏族的统治。西周初期,杜宇在位时期,他教民耕种,开疆拓土,蜀国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公元前 316 年,秦惠文王趁蜀国与巴国、苴国交战之际,遣张仪、司马错沿石牛道伐蜀,古蜀国灭亡。巴国,夏朝时称为“巴方”,商朝时称为“巴奠(甸)”,西周初期被封为诸侯国,简称巴国。战国时期疆域“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表明其疆域东至重庆奉节,西至四川宜宾,北接陕西汉中,南及渝东南、黔东北、湘西部分地区。公元前 316年张仪攻克巴全境,在江州(今重庆市江北区)筑城,设置巴郡,把巴郡纳入了秦国的郡县体制。

公元前 316 年秦并巴蜀后,蜀国和巴国被分置为蜀郡(郡治所为成都,即今成都市原中心城区)、巴郡(郡治所为江州,即今重庆市江北区)。三国时期巴蜀为“蜀汉”政权中心区域。晋代把四川盆地东部和陕南汉中盆地区域称为梁州;把四川盆地西部区域称为益州。唐代,四川地区属于剑南道(后分为剑南道西川、剑南道东川,简称西川和东川)、山南道(后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等。宋初置西川路(后分峡西路,又并为川峡路),宋真宗时期又重新划分四川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总称“川峡四路”或“四川路”,这是“四川”称谓的最早来源。在元代,今四川地区先后分属于陕西、云南、四川三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这是我国地方政区设省之始),始有四川省之称谓。明朝时期,将四川行中书省改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仍习惯称“行省”。清代,地方政区的格局基本沿袭明朝,但对地方政区范围进行调整和合并,四川地区的行政区域和范围至此基本定型。

历史上巴蜀文化辐射、传播到了巴蜀以外区域,形成了与巴蜀同俗的地区。李绍明等(1991)认为“巴蜀”一词有三重含义:代指地名、族称、国号。以地名而论,巴蜀地区包括今四川盆地、陕西南部、湘鄂西部、云贵北部、金沙江横断山脉以东区域,也是秦汉时期巴郡、蜀郡、汉中郡及南中各郡所辖之地。到汉魏时期,巴蜀地区指三巴(即巴郡、巴西、巴东)和三蜀(即蜀郡、广汉郡、犍为郡)之地,所涉及地域范围缩小至今四川东部。以族称来看,巴蜀人民指在四川境内居住的人类共同体,由民族、部落、部落联盟直至建立国家,最终大部分融入华夏族;一部分经过长时间迁徙发展,演化为西南少数民族中的某些部族。以国号来看,巴蜀国指四川地区在原始氏族社会解体后,分别形成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社会群体。

二、地理地貌

川渝两省(直辖市)所在的广大区域的地貌最显著的特点,是东、西两大部分的地貌类型及其结构组合有很大差异。西部为山地、高原。川西高原属青藏高原的东缘,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由 4200 ~ 4500 米逐渐降到 3500 ~3700米。川西山地处于横断山脉的北段,多海拔 5100 ~ 5200 米的山岭,冰川地貌发育普遍,河谷深切。东部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四川盆地,盆地周围则为中山环绕。

(一)平原

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盆西平原,长约 140 千米,宽 40 ~ 50 千米,总面积 1.8 万平方千米,海拔 600 米左右。成都平原是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由冲积扇平原和平原东西两侧的山前阶地组成,为西南至东北伸展的倾斜平原,西北高而东南低,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地势平坦。平原内属暖湿亚热带太平洋东南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少,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其水系格局特殊,呈纺锤形,河流出山口后分成许多支流奔向平原,分支交错,河渠纵横,土壤肥沃。成都平原有自古闻名的都江堰灌溉工程,水渠纵横,农业发达,物产富饶,人口稠密,是中国重要的水稻、甘蔗、蚕丝、油菜籽产区,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峨眉平原。位于峨眉山市东北部,面积 200 多平方千米,海拔 450 米左右。峨眉平原系统由断陷所成,有深厚的新生代沉积,尤其以中更新统泥砾层分布最广,构成了东北方向倾斜的扇状平原,其物质来源于峨眉山主峰山前的大沟、张沟等地。

