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口腔解剖与生理

第一节 颌面部解剖生理

颌面部为面部的一部分,所谓面部系指上至发际,下达下颌骨下缘,两侧至下颌支后缘的部位。以眉间点的水平线为界,颌面部系指面部眉间点水平线以下的部位。

一、颌面部骨的部分

颌面部的骨性支架系由 14 块骨组成(图1-1-1),其中除单一的下颌骨及犁骨外,其余均成双对称排列,共有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腭骨及下鼻甲。上述相邻诸骨互相连接,构成颌面部的基本轮廓,并作为软组织的支架。本章主要叙述与口腔临床关系密切的上颌骨、下颌骨。

图1-1-1 颅的外观(前面)

(一)上颌骨

上颌骨(Maxilla)是面中部最大的骨结构,其中包含上颌窦,左右各一,互相对称,它与额骨、鼻骨、犁骨、蝶骨、泪骨、额骨、腭骨等连接,参与眼眶底、口腔顶、鼻腔底及侧壁、颞下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的构成。上颌骨的解剖形态不规则,大致可分为一体和四突(图1-1-2)。

图1-1-2 上颌骨外观

1.上颌体(Body of Maxilla)分为前、后、上、内四面。

(1)前外面:又称脸面。上界与眶下缘相连,下界为牙槽突底部,内界为鼻切迹,外界为颧牙槽嵴。在眶下缘中点下方 0.5~1 cm处有椭圆形的眶下孔,眶下神经、血管从此通过。眶下孔的下方,尖牙与双尖牙的上方骨面有一深窝,称为尖牙窝。此处骨质菲薄,常经此凿骨进入上颌窦内施行手术。

(2)后面:又称颞下面。一般以颧牙槽嵴作为前壁与后壁的分界线,参与颞下窝及翼、腭窝前壁的构成,在其后方骨质微凸呈结节状,称上颌结节。颧牙槽嵴和上颌结节是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

(3)上面:又称眶面,构成眼眶下壁,呈三角形。眶下沟向下延伸成眶下管并开口于眶下孔。上牙槽前,中神经由眶下管内分出,经上颌窦前壁和外侧壁分布到前牙和前磨牙。

(4)内面:又称鼻面,构成鼻腔外侧壁。在中鼻道中上颌窦开口通向鼻腔。施行上颌窦根治术和上颌窦囊肿摘除时,可在鼻道开窗引流。

上颌窦:呈锥形空腔,底向内,尖向外,伸入颧突,底部有上颌窦开口。上颌窦壁即骨体的四壁的骨质皆薄,内面衬以上颌窦黏膜。

图1-1-3 上颌窦与牙根的关系

上颌窦与牙根关系密切,其下壁由前向后盖过 8-5 | 5-8 的根尖,与上述根尖之间隔以较厚或较薄的骨质,或无骨质而仅覆以黏膜(图1-1-3),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下壁最近。故临床上牙源性感染与上颌窦炎症可相互波及,拔除上述各患牙时应及时摘除断根。

2.四突:上颌骨的四突分别称为额突、颧突、腭突和牙槽突。

(1)额突:耸立于上颌体的内上方,为一较坚实的细薄突起,其上、前、后缘分别与额骨、鼻骨及泪骨相连接。

(2)颧突:是位于上颌体前、后面之间向外上方的粗短突起,具有一呈三角形的粗糙连接面与额骨相连接,在口腔内相当于上颌第一、第二磨牙之间的前庭沟可扪及此突与额骨的连接处。

(3)腭突:由牙槽突根部腭侧向中线伸展的前厚后薄的水平骨板,在中线与对侧腭突相连接,形成腭正中缝,并参与构成口腔顶及鼻腔底的大部分。腭突的口腔面骨面粗糙,略凹陷形成腭穹隆,构成硬腭的前 3/4。腭正中缝可因先天发育障碍而与犁骨一侧或两侧不连接,造成单侧或双侧腭裂。腭正中缝的前端有切牙孔,向后上方形成通向两侧鼻底的切牙管,有鼻腭神经的终末支通过。腭突下面之后外近牙槽突处,有纵行之沟或管,有腭前血管和神经束通过。腭突后缘呈锯齿状与腭骨水平部相接。

