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习任务1.1
护理伦理概述

护理伦理学是研究护理道德的科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理和道德原则来解决和调整护理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由护理学与伦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科学。护理伦理学已成为当代实践伦理学中发展较快、影响较大、人们较为关注的一门学科。

一、道德、伦理与护理伦理

(一)道德的含义与起源

1.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置身于各种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自然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和矛盾,个人在处理这些关系或者矛盾时,都会遵循一定的规范、原则,这种规范、原则就是道德。道德既是人们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又是评价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标准。

思政育人知识链接

在汉语中,“道德”一词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所说的“道”是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老子所说的“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是指对人的内在要求,主要是指人的品行、行为。在先秦时期,“道”与“德”是两个概念。“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人们只要按照礼去做,就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

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道德的概念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道德的本质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道德的基本问题。人类的行为只有影响他人、集体和社会行为时才具有道德意义,我们将人类的行为分为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另外,把与道德无关的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

(2)道德的评价标准 道德以行为的善、恶为评价标准。所谓善的行为,就是有利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行为,又称为道德行为;一切有害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是恶的行为,又称为不道德行为。

(3)道德的评价方式 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非强制性的力量来调节人们的行为的,道德具有自律性特征。道德的调节范围非常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

2.道德的起源 关于道德起源问题,在历史上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种。

(1)神启论 客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说。神启论认为,道德是上帝意志的创造,是神对人启示的结果。神启论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神”“上帝”的启示。

(2)天赋道德论 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说。天赋道德论认为,道德是人们与生俱来的,道德起源于天性。如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3)自然起源论 一种旧唯物主义观点。自然起源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人和动物都有道德,只不过人的道德是动物本能的反应和延续,如“生存竞争”“母爱”等。

以上观点都没有科学地说明道德的起源,虽然这些理论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解释了道德的起源。

思政育人知识链接

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说揭示道德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的各种行为规范如风俗习惯、道德、规则、法律等都是适应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秩序的需要而产生的,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行为。

(二)伦理

1.伦理的含义 伦理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规范、原则。“伦”的本意是“辈”的意思,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际关系;“理”是指道理、规范、原则。

思政育人知识链接

《说文》对伦理的注释为:“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人们说“玉不琢,不成器”,指的就是人伦关系只有加以条理化、规范化才成为伦理。

2.伦理和道德的关系 伦理和道德是有区别的。伦理侧重于反映人伦关系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主要是指社会的人际“应然”关系,是他律的;而道德则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活动主体自身应当的行为,更强调内在操守方面,是自律的。另外,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含义比伦理的广泛,伦理只是社会道德现象的一部分内容。

伦理和道德又是有联系的,表现为道德是伦理的根源,伦理是道德的表现,伦理以道德为研究对象,伦理学是以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作为研究客体的科学,即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又称道德哲学。伦理是道德现象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三)护理伦理

1.护理伦理的含义 护理伦理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所遵循的调整与患者、与其他医务人员(如医生、护士、医疗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的总和。护理伦理是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形成的,并成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则、规范。护理伦理告诉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什么应该做、必须做、怎么做,什么不可以做、不应该做、不能做。护理伦理对护理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和研究护理伦理可以总体提高护士的职业素养,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2.护理伦理的研究对象 护理伦理研究的是护理实践中的护理道德现象和护理道德关系。其中护理道德关系是护理伦理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以下四种关系。

(1)护理人员与患者(包括患者家属、监护人及监护单位)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护理实践中首要的关系,护患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护理服务的质量、患者的安危、医院的声誉,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护患关系是护理伦理研究的最主要对象,是护理伦理研究的核心问题。

(2)护理人员与其他医务工作者的护医关系 护医关系主要包括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护理人员与医生之间的关系、护理人员与医技人员的关系以及护理人员与医院行政、管理工作者的关系。

(3)护理人员与护理学、医学的伦理关系 护理伦理是护理实践的产物,因此是动态的,它随着护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如人体实验、器官移植、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等都涉及护理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对这些伦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会影响护理学、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4)护理人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人,护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中一些问题的处理既要考虑到患者本人、局部的利益,还要考虑到患者家属、后代及社会责任。如计划生育、有缺陷新生儿的处理、卫生资源的分配等,这些问题的处理不仅关系到个人利益,还关系到社会利益,护理人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不能单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一定要充分考虑国家、社会的利益。

