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发展成效:竞合实现区域崛起

一、经济发展

(一)经济实现稳步增长

自 2011 年国务院批复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来,川渝两地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均稳步提升。四川省GDP(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 年的 21027 亿元,增至 2019 年的 46616 亿元,2018 年首次突破 4 万亿元大关,2011—2019 年GDP年均增长率为 10.51%。重庆市GDP由 2011 年的10011亿元,增至 2019 年的 23606 亿元,2018 年首次突破 2 万亿元大关,2011—2019 年GDP年均增长率达 11.33%。

(二)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随着川渝两地经济总量的稳步提升,川渝在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比重不断提高,进一步凸显了两省市作为西南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发展龙头的地位。川渝GDP占西部比重由 2011 年的 30.97%,增至 2019 年的 34.22%,占西部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川渝GDP占全国比重由 2011 年的 5.95%增至 2019年的 7.13%,进一步显示出中国经济版图重要一极的地位,以及携手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巨大潜力(图 3.2)。

图 3.2 2011—2019 年川渝GDP情况

(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自《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实施以来,随着川渝经济稳步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区域服务业发展稳中向好。四川省第三产业GDP占比由 2011 年的 33.36%提高至 2019 年的 52.44%,2015 年突破 40%,2018 年突破 50%;重庆市第三产业GDP占比由 2011 年的 36.2%提高至 2019 年的 53.2%,2013 年突破 40%,2019 年突破 50%。对比来看,川渝两省市 2011 年第三产业GDP占比均低于西部及全国平均水平,2013—2015 年重庆GDP占比明显高于西部乃至全国的平均水平,2019 年重庆第三产业GDP占比高于西部的 51.4%、全国的 53.18%,而四川则高于西部,略低于全国水平(图 3.3)。

图 3.3 2011—2019 年川渝第三产业GDP占比情况

(四)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均GD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人民生活水平。2011—2019 年,川渝两地的人均GDP均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分别由 2011 年的 26133 元、34500 元,上涨至 2019 年的 55774 元、75828 元;川渝人均GDP由 2011 年的 30317 元,增至 2019 年的 65801 元,超过了西部以及全国 2019 年的人均GDP。对比来看四川省人均GDP在 2019 年超过西部平均水平;2011—2019 年重庆市人均GDP一直高于西部平均水平,且 2015 年之后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2019 年川渝人均GDP一直高于西部平均水平,且于 2019 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图3.4)。可见随着《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川渝地区经济发展已形成合力,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图 3.4 2011—2019 年川渝人均GDP占比情况

二、科技创新

(一)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

从经费投入来看,2011—2019 年川渝两省市R&D经费投入强度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分别由 2011 年的 1.40%、1.28%,上升至 2019 年的 1.87%、1.99%。对比来看,川渝R&D经费投入强度远高于西部平均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 2016 年之后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逐步缩小,2019 年川渝R&D经费投入强度 1.93%,全国则为 2.23%(图 3.5)。可见川渝研发经费投入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但仍不及全国平均水平,未来还应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支撑区域科技创新。

从科技人员投入来看,川渝两省市R&D人员全时当量呈逐年上升状态,由2011 年的 123183 人,上升至 2018 年的 250820 人,研发人员规模不断壮大。对比来看,川渝两省市R&D人员全时当量在西部地区占有重要份额,占比由2011 年的 34.64%,增至 2018 年的 45.64%,几乎占据西部地区R&D人员全时当量的半壁江山。在全国份额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川渝R&D人员全时当量在全国占比由 2011 年的 4.27%,上涨至 2018 年的 4.97%(图 3.6)。

图 3.5 2011—2019 年川渝R&D经费投入强度情况

图 3.6 2011—2018 年川渝R&D人员全时当量

(二)科技创新成效显现

从科技创新产出来看,川渝两省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11 年的 5135 件,上升至 2019 年的 18892 件,其中四川的专利规模要明显领先于重庆。对比来看,川渝两省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在西部地区占有近一半的份额,占比由 2011 年的 43.05%,增至 2019 年的 47.33%;在全国份额相对较小,占比由 2011 年的 4.85%,上涨至 2019 年的 5.36%(图 3.7)。

图 3.7 2011—2019 年川渝发明专利授权量

技术市场成交额客观反映了技术市场发展情况,折射出了区域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的成效。2011—2018 年,川渝技术市场成交额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11 年的 135.98 亿元,上升至 2018 年的 1185.05 亿元。川渝技术市场成交额在西部乃至全国的份额也逐步扩大,在西部占比由 2011 年的 28.17%,增至2018 年的 40.47%;在全国占比由 2011 年的 3.05%,增至 2018 年的 6.92%(图3.8)。此外,川渝地区要积极布局一批高端要素集聚和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川渝地区结构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形成成渝双城经济圈引领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图 3.8 2011—2018 年川渝技术市场成交额

三、社会发展

受政策推动,资本向中西部地区的投入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2011 年以来川渝两省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断加大,川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由 2011 年的 21696 亿元,上升至 2017 年的 49439 亿元。在西部占比由 2011 年的 30.09%,下降至 2017 年的 29.13%,变化幅度较小;在全国的占比由 2011 年的 7.09%,上升至 2017 年的 7.77%(图 3.9)。可见川渝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西部乃至全国占有一定份额,主要原因是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川渝地区将较多的资金用于了基础设施建设。