(4)牙槽突:位于上颌骨体的下方,与上颌窦前、后壁紧密相连,左右两侧在正中线相连形成弓形,是上颌骨包在牙根周围的突起部分,每侧牙槽突上有 7~8 个牙槽窝容纳牙根。前牙有前磨牙区牙槽突的唇、颊侧骨板薄而多孔,此结构有利于麻醉药物渗入骨松质内,达到局部浸润麻醉目的。

由于上颌骨无强大肌附着,骨折后较少受到肌牵引移位,故其移位与所受外力大小和方向有关。上颌骨骨质疏松,血运丰富,外伤后出血较多,但骨折后愈合快。一般较少发生颌骨骨髓炎。

(二)下颌骨

下颌骨是颌面部骨折中唯一可以活动且最坚实的骨骼,两侧对称,在正中线处两侧联合呈马蹄形,包括下颌体与下颌支两部分(图1-1-4)。

图1-1-4 外侧面观图

1.下颌体可分为上、下缘和内、外面。两侧下颌体在正中处联合,外有颏结节,内有颏棘。

(1)上缘:上缘为牙槽骨,骨质疏松,其中有牙槽窝容纳牙根,是颌骨牙源性感染的好发部位。

(2)下缘:下缘骨质致密而厚,抗压力强,在正中的两旁稍内侧有二腹肌凹,是二腹肌前腹起端附着处。常作为颈部的上界及颌下区切口的有关标志。

(3)外面:两侧下颌体的正中联合的外下方骨隆起为颏结节,在下颌体外面,相当于前磨牙区上下缘之间,有开口向后上方的颏孔,颏神经血管经此通过。

(4)内面:近中线处有上、下两对突起,称为上颏棘和下颏棘。分别为颏舌肌和颏舌骨的起点,从颏棘斜向上方,有线形突起称为下颌舌骨线,为下颌舌骨肌起端附着处,而颏棘上有颏舌肌和颏舌骨肌附着。在下颌骨线前上分有舌下腺凹,为舌下腺所在处,后下分有颌下腺凹,内有颌下腺。

2.下颌支,为左右垂直部分,略呈长方形。下颌支可分为内外两面,上下前后四个缘,及喙突和髁突。

(1)喙突:位于下颌支前上方的骨突,呈三角形、扁平,有颞肌附着。

(2)髁突:位于下颌支后上方的骨突,与颞骨关节窝构成颞下颌关节。髁突下方缩窄处称髁突颈部,有翼外肌附着。两骨突之间的凹陷切迹,称下颌切迹或乙状切迹,为经颞下途经麻醉圆孔和卵圆孔的重要标志。

下颌支外侧面较粗糙,有咬肌附着。内侧面中央有一骨孔称下颌孔,呈漏斗状,是下牙槽神经血管进入下颌管的入口。下颌角是下颌支后缘与下缘相交部分,有茎突下颌韧带附着。

下颌骨的正中央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髁突颈部等为骨质薄弱区,是骨折好发部位。下颌骨的血供相对上颌骨少,且周围有强大致密的肌和筋膜包绕,当炎症化脓时不易得到引流,所以发生骨髓炎较上颌骨多。

二、肌肉

口腔颌面颈部的肌群包括表情肌、咀嚼肌、咽部肌和颈部肌。本节主要叙述与口腔颌面关系密切的表情肌、咀嚼肌、翼外肌这三个重要肌群。

(一)表情肌

表情肌位置较浅,行于浅筋膜内,起于骨面或筋膜,止于皮肤。协同运动时可表达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同时参与咀嚼、吮吸、吞咽、言语、呕吐和呼吸等活动(表1-1-1)。下面着重介绍与口腔科关系密切的口周围肌。