梁平—开江平原。梁平及开江分别位于龙溪河向斜谷地。沿丘陵谷底分布有宽阔的平原,物质由河湖沼泽相黄色粉沙、亚黏土及河流砾石组成。剖面中常见薄层泥炭及植物根块,最宽可达 21 千米,当地称为“坝子”,面积共约 250平方千米。

川江两岸平原。川江两岸发育有 1 ~ 2 级阶地,部分地方甚至有 3 级阶地,构成地面平坦、面积较大的冲积平原。川江两岸平原包括宜宾南岸平原、李庄平原、南溪附近平原、江安附近平原、泸州附近平原。

岷江、青衣江两岸平原。岷江、青衣江两岸的冲击平原有眉山—彭山平原、洪雅平原、夹江平原、双江平原、大渡河下游平原、五通桥平原、金栗与石板溪平原、犍为平原、泥溪平原。

沱江两岸平原。沱江两岸较大的坝子有金堂县的淮口镇,简阳市壮溪北面的谢家坝、黄家坝,石钟坝对岸的陈家坝,石桥铺对岸的上、下花园坝,简阳市区东南的十里坝、赖家坝、平泉镇及对岸的堰河坝、莲坝、三江坝等,资阳市的韩家坝、李家坝、雁家坝、董家坝,资阳市区及对岸的张家坝、长滩坝等。均为河流冲积平原。

涪江流域平原。涪江沿岸主要冲积平原有城塘坝、江油平原、绵阳至三台葫芦溪平原、射洪县金华镇以下的涪江冲积平原。

嘉陵江沿岸平原。嘉陵江沿岸主要平原有阆中附近平坝、南充市内的主要平坝。

山间盆地及宽谷中的平原。主要有安宁河谷平原、广元附近河谷平原、石灰岩地区平原。

川西高原与山原的河谷平原。阿坝、壤塘一带的大渡河支流切割高原面,相对高度 500~600 米,谷地宽 300 ~ 400 米到 1.5 ~ 2 千米。金沙江在石渠县正科至洛须之间,谷地开阔,谷底有 4 ~ 5 级阶地分布,形成宽 100 ~ 500 米的平坝。雅砻江和鲜水河谷地分布着一系列的断陷盆地,盆地中有河流冲积,形成较平坦的谷地平原。

(二)丘陵

川渝地区丘陵分布较广,面积约 10.5 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东部盆地区。盆地中部的盐亭、阆中、营山县以南,龙泉山至华蓥山西麓区域,面积约 7 万平方千米。海拔 350~500 米,相对高度多为 20 ~ 200 米。丘陵主要由侏罗—白垩系的紫色砂、泥岩构成,以“川中红盆丘陵”著称。

丘陵除按相对高度分为高丘(相对高度 100 ~ 200 米)、中丘(50 ~ 100 米)、低丘(20~50 米)、缓丘(<20 米)外,还可根据地质状况分为背斜构造、单斜构造和水平构造的丘陵。川中以水平构造的方山或桌状山式丘陵为主。

(三)山地

低山。低山海拔低于 1500 米,相对高度 200 ~ 500 米,占区域总面积的20%以上。按成因可分为背斜构造低山、水平构造低山、单斜构造低山和岩溶低山等。其中背斜构造低山从东到西,主要有挖断山、黄草山—东温泉山、桃子荡山、明月山、铜锣山、观音山、龙王洞山、中梁山、缙云山、云雾山。水平构造低山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和川东平行岭谷的向斜轴部和盆地长江以南。单斜构造低山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和背斜构造低山两侧。岩溶低山分布在盆地南部高县、筠连、珙县等县境内,盆地东南綦江区打通及南桐区的崇林等地,多呈残丘、峰丛。

中山。中山海拔 1000(1500)~4000 米。相对高度大于 500 米,约占区域总面积的 22%。包括盆地北部边缘山地的米仓山、大巴山,盆地东部、盆地东南边缘山地的巫山、七岳山、方斗山、龚家山、八面山、酉阳山、云峰山等,盆地南部、盆地西南边缘山地包括大娄山系北部、大凉山、岷江与金沙江之间山脉和马边河至美姑县黄茅埂以东的宁山等,盆地西部边缘山地的龙门山系、摩天岭,川西南中山的碧鸡山、马鞍山、罗木大山、老君山等,盆底中山的铁凤山、华蓥山,盆北中山的九龙山、望乡山、盆西南中山等。

