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咀嚼运动中,颞下颌关节作为运动的支点,为咀嚼肌提供动力来源,而天然牙作为研磨工具直接行使功能。因此,天然牙的形态和结构直接决定着咀嚼运动是否能得以协调和健康地完成以及天然牙及牙周结构的健康。
切缘及颌面形态的生理意义在于行使咀嚼功能和引导下颌运动前牙,切缘的作用是咬切食物,上前牙的舌面和下前牙的唇面则起到引导下颌前伸运动的作用。前后牙的形态区别突出表现为后牙具有承载食物的牙面,这是咀嚼活动的主要功能部位。后牙的边缘嵴将食物局限在颌面的窝内,咀嚼时对颌的牙尖与窝相对,沟与嵴相合,起到杵臼的作用,以捣碎磨细食物;颌面上的颊沟及舌沟则是经磨细后食物的主要排溢通道;上颌磨牙的斜嵴有利于引导牙的侧方运动。
在牙萌出的早期,尖、窝、沟、嵴都是由具有一定曲度的曲线或曲面构成:如牙尖的各面、三角嵴、横嵴、斜嵴的两面、窝的周围、沟的两侧,都是曲面的组合。当咬合时,上下牙尖窝相对,沟嵴相合,切缘对刃等关系,都是曲面的接触,即点对点或点嵴对线的接触,而不是面与面的接触。这种尚未建立稳定咬合接触的牙,其位置不一定都完全符合功能的需求。但是凸面的接触有利于牙的移动,在牙尖及斜面的相互引导作用下,能将牙调整到相适应的位置。随着咀嚼运动的进行以及恒牙的持续萌出,颌面及切缘的表面,发生了功能性的磨耗,使得早期的点、线接触变成了面的接触,从而增加了咀嚼的面积,因而有利于上下颌关系的稳定。
牙冠的唇(颊)舌面都有一定的生理凸度(图1-3-1),咀嚼时从颊沟、舌沟等处排溢的食物顺着牙冠的正常凸度滑至口腔,对牙龈起到生理性按摩作用。促进牙龈组织的正常血液循环,保证牙龈组织的健康;同时正常的凸度对牙颈部具有自洁作用,防止牙龈炎及龋齿的发生;牙冠颈 1/3 的凸度,尚可起到扩展龈缘使其保持紧张有力的作用。若牙冠的凸度过小,甚至无凸度,咀嚼过程中排溢的食物就会直接撞击在牙龈组织上,造成牙龈创伤,可能引起创伤性牙龈萎缩。若牙冠的凸度过大,排溢的食物就直接滑至口腔内,则牙龈失去食物的生理性按摩作用,可能产生失用性萎缩;同时失去了牙颈部的自洁作用,可引起牙龈炎,或成为疾病发展的条件。因此,在修复牙冠外形时要特别注意恢复其自然凸度。
正常前牙唇面及舌面的凸度均在牙冠颈 1/3 处,后牙颊面的凸度亦在颈 1/3 处,而舌面的凸度则在牙冠的中 1/3 处。
图1-3-1 牙冠唇(颊)舌面的凸度
因邻牙间的接触区为圆突形,在两牙接触区的四周有向外展开的空隙,称为楔状隙(Embrasure)(图1-3-2)。在接触区唇侧或颊侧者称为唇楔状隙或颊楔状隙;在接触区舌侧者称为舌楔状隙;在接触区切方或颌方者称为切或颌楔状隙;在接触区龈方者称为龈楔状隙,又称邻间隙。邻间隙似一个以牙槽嵴为底,两邻牙为边的三角形空隙,其间被牙龈乳头所充填,可保护牙槽骨和邻面,不使食物残渣存留。在咀嚼食物过程中,部分食物通过楔状隙而排溢至口腔中,可避免食物滞留在颌面或牙间;食物通过楔状隙时,可摩擦牙面,保持牙面清洁,防止龋病及牙龈炎的发生。
图1-3-2 楔状隙
作用力较小的牙,一般多为单根,例如切牙的牙根。尖牙因位于牙弓的转角处,是平衡牙弓向前及向后力量的重要部位,也是维持牙弓形状的主要支柱,同时起到支撑口角的作用,受力较强。因此,牙根虽为单根,却粗壮长大,是尖牙支持和稳固的有利条件,因此尖牙不能轻易拔除。磨牙在咀嚼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承受的咀嚼压力也非常大,因此,磨牙的牙根一般为两根以上,根分叉越多,其支持作用就越大,牙也越稳固;根分叉越宽,则牙的支持力也越强。
咀嚼时,上颌切牙受到来自下颌切牙向前及向上的力,故上前牙牙根的唇面宽于舌面,用来加强抵抗向前的力。下前牙牙根略内倾或几乎垂直,当咀嚼时,承受来自上颌牙向下向内的力,故下前牙牙根的唇面和舌面宽度大致相等,或舌面略宽于唇面,用来加强抵抗向内的力。但总体而言,单根牙均不适合承担过大的侧向力。后牙以捣碎和碾磨食物来行使功能,需承担较大的垂直和侧向力,故常为多根牙且有分叉。上颌磨牙的舌尖为功能牙尖,所受的力最大,故其舌根比颊根粗壮长大。下颌磨牙的牙根扁而宽,且近远中面有长形凹陷,其横切面为 8 字形,牙槽骨嵌入此凹陷中,有利于增加磨牙的稳固性。
髓腔容纳血管和神经,为天然牙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和感觉功能,其形态与相应牙体形态相一致,但是,髓腔的形态随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发生改变。乳牙的髓腔从相对比例来看较同名恒牙者大,青少年恒牙的髓腔又比成年人及老年人大,表现为髓室大、髓角高、根管粗、根尖孔亦大。髓腔的内表面在一生中不断有继发性牙本质的缓慢形成,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髓腔的体积将逐渐减小,尤其在继发性牙本质形成较多的髓室顶和髓室底更为突出。同时,髓角变得低平,根管变细,根尖孔变得窄小。如扁而宽的根管可变成两个细根管,甚至有单双管混合型根管或管间侧支的出现,严重的可以使得髓腔部分或全部钙化阻塞(图1-3-3)。
图1-3-3 髓腔增龄性变化
此外,在病理性情况下,如外伤、龋病、酸蚀或磨损等导致牙本质细胞受损,这些受伤的成牙本质细胞会继续形成牙本质,或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细胞移至髓腔内壁分化成新的成牙本质细胞,产生防御性反应,在受损处相对的髓腔内壁上形成牙本质,这些牙本质称为修复性牙本质,其牙本质小管的数目大大减少,同时小管明显弯曲,细胞排列紊乱。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使髓腔缩小,可造成髓腔形态的不规则,髓腔形态与牙体外形有很大差异。
