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人类的音乐性

世界上有一种奇妙的声音,那就是音乐。它是我们心灵跳动的音符,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礼物;它如涟漪般激起人们心中的波澜,表达着人们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无论快乐还是忧伤,音乐都是我们最忠实的伙伴,总能带给我们心灵的慰藉。音乐的语言无国界,我们充满情感的心灵都能在音乐中诉说喜怒哀乐,品尝孤独与幸福;透过音乐的回味,我们可以聆听内在世界的渴望,找到来自我们心中的美好。古往今来,音乐既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这一切都来源于人类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音乐是人类的普遍特质

音乐在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分时空广泛而普遍地存在着,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个体而言,音乐也陪伴我们一生,从孩提时的摇篮曲到告别这个世界时的安魂曲,音乐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音乐从什么时候产生?音乐是谁创造的?虽然,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无法考证,但我们能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轨迹看到,因为文化差异,东方和西方、古代和现代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而且,即使在最古老的年代,因为地域的限制无法进行文化交流,人们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振动的音高作为音乐的基本素材,用同样的音律形成的音乐陪伴在人们左右。这绝不是偶然的,音乐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是人类的音乐性使然。

“音乐性”被定义为人对音乐刺激的反应性或感受性。此外,它还包括人对音乐的欣赏或理解,但不一定包括音乐表演的技术能力(Hodges,1980)。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理解为所有人都具备某种程度的音乐性,都会以自己的文化为根基对音乐做出自己特有形式的反应,即使有严重精神障碍和身体残障的人也会通过某种方式对音乐做出反应,这也使得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疗愈不同的人群,比如自闭症人群、精神障碍人群、成年残障人群等,使音乐治疗得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音乐中的节奏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为什么人类具有音乐性,这种音乐性又是怎样产生的呢?首先,人类具备了产生音乐素质的生物学基础——人类的基因指令所造就的大脑和身体预制了音乐性(Wilson,1986)。就像我们生来就具备语言的潜能一样,我们生来也能对一定文化的音乐做出反应。其次,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无论哪个时期和哪个地域的音乐均有一个基本要素——节奏。我们可以听到没有音高的节奏音乐,如打击乐,但不存在无节奏只有旋律的音乐。

我们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有节奏的世界,比如花开花落、四季更替、潮涨潮落、昼夜交替、月圆月缺等,这些自然现象都遵循着一定的节奏。我们的身体运动、自身的生物钟、呼吸、心跳的速率等也遵循着同样的法则,更进一步,如果监控大脑,可以看到上百种复杂的周期运动现象,诸如不同时段的脑波、激素和睡眠周期等(Farb,1978)。所以节奏是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我们的人体生物节奏正常就表现为健康的状态,人体生物节奏紊乱常常是疾病的症候,例如,自闭症、躁狂症、抑郁症等病症可能与人体复杂的生物节奏失调相关,失语症、学习障碍等也可能与之相关(Bohannan,1983)。

节奏体验对人类的影响非常大,当婴儿出生后,有节奏的身体摇摆或身体动作刺激,可以促进婴儿的发展,尤为重要的是,人的小脑与边缘系统直接相连,这个区域被称为快乐中枢,身体的运动可以带来快乐的感觉(Restak,1979)。因此,从出生开始,婴儿就通过有节奏的呼吸把自己融入周围的环境中,并通过适应,逐渐把周围世界的节奏融入自己的节奏中去,此后通过家庭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父母的作息时间节奏,形成婴儿的社会节奏。这种节奏也成了他们长大后重要的人际交往模式,因为人类所有的社会交往互动都是以节奏为基础的。人类是节奏性的生灵,而作为音乐基石的节奏,同步于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命的节奏世界,参与到母婴联结、语言获得、独特认知方式以及社会组织之中,成了人类生命活动的基础。

