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1949—2000年川渝社会经济发展变迁

一、人口概况

(一)人口发展迅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四川全省人口出生率、人口平均寿命提高。四川省人口数量增长较快,1949 年四川省总人口为 5730 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10.6%;至 1985 年四川省总人口增至 10187.5 万人,净增 4457.5 万人。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有 3 个特点:①人口自然增长较快,自然增长是四川省人口数量增加的决定性因素。②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高于汉族,1949—1964 年,少数民族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比汉族高 0.63%;1964—1982 年,少数民族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接近汉族的 2倍。③农村人口增长大于城市人口。1963—1975 年,乡村人口对总人口增长影响是最大的,乡村人口共增加了 2866 万,年平均增长率为 3.13%。截至 2009年年底,四川省共有 8984.69 万人,年增长率与 2008 年相比下降了 0.81 个百分点,同时,出生人口减少,死亡人口减少,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

四川省农业人口占比较大,1949 年全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91.4%,1960年为 83.9%。1982 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85.7%。盆地中部、东部各地农业人口比重(93%~94%)高于西南部地区(87%~ 90%)。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人口逐渐向非农业人口转化。2009 年,全省农业人口 6698.39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 74.55%,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比 2008 年增加了 0.71 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农业人口转非农业人口 75.29 万人。

1986 年,四川省重庆市总人口 1427.46 万人,至重庆直辖前的 1996 年年底,四川省重庆市总人口为 1529.72 万人。重庆直辖后,全市人口结构的变化特点主要体现在:①性别结构趋于合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②年龄结构总体平衡,人口红利助推经济发展。③城乡人口结构持续调整,城市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④人口分布格局优化,大都市区人口集聚优势凸显。人口结构改变的同时,人口素质也不断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高学历人口占比不断上升;市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重庆市共有 55 个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常住少数民族人口约 193.7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6.7%。

(二)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长,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

1950 年以来,主要受自然增长率上升、民族转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改善等因素影响,四川省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由1949 年的 134 万增至 1982 年的 366 万,净增长率为 173%。1964—1982 年,汉族人口增长了 44.94%,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了 109.72%,比汉族人口增长速度快1.44 倍。四川少数民族人口(约 98%)主要聚居在川西高原山地和川南、川东南山区各市县,剩余 2%人口杂散居住在四川盆地内部和东北山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以青川—北川—灌县—宝兴—汉源—屏山连线为界,该连线以西地区居住了264 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 72%,连线以东盆地南部沿宜宾—珙县—綦江—南川—彭水—石柱一线以南的川南、川东南山地居住了约 96 万人,约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 26%;剩余 2%少数民族分散于盆地内(图 2.1)。

图 2.1 四川民族分布图

1982 年,四川全省共 9971 万人,汉族占 96.3%(约 9605 万人),少数民族仅占 3.7%(约 366 万人),性别比属于正常范围。两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程度有较大提高,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增长 6.9%,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增长 177.4%,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增长 390.7%,但民族地区文化程度仍远低于其他区域。1991 年,四川省少数民族人口增至 491.55万,仅次于广西、云南、贵州、新疆和辽宁,位居全国各省区第 6 位,其中 89.8%的人口居住在川西、川西北高原山地和川东南、川西南地区,10.2%的人口杂散居在内地各城镇及农村地区。至 1991 年年底,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有各类学校8867所,专任教师 55031 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 4320 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3535人,普通中学在校生 209668 人,小学在校生 79.41 万。2009 年,全省继续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 年)》,开工建设校舍、改造教师周转房、小农(牧)场,为家庭贫困的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2009 年美姑、色达两县已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省“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人口覆盖率达 99.99%。

1986 年,四川省重庆市除汉族外,有 35 个少数民族,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约1.5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 0.01%。全市 21 个区县中均有少数民族居住,其中在城镇居住的少数民族约 9000 人,农村地区约 6000 人。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回、苗、满、彝 4 个民族,其他少数民族(含壮、白、土家、布衣、蒙古、藏、侗、朝鲜、维吾尔等)多为 1949 年前后迁入。1997 年直辖后,重庆市成为以汉族为主、49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地区。1997 年末,49 个少数民族人口升至 175 万,占全市总人口的 5.75%,其中土家族(113 万人)和苗族(52 万人)占多数。

