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西部大开发以来川渝发展成就

一、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进入 21 世纪,西部大开发政策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为四川省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质量都明显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四川的经济社会更是进入了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在党的领导下,全省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发展主要取得以下成就:①经济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西部大开发以来,以 5 年为时间尺度进行观察,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较快增长(图 2.4)。特别是 2000—2020 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跨越了 4 万亿元台阶,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由 1952 年的 24.6 亿元到 2007 年的 10562.4 亿元,用 55 年实现了万亿元规模的跨越;2018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 40678.1 亿元,迈上了 4 万亿元的台阶;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 48598.8 亿元,接近 5 万亿元规模(图 2.5),比 2019 年增长 3.8%(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的情况下)。至 2020 年,四川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的市州达到 16 个。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显著提升。2000 年,四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 4956 元,随着生产水平的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大幅跃升,2019 年达到 55774 元(图 2.6)。③地方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图 2.4 四川省 2000 年至 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GDP)

(二)经济结构持续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由过去的以农业经济为主转变为现今的由工业和服务业共同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经济结构持续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加速融合。至 2018 年,四川省产业结构几经转型,1952 年的“一三二”型(59.1∶14.9∶25.9),1991 年的“二一三”型(33.4∶37.0∶29.6),1999 年的“三二一”型(25.4∶37.0∶37.6);2016 年产业结构为 11.9∶40.8∶47.3,服务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经济增长转为由工业和服务业共同主导的结构。2018 年产业结构再次升级为10.9∶37.7∶51.4,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了 50%,成为四川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淘汰落后产能,钢铁、煤炭行业结构性去产能、房地产去库存都取得明显成效,企业杠杆率逐渐下降,投资补短板力度加大。

图 2.5 2000 年至 2020 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跨越 4 个万亿元台阶

图 2.6 2000 年至 2019 年四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

(三)区域经济协同推进,城乡经济联动发展

四川省各市(州)经济发展良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2015 年(“十二五”末)成都市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2020 年(“十三五”末)四川省有 16 个市(州)经济总量达到千亿元。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成都平原经济区在 2018 年时GDP就已占全省总量的60%以上,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追赶发展。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2000 年,经济总量超过百亿元的县、市、区有 4 个,至 2018 年,经济总量超过百亿元的县、市、区共有 118 个,其中 6 个县区超过千亿元,分别是龙泉驿区、双流区、金牛区、青羊区、武侯区和锦江区。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逐渐由农业生产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大量资源集聚于市场,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四川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2018 年达 52.3%,城镇人口达 4361.5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2020 年达到 60%。

(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体系日益完善,服务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机械、提升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完善现代农村信息化体系来帮助提高农业生产率、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得农业稳步发展壮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以传统手工业为主,经过 70 余年的发展和努力,逐渐发展成为以高新技术为动能、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结构,全省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显著增强。

四川服务业增加值由 1997 年跨入千亿元台阶,2013 年迈上万亿元台阶,2018 年突破两万亿元大关,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 50%以上。服务业逐渐由传统服务业转向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四川经济增长点。此外,人们对文化、旅游、科技、信息等新兴服务业的需求大增,旅游业作为万亿集群产业,成为四川经济的重要支柱。

(五)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

截至 2008 年年底,四川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粗具规模:四川省各类运输线路总里程达到 23.1 万千米,约占全国的 5%。其中,铁路运营里程 3086 千米;二级以上公路 1.4 万千米,包括 2162 千米高速公路;内河航道里程 1.2 万千米;民航大型枢纽机场 1 个,支线机场 10 个。

2009 年四川编制完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规划显示,从 2009年到 2020 年,四川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涉及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等重大项目 107 个,估算总投资 10866 亿元。到 2020 年,四川省综合运输网总里程力争达到 37 万千米,铁路运营里程达到 8000 千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8200千米,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 300 万标箱,水运四级以上航道 2381 千米。《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进一步强调出川通道建设,强化成都枢纽功能,完善了四川的交通网络布局。到 2020 年,四川将建成包括 18 条铁路、21 条高速公路和 2 条水运航道在内的 41 条进出川通道,全省通航机场 17 个、直接通航城市 121 个、航线 185 条。成都主枢纽将直接引入 12 条铁路、16 条高速公路,建成成都第二机场,形成成都至贵阳、西安、兰州等周边省会城市 4 小时交通圈,至环渤海、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 8 小时交通圈。同时,四川省内也将形成成都至其他市(州)政府所在地的 1 小时、2 小时和半日交通圈。

