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双中心”建设蓝图

“一、一轴两带”发展方向

(一)成渝发展主轴

依托成渝北线、中线和南线综合运输通道,积极推进重庆两江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建设,加快推动核心城市功能沿轴带疏解,辐射带动资阳、遂宁、内江、永川、大足、荣昌、潼南、铜梁、璧山等沿线城市加快发展,打造支撑成渝城市群发展的“脊梁”。

(二)沿江城市带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及沿江高速公路、铁路,充分发挥重庆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泸州、宜宾、江津、长寿、涪陵、丰都、忠县、万州等节点城市发展,培育形成沿江生态型城市带。

(三)成德绵乐城市带

依托由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宝成—成昆铁路和成绵、成乐、成雅高速公路等构成的综合运输通道,发挥成都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绵阳、德阳、乐山、眉山等城市的节点支撑作用,带动沿线城镇协同发展,提升人口综合承载能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镇集聚带。

重点推进成德绵核心区域建设。主要通过发挥好天府新区、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德阳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绵阳科技城等优势,加强区域间技术合作和智力共享,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推进成德绵区域协同创新,进而带动城市群乃至西部地区的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同时,切实增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双核三区”发展节点

(一)“双”发展核心

1.重庆核心

围绕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强化重庆大都市区西部开发开放战略支撑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载体功能,充分发挥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航运中心的作用,加快两江新区建设,全面增强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强化城市规划约束性作用,根据山地特色合理控制建筑物高度,提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以主城区为核心,以城市发展新区为腹地,联动沿江城市带和四川毗邻城市发展,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区。

2.成都核心

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在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天府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对外开放平台,提升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层次。

建设面向亚欧辐射全国的经济中心。成都将实施工业强基、服务业提升、新经济培育行动和先进制造业载体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重大工程,全力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和高端服务功能集聚的全国服务业核心城市,以及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多区域经济合作核心城市。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中心。成都进一步发挥人才、科技等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行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汇集地、国际级科技研发孵化大平台、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高地。

建设广聚全球资源的对外交往中心。成都将实施融入“一带一路”行动,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和形式,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紧密度、便利度,加快建设亚洲重要的国际性机构聚集地、国际友好往来门户和内陆经济开放高地。

建设国际知名的文创中心。成都将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创产业比较优势,实施文创名城培育行动,以创新推动文化与三次产业发展高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名城、具有感召力的现代艺术之都和开放包容的人文城市。

打造国际性的综合交通枢纽。成都将进一步巩固提升枢纽功能,建设通达全球的综合交通枢纽,实施国家门户城市建设行动和对外互联互通工程,推进对外大通道建设,加快建设国际性区域航空枢纽、国际性区域铁路枢纽、国家区域性高速公路枢纽、国际性区域物流中心和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

(二)“三”城镇密集区

1.川南城镇密集区

川南城镇密集区包括自贡、内江、泸州、宜宾的市区和部分县(市),促进自贡—内江联合发展、泸州—宜宾沿江协调发展,建设成为成渝城市群南向开放、辐射滇黔的重要门户。

2.南遂广城镇密集区

南遂广城镇密集区包括南充、遂宁、广安的市区和部分县(市),加强与重庆协作配套发展,建设成为成渝城市群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3.达万城镇密集区

达万城镇密集区包括达州市部分地区、万州、开县和云阳部分地区,加快达万综合通道建设,促进万开云一体化融合发展,建设成为成渝城市群向东开放的走廊。

成渝城市群空间格局如图 3.1 所示。

图 3.1 成渝城市群空间格局示意图

三、政策举措

(一)四川方面

关于成渝城市群建设,四川主要从产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加以贯彻与推进。产业方面,强化川渝、成渝城市群城市间的产业及科技合作。如四川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支持与重庆开展科技合作;川渝加强旅游合作,共同打造“两江一刻”(长江上游国际黄金旅游带、嘉陵江旅游带和大足—安岳石刻),建成西部旅游辐射中心。基础设施方面,加强成渝城市群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尤其是交通设施。如加快成渝城市群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等高速公路通道建设,开通成都至重庆港、泸州港、南充港、广安港的集装箱城际货运班车,进一步强化与周边区域的互联互通。环境保护方面,强化川渝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如深入开展成渝城市群环境保护合作,创新区域联动协作机制,推进环境信息的共享,破除环境保护的行政区划壁垒。主要政策见表 3.3。

