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吸引法

一、安全吸引法

吸引法是通过负压装置将管腔器官内的分泌物、渗出物或内容物吸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如吸痰、胃肠减压以及术中腹腔、胸腔出血的吸引等。在负压吸引时,无论操作时怎样小心,都可能对患者造成损害,如吸痰时将带走一定量的氧气,胃肠吸引时可能损伤胃黏膜等。因此,为了减少吸引给患者造成的损伤,应采用安全吸引法。

1.控制流量

根据吸引的目的决定流量的大小。在吸引时,如果增加负压,可能损伤组织,因此在不增加负压的前提下可采取增加流量的有效方法。一是使用大口径吸引导管,二是缩短吸引管道的长度。如术中动脉出血,使术野不清时,则应选用流量较大的大口径导管,以减少吸引阻力。当进行气管内吸引时,大口径导管不能插入气管内,则可在导管和引流装置之间连接大口径管道,同样可以减少吸引阻力。吸引管道的长度是影响流量的因素之一,过长的管道可以增加不必要的阻力,因此长短要适度,不宜过长。引流物的黏稠度也对流量有影响,掌握了上述基本原理,就可以为患者做各种负压吸引。

2.使用二腔管间断吸引

在进行鼻胃管负压吸引时,采用二腔管间断吸引并将贮液瓶放在高于患者处,可预防黏膜损伤及管腔阻塞。其原理是:二腔管中一管腔用于吸引,另一管腔与外界相通,使空气进入胃内,流动的气体保证了管端与胃黏膜分离,减少了由于吸引管末端与胃黏膜接触而导致的胃黏膜损伤及管道堵塞现象。间断吸引时,管内压力恢复到大气压水平,也有助于胃黏膜或胃内容物与管端分离。将贮液瓶放在高于患者水平处,可防止吸引并发症的发生。其机制是:如传统的贮液瓶低于患者水平处,当吸引停止时,导管与黏膜很可能紧密接触。而将贮液瓶移至高于患者处,吸引中断时,管内液体可反流入胃,有助于分离胃黏膜与导管,一般反流量不足 7 mL(标准鼻管容积为7 mL)时,进入胃内无害,同时也防止了侧管反流现象发生。

3.气道吸引法

进行气道吸引时,负压调节在 6~9 kPa,切忌增加吸引压力,从而损伤气道黏膜。如痰液黏稠时,应多湿化多饮水,以促进其稀释。由于气道吸引的同时,常因吸走部分氧气而引起低氧血症,所以吸引前后应加大给氧量或嘱患者深呼吸。另外,还应选择合适的吸痰管,一般吸痰管外径以不超过气道内径的 1 /2 为宜,以防引起肺不张。

二、气管内吸引法

临床护理中,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肌无力致使无力咳痰者或咳嗽反射消失以及昏迷患者不能将痰液自行排出者,常常采取气管内吸引,以解除呼吸道阻塞。在气管内吸引中,使用正确的操作方法,不仅可以缓解呼吸困难,而且可以减少吸引不良反应。

1.操作要点

(1)吸引压力:吸引的负压不宜过高,一般选择在 10.64 ~ 15.96 kPa,因较高负压可加重肺不张、低氧血症及气道黏膜损伤。早产儿和婴儿吸引时,负压应控制在 7.98~10.64 kPa。

(2)吸引时间:应限于 10 s或更少,每次操作插管最多不超过 2 次,尤其对头部闭合伤伴颅内压增高的患者更应如此。因吸引导管插入次数越多,对黏膜损伤越大,须加以限制。当给予高充气时,吸引导管如多次通过气管插管,可增高平均动脉压,加重颅内压增高风险。

(3)吸引管的选择及插入深度:吸引管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内插管内径的 1 /2,使吸引时氧气被吸出的同时,空气可进入两肺,以防肺不张。吸引管的长度应以吸引管插至气管插管末端超出1 cm为宜,对隆突处吸引比深吸引效果好,可以减少损伤。

(4)吸引前后吸入高浓度氧或高充气:吸引前后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可以预防因气管内吸引所致的低氧血症。高充气是将潮气量增至正常的 1.5 倍,易引起平均动脉压升高,增加肺损伤的危险,一般不宜作为常规使用。当高浓度氧气吸入后,若患者血氧饱和度能保持稳定,可不必高充气。

2.注意事项

(1)气管内吸引不能作为常规使用,只能在必需时进行:因吸痰可引起气道损伤,刺激气道产生分泌物,只有当患者咳嗽或呼吸抑制,听诊有啰音,通气机压力升高,血氧饱和度或氧分压突然下降时才进行吸引。还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将吸引频率减少到最低限度,以避免气道不必要的损伤。

(2)盐水不能稀释气道分泌物:以往认为气管插管内滴入盐水可稀释分泌物,使其易于吸出,一些医院以此作为吸引前的常规操作。但实验研究证明,盐水与呼吸道分泌物在试管内没能混合,也未必能在气道内混合而被吸出。另外,盐水还影响氧合作用,并因灌洗将细菌转入下呼吸道而增加感染机会,因此,盐水对分泌物的移动和变稀是无效的。

(3)注意监测心律、心率、血氧饱和度、氧分压等指标,吸引时,患者出现心动过缓、期前收缩、血压下降,意识减退等情况应停止吸引。 R/jYU9//pb3ZljsJ2b4hjvTsY+Z8KT66y/U7oCM7jJBuHUPHIHT16mGhpMByJtr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