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西部地区是一片文化沃土,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而且这里少数民族众多,其文化资源的原生态性因为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而得到完好的保存和传承,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以及饮食文化,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我国西部地区有宜人的、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从目前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国现有少数民族55个,其中除了朝鲜族、黎族、畲族、赫哲族等几个民族外,其他民族的聚居区都在西部,绝大多数是西部世居的少数民族。在广阔的西部地区,这些少数民族分布十分广泛,从内蒙古到华南的广西,分布着不同的少数民族。由于过去的民族迁徙和军事等活动,同一种少数民族也可能分布于不同的地区,比如蒙古族、满族不仅分布在西北地区,在西南许多城镇也有分布。一部分原因是元朝和清朝时,蒙古族和满族军队被派驻守西部多个地方,使蒙古族和满族在西部许多地区都有一定的分布。彝族,从川西北到滇东南广大地区都有分布。西部地区民族虽然分布广泛,但内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从历史上来看,西部民族之间有着内在的历史联系,大部分是由氐羌系统的民族发展演变而来的,另外还有百越系统和苗瑶系统等,这种内在的历史联系有助于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大杂居的分布格局使西部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融合。在我国古代,西部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特别是向汉族学习的特点是比较鲜明的。许多闭塞之地的民族,只要交通稍微便利,与外界联系增多时,就会向发展较快的民族学习,从而使本民族得到较快发展。有众多少数民族生活的西部地区,是我国早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西部民族文化也拥有悠久的历史,如果从属于西戎民族集团的马家窑文化算起,距今已5 800多年。在新石器时代,西南的居民已经培育出人工栽培稻。西部的三星堆文化、古滇文化,在我国古老的青铜文化中,都具有自身的特色。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地理地势、自然资源、气候环境都有较大的地域性,从而带来了各地居民文化发展的差异,也导致了同一民族因生活于不同区域而产生不同的建筑模式。西部建筑类型丰富多样、各具特色,根据建筑功能用途的不同可将西部的建筑分为人文类建筑和民居类建筑。
    人文类建筑一般包括宫殿、陵墓、佛寺等。宫殿是西部古代建筑中最高级、最奢华、最具艺术价值的一种类型。其一般由最好的建筑材料、最高级的匠师、最精湛的技艺集中起来建造,凝聚着历代奴隶主或封建帝王的大量财富,代表着当时西部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水平。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0世纪,西部奴隶主们即开始为自己修筑宫殿。如陕西扶风岐山的西周宫殿遗址、西周都城丰镐遗址等均规模宏大,其中有不少土筑殿基,上置大卵石柱础,排列成行。柱础之上,有的还覆以铜为垫板,可见当时的奢华
     。目前西部仍有大量现存的建筑艺术举世闻名。比如雄伟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共有大小殿堂、楼阁、房舍1 000多间,宫内拥有无数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可以说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部地区是我国历史上几个大帝国的都城所在地,古代经济文化十分发达,所以帝王陵寝、公卿大墓、奢华巨冢处处皆是。这些陵墓建筑之宏大精美,文物宝藏之丰富,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可以说是西部地区一笔巨大的人文资源。如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举世闻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据记载,它不仅地面建筑规模宏大、壮丽豪华,地宫内的建筑和陪葬品也十分壮观、丰富,不亚于帝王生前的宫殿。此外,蒙古族的建筑艺术也极具民族特色。如著名的成吉思汗陵,造型独特,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每年农历三月十七,这里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奠“苏勒定”大会,而这也已成为当地最负盛名的旅游节日。
    。目前西部仍有大量现存的建筑艺术举世闻名。比如雄伟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共有大小殿堂、楼阁、房舍1 000多间,宫内拥有无数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可以说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部地区是我国历史上几个大帝国的都城所在地,古代经济文化十分发达,所以帝王陵寝、公卿大墓、奢华巨冢处处皆是。这些陵墓建筑之宏大精美,文物宝藏之丰富,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可以说是西部地区一笔巨大的人文资源。如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举世闻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据记载,它不仅地面建筑规模宏大、壮丽豪华,地宫内的建筑和陪葬品也十分壮观、丰富,不亚于帝王生前的宫殿。此外,蒙古族的建筑艺术也极具民族特色。如著名的成吉思汗陵,造型独特,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每年农历三月十七,这里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奠“苏勒定”大会,而这也已成为当地最负盛名的旅游节日。
   