3.护理伦理的研究内容 护理伦理的研究内容广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护理伦理的基本理论 主要包括护理伦理的产生、发展及展望,护理伦理的特点及社会作用,护理伦理与护理学、护理模式转变、医学科学发展的关系等。

(2)护理伦理规范 包括护理伦理的基本原则、具体原则,护理伦理的基本规范和不同领域的具体护理伦理规范,以及护理伦理的基本范畴等。

(3)护理伦理的基本实践 包括护理伦理的评价、教育及修养。

护理伦理的研究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医学科学和护理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4.护理伦理的实质 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社会的人,要求护理人员保持护理工作高度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护理学知识,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一视同仁,实行高质量的人道主义服务,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二、护理伦理的发展与展望

护理伦理是伴随着护理实践和伦理观念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的护理伦理继承了我国传统优良的医护道德和国外护理伦理的精华。

(一)我国传统的护理伦理

1.我国护理伦理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护理伦理起源于远古时代,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过各个时期医护实践的不断补充完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护理伦理体系。

(1)护理伦理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在劳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受伤、感染疾病、发生食物中毒等,人们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经过长时期的尝试,积累了一些简单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和药物知识。

思政育人知识链接

《通鉴外纪》记载:“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味,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式,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这则记载反映了人们的自我牺牲精神、自救和互救的医护行为,表现了萌芽状态的护理道德,这是我国传统护理道德的源泉。

(2)护理伦理的形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医生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出现。在这个时期,我国已建立了医疗考核制度,并形成了医护道德要求。《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其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记载,还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记载,强调医务人员应博学多闻、以品德为重、医术要专精、诊治要认真,重视医护道德。这标志着护理伦理的初步形成。

(3)护理伦理的发展和完善 到了汉代医学有了较大的发展,护理道德也得到了发展。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称作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除了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他提倡仁术济世的主张。“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对于患者,他一视同仁,批判当时医学界中因循守旧、敷衍塞责的不良风气,他的医德对后世医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思政育人知识链接

三国时期,一位当时和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的名医董奉,隐居庐山,给人治病不收取报酬。患者来致谢,病轻而被他治愈者就让患者在他房子周围山坡上栽一棵杏树,病重而被他治愈者就栽五棵,前来看病的人很多,如此十年,杏树十万余棵,郁然成林。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接济庐山的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杏林佳话。从此,人们就用杏林春暖来赞扬医德高尚的医生。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的时期,这时的医学科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医德理论也得到进一步丰富,这个时期可谓名医辈出。被历代名医推崇的“精诚”大医孙思邈最具代表性,他在其不朽的著作《千金要方》中全面论述了医护道德,他提出医家必须具备“精”和“诚”“精”是指精湛的医术,“诚”是指高尚的医德。他认为只有具备了“精”和“诚”的医生才是大医,要求医护人员要德才兼备。

2.我国护理伦理的优良传统

(1)仁爱救人,赤诚济世 中国医学传统上普遍认为“医乃仁术”,把医术称为“仁术”,认为医生的职业就是“救人活命”“济世活人”,因此医护人员应该是道德高尚的人。晋代杨泉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2)一视同仁,清廉正直 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强调:“若有疾恶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一心赴救。”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医家五戒十要》强调:“贫困之家……凡来看病,可不要他药钱,只当奉药。再遇贫难者,当尽力微赠,方为仁术……不然有药而无伙食者,命亦难保也。”传统医学伦理提倡仁爱救人,对患者不论贵贱、贫富要一视同仁,淡泊名利。

(3)刻苦钻研,精通医术 医者要“仁爱救人”,必须要有精湛的医术。《医学集成》认为:“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为了实行“仁术”,医护工作者必须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古今医统》中说“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强调了医生精通医术的重要性。

(4)尊重同道,谦虚谨慎 传统医学伦理强调虚心好学、尊重同道的品德。名医孙思邈指出,要团结同道,不可“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他还指出:切勿骄傲,不要因偶然治愈一病就自高自大,以为自己了不起,这是医生最危险的隐患。明代名医龚廷贤说:“病家求医,寄以生死”。他认为,医生给患者治病时要有谦虚谨慎、认真负责的态度。