高山。高山绝对高度 3500(4000)~5000(5200)米,相对高度大于 1000米,占川渝面积的近 5%。川西高山有日尔郎山、南坪山、岷山、邛崃山、夹金山、贡嘎雪山等,川西南高山有小相岭、螺髻山。

极高山。对高度大于 5000(5200)米,相对高度大于 1000 米的山地,占区域面积约 1%。极高山分两类:一类是山岭终年积雪覆盖;另一类有季节性积雪,冻融物理作用极为强烈。极高山多属高山的峰岭,大部由结晶岩构成。

(四)高原与山原

高原。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石渠县和色达县,阿坝藏族自治州的红原、阿坝、若尔盖等地。高原的外围是山原。高原的界线大致从石渠南莫拉山向东南经德格县竹庆、色达县东南河西寺、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壤塘县城北、马尔康市北沙耳、红原县南刷经寺、若尔盖县东郊巴西乡入甘肃省。高原面由西向东倾斜,西部石渠至色达一带,平均海拔 4200~4500 米,至东部红原、若尔盖县一带降至 3700~4000 米。高原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平坦的高原,包括堆积和剥蚀的两种,海拔 3500~4200 米;另一类是剥蚀的丘状高原,海拔 3900 ~4900米。

山原。山原是山地与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原主要分布在川西,凉山和长江以南的川鄂交界地区亦有分布。川西山原与横断山北端的界线,自西向东,大致是:沿雀儿山北麓向东,经白玉县赠科折向南,经义敦、乡城、木里等县折向北,沿雅砻江上溯至孜河转向东,沿大雪山西麓北上,至道孚县玉科折向东,经阿坝藏族自治州金川县的安宁、小金县的抚边,沿红桥山、鹧鸪山西麓北上,至黑水县向东折抵松潘县南面的镇江关,再沿氓江河谷北上,经南坪县西部的农康、黑河入甘肃省境。凉山山原分布在北大凉山、黄茅埂以西,挖黑河、西溪河、甘洛河、普雄河的上游以南,螺髻山以东,普格、布拖以北,是以美姑、昭觉、布拖为中心的山原。川东长江以南川鄂交界的山原是湖北恩施、利川山原的延伸部分,在重庆境内有两处:巫山、奉节、云阳、万州的长江以南;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官渡河、悦来河东南。

三、气候

川渝地处中纬度、亚热带。境内西部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西高原地区(简称川西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使盆地区与川西高原的气候特点有明显差异。

四川盆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冬暖,无霜期长;春季气温回升早(与同纬度地区比较),变化不稳定,降水量偏少,常有春旱;夏季降水多而分配不均,常有旱、涝;秋季多连阴雨;全年多阴天,日照少,多夜雨。

川西高原大部分地区雨、旱季分明,气温低,冬长无夏或夏季很短,霜雪频繁,无霜期短,晴天多,日照丰富;河谷地区气候干热。

(一)气温

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 16~18 ℃,南部高于北部,长江沿岸地区 18 ℃以上,是盆地内的高温区。川西高原的甘孜、阿坝两自治州的年平均气温,河谷地区可达 12 ℃以上,海拔较高和纬度偏北的地区都在 6 ℃以下,红原、若尔盖在2 ℃以下,色达为 0 ℃,石渠为零下 1.6 ℃。凉山州(含攀枝花市)大致以盐源、德昌、普格一线为分界,以南除会理、会东两地为 15 ~ 16 ℃外,其余均在 18 ℃以上,攀枝花达 23 ℃;以北地区为 12~18 ℃,美姑、昭觉、布拖为 10~12 ℃。

(二)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盆地大部分地区 1000~1200 毫米,渠江以东的盆地东北部及盆地东南部的黔江、彭水、酉阳、秀山等地,以及盆地西部的青衣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可达 1200~1500 毫米。其中名山、峨眉山超过 1500 毫米,天全、雅安可达 1710~1750 毫米,是四川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区。盆地中部偏西北的沱、涪两江中游地区,年降水量只有 890 ~ 980 毫米,是盆地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甘孜、阿坝两州的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 600 ~ 780 毫米。凉山州南部为 1000 ~1160毫米,渡口仅有 763 毫米。