二、经济社会发展

(一)四川省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全省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49—1980 年,四川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①建立并发展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②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80 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与 1949 年相比增长 8.6 倍。③物质技术水平有极大提高。1950—1980 年,全省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门类较为齐全的生产体系,工业部门及新兴工业部门的生产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创造了大批新工艺、新设备及新材料。“三五”计划时期,四川省进行了一系列“三线”建设,积极地促进了四川的经济发展,全省建成多条铁路干、支线,形成了以成、渝两市为中心的交通运输网络。农村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④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有极大增长。⑤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明显提高。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有明显增长。随着群众性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医疗卫生和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全省人民平均寿命明显提高,人口死亡率下降。

改革开放以后至 2000 年,四川省(数据包含重庆市)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大幅提高(图 2.2、图 2.3)。

图 2.2 改革开放以后四川省主要年份地区生产总值(GDP)

图 2.3 改革开放以后四川省主要年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

1981 年至 1985 年(“六五”时期),四川省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深入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就。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包括:①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农业与轻重工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传统农业向多层次多部门结构转化。②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③投资结构趋于合理。④横向经济联系和对外交流有所进展。⑤宏观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国民收入、财政收入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速度均衡增长。⑥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活水平有很大改善。⑦科技、教育等事业有较大发展,投资比重增大,科研工作有较大突破。

1986 年至 1990 年(“七五”时期),全省继续坚持将改革放在首位,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增加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抓好和发展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加强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质量;控制人口增长速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1991 年至 1995 年(“八五”时期),全省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农业生产取得喜人成绩,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市场一片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前完成“八五”计划提出的目标任务。

1996 年至 2000 年(“九五”时期),农业生产连续获得丰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市场繁荣,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同时,工业生产持续发展,财政收支基本平衡,金融形势稳定,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各年粮食、油料及肉类总产量均有明显提高,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工业生产着力于抓好重点地区、扩张型企业的发展,使重点亏损企业扭亏增盈,企业逐步加强内部管理,注重开拓市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减亏增效。关注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同时,旅游、房地产、饮食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二)重庆市

经济实现较快增长。1986 年至 1996 年,四川省重庆市经济实现较快增长。1986 年,四川省重庆市GDP为 118.89 亿元,1996 年,GDP为 857.12 亿元。重庆直辖后,全市经济实现大发展,1997 年,重庆市GDP增至 1350.1 亿元,人均GDP为 4535 元,三次产业结构为 22.6∶41.7∶35.7,非农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农业综合生产力逐步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发展。1986 年,四川省重庆市粮食产量为 554.9 万吨,1996 年,农业增加值为 155.8 亿元。直辖后,重庆市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1997 年全市农业增加值为 307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692 元,粮食总产量保持稳定。

旅游业产业化转型发展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良好。1986 年四川省重庆市旅游外汇收入为 2422 万美元,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997 年重庆市旅游外汇收入达到 10548 万美元。2000 年,重庆市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同年,重庆推出山水都市、红岩联线等旅游文化精品。

内外服务贸易市场逐步形成,直辖后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1997 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 485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07.9 亿元,全市大型商业设施和交易市场建设加快,中心城市商圈聚集辐射功能增强。

三、交通运输

(一)内河航运

新中国成立后至 1980 年代,四川内河航运事业有了巨大发展,经历了 4 个主要时期:①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1950—1957 年);②四川内河航运的曲折发展时期(1958—1965 年);③动乱中求发展时期(1966—1976 年);④快速发展时期(1976—1985 年)。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 30 多年间,四川内河航运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从省到地、市、县逐渐建立起一套管理体系,建设起了负责航道港口勘测、维修和船舶修造的队伍。此外,造船工业体系的形成,不仅满足了本省的造船需求,同时还承担了外省和国防、冶金的船舶制造任务。但相较于四川铁路、公路的发展,内河航运的发展速度是缓慢的。1999 年,四川省水路运输全年保证了支农物资、重点物资的运输,水路货运以煤炭、矿建材料、化肥为主(约占全省运量的 93.4%)。全省开展防治船舶水污染执法监督大行动:一是防止向航道乱倾倒固体废物;二是严禁船舶排污,监督危险货物运载;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在重点湖泊、旅游风景区投入低噪声及低污染太阳能游船;四是在嘉陵江和渠江开发建设航电枢纽。