口周围肌大部分起自上、下颌骨及额骨,止于口角附近口唇的皮肤及黏膜,可分为口周围肌上组、口周围肌下组、口轮匝肌和颊肌。口周围肌中口轮匝肌呈环状,其余诸肌均呈放射状排列在口裂周围(图1-1-5)。

图1-1-5 面部肌肉

表1-1-1 表情肌及其神经支配与作用

(二)咀嚼肌

咀嚼肌主要附着在下颌骨上,管理开口、闭口和下颌骨前伸与侧方运动,可分为闭口、开口两组肌群和翼外肌。咀嚼肌运动主要由三叉神经下颌神经的前股纤维支配。

1.闭口肌群主要附着在下颌支上,由咬肌、颞肌和翼内肌构成。这组肌肉发达,收缩力强,牵引力以向上为主,伴有向前和向内的力量。

咬肌:咬肌为一块短而厚的肌肉,作用为牵下颌向上前方,它起自颧骨和颧弓下缘,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外侧面。

颞肌:颞肌是一块扇形而强有力的肌,其作用为牵引下颌骨向上,微向后方。它起于颞骨鳞部的颞凹,通过颧弓深面,止于喙突。

翼内肌:翼内肌是一方形而肥厚的肌块,主要使下颌骨向上,可闭合,并且协助翼外肌使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

图1-1-6 为咀嚼肌(闭口肌群),左图为咬肌,右图为颞肌。

2.开口肌群(降颌肌)包括二腹肌、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主要附着在下颌体上,是构成口底的主要肌。当其收缩时,其总的牵引方向是使下颌骨向下方。

图1-1-6 咬肌和颞肌

(三)翼外肌

翼外肌分上、下两头,上头起于蝶骨大翼之颞下嵴及其下方的骨面,止于下颌关节盘前缘;下头起自翼外板的外面,止于髁突颈部。在开口运动时,可牵引下颌骨前伸和侧向运动。

三、血管

(一)动脉

颌面部血液供应丰富,主要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有舌动脉、颌外动脉、颌内动脉和颞浅动脉等。各分支间和两侧动脉间,均通过末梢血管网而彼此吻合,故颌面部血液供应特别丰富(图1-1-7)。

图1-1-7 面部动脉和神经

这一解剖特点具有双重临床意义,一方面手术或外伤后可引起大量出血,压迫止血时,还必须压迫动脉的近心端,才能暂时止血;另一方面由于充足的血运,能促进颌面部局部组织的抗感染能力和伤口愈合能力。

(二)静脉

口腔颌面颈部的静脉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两类。浅静脉接受口腔颌面颈部的浅层组织血液,汇入深静脉,静脉血主要通过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向心回流。静脉的行径、分布大多与动脉一致,但分支多而细,变异较多,吻合更丰富,常呈网状(图1-1-8)。

图1-1-8 面部静脉

1.面前静脉(Anterior Facial Vein)起始于内眦静脉,循面动脉后方斜向后外下方至咬肌前下角,途经额肌、笑肌、颈阔肌的深面及颊肌、咬肌的浅面,穿颈深筋膜浅层入颈部,斜向后下进入下颌下三角,再经下颌下腺、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的浅面,在下颌角的后下方,与从后上方来的面后静脉的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于舌骨大角附近注入颈内静脉。

面前静脉在行程中接纳相当于面动脉分布的内眦、鼻背、眶下区、上下唇及颊下区域的静脉血。还借面深静脉与翼静脉丛相交通,引流由翼静脉丛而来的面深部的静脉血。

面前静脉以有瓣膜者为多,静脉瓣的形态皆呈袋状,袋口呈向心性开放。静脉有瓣但又不能阻止血液反流。面前静脉部分行走于表情肌中,肌收缩时血液可反流,有的静脉内瓣膜少而薄弱,难以阻挡逆流,当面部发生化脓性感染时,尤其是上唇和鼻根部炎症,易在面前静脉内形成血栓,若挤压或处理不当,其感染源或栓子可经内眦静脉、眼上静脉而逆流至颅内的海绵窦,或经面深静脉而至翼丛再达海绵窦,导致颅内严重的海绵窦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故临床上常将鼻根部和两侧口角连成的三角区称为面部危险三角区。