(三)日照

全年平均日照时数,川西高原多于盆地区。盆地区自西南向东北增多,盆地西南部有 800 ~ 1000 小时,是四川省日照最少的地区。东北部有 1400 ~1570小时。盆地其余地区有 1000 ~ 1400 小时。盆地区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川西高原是全国的多日照地区之一,大部分地区在 2000 小时以上,仅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东部为 1600 ~ 1900 小时,甘孜、炉霍、理塘、稻城可达2600小时以上,攀枝花达 2709 小时。

(四)湿度、蒸发量

川渝相对湿度,盆地区大于川西高原。盆地西部、西南部及沱、涪、嘉、渠各江下游地区都达 80%~ 85%,盆地其余地区为 71%~ 79%。甘孜州大部分地区为 50%~59%,甘孜州西北部和阿坝州、凉山州西昌以南地区为 60%~ 69%。凉山州东北部可达 70%~76%,雷波县为 83%。

年平均蒸发量,川西高原大于盆地区。盆地大部分地区为 1000 ~ 1200 毫米,盆地西北部和西部为 920~1100 毫米,盆地中南部、北部和东北部为 1200~1500 毫米,奉节、巫山为 1540~1570 毫米。川西高原的阿坝州北部和东北部、甘孜州北部为 1200~1300 毫米。甘孜州中部和南部、阿坝州西南部、凉山州北部和东部均为 1600~1950 毫米。凉山州西南部可达 2000~2500 毫米。各地年蒸发量均大于年降水量。

四、水文

川渝河流数量多,分布广。流域面积超过 100 平方千米的河流有 1419 条,超过 500 平方千米的河流有 343 条,超过 1000 平方千米的河流有 160 条,超过10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 19 条。

区域内河流分属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黄河水系分布于区域的西北部,包括发源于若尔盖地区的黑河、白河等河流,在区域内的面积约 2 万平方千米,占区域总面积 3%左右。长江水系,区域内的流域面积约 55 万平方千米,为区域面积的 97%,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 33%。长江在区域内的支流,除个别支流流出区域境外,其余各支流自盆周山地及西部高原山地汇入盆地南部的长江干流,构成了向心状水系。

(一)水系

河流可划分为 11 个主要水系:金沙江干流水系、雅砻江水系、大渡河水系、青衣江水系、岷江水系、沱江水系、涪江水系、嘉陵江干流水系、渠江水系、乌江水系和长江干流上游水系。还有黄河支流黑、白二河,汉江、沅江等系统不完整的水系。大致可分为 3 个部分:西部高原河流、东部盆地长江以北河流和长江以南边缘山地的河流。

(二)流域

川渝河流根据分布地区和水量特征,可分为 8 个区:金沙江区,岷、沱江区,嘉陵江区,乌江区,长江上游干流区,黄河区,汉江区和沅江区。后 3 区较小,前5 区流域特征复杂。流域特征表现为:

河网密度,在东部盆地一般较大,在西部地势坦缓、降雨较多的小流域也较大,如雅砻江支流鲜水河和安宁河。河网密度最大的是沱江流域,最小的是雅砻江流域。

流域的平均宽度,盆地内较大,边缘山地和平行岭谷区较小。雅砻江流域的平均宽度也很大。

流域的形状系数,岷江干流、雅砻江较大;渠江、青衣江流域偏小。即前者狭长,后者则近于圆形。在各大河流域的支流小流域中,龙溪河流域最小,理塘河流域最大。

(三)河道

川渝的河流一般具有山溪性河道特征。河流岸坡较陡,河谷多呈V形和U形,宽谷与狭谷河段交替出现。河流多急弯与山间曲流。河道纵比降大,纵断面多呈折线或阶梯状,多急流、瀑布和险滩。如岷江、沱江、嘉陵江等就有大小险滩千处。