    民居、宅第是西部古代建筑中数量最大的一种类型。由于西部地区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大,建筑材料多种多样,以及各民族之间风俗习惯的差异,西部民居住宅在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上都各具特色,成为西部又一大人文景观。从民族分布上看,西南地区生活着全国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以云南省为例,就有25个民族散居其中。从自然地貌上看,“西南”空间涵盖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的山地面积均在七成以上,而平坝面积一成不到。西南复杂的自然山地地貌,客观上造成了生活空间扩展可能性减小以及各民族交往上的隔绝,最终形成了文化整体结构的“大分散,小聚集”,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且分布广泛,历史上动荡迁徙也比较频繁,所以同一民族的不同部分可能生活在高原山顶,也可能生活在半山或者河川平地,由此带来多民族混居,不同生活方式和相异居住地区,形成不同的居住形态。根据西南地域文化特征,西南地区的建筑类型可划分为以农耕为主的巴蜀文化形成的“合院建筑体系”、以游牧兼农耕的川西滇西北高原文化为代表的“邛笼建筑体系”以及以渔猎兼稻作农业的云贵文化为代表的“干栏建筑体系”。巴蜀文化以“平原”为发展空间,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根据考古资料,巴蜀地区的建筑类型至迟到汉已产生宫室建筑;滇黔文化是以“山地”为发展基础,以百越、苗瑶等众多南方民族为主体,这几个族系的民族多生活在山丘岭或滨水地带,气候比较炎热,虫蛇经常出没,所以形成了干栏建筑体系,如侗族建筑、土家族吊脚楼等;川西、滇西北地区为半耕半牧文化,以“高原山地”为典型地貌特征,生产方式、文化传统以及自然空间形态等都与巴蜀或滇黔有很大差异,从而产生了建筑类型的差异
     。
    。
   
    西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一年中冷凉期较长,所以一般建筑物墙体比较厚实重大,一面坡的结构非常多,以达到防风保暖的效果。宁夏的民居建筑就是其中的典型。陕北、陇东等黄土高原地区的居民充分利用黄土的地支特性(直立性特点)依山就势挖洞,建造出窑洞这样独特的建筑形式。土窑洞造价低廉,省工省力,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居住
     。由于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居住分散,且多从事非定居性游牧游猎生产活动,早期主要以毡帐类建筑作为居住点,例如藏族帐篷,也称帐房或牛场,轻便、可随时拆卸,主要用于长距离、大范围游牧的地方,在定居的地方则以碉房为主。
    。由于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居住分散,且多从事非定居性游牧游猎生产活动,早期主要以毡帐类建筑作为居住点,例如藏族帐篷,也称帐房或牛场,轻便、可随时拆卸,主要用于长距离、大范围游牧的地方,在定居的地方则以碉房为主。
   
新建筑文化的产生、新技术革命的出现以及新建筑材料的使用,使西部地区的传统建筑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呈现出渐变性特征,从墙面设计到地面处理,从雕刻艺术到铝合金的装饰,使建筑既富有现代气息又独具西部魅力。
服饰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服饰不但具有御寒保暖与美化生活的功效,更是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使得服饰文化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是我国服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了民族的社会文化观念和本民族的文化风貌,集中体现了社会进步和民族创造性的实质内涵。
服饰同其他工艺品一样,源于对其功能的需要。首先为使用功能而产生,其后才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含义。不同民族对服饰的具体功能的需求,是由他们所面临的具体条件和综合因素决定的。这些条件和因素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性格以及艺术审美的差异等。
    西南地区世居着30多个少数民族,主要有彝族、壮族、苗族、瑶族、普米族和独龙族等,受常年居住亚热带地区和以水稻农耕为主两个因素影响,短装型衣裙和衣裤具有轻巧利落的特点,更适于人们从事水田劳作。不但如此,该地区居民服饰材料以布、麻为主,以羊皮毡和皮褂为辅,如苗族服饰,多以家织机制成的织锦或棉布为材料,多选用蓝、白、青三种颜色,而这无疑是适于当地晴雨无常的自然环境的。总体而言,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结构清晰,具有合身、轻巧、灵活的特点,能很好地烘托穿衣者的形体
     。
    。
   