图 3.9 2011—2017 年川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对于提升区域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交通运输水平有重要支撑作用。川渝两省市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呈逐年上升态势,由2011 年的 7245 亿元,上升至 2019 年的 15197 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109.76%,其中四川的地方公共财政支出要明显高于重庆。对比来看,川渝两省市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在西部地区占比由 2011 年的 26.45%,波动下降至 2019年的 25.62%;在全国占比由 2011 年的 7.81%,下降至 2019 年的 7.47%(图3.10)。可见川渝在提升公共服务等领域投入了较大资金,对于提升区域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还需不断提升区域自身造血能力,提高经济活力,在资金来源中减少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

从城镇劳动力的失业程度来看,2011—2019 年川渝两省市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四川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由 2011 年的 4.10%,下降至2019 年的 3.31%,且在 2017 年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由 2011 年的 3.50%,下降至 2019 年的 2.60%,且在 2012 年以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川渝地区就业状况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走势良好(图 3.11)。

图 3.10 2011—2019 年川渝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情况

图 3.11 2011—2019 年川渝城镇登记失业情况

四、对外贸易

深化对外开放,强化对外贸易,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对外贸易的总规模看,2011—2019 年川渝两省市的进出口总额呈波动上升趋势,川渝的进出口总额由 2011 年的 769 亿美元,上升至 2019 年的 1824 亿美元。其中四川 2011—2012 年领先重庆,在 2013—2016 年落后于重庆,但二者差距不大。对比来看,川渝两省市进出口总额在西部地区占比由 2011 年的43.64%,上升至 2019 年的 46.57%;在全国占比由 2011 年的 2.15%上涨至 2019年的 3.19%(图 3.12)。可见川渝对外贸易总规模在西部占有重要份额,但在全国层面所占比例较小,说明外向型经济发展还有较大潜力。

图 3.12 2011—2019 年川渝进出口总额情况

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看,2011—2019 年川渝两省市呈波动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川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由 2011 年的 153.07 亿美元,波动下降至 2017 年的 103.62 亿美元,再上升至 2019 年的 195.4 亿美元。其中 2011—2018 年四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一直领先于重庆,但 2019 年被重庆反超,2019 年川渝两省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分别为 195.40 亿美元、92.3 亿美元。在全国占比由 2011 年的 13.19%,下降至 2017 年的 7.91%,再上升至 2019年的 14.15%(图 3.13)。川渝两省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成效显著,随着改革开放高地的打造,川渝未来在吸引外资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图 3.13 2011—2019 年川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情况

五、人口状况

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量,在区域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人口数量规模来看,2011—2019 年川渝两省市常住人口数量呈缓慢上升的趋势,由 2011 年的 10969 万人,上升至 2019 年的 11499 万人,同比增长率为 4.83%。其中川渝两省市的常住人口分别由 2011 年的 8050 万人、2919 万人,上升至 2019 年的 8375 万人、3124 万人,同比增长率分别为 4.04%、7.03%。对比来看,川渝两省市常住人口在西部地区占比由 2011 年的 30.28%,下降至2019 年的 30.12%;在全国占比由 2011 年的 8.18%,上涨至 2019 年的 8.19%。可见 2011—2019 年川渝常住人口数量及其在西部乃至全国占比,变化幅度均不大,随着少子老龄化的趋势加快,未来川渝地区要积极吸引年轻人口加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劳动力与智力支撑(图 3.14)。

图 3.14 2011—2019 年川渝常住人口情况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川渝在城镇人口集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11—2019 年川渝两省市的城镇人口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 2011 年的 48.41%上升至 60.30%,一直高于西部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由 2011 年的 5.27%缩小至2019 年的 1.4%。其中重庆的城镇人口占比由 2011 年的 55.02%,上升至 2019年的 66.90%,长期领先于西部乃至全国平均水平。四川城镇人口占比由 2011年的 41.80 上升至 2019 年的 53.79%,尽管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西部平均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且于 2019 年超过西部平均水平(53.31%)。可见,川渝地区,尤其是四川未来在城镇化方面还有较大发展空间,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内人口合理流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图 3.15)。

图 3.15 2011—2019 年川渝城镇人口比重情况

六、交通建设

铁路、公路等交通线对于区域发展,如同人体的血管,因此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铁路运营里程来看,2011—2019 年川渝两省市的铁路运营里程总体呈上升趋势,由 2011 年的 0.49 万千米,增至 2019年的 0.76 万千米。其中四川铁路运营里程明显长于重庆,分别由 2011 年的0.35 万千米、0.14 万千米,上升至 2019 年的 0.52 万千米、0.24 万千米。对比来看,川渝两省市铁路运营里程在西部地区占比由 2011 年的 13.46%,上升至2019 年的 13.67%;在全国占比由 2011 年的 5.24%,上升至 2019 年的 5.43%。可见,尽管川渝铁路建设步伐加快,但是在西部和全国占比皆较低,在铁路网络布局建设方面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尤其是区域交通一体化网络建设(图 3.16)。

图 3.16 2011—2019 年川渝铁路运营里程情况

从公路里程来看,2011—2019 年川渝两省市的公路里程总体呈上升趋势,由 2011 年的 40.19 万千米,增至 2019 年的 51.14 万千米。其中四川公路里程明显长于重庆,分别由 2011 年的 28.33 万千米、11.86 万千米,上升至 2019 年的33.71 万千米、17.43 万千米。对比来看,川渝两省市公路里程在西部地区占比由 2011 年的 24.76%上升至 2019 年的 24.79%;在全国占比由 2011 年的 9.79%上升至 2019 年的 10.2%(图 3.17)。可见川渝地区的公路网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加快构建内畅外联、快捷高效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还需加大高速公路建设力度,尤其是毗邻地区。

图 3.17 2011—2019 年川渝公路里程情况 INRmG9nrQwWkITaOwl4LE2lJwjS9ZKVW5Yc8TSBP0hTHV0JUKvDJl+Ng5OjincJ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