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蜀水紧相连,巴蜀两地一家亲。自古以来,巴蜀地区(今主要指川渝地区)虽然行政区域基本上一直是分割分治的,但两地同处于四川盆地,自然地理气候状况与生态环境条件非常相近。两地山水相依、交通相连,使得人文相亲、经济共生的局面不断加深、日益密切。特别是自公元前 316 年被秦统一后,巴蜀地区就全面融入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独立特色的巴蜀文化也逐渐融入中华文化中。近百年来,川渝两地曾历经多次分治与合治,但两地始终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人缘相亲、风俗相习。
现在一般所称的成渝地区,“成”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的内涵,狭义的“成”主要是指成都都市圈地理范围,广义的“成”主要是指成都都市圈辐射的四川省范围。所以,对成渝地区的称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特别强调“成”的广义内涵时,成渝地区就被明确称为川渝地区。
川渝地区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地区,是国家经济与安全发展的战略后方。国家历来重视川渝地区的发展。2011 年,国务院批复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要求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016 年,国务院批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0 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2020 年 1 月 3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2020 年 10 月 16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建设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意味着成渝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协同优势,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它对于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也将形成重要的战略支撑以及发挥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提出以来,川渝两地以争分夺秒的行动破除壁垒,锐意创新,相向而行。2020 年至今,川渝两地签署各类合作协议 200 多个。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领域,呈现出大批亮点,获得显著发展。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有关理论政策研究受到管理界和学术界高度关注,在建设实践中非常急需但还很粗浅。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川渝地区有关历史发展情况和经验的系统资料支撑。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建设的国家战略和相关战略的政策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以及帮助社会公众了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基础,编写有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普及读物就很有必要。为此,四川省新型智库“现代产业与创新发展研究智库”在系统梳理川渝地区自古以来的行政区划、社会经济发展变迁历史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战略方向,并重点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和改革开放新高地等四个方面整理、综合、剖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意义和内容、进展和现状等,并提出相关发展思路。
本书共八章内容。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巴蜀古国的起源以及自秦统一全国至新中国成立期间,巴蜀两地的自然地理变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第二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 60 年(至 2010 年),川渝两地行政区划的调整、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川渝两地各自的发展情况。第三章分析了从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战略到成渝城市群规划战略实施的十年期间,川渝两地的竞争与合作发展情况以及合作发展的典型案例。第四章从城市群一体化战略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和重点内容,并以毗邻地区遂宁—潼南为突破点,提出了其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第五章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第三极等三个层面提出了成渝国家重要经济中心建设的思路。第六章在分析国内外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成渝国家重要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体框架、主要内容以及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第七章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的意义、基础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的主要内容,并以公园城市建设为案例,对成都如何建设国家公园型城市示范区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八章分析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的战略意义和主要内容,就川渝如何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进行了剖析,并对四川省进一步深化全面创新改革发展进行了分析。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原主任、四川省新型智库“现代产业与创新发展研究智库”负责人和首席专家张志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员、四川省新型智库“现代产业与创新发展研究智库”执行负责人熊永兰组织撰写。各章的撰写任务分工为:第一、二章由张宸嘉、熊永兰撰写;第三章由韩文艳、张志强撰写;第四章由熊永兰、张志强撰写;第五章由王恺乐、张志强、宋时立、李婧、杨思飞、熊永兰撰写;第六章由王恺乐、张志强、韩文艳、熊永兰撰写;第七章由韩文艳、张志强撰写;第八章由王恺乐、张志强、熊永兰、韩文艳撰写。全书由张志强、熊永兰负责统稿和审定。本书涉及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资料,撰写人员参考了很多文献。特别是有关巴蜀历史的资料,主要借鉴现有的一些有关巴蜀历史研究的地方志书和研究书籍,文中提到了这些书籍,但没有反复标注引用,在文后的参考文献中有列出。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统计年鉴。特此说明。我们对有关机构和学者为我们创造的研究条件致以衷心谢忱。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涉及经济、科技、社会、改革开放等多个领域,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抛砖引玉,以期向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感兴趣的有关政府决策与管理人员、战略与政策研究人员、社会公众等提供一份有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发展的普及性读物。由于作者的知识面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张志强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