    我国西北地区居住和生活着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土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撒拉族、保安族、藏族、锡伯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裕固族、柯尔克孜族等主要兄弟民族。每一个民族的服装文化在我国5 000年服装文化的发展史上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服装的款式、结构、色彩、配饰的纹样等都可以展示出本民族特有的外部表征和具有丰富民族个性的文化特征。同时,西北民族服装也充分展示了各民族的历史发展、生活环境特征、民族性格和审美追求等。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因生活环境寒冷,多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所以服装材质多采用毛皮和厚实的毛呢,而且服饰风格一般为宽袍大袖,以便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和适应气候条件。盛装藏袍多以羊皮、织锦为面料,在头、胸、腰、背等处均饰有珊瑚、玛瑙、珍珠、金银等华美首饰。服装色彩由于受到藏传佛教影响,体现了“青如蓝靛”“赤如土红”的色彩特征。由于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影响,西北地区各民族的服装在本民族特色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其他民族以及域外的文化特色,比如在服装的色彩、装饰方面就受到欧洲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伊斯兰教喜用绿色、白色、红色,基督教喜用红色、白色、紫色,所以西北地区民族的服装色彩体系也呈现出相应的特征,民族服装喜用白色、绿色、红色,象征着纯洁、和平、勇敢、坚毅的民族气质
     。总体上西北民族服装色彩用色奔放豪爽、精美协调,多采用冷暖色彩搭配、互补色调和、对比色和谐统一,以绚丽的色彩打造了西北服装文化艺术美的特征,并综合形成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
    。总体上西北民族服装色彩用色奔放豪爽、精美协调,多采用冷暖色彩搭配、互补色调和、对比色和谐统一,以绚丽的色彩打造了西北服装文化艺术美的特征,并综合形成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
   
民族服饰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是民族性格、生活方式、审美理念的表达,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多姿多彩的服装美学意蕴,充分地反映了西部各兄弟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智慧的结晶及蕴藏在民族服饰中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和审美的价值取向。这些独有的特征也吸引了国内外文化和服装设计领域的广泛关注,对创新发展我国的服装设计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服饰文化也具有文化经济化的功能,通过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其与地方资源密切结合将成为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举措。
饮食文化的发展是以政治、经济为前提,饮食文化的特色是以地域的自然环境、交通、物产为基础。作为生存的第一要素,饮食在西部地区发生的所有饮食事象——饮食文化,是西部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的“山地文化”相对封闭和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开拓以来“多维经济文化”的影响,西南饮食文化呈现出一定的文化共性和特性,尤其是源远流长、取材广泛、经济实惠、风味别致的西南小吃,充分体现了西南古老与现代饮食文化的内涵。从饮食习惯、风俗、信仰、文化、经济和地域特点等方面分析西南地区小吃文化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品种包罗万象,包含浓重的民族食风色彩。滇、黔、桂三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三省区总人口的31%,多数小吃为少数民族的特色品种,是三省区众多少数民族小吃集合的精髓,或作日常早点与夜宵、或作主食与副食、或作宴席菜肴与茶食小点,从用料、加工、调配、熟制到食用方式,都包含多个少数民族在饮食习惯、风俗、信仰、文化、经济、地域属性等方面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个性,集中体现了西南饮食文化底蕴深厚的内涵。
②粉食占有突出地位。西南小吃中,粉食所占比例最大,尤其是米粉(云南则为米线)最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自古以来西南就以稻米为主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丰富的物产,加上原辅调料复杂多样,以及独具地方特性的制作工艺的相互组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西南粉食内容和特色粉食文化。
③节日庆典与祭祀之食占有重要位置。节庆和祭祀对西南小吃的饮食风格、地方个性特色的形成及其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西南地区有30多个少数民族,除了汉族的“四时八节”外,通常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毛南族的庙节等。节日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喜庆团聚、娱乐社交、祭神祭祖等,都与饮食内容密切相关,一般在节日活动之后都要进行隆重的宴饮,由此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小吃。
④茶食的民族特色。西南各族自古即有尚茶之俗,因而茶食是这一地区的日常饮食。如侗乡油茶、苗族打油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地少数民族的茶食文化面貌。西南地区早在战国时期即开始制茶,汉晋至大唐期间已盛,明清时期远销国内并出口海外。因此,自古以来,滇、黔、桂三省区大量出产名茶。
    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亚热带,终年湿润多雨,粮食品种多样,一年四季瓜果飘香。其饮食特点一般是喜食素淡之物,不喜厚重的味道。与壮族饮食密切相关的是壮医药膳,包括药粥、药酒、药饭、药糕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各地在壮医药膳的基础上,推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壮族风味小吃,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壮医药食同源的理论,进一步开发利用壮医保健食品,具有广阔的前景
     。
    。
   