(四)河川径流补给及变化

川渝河川补给来源主要有降水、地下水、季节性融雪及现代冰川融水 4 种。各河大多有两种以上的补给来源,西部河流补给多达 3 种以上,因而河川径流补给具有综合性特征。直接由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为主要补给,占河川径流总量的 70%以上,部分小河可高达 90%。其次是地下水补给,河流的平均地下水补给量约占河川径流总量的 23%,一般为 15%~25%,部分发育于可溶性岩类地区的河流,地下径流丰富,地下水补给可达 50%。季节性融雪及现代冰川补给的河流,多在西部大河上段及其支流,补给量一般在 10%以内,部分河流如磨西河、田湾河等可达 15%~25%。

川渝区域内的河流多属季风型河流,河川径流的季节性变化较明显。各区河流随季风进退不同时期的径流占年径流总量的比重差异较大。受东南季风影响的盆地区,汛期(4—10 月)径流占年总量的 60%~80%,最大月径流占年总量的 20%~40%,春季径流占年总量的 10%~30%。

五、土壤

受气候、地貌、母质、植被、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影响,川渝地区土壤类型多样且极具特征性。

(一)赤红壤类

赤红壤又称砖红壤性红壤,为南亚热带的代表土类。于川西南安宁河、雅砻江、金沙江等海拔 1300 米以下河谷,呈狭长不连续的条带状分布,在金沙江河谷与燥红土交错分布。气候属燥红土和红壤之间的过渡性干热河谷气候。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玄武岩、变质岩、石灰岩、泥岩、砂岩、白云岩、陆相碎屑岩和第四系红色黏土风化物。

(二)红壤类

红壤集中分布在川西南凉山州海拔 1300 ~ 2300 米的山地、河谷和川东南1000 米以下的山间盆地。分布区属亚热带气候。主要成土母质为花岗岩、变质岩、石灰岩、砂页岩、玄武岩风化物和第四系红色黏土。植被是以山毛榉科、山茶科和樟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

(三)黄壤类

黄壤主要分布在盆东平行岭谷低山和海拔 500 ~ 1500 米的盆缘山地,盆西岷山、眉山、雅安、乐山等地的老冲积台地也有分布。成土母质为石灰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和第四系红色黏土。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目前多为次生林和草本灌丛。

(四)黄棕壤类

黄棕壤分布在盆边山地龙门山、大巴山、七曜山,大娄山北坡,大凉山东坡和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中下游的山地。在垂直带谱中,是黄壤向棕壤或暗棕壤过渡的土类,海拔高度 1500 ~ 2000 米。气候接近北亚热带,阴凉、潮湿、多雨雾、湿度大。植被为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成土母质多为砂页岩、灰岩、白云岩、玄武岩和变质岩等残积、坡积物。

(五)黄褐土类

黄褐土主要分布在嘉陵江流域广元一带和大渡河中游河谷海拔 600~1600米坡地,万州长江两岸也有。

(六)棕壤类

棕壤分布在盆周山地和川西山地的中上部,部分靠近高原面的下切河谷的阴坡部位。海拔 2000~3000 米大巴山、摩天岭南坡、松潘、马尔康、康定、德格等地,在垂直带中皆有分布,属湿润温带气候,植被以落叶阔叶林的栎类、桦木为主,也有冷杉、垂枝云杉及壳斗科栓栎、槲树等。成土母质多为风化度较低的砂页岩、灰岩、玄武岩、花岗岩、变质岩的残积、坡积物。部分地方由于森林遭到破坏,被草类代替,形成草甸棕壤。

(七)暗棕壤类

暗棕壤又称灰棕壤,分布于海拔 2000 ~ 3200 米的盆地西北和川西山原的中、上部及川西南山地的上部。气候冷凉,多云雾,夏季短,有冻土现象,属温带湿润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在垂直带谱中,位于棕壤之上,灰化土之下,为棕壤向棕色针叶林土过渡土类。植被为暗针叶林,林下多箭竹、杜鹃和大量地衣、苔藓。成土母质多为酸性结晶岩、变质岩、灰岩、砂页岩、砂板岩、白云岩和玄武岩等的残积、坡积物。