人类从音乐中获益的第一种方式就是母婴联结。母亲向婴儿传递爱和情感的主要方式是言语歌唱和抚摸。心理学家合成了一个术语Motherese(可译为“儿语”“儿话”“母性语言”“母亲式语言”“妈妈话”等),意思是母亲与婴儿在一起时所用的、特别的言语形式(Birdsong,1984)。而Motherese里包含了多样性的音乐含义,这时的音乐,比如摇篮曲既是爱和情感的交流,也是前语言期的基础,因为这时的婴儿是通过音乐的音高、音色、力度和节奏来理解成人的语言寓意。

人类从音乐中获益的第二种方式就是语言的获得。语言中包含了诸多的音乐元素,如节奏、旋律、音色、音调等,这些都对语言的获得具有重要作用。母婴关系在婴儿前语言期已经通过音乐得到了训练,婴儿通过音乐学会了对各种声音的识别和反应,而这一点是婴儿日后语言知觉发展的关键。其中,节奏在语言生产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节奏的活动构成了认知期待的获得和认知与情感交融的基础,当一个孩子的发声器官成熟以后,语言和音乐通过不同的神经机制帮助他们学会理解语言的意义,学会表达语言所携带的情绪内容和认知内容,获得语言交流的能力。

人类从音乐中获益的第三种方式就是独特的认知方式。音乐可以提供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无论这种认知方式本身还是它就人类认知的普遍意义而言,都有巨大的价值。当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博士于 1983 年在其《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打破传统的单一智能理论,提出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后,人们对自身的了解有了划时代的改变。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就其基本结构来说是多元的,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七项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后又加入自然观察智能(Gardner,1983)。加德纳认为每一种智能都是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并且在每个人身上的优势是不一样的,没有高低,只有差异。音乐韵律智能作为一种智能,以其非言语声音的经验习得和领悟方式获得认知。就音乐而论,它与其他智能形式相比较并无高下、优劣之分,但它提供的是其他认知方式无法替代的独特信息。在处理和提供复杂的情绪反应方面,音乐是特别有用的媒介,而这些情绪恰恰是人性的核心属性。因此,音乐作为独特的认知方式教会人们处理复杂的情绪和升华人的情感,达到内外完美统一。

人类从音乐中获益的第四种方式就是社会组织方式。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社会结构以维持生存,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至关重要,而音乐在这方面的表现可以分为两点,即音乐是一种强大的团结力量,音乐也是一种强有力的记忆机制。人是群居的高级动物,其属性决定了成员需要有群体意识和相互之间的奉献精神,而音乐的优势恰恰是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它既能唤醒群体内部的集体意识,鼓舞士气,又能慰藉人心,缓释劳动中的郁闷和压力,这可以从不同文化的各类音乐中得到见证。记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音乐作为最佳的记忆机制之一,通过口耳相传和音频、视频等独特的方式将文化保留下来并传承下去,不仅保留了史实,还保留了与史实共鸣的情感。

人类音乐行为普遍存在的原因在于,音乐不是一种偶然现象,音乐性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特质,不是少数人特有的,就像所有人都具备语言和其他智力形式一样。如果我们肯定音乐是人的一种内置系统,并因其重要性存留在人性之中,那么人们参与音乐活动就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事实证明,人类音乐性,使音乐成为几千年以来帮助人们战胜心魔、恢复健康的重要手段,音乐治疗更是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音乐的影响是生理与心理的结合