(5)不计名利,不畏艰险 名医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他强调医生为患者服务要不计个人得失,克服困难,全心全意救治患者。

(6)谈吐妥帖,举止端庄 医者的举止、言行、神态直接影响患者,关系到能否得到患者的尊重和信任。

3.我国传统护理伦理的局限性 我国传统护理伦理和医术密切联系,渗透于医疗实践中,但缺乏理论性、系统性和规范性。由于受到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影响,传统护理伦理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认为医生给患者治病是行善积阴德的迷信思想;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的违背医学科学的愚忠思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的伦理观念。这些思想或观念对传统的医护伦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我们对传统医德要批判地继承,要吸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

(二)国外护理伦理的历史发展

1.国外古代护理伦理的形成 国外古代护理伦理最具影响的主要包括古希腊护理伦理、古罗马护理伦理、古印度护理伦理和古阿拉伯护理伦理。

古希腊最杰出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他既是西方传统医学的创始人,也是西方医德的奠基人。希波克拉底在其《论医生》《医理》《医律》,尤其是在《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全面而生动地论述了医生与患者、医生与患者家属、医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非常重视医生的品行和道德水平。《希波克拉底誓言》是西方最早的医德经典性文件,它把为患者谋福利作为医疗行为的最高标准。

古罗马护理伦理是在继承古希腊医学和护理伦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是盖伦。在护理伦理方面,他提出了“轻利”的道德要求。他认为:作为医生,不可能一边赚钱,一边从事伟大的艺术医学。

古阿拉伯护理伦理形成于公元6—13世纪。古阿拉伯名医迈蒙尼提斯是当时倡导护理伦理的杰出代表。他所著的《迈蒙尼提斯祷文》是护理伦理史上与《希波克拉底誓言》媲美的重要护理伦理文献。文中提出“复爱世间人”“愿绝名利心,尽力医患者”“无分爱和憎,不问富与贫”“凡诸疾病者,一视如同仁”等一系列的护理伦理规范,对护理伦理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国外近、现代护理伦理的发展 国外古代护理伦理有着许多优秀的内容,如重视医术、为患者服务、尊重患者、对患者一视同仁、为患者保守秘密等,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渗透着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近代随着医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护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也使护理伦理日益社会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南丁格尔的《护理札记》在1946年改名为《护理的艺术》,其中对护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个护士必须不说别人闲话,不与患者争吵。除非在特殊情况下或有医生允许,不与患者谈论关于病情的问题……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充分的同情心。她需要绝对尊重自己的职业。”她认为:“护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护士要有一颗同情的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这为护理伦理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丁格尔誓言》是护理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护理伦理准则。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伦理观念也在发生着转变:更加关爱患者,更加重视对患者人性化的服务意识。护理伦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者的伦理修养,有利于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三)社会主义护理伦理的发展和特征

社会主义护理伦理是对历史上传统医护道德的扬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初步形成,这个时期的医护道德与政治密切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护理伦理原则和对医护道德的指导。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为中国医科大学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医护道德的概括。1939年毛泽东写的《纪念白求恩》,高度评价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个评价激励着广大医护工作者在医疗实践中刻苦学习、勇于奉献。这一时期的医护道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医护道德形成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医护道德逐步完善和发展。这一时期我国的医疗卫生政策主要是为人民服务、预防为主和实行中西医结合。这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卫生政策,对我国的护理伦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护理伦理的研究更加重视,各医护院校相继开设了护理伦理课程,从整体上提高了护理工作者的素质,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更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护理伦理的特征主要表现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实践为根本目的。

(四)当代护理伦理学的展望

护理模式转变,给护理伦理的研究提出了新课题,使研究范围扩大。生命伦理学的兴起,将有助于护理伦理难题的解决。医学高科技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带来了护理实践许多伦理难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设立有助于护士伦理决策能力的提高。医院伦理委员会是医院的一个咨询、参谋机构,委员会成员包括医生、律师、伦理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等。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本质目的是使一些纠纷软着陆,尽量避免法律纠纷的产生。医院伦理委员会在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和在涉及人体生命的道德与伦理问题的实践中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KbRTIqexhOejOs6vkHR789279BJoaeHsbr/RMTdngGWzFTvTdHsh7wSyBxjH1rb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