(八)棕色针叶林土类

棕色针叶林土前称灰壤、山地灰化土、银灰土和漂灰土。分布在海拔 2500~4200米的川西高山峡谷区及盆周山地西北部的高山中、上段,在川西南高山上段有零星分布。属高山亚寒带气候。植被为冷杉及藓类。在沙鲁里山南端至木里县的半阳坡生长有长苞冷杉、箭竹和灌丛。棕色针叶林土位于棕壤或暗棕壤之上,在高山及亚高山草甸土之下。成土母质为砂泥岩、花岗岩、玄武岩、灰岩、板岩、片岩、白云岩和千枚岩等残积物。

(九)燥红土类

燥红土类分布于海拔 1200 米以下的金沙江、雅砻江等河谷中。属南亚热带半干旱气候。植被为稀树草原。成土母质为老冲积物和昔格达组砂页岩、石英闪长岩及三叠系等紫色砂泥岩的残积、坡积物。

(十)褐土类

褐土又称褐色土,分布于海拔 1200~ 2000 米的川西高山峡谷区山地的下部及高原上的河谷,以岷江、大渡河上游河谷较为集中,在甘孜、炉霍的雅砻江中,上游鲜水河河谷及山原下部和阿坝一带,褐土分布高度可达 3000 米以上。在垂直带谱中,褐土上接棕壤或黄棕壤,是山地棕壤向干旱区过渡的土类。褐土位于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土壤发育处于半淋溶状态。成土母质为板岩、千枚岩、灰岩、砂页岩、紫色砂页岩及花岗岩,玄武岩的残积、坡积物和黄土状母质。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并伴生灌丛,经济林木有核桃、花椒、雪梨等,农作物一年一熟至两熟。

(十一)紫色土类

四川紫色土区面积约 16 万平方千米,占区域总面积的 28%,集中分布于四川盆地丘陵和 800 米以下低山,为我国紫色土分布最广的省份。在凉山州各县海拔 1000~3000米的中山亦有成片分布。四川紫色土区属中亚热带高温高湿气候,原生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早已为人工植被代替。

(十二)石灰岩土类

石灰岩土分布在海拔 700~2500 米的川西南、盆地内低、中山及盆周山地,在各地质时期石灰岩风化壳上发育而成,和黄壤、黄棕壤、红壤成复区分布。

(十三)钙质黄泥土类

钙质黄泥土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高阶地及万州长江沿岸阶地。成土母质为风成和堆积黄土(成都黏土和巫山黄土)及具有石灰反应的冰水沉积物。

(十四)新积土类

新积土前称潮土,分布在成都平原及龙门山、邛崃山山前冲积、洪积扇上,河流的阶地和低山山麓也有。成土母质为河流新近的流水沉积物,土层深厚,不同地区由于物源不同,冲积土的颜色有紫色、灰棕色、黄色和黄红色。

(十五)风沙土类

风沙土也称飞沙土,在岷江、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等河流上游有零星分布。气候较干燥,昼夜温差大,风蚀频繁、强烈,沙粒和细土,河谷和坡脚,富集成半固定沙丘,植被稀疏矮小。

(十六)水稻土类

水稻土为长期水耕熟化形成的人工水成土壤。主要由潮土、紫泥土、黄壤及红壤等母土发育而成。区域各县(市)都有水稻土分布,面积约 5000 万亩(1 亩≈666.67 平方米),占区域耕地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在盆西(成都)平原,盆地内的丘陵、平坝和盆周低中山区及安宁河流域,常与紫色土、黄壤、红壤呈复区分布。

(十七)草甸土类

草甸土分布于阿坝、甘孜、凉山州的中山和高原的开阔平坦河谷地段,属半湿润气候和喜湿的中生草甸植被,地形平坦,排水差,形成半水成土壤,表现为腐殖质的积累和季节性的氧化还原作用,形成潴育层。

(十八)山地草甸土类

山地草甸土分布于海拔 2500~3000 米的川东盆周山地的中上部及川西、川西南中山上部阴坡,属山地暖温带、温带气候。多在针阔叶混交林原生植被破坏后形成的灌丛草甸上,或是在林间草场草甸、棕壤草甸、黄棕壤的基础上形成。

