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老化的过程因人而异,不同的个体因体质的不同,老化的进度也不相同,而不同的器官在任何一个生物体中老化的速度也不会相同。因此,老化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能是基因、社会学、心理学或经济学等因素导致老龄化程度及老化速度的差异。早期的老化理论大多只注重在生物学观点的研究,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出现社会及心理理论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健康问题的日益严重,有关老龄化理论的研究也迅速发展起来。认识、了解不同层面的老龄化理论,有助于护理人员有效地评估老年人健康状况,了解其健康需求,拟订适合老年个体的护理计划,提供完善的护理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
老龄化的生物学理论重点探讨和研究老化过程中生物体(包括人类)生理改变的特性和原因。该理论认为,生物体的生理性老化现象是由于细胞发生突变或损耗,导致细胞内基因或蛋白质改变,废物堆积,细胞功能改变、衰退,细胞停止分化与修复,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目前公认的老化生物学理论主要有基因程控理论、自由基衰老理论、免疫理论和神经内分泌理论等。
基因程控理论认为每种生物如同预先设定时间的生物个体,体内细胞的基因有固定的生命期限,并以细胞分化的次数决定个体的寿命。细胞基因的遗传可决定各种生物的寿命长短。例如,人类的基因,其最长生命期限被设定为110年。在这110年中,正常细胞分裂约50次,达到极限分裂次数就停止正常分化,细胞开始退化、衰老,人也开始老龄化,最终死亡。不同种类的生物,其细胞最高分化次数有所不同,细胞分化次数越高者,寿命越长。衰老在机体内类似一种“定时钟”,即衰老过程是按一种既定程序逐渐推进的,凡是生物都要经历这种类似的生命过程,只是不同的物种又各有其特定的生物钟而已。此理论认为细胞基因的遗传可决定各种生物的寿命长短,常用来解释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寿命。
Denham Harman在1956年提出自由基理论,该理论认为生物氧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高活性的自由基,它们能改变细胞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胞衰老。生物体的衰老过程是机体的组织细胞不断产生的自由基积累的结果,自由基可以引起DNA损伤从而导致突变,诱发肿瘤形成。自由基是正常代谢的中间产物,其反应能力很强,可使细胞中的多种物质发生氧化,损害生物膜,还能够使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交联,影响其正常功能。自由基衰老学说能比较清楚地解释机体衰老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症状,如斑、皱纹、免疫力下降等,以及胶原蛋白的交联聚合会使胶原蛋白溶解性下降、弹性降低、水合能力减退,导致皮肤失去张力而皱纹增多及骨质再生能力减弱等。脂质的过氧化导致眼球晶状体出现视网膜模糊等病变,诱发出现视力障碍(如眼花、白内障等)。由于自由基的破坏而引起皮肤衰老出现皱纹,脂褐素的堆积使皮肤细胞免疫力的下降导致皮肤肿瘤易感性增强,这些都与自由基的破坏有关。
免疫理论认为老龄化与免疫功能减弱有关,自身免疫在老龄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人体衰老的过程中,免疫细胞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出现对抗原的精细识别能力下降、精确调控功能减弱以及免疫应答紊乱,使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或减弱,最终导致老年人感染性疾病及癌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其主要观点如下。
(1)自身免疫在老龄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不会与自身的组织成分发生免疫反应,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内细胞产生突变的概率也随之增加。突变细胞是一种不同于正常细胞的异常蛋白质,被体内免疫系统辨认为外来异物,当此异常蛋白质在体内出现时,将会激发体内免疫系统反应而产生抗体,该反应称为自体免疫。例如,老年人常见的风湿性关节炎被认为是免疫系统自身攻击的结果。
(2)老龄化与免疫功能减退 人体衰老过程中,免疫细胞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免疫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且对外来抗原反应能力降低,对自身抗原反应能力增加。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对抗原的精细识别能力下降,免疫应答紊乱、低效,最终导致老年人感染性疾病及癌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神经内分泌理论认为,老龄化是由于大脑和内分泌腺体的改变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下丘脑细胞受体的数量减少,反应减退,合成激素的功能减退等,这些改变影响了其他内分泌腺的功能及多种代谢,使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减慢及生理功能减退,机体出现衰老和死亡。同时,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因此老年人会出现某些心理特征,如多疑、忧郁、沉默等。
老龄化的心理学理论重点研究和探讨老年期的行为与发展的关系。相关的理论主要解释老龄化过程对老年人认知思考、智力行为和学习动机的影响,强调护理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功能,还要关注心理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目前提出的老龄化的心理学理论有人的需求理论、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概念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这些理论用于帮助理解老年人的行为表现,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老龄化的心理学理论主要解释及探讨老龄化过程对老年人的认知、思维、智力、行为与学习动机的影响。应用于老年护理研究与实践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有自我效能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
人的需求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其最早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认为人类要生存和发挥其功能,必须满足一些基本需要,该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行为科学理论之一。老年人如果没有机会去发展自己的环境及操纵外界的事物,当环境的改变不够或刺激不足时,在身体、心理及社会发展上便无法达到成功老龄化,甚至出现离退休综合征、高层住宅综合征等健康问题。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执行某一特定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个体对自己执行某一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信心。年龄增长及生理性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使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显著下降,表现在记忆和学习等方面,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健康行为习惯或疾病康复的信心。
自我概念理论强调一个人对自身存在包括思想、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体验。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和观点等组织起来。进入老年期,个体从工作岗位上退出,家庭角色也面临多重改变,由于扮演角色的不同,自我概念也随之不同。老年人常由于所扮演社会角色的改变,再加上生理健康衰退,致使对自己角色功能的认知与评价减弱,出现老龄化心态。
在众多的相关发展理论中,精神科医师艾瑞克森(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描述较为完整。他将整个人生过程从出生到死亡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晚年期。老年阶段的任务是自我整合,否则会出现绝望。绝望是指个体在老年时期觉得一生不如愿,但时间又太匆促,没有机会重新选择可以接受的生活,而充满失望及无力感。他认为老年人在此时期会回顾自己过去的经历,寻找生命价值,以便接受渐进死亡的事实。自我整合分为四种“怀旧型态”:证明能力存在型、设定界限型、不朽的过去型和重复型。护理人员应该协助老年人完成生命总结回顾的过程,肯定自己的生命历程是有价值的,并适应老年期带来的各方面改变。
老龄化的社会学理论主要研究、了解及解释社会互动、社会期待、社会制度与社会价值对老龄化过程适应的影响。目前提出的老龄化的社会学理论有隐退理论、活跃理论、持续理论等。
卡明(E.Cumming)和亨利(W.Henry)于1961年提出了隐退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平衡状态的维持决定于社会与老年人退出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彼此有益的过程。进入老年阶段,个体应从社会角色与社会舞台中隐退,这是成功老化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种有制度、有秩序、平稳的权利与义务的转移,该理论可用来指导老年人适应退休带来的各种生活改变。
活跃理论认为社会活动是生活的基础,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是与社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活动是老年人认识自我、获得社会角色、寻找生活意义的主要途径。活跃理论建议个体社会结构所失去的活动必须被新角色、新关系、新嗜好等所取代。所以,如果老年人有机会参与社会活动,贡献自己的才能,其晚年的生活满意度就会提高。
持续理论认为人的人格会随着老龄化过程而持续动态改变,如果个体能适时改变人格,适应不同人生和不同阶段的生活,则能成功地适应老龄化过程。人的生命周期是持续性的,老龄化是人持续性发展的结果,也是老年人适应发展状况的结果,而不同的发展状况会导致老年人适应结果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