(二)公路运输

20 世纪 50 年代,四川对原有的公路进行了修复和养护,全面恢复交通,重点修建了成阿、沐石、宜西、东巴、川藏等公路干线,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得到极大改善。1950—1970 年,实行“地群普”(即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方针,修建公路 6 万余千米,大大促进了地区农业生产。至 1980 年,县乡公路、桥梁建设均取得一定成绩,公路里程增加约 10 倍,尤其是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也建起了公路网。1981 年全国公路普查结果显示,四川公路里程居全国第一,公路密度居全国第 15 位。1980 年以后,国家以发展能源交通为重点,实施了一系列支持交通事业发展的政策,公路建设速度明显加快。20 世纪 90 年代末,四川省以质量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加快以高速公路为主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全省交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 1999 年年底,全省完成了 120.5 亿元的公路建设投资,成雅、成乐、自宜、隆沪等高速公路相继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47 千米。全省公路网基础初步奠定,高速公路网建设时代逐步开启。

(三)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逐步建成成渝、宝成、川黔、成昆、襄渝、内昆 6 条铁路干线及广罗、德天等 9 条直线。成渝铁路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铁路。至 1985 年年底,全省共有 54 个县、市通了火车,全省铁路运营里程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67 千米增至 2896 千米,增长 43 倍。四川的铁路发展,大大促进了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国防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更为加强民族团结创造了良好基础。1999 年,四川省实现了宝成复线铁路、成昆电气化铁路四川境内正线开通、渝达电气化铁路建成、达成铁路国家验收、内宜电气化铁路开工等目标。

(四)民用航空

新中国成立后,民航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1950 年 8 月,民航局开辟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通向四川和西南地区的航线,由天津经北京、汉口到重庆,之后开辟了重庆到成都、昆明、贵阳的航线。1965 年,成都到拉萨的航线正式通航。为适应民航发展需要,成都双流机场和重庆白市驿机场进行扩建,便利了四川与全国其他城市间的空中交通。1983—1985 年,双流机场、重庆江北机场先后扩建为国家一级机场,南充机场于 1987 年投入使用。除对机场的维修和扩建外,飞机机型也得到了更新,新增飞机的载客量、安全性和舒适性大大提高。1985 年 3 月新开辟成都—香港航线,8 月开辟成都—上海—乌鲁木齐,11月开辟成都—广州—哈尔滨等航线;1987 年 3 月开辟成都—北京—拉萨—成都—北京—成都航线,9 月开辟拉萨—加德满都国际航线。1986 年四川省航空公司成立,为四川的航空运输提供了支持。1999 年,四川省有航班飞行的机场6 个,四川民用航空系统企事业单位增至 12 个,分别是中国民用航空西南管理局、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中国民用航空西南管理局空中交通管理局、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民航飞行学院、中国航空油料西南公司、中国民航物资设备公司西南公司、中国航空器材西南公司、四川航空公司、宜宾民航管理处、泸州民航管理处。至此,四川省民用航空发展具备了坚实基础。

四、科技、教育事业

1950—1980 年,科技、教育、卫生事业费占全省财政支出的 22.5%,1981—1985 年(“六五”期间),四川省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大了对科技教育发展的投资力度,将科技、教育卫生事业费比重提升至 33.9%。与 1980 年相比,1985年的科学教育事业费约 12.2 亿元,增长近一倍。“六五”期间,科学研究和科技信息开发逐渐得到重视,科研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教育事业有较快发展,全省普通高校数量、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增加,各种成人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小学教育的普及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卫生、文化等事业也有较大发展。“八五”“九五”期间,全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增加教育投入;加强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教育教学专家后备人选的选拔、培养;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提高教育质量。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个五年规划的努力,四川省作为我国科技、教育大省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KVL6I4NmnNUPdGSRNELGMiqNP9BtsEd6v0WTlcxRrvoNeeMfP51I9mBQKJK4WkJ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