(十九)潮土类

潮土分布于成都平原及盆地河岸低阶地,为长期受地下水影响的土壤。处于氧化还原状态,剖面中有明显的锈纹锈斑,沉积层明显,多具石灰反应,熟化度高,多已开垦为稻田。

(二十)沼泽土类

沼泽土集中分布在若尔盖、阿坝、红原、松潘等县的洼地及河湖低湿地。海拔2000~3700 米的理塘、石渠、色达、甘孜、凉山、大巴山、七曜山、武陵山的低湿地带有零星分布。气候多属寒带。成土母质多为河湖沉积物。生长喜湿性沼泽草甸植物或沼泽植物。

(二十一)泥炭土类

泥炭土分布于红原、若尔盖的草原大沼泽四周地势稍高的支沟洼地及沟谷源头、古河道和湖盆地中,海拔 2000~3800 米的凉山地区的山间洼地也有小面积分布。地下水位较腐泥沼泽土稍低,有季节性落干,植被为沼泽草甸,有莎草、苔草、嵩草等草类。

(二十二)亚高山草甸土类

亚高山草甸土分布在阿坝州海拔 3000~3800 米山地或高原的阿坝、壤塘、红原及若尔盖县。亚高山草甸土多处于阳坡及山脊,与暗棕壤呈复区分布。植被主要为高山草甸草本植物及箭竹、大叶杜鹃等灌丛。气候属寒温带,成土母质为花岗岩、闪长岩、变质岩、沉积砂岩、泥岩、石灰岩的残积、堆积物及河湖冲积物、洪积物等。

(二十三)高山草甸土类

高山草甸土分布在海拔 3700~4800 米的甘孜、阿坝州石渠、色达、甘孜、理塘等县丘原。雅砻江上、中游浅切河谷,地表相对高度不超过 200 ~ 300 米。一般属高山亚寒带气候,冻土时间长,多冰雹和大风。阳坡生长高山草甸植物,阴坡或沟谷有高山灌丛草甸植物。

六、植被

(一)植被类型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四川的地带性植被。随海拔高度的不同,出现不同类型,低山主要有栲树林、刺苞米储林、小果润楠林等,中山有峨眉栲林、高山栲林、包石栎林。川西高寒山地则出现以高山栎类林为主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地中海硬叶常绿阔叶林在我国的残留和衍生。

针叶林类型多样,高山有寒温性的云杉林、冷杉林、落叶松林、园柏林;中山有温性的高山松林、铁杉林、华山松林、云南松林、油松林;低山丘陵则有暖性的马尾松林、巴山松林、油杉林、川柏木林等。还有第三纪孑遗植物组成的杉木林、水杉林、银杉林。

山地垂直带谱自下而上有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流石滩植被等。川西南山地河谷及大渡河、岷江等干热河谷,多稀树草丛、干旱河谷灌丛。

(二)植被分布

川渝地区的植被分布,东西两大部分具有明显差异,大致以邛崃山、大相岭、大凉山一线为界。

东部包括四川盆地和盆缘山地,处于北纬 27°40′~ 32°55′和东经 102°05′~110°05′之间,受太平洋气流影响,属亚热带偏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主要成分为喜湿的樟科、山毛榉科、山茶科等种属植物,也有马尾松、杉木、川柏木等暖性针叶林和亚热带竹林。

西部包括川西山地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位于北纬 26°05′~ 34°10′,大部分在东经 99° ~102°,地势自西北向东南急剧倾斜,北部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上,南部金沙江谷地仅 1000 米左右。境内除北部为宽缓的高原外,大部分为并列的南北走向高山、峡谷。在川西南山地,干湿季分明,植被为以山毛榉科等种类为主组成的偏干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见的有高山栲、元江栲、滇石栎、多变石栎、云南樟、滇新樟、滇润楠、长柄润楠、毛木荷等。亚热带针叶林则以云南松、干香柏、云南油杉等为常见。还有大面积的黄背栎、灰背栎等硬叶阔叶林。干热河谷还可见到木棉、番石榴、橄榄等具有热带性的植物。自川西南山地向北,植被组合在川西中部高山峡谷为亚高山针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在偏北在高山和山原上则以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为主。位于最北的川西北高原,则出现大片沼泽草甸和沼泽植被。 9JSsV32o74bTHM9bwFgYQA2iK9Pujh7yXMWlEaBJZODrnmp4Dk4UXGk2Dkeb1IC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