“音乐是有组织的乐音”,而“音乐情绪是音乐在欣赏者内部引起的情绪体验”。一串乐音在到达听觉器官之前,只是一串在空气中做物理震动的声波,自然谈不上有情绪的性质。当声波到达听觉的外部器官耳鼓膜时,引起了耳鼓膜的振动,这种机械能量经过中耳引起耳蜗管中基底膜的起伏波动,又刺激听觉器官中最重要的、极其敏感的柯蒂氏器,将物理振动转换成电信号输送到大脑各个部位。基底膜是识别音高的关键,不同的电脉冲信号由不同的神经纤维输送到大脑听觉中枢的不同位置,从而产生不同的音乐体验。来自耳器官的听觉神经纤维并不是简单地直接将信号传送到大脑皮层,而是循着极复杂的路线到达大脑皮层,其中最大、最重要的中继站就是下丘脑,它是乐音转化成情绪的关键所在。大量研究证明,下丘脑存在不同的情绪中枢,汤姆金斯认为不同的信号模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情绪模式,并分为三种刺激模式水平:电信号的增加、保持和减少。密度增长快则产生吃惊,稍慢则产生紧张、害怕,慢则产生注意、感兴趣;密度突然减少则产生高兴;刺激水平平稳降低产生愉快等积极的情绪。虽然这几种模式不能概括人类极其丰富的情绪反应,但已经初步揭示情绪与机体的生物电位变化水平的关系(阿尔文,1989)。由音高、音长、音色、旋律、节奏和声、织体等音乐元素组成的乐音,在我们的机体内部产生不同的情绪。每一种音乐元素都在生理和心理上影响着我们,以下以和声、节奏、旋律为例说明这一点。

和声。 和声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音同时发出声音的形式,音乐中的和声序列本身就是一个情绪体验的过程。比如和谐的和弦所组成的和声序列给人带来舒服、平静、美好等情绪感受;不和谐的和弦所组成的和声序列让人产生焦虑不安,甚至难受恐惧等感觉。和声本身具有情绪的性质,这个性质是先天的生物程序所决定的,不依赖于包括文化教育和音乐训练在内的大脑皮层的认知评估。

节奏。 乐音组织的节奏是以有规律的强弱变化的律动形式表现出来的。当它到达下丘脑时,产生的情绪性起伏反应会向机体的外部和内脏扩散,从而引起机体各部位骨骼肌肉动作的行为动机,这时,人的外部动作行为本身就是音乐性的,或者说是情绪的外化表现。像摇滚乐之类的强刺激音乐常常引起人们载歌载舞的欲望,这就是情绪生理机制的外化表现。

旋律。 单音的音高连续进行就是旋律,但它常和节奏、速度、音量、音色等元素配合而成。由于旋律的音高信号在生理解剖上的整合部位与其他音乐元素不同,是在大脑皮层而不是下丘脑,因此它主要与人的意识、认知文化背景紧密相联。它并不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而是通过对音乐评估后和个体自身的特质结合起来,间接地引起情绪体验(高天,2007)。

当音乐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时,音乐作品就产生了。音乐作品本身代表创作者心理的某个方面。这些音符、形式、节奏等,都来自意识和无意识层面,因此代表了一个人重要的音乐画面。一个音乐作品就像一面声音的镜子,听者会对他所感知到的声音做出某种反应,这种反应可以是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可以说,每个人对音乐的反应都与他正在经历的事情相关,是他心灵的写照,与他的情感密切相关。

人类的音乐性可以以这种无国界的、人人都懂的语言为纽带,跨越时空将我们连接在一起。无论哪个年龄的人都可以实践和音乐有关的活动,从婴儿到老年人,从受过到没有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人都可以欣赏音乐。年幼的儿童以感觉动作的刺激来体验音乐,且从与音乐的直接经验中获益;当儿童渐长,音乐是他们进行社会互动的主要方式;成年期,我们可以透过聆听音乐或是直接参与音乐活动,以及单独或加入团体的方式来欣赏音乐;音乐的欣赏可以延伸到退休年纪,并在社会参与中感受音乐美。也正是人类的音乐性使得音乐疗愈成为可能,在今天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音乐治疗学,用于人类身心健康的治疗之中。梅里亚姆概述了音乐的十种功能:生理反应;沟通;情感表达;象征性的表征;增强对社会规范的顺服;社会机构与宗教仪式上的效果;提供文化的持续与稳定;提供社会整合美感的乐趣;娱乐。每一种功能都对音乐的疗愈具有重要的意义。 jVAU+LRMWFV52ioFfJdBm03WFbW8M+tmiB1WX7/pFbVIgIsULbV6puCecDhvo4u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