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双核五带”建设蓝图

一、“双”发展核心

充分发挥成渝双核对区域发展的引领作用,强化区域资源整合,实现错位发展,打造带动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双引擎和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促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协调发展。

(一)成都发展核心

提高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拓展成都及周边,强化成都作为成渝经济区“双核”之一的引擎作用。推进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特色农业,提升交通、通信、金融、商贸物流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大都市。

(二)重庆发展核心

充分发挥直辖市体制优势和辐射集聚作用,推进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高起点建设两江新区,强化交通、金融、商贸、物流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打造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

二、“五”发展轴带

以成渝经济区主要交通干线为纽带、重点城市为依托,打造五大发展轴带,以带串点,以带促面,加快构建成渝经济区协调、联动的发展新格局。

(一)沿长江发展带

以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高速公路、铁路为纽带,依托宜宾、泸州、乐山、重庆等城市,有序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集聚冶金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清洁能源、轻纺食品、商贸物流等产业,加快城镇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产业和城镇集聚带。

(二)成德绵发展带

以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宝成—成昆铁路和成绵、成乐、成雅高速公路及大件运输通道为纽带,依托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雅安等城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科技服务、商贸物流和特色农业,优化城市功能,改善环境质量,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城市集聚带。

(三)成内渝发展带

以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为纽带,依托成都、自贡、内江、资阳、荣昌等城市,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型建材、轻纺食品、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支柱产业,积极引导产业与人口集聚,建成连接“双核”的重要经济带。

(四)成南(遂)渝发展带

以兰渝、渝遂铁路,成南、渝遂、渝南高速公路和嘉陵江为纽带,依托成都、遂宁、南充、重庆等城市,重点发展机械制造、轻纺食品、油气和精细化工等产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培育连接“双核”的新兴经济带。

(五)渝广达发展带

以襄渝、达万铁路和渝达、渝宜高速公路为纽带,依托重庆、达州、广安等城市,重点发展天然气及盐化工、机械制造、冶金建材、轻纺食品等产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和特色农业,加强跨区域分工协作,建成东北部重要的经济增长带。

三、政策举措

(一)四川方面

政策落实方面,四川省及市、州层面积极贯彻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意见。抢抓历史新机遇,按照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实施规划的宏伟蓝图,促进要素合理流动,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并充分发挥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四川各地级市也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建设,如内江提出大力打造成渝经济区新兴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快构建成渝经济区商贸物流中心;南充要倾力打造成渝经济区现代物流中心;自贡提出努力构建成渝经济区西南部区域中心城市;达州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力争在《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实施中大有作为;宜宾确定借势成渝、联动川南、辐射滇黔的发展思路,打造宜宾为成渝经济区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次高地,倾力打造成渝经济区第三增长极。下表为 2011—2014 年四川关于推动成渝经济区建设的主要政策(表3.1)。

表 3.1 四川关于推动成渝经济区建设的主要政策

续表

创新举措方面,一是强化顶层统筹协调,建立由重庆市和四川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实施的重大问题。二是促进成渝经济区形成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描绘了成渝经济区内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区域合作的美好前景,将促进区域范围内形成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逐步实现社会保险一体化管理,并推进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协作执法机制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跨地区重大案件调处机制。三是促进成渝经济区人才要素一体化,在区域人才合作上,将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打破行政壁垒,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四是推进川渝地方与部门间合作。如作为川渝合作的最前沿,2012 年邻水县高滩川渝合作示范园区成立,并作为重庆空港工业园区的配套园区;成都海关建立支持成渝经济区及天府新区发展专门协调工作机制,并强化与区域内相邻海关特别是重庆海关的联系合作。

(二)重庆方面

政策落实方面,重庆及其区县积极贯彻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一方面以推动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为主要抓手。潼南充分利用与四川遂宁、广安、资阳交界的独特区位优势,抢抓重庆市唯一川渝合作示范区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壮大产业支撑、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城乡统筹、推动区域合作,努力建成新型工业基地、生态文化名城、西部绿色菜都、川渝合作示范区,力争成为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的“示范窗口”和川渝合作示范的“排头兵”,为整个川渝经济带的互动发展提供借鉴和支撑 。重庆与广安开展全面务实合作。2011 年 4 月 26 日,重庆市委副秘书长周传航率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等 20 个市级部门和重庆大学、重庆银行等高校和企业赴广安,与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安市四大班子、广安辖区县政府和广安市级部门共同召开了渝广合作领导小组第二次联席会议,并实地考察了邻水县、华蓥市工业园区,研究了共建产业园区的思路,推动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另一方面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时批复《关于重庆渝北至四川广安高速公路重庆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动川渝交通一体化建设,为区域协调发展夯实基础。

创新举措方面,一是联盟促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2011 年,包括安岳县、璧山县、大足县、简阳市、乐至县、龙泉驿区、双桥区在内的成渝两地市(区、县),成立了“成渝直线经济联盟”,7 个市(区、县)负责人达成《成渝直线经济联盟大足共识》,共同签署了《成渝直线经济联盟战略框架协议》 。成渝直线经济联盟成立以来区域合作取得显著成效,每年定期举办会议,成员单位紧扣“优势互补,携手打造成渝直线经济带”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二是川渝顶层加快沟通交流。如 2015 年 5 月 20 日,重庆市党政代表团赴四川考察,交流学习、加强对接、推动合作,共商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化两省市交流合作。2015 年 5 月 21 日,重庆市政府与四川省政府共同签署《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标志着川渝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渝西川东七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协作会(大足区、潼南县、荣昌县、资阳安岳县、内江东兴区、内江隆昌县、泸州泸县)在建立区域协作发展机制、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等四个方面联手推进一批合作事项及项目 。此外,健全川渝合作示范区经济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开展对口部门合作,制订交通、产业、市场、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专项合作计划。以下为重庆关于推动成渝经济区建设的主要政策(表 3.2)。

表 3.2 重庆关于推动成渝经济区建设的主要政策

专栏 3-1:成渝直线经济联盟

2011 年 4 月 30 日,位于成渝高速复线沿线的安岳县、璧山县、大足县、简阳市、乐至县、龙泉驿区、双桥区等川渝两地 7 个市(区、县),在重庆市大足县共同发起成立成渝直线经济联盟,共同打造成渝直线特色经济带。

成渝直线经济联盟按照“联合主办、轮流承办”的方式,每年召开一次联盟年会,研究决定协作的重大事宜,签订相关合作协议,提出加强经济社会协作的规划和建议。该经济联盟还建立了合作联席会制度、联系会议制度等,加强情况通报和信息共享。

成渝直线经济联盟成员处在成渝间的脊梁位置,各地要在差异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取得共赢。成渝直线经济联盟为川渝两地开展深度合作提供有益探索,积累宝贵经验。成渝直线经济联盟通过“合作联席会制度”“联盟年会制度”“联系会议制度”三项制度,确保区域合作顺利进行。根据合作联席会制度,由各区(市、县)党政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联席会”,是联盟最高决策机构,“遇有紧急事情,联盟成员有权号召发起联席会,由联席会成员磋商解决”;联盟年会制度,按照“联合主办、轮流承办”的方式举行,原则上每年一次,每次年会由承办地提出会议主题并征求联盟其他成员意见;联系会议制度,每年在年会承办地设联盟联络处,负责年会的统筹协调工作,研究本届年会有关工作及筹备下一届年会。 osY/T7YqybCFGAcy92i9tJrF/kWtWf0KBE1KgqbDRfmc9a4+wBz0CjXMjFhaUL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