表 3.3 四川关于推动成渝城市群建设的主要政策

续表

(二)重庆方面

关于成渝城市群建设,重庆主要从产业、基础设施、城镇化、交流合作等领域加以贯彻与推进。产业方面,探索建立区域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川渝产业协同发展。如做强成渝旅游城市群,依托川渝独特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建设自然与文化遗产国际精品旅游区,打造西部旅游辐射中心;拓展区域金融市场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建立机构互设、产品互认、资金互通、市场互联的合作机制;探索设立服务成渝城市群的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基础设施方面,推进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一体化网络建设。如推进成渝高速公路扩能、合川至安岳高速公路、永川至泸州高速公路、大足至内江高速公路建设;加强成渝城市群之间信息化合作,建成高速连通、服务便捷的城市群信息网络,搭建城市群信息服务平台。城镇化方面,重庆市年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要点,务实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继续推动渝西川东毗邻地区合作和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交流合作方面,强化川渝毗邻地区间的交流合作。如潼南与遂宁在推动两地规划衔接、协调发展特色产业、共同构建基础设施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交流合作。2016 年,万州与达州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8 年,两地又签署了《深化达万合作推动全方位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 年,双方再次签订《深化达州万州一体化发展 2019 年重点工作方案》,区域合作深度、广度、力度不断扩大 。主要政策见表 3.4。

表 3.4 重庆关于推动成渝城市群建设的主要政策

续表

续表

川渝顶层强化完善合作机制,保障成渝城市群建设。近年来,川渝两地围绕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市场监管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群管理协同模式,努力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2018 年 6 月,重庆和四川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 年)》和 12 个专项合作协议。2019 年 3 月,在重庆分别召开了“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毗邻地区合作联盟筹备工作会”和“川渝合作示范区经济协作联席会第二次会议”两次会议,双方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产业合作共兴、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对外开放合作等领域全方位开展合作

2019 年 7 月,两省市又签署了“2+16”合作协议,即《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关于合作共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框架协议》和 16 个专项合作协议,并建立了四级协调推进机制,项目化、事项化、清单化推动合作协议落地落实 。其中《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提出,要共同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努力将成渝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引领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重庆、成都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共同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关于合作共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框架协议》指出,双方同意协同推进中新互联互通项目“陆海新通道”建设,充分发挥重庆、新加坡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中的枢纽作用和重庆、成都、西安国际门户枢纽功能,以广西北部湾港口作为国际陆海联通的重要交会点,并以西部相关省(区、市)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为重要节点、沿海沿边口岸为通道门户,通过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等多种物流方式的高效联动,形成纵贯西北西南,联通中国西部与东盟国家(地区)的陆海通道主轴,辅以各节点拓展支线体系,提升辐射集聚效应,实现与中欧、中亚等国际通道的有机衔接,形成“一带一路”经中国西部地区的完整环线,构建联通全球的互联互通网络(表 3.5)。

表 3.5 川渝“2+16”合作协议具体内容

续表

专栏 3-2: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

发展目标: 共同推动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快速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造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核心引擎,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努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的前列。

重点任务: 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9 大方面 36 项重点任务。推动战略协同和规划衔接(共同落实中央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重要战略部署、共同争取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强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衔接),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共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加强跨省市水污染防治、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深化生态建设合作、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交通运输一体化网络体系、构建高速共享信息网络、加强能源领域合作),推动开放通道和平台建设(构建川渝对外开放通道、优化对外开放平台、推进口岸开放合作),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推动军民融合科研生产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合作、加强农业科技合作、推进标准化和知识产权改革创新、加强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合作),推动产业协作共兴(共建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共建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共建大健康产业集群、共建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开展农业产业合作示范、共建现代物流产业集群、推进园区合作共建、加强建筑领域合作),推动市场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协作),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对接共享、推动社会保障一体化、推动食品监管一体化、加强应急管理合作),推动合作平台优化提升(推进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促进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

双方将成立合作联盟联合办公室,下设战略规划组、基础设施组、产业合作组、生态环境组、开放合作组、公共服务组等 6 个专项合作组,分行业、分领域策划推进具体合作事项及项目。 osY/T7YqybCFGAcy92i9tJrF/kWtWf0KBE1KgqbDRfmc9a4+wBz0CjXMjFhaUL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