天然牙的牙根生长在牙槽窝内,其牙冠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和位置彼此邻接,排列成弓形,称为牙列或牙弓(Dental Arch)。天然牙在牙弓内的排列方向,主要受到萌出过程中唇、颊、舌肌的肌张力平衡的影响。萌出过程中,牙列内先后萌出的天然牙逐渐建立起稳定的邻接关系,形成和牙体形态、颌骨形态以及面形相协调的牙列形态。牙列内天然牙稳定的邻接关系使相邻牙相互支持,有利于功能运动过程中咀嚼力量的分散,从而保证牙及牙周支持组织的受力健康;与颌骨以及面形协调的牙列形态,对唇颊部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使得颌面部丰满美观,再者,牙列呈弓形向前,使得口腔内有足够的空间,这样有利于舌的运动以行使其运转食物及吞咽和发音的功能。而上下牙列间理想的接触关系则使天然牙承受的咀嚼力大小和方向合乎生理,且便于功能运动的平滑协调进行,从而保证运动过程中咀嚼系统各部分的健康。
用数量来表示牙列的形态,对指导义齿修复、制作成品牙列和成品总义齿都有重要价值。
根据对国人资料的研究结果,上下恒牙列长度或宽度呈正相关关系,上颌牙列宽 55 mm左右,长 50 mm左右;下颌牙列宽 52 mm左右,长 41 mm左右(图1-3-4)。
图1-3-4 牙列长度与宽度
Terra牙列指数是采用牙列宽度与牙列长度比值来描述上下牙列大小关系的一种方法,即:牙列指数=牙列宽度/牙列长度×100%。
根据牙列的纵颌曲线、横颌曲线观察,牙列存在着不同方向的曲线,有研究发现牙列、颞下颌关节、咬合与下颌运动之间存在着一些关联,这里提出以下一些观点与学说:
(1)Balkwill角 从髁突中心至下颌中切牙近中邻接点连线,与颌平面所构成的交角,称为Balkwill角,平均值约为 26°。
(2)Bonwill三角 1887 年邦威尔(Bonwill)研究发现,下颌骨双侧髁突中心与下颌中切牙近中切角接触点相连,恰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其边长为 10.16 cm,称之为Bonwill三角。后有研究证实,这一三角形很少是等边形的,而等腰形者较多,等腰表明面部两侧对称。
咬合关系是指上、下牙列间的接触关系,显而易见,咬合关系随着下颌位置的不同而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变化,产生各种颌接触状态,其中最为稳定的为牙尖交错颌。在此咬合状态下,整个牙列及牙周组织受力均匀,便于承受和分散颌咬合负荷,最大限度发挥咀嚼食物的潜能,因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颌关系。
牙尖交错颌是指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因此,在牙列完整情况下,此种颌接触是最稳定的,也具有最大的咀嚼功能。
根据上述的牙尖交错颌接触特征对颌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正常颌和错颌,错颌是指形态异常的颌,狭义的颌概念包括个别牙错位、牙列异常、咬合关系异常等,广义的错颌畸形概念还包括了颅面关系不调引起的各种畸形,与之相对的正常则是没有相应颌表现的咬合关系,而正常颌是相对错颌而言的。
理想的牙尖交错颌在人群中非常少见,根据以上牙尖交错颌基本形态特征的描述,需要达到以下标准:
1.上下牙列中线对齐。
2.一牙对二牙除上颌最后一个磨牙及下颌中切牙外,每个牙都与对颌的两牙相对应接触。
3.尖牙关系正常,即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下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近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
4.第一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即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正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面沟,下颌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胎(侧)楔状隙。
5.前、后牙的颌关系正常。
(袁云川 焦 敏)
1. Odden D. Introducing phonolog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 皮昕,李春芳. 口腔解剖生理学[M] . 6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 王正敏. 耳鼻喉科学新理论和新技术[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4. 周树夏.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5. 顾潜川. 口腔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 哈本诺. 牙周病与口腔种植临床诊治要点[M]. 麻健丰,郑宝玉,译. 5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