与南方饮食文化不同,西北饮食文化表现出古朴、自然、厚实的特点,独具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地域饮食特色浓郁。西北地域内新疆以乌鲁木齐为代表,以清真菜系为主;宁夏以银川为代表,以清真菜系和卫特拉菜系以及京菜系为主;甘肃以兰州为代表,以陇菜系为主;陕西以西安为代表,以秦菜系为主
     。
    。
   
②别具一格的茶文化。西北地区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各地的喝茶方式不一样,在城市中以清茶冲饮,在广大农村流行喝罐罐茶,在藏区喜奶茶煮饮,在宁夏喜喝盖碗茶等。
    ③酒文化历史悠久。酒文化作为西北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西北地区在不同历史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宗教所呈现的不同态势。酒文化渗透于西北人的生产生活中,它与西北人的宗教信仰、礼尚往来、民族性格、民风民俗都有直接关系;同时,西北地处高寒干旱地带,适量饮酒可以健身驱寒,所以,人们喜欢饮酒而且在饮酒时会毫不掩饰地释放性格中的豪爽与粗狂。陕西有着悠久的酒文化历史,不仅是酒和酒文化的发祥地,更是产名酒之地。甘肃同样有着古老而悠久的酒文化历史。据考古证明,远在4 000多年前,武威凉州先民就有饮酒的风俗。酒在甘肃、青海、宁夏都是祭祀、婚丧的必备之物。在青海就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请客吃饭,酒是绝对不可少的
     。
    。
   
西部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给当地居民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他们形成了独特的个性、体魄和生命力,并把这种个性、精神灌注到自己的音乐文化之中,形成了独特的乐器形制和音乐风格,将他们强烈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独特性张扬在他们的表演方式和韵律中。从表现类别上,可以将其音乐划分为民间音乐、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
民歌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创作了数量巨大、形式众多的民歌。传统的维吾尔族民歌从题材上可分为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等。哈萨克族民歌从内容上可分为劳动歌曲、颂赞歌曲、爱情歌曲、习俗歌曲等。藏族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酒歌、猜情对歌、颂经歌等,其中酒歌内容最为丰富,包括祝福、祈祷、庆贺、喜庆、诙谐或爱情等。回族民歌中最具特色、最为丰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叫“花儿”,较多地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和亲朋之间的思念。壮族地区民歌形式多样,形象生动,流传深广。壮族地区有“歌海”之称,到处都能听到优美的山歌,歌声回荡于千山万水之间,通常是随编随唱,曲调生动流畅,充满生活情趣。形式多样的民歌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在文学上的创造才能。
    舞蹈音乐是综合民歌、器乐、说唱和戏曲等民间音乐因素,与诗歌、舞蹈紧密结合的传统音乐体裁。我国少数民族本就能歌善舞,在夏商周时期已有记载。约公元前2015年到公元前1774年,就曾有叫作方夷的部落及其他边疆少数民族多次向夏朝进献乐舞。至718年,西北的凉州地区出现了少数民族的第一个歌舞大曲《凉州大曲》
     。在我国西北地区,很多少数民族在舞蹈音乐方面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其中藏族囊玛和维吾尔族木卡姆是最具特点和研究价值的舞蹈音乐。藏族歌舞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蕴含着很深的宗教哲理和人文关怀,是藏族人民几千年历史的积淀。
    。在我国西北地区,很多少数民族在舞蹈音乐方面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其中藏族囊玛和维吾尔族木卡姆是最具特点和研究价值的舞蹈音乐。藏族歌舞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蕴含着很深的宗教哲理和人文关怀,是藏族人民几千年历史的积淀。
   
说唱音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集文学、音乐、表演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少数民族的说唱有着珍贵的民族学价值,因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每一个民族的说唱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戏曲集音乐、舞蹈、文学、诗歌等传统艺术形式于一身,是以舞台为空间媒介的综合艺术形式。戏曲音乐是戏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包括唱腔和器乐。少数民族戏曲音乐基本上经由三种途径发展而来:一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其音乐由各民族的民歌构成。二是在民间说唱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说唱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由一人或二人的坐唱演变为多人扮演的戏曲形式。三是受汉族戏曲影响形成的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