2. 颞浅静脉(Superficial Temporal Vein)起始于头皮内的静脉网,由额支和顶支在颤弓上方汇合而成,于额弓根部浅面穿入腮腺,沿途接纳来自腮腺、颞下颌关节及耳郭的小静脉,最后于裸突颈后方与上颌静脉合成面后静脉。颞浅静脉与眶上静脉、枕静脉、耳后静脉等交通。

四、淋巴组织

颌面部的淋巴组织分布极其丰富,淋巴管汇集成网状结构,收纳淋巴液,汇入淋巴结,构成颌面部的重要防御系统。在正常情况下,淋巴结小而柔软,与软组织的硬度相似,不易扪及,当有炎症或肿瘤转移时,相应的淋巴结就会出现无痛性肿大。故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环形组淋巴结群(图1-1-9)位置较浅,由后向前环绕颌面及颈上部,包括枕淋巴结、耳后淋巴结、腮腺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面淋巴结,其中与口腔颌面颈部关系密切的主要有腮腺淋巴结、面淋巴结和下颌下淋巴结。

图1-1-9 颌面部淋巴结

口腔颌面部的大部分淋巴引流至下颌下淋巴结,最终都引流至颈深上淋巴结,可见下颌下淋巴结与口腔颌面部炎症或肿瘤关系的重要性仅次于颈深上淋巴结。

五、神经

口腔颌面部主要的相关神经有运动神经(面神经)和感觉神经(三叉神经)。

(一)面神经

面神经为第七对脑神经,主要是运动神经,伴有味觉和分泌神经纤维。面神经经茎乳孔出颅后,进入腮腺实质内分为五支,各分支之间相互形成网状交叉,从上而下依次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支配面部表情肌的活动。面神经损伤可能导致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等面部畸形。

(二)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为第五对脑神经,是脑神经中最大的一对。起于桥脑嵴,主管颌面部的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

六、涎腺

涎腺又称唾液腺。颌面部的涎腺组织由左右对称的三对大涎腺,即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以及分布于唇、颊、舌、腭等处黏膜下的小黏液腺构成。各有导管开口于口腔。唾液腺分泌的液体进入口腔内侧称唾液,它有润湿口腔、消化食物、杀菌、调和食物,便于吞咽以及调节机体体液平衡等作用。

(一)腮腺

腮腺是最大的一对涎腺,位于两侧耳垂前下方和颌后窝内,其分泌液主要为浆液。腮腺实质内有面神经分支穿过,在神经浅面的腮腺组织称浅叶,呈三角形,位于耳前下方咬肌浅面;在神经深面则称深叶,呈小锥体形,可经颌后窝向咽旁间隙。腮腺被致密的腮腺咬肌筋膜包裹,并被腮腺鞘分成多数小叶。故当腮腺感染化脓时,脓肿多分散,且疼痛较剧烈。腮腺导管在颧弓下一横沟处,由浅叶前缘穿出,绕咬肌前缘垂直向内,穿过颊肌,开口于正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黏膜上。此导管在面部投影标志即耳垂到鼻翼和口角中点连线的中 1/3 段上,在面颊部手术时,注意不要损伤导管,以免导致涎瘘。

(二)颌下腺

颌下腺位于颌下三角,形似小核桃,分泌液主要为浆液,含有少量黏液。颌下腺深层延长部,经下颌舌骨肌后缘进入口内,导管起自深面,自下后方向前上方走行,开口于舌系带两旁的舌下肉阜。此导管常因被涎石堵塞而导致颌下腺炎症。

(三)舌下腺

舌下腺位于口底舌下,是最小的一对涎腺。分泌液主要为黏液,含有少量浆液。其导管小而多,有的直接开口于口底,有的与颌下腺导管相通。一般不易发生逆行性感染,但可引起腺导管阻塞,形成潴留性囊肿。 zk+wf5ox5wW1BVwylPoV0DfI0qAotMgaMW/PUEP0YXTrCRZHB4PyRy/X50cIZ44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