自《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战略实施以来,新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项目达 20 个,总里程 2503 千米。铁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铁路项目完成投资 213.4 亿元,加快建成成绵乐客专、成都至都江堰、遂渝二线、兰渝铁路、乐巴铁路、成都集装箱中心站、成都东客站、成昆货车外绕线等铁路项目。累计开工建设项目 13 个,投资规模超过 1300 亿元,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364千米,在建铁路项目总里程达 1348 千米。民航发展加快推进,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民航项目完成投资 50 亿元,双流机场新航站楼开工建设,南充机场、西昌机场、九黄机场三期、稻城亚丁机场和阿坝红原机场扩建。

至 2018 年年末,全省公路里程已达 33.2 万千米。在通车里程中,高速公路达 7238 千米,通达 21 个市(州)。一、二级公路里程 8357 千米,成绵乐城际铁路、成渝高铁、西成客专建成通车。全省水运、铁路、航空运输发展较快。全省铁路营运里程 4950 千米。天府国际机场获批建设,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凸显。2018 年全省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等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 2820亿吨千米,为 1978 年的 13 倍(215.8 亿吨千米)。

二、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一)全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0 年全市GDP为 1822.1 亿元,人均GDP 6383 元。2019 年全市GDP为 2.36077 万亿元,人均GDP 7.5828 万元(图 2.7、图 2.8)。2016 年,全市GDP为 1.76 万亿元,人均GDP达 5.79 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7.4∶44.2∶48.4,服务业比重超过了工业,农业比重大幅下降。

图 2.7 2000 年以后,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趋势

图 2.8 2000 年以后重庆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趋势

2010 年,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它是中国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由国务院批复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至此重庆市多层次开发开放平台体系逐渐完善。国家赋予两江新区五大功能定位,要求其在国家战略层面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两江新区是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级重大项目所在地或实施地。2020 年 3 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全市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形成,农业产业化速度加快。2004 年至 2016 年,中央出台的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对重庆市农村改革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

西部大开发以来,重庆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位列全国第 20 位,2016 年升至全国第 8 位,西部地区第 1 位。2000 年全市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为10.13 亿元,2016 年增至 300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1.7%。2005 年,重庆市重点开展与国际组织和外企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科技对外发展。2008 年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推动多领域、多层次科技合作。2008 年至 2015 年,重庆市通过举办多场国际学术会议、申报多项国际科技项目、启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培育计划、新建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国家级联合研究中心、市级国际合作基地、国家级国际科技园合作基地等方式,更好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四)工业与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十五”期间重庆市工业经济良性发展,“十一五”期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市工业经济步入快车道。2000 年,重庆市成立信息产业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2002 年,全市开始建设特色工业园区。2004 年,电子政务全面开启,2007 年成为全国首个统筹城乡信息化试验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工业集群。

(五)旅游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

2000 年,重庆市国际旅游接待力强劲,为历史最高水平。2008 年,全市接待海外游客突破 1 亿人次,旅游收入达 561.63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 11%。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数增幅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天津市。

三、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发展的新增长极

成渝经济区域拥有两个国家中心城市——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各自形成了都市圈,在区域发展中有很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成渝经济区域在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西部地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是西部地区率先开发的区域,是开发强度、开发密集度最高的区域,更是西部地区产业基础、经济实力、文化教育、科技实力最为强大、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因此,成渝经济区域的发展战略,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和辐射我国西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加强、提升成渝经济区域整体发展能级,使成渝经济区域在国家整体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带动、引领、辐射和示范作用,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大势所趋。

2000 年以后,成渝地区加强合作,2001 年,重庆市和成都市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

2004 年,四川、重庆两省市政府签订《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协议共涉及交通能源、旅游、文化、农业、广播电视、公安警务 6 个专项合作。

2010 年后,政府和学界加强成渝城市群的规划研究,2011 年,建设部、重庆市政府、四川省政府共同编制《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2011 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其中涉及重庆市 31 个区县和四川省 15 个市在内的成渝经济区。

2016 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的发展理念逐渐完善。

2020 年,国家战略明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并明确赋予“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的战略使命。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变化,是国家关于川渝经济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升级。将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好,对川渝两地、西部乃至全国发展都有重大促进作用和战略支撑意义。 9JSsV32o74bTHM9bwFgYQA2iK9Pujh7yXMWlEaBJZODrnmp4Dk4UXGk2Dkeb1IC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