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7
古人吃什么肉?(上)

在《水浒传》的潜移默化之下,“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再加上“大秤分金银”,已经成为古代江湖豪杰在现代人心中的标准形象。对于古代的普通百姓而言,是不是真的可以“大块吃肉”呢?不必犹豫,答案是否定的。不然这几个字怎么会产生异常强大的号召力,吸引劳苦大众趋之若鹜地前去落草为寇、对抗朝廷呢?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思想准备,知道古人“大块吃肉”的概率很低,但真实的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糟糕。《孟子》( 东周·孟子及其弟子编 )里有一句著名的话是这样说的:“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寥寥数语,令人细思极恐!您想想,在确保这些家畜家禽“无失其时”的前提下,只有活到七十岁的老人才能得到一口肉吃。人生七十古来稀,可知吃肉的概率得有多低,有人一辈子都不识肉的滋味,恐怕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吧!

毫不夸张地说,吃肉在先秦时期绝对是一种特权。譬如说与膳食有关的礼仪,就有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的规范。不同的贵族等级,用鼎的数量有差,是因为每只鼎里盛放着不同种类的肉食。所以当时对权贵阶层有一个十分贴切的称呼,叫作“肉食者”。《左传》( 东周·左丘明撰 )记载说,鲁国有一位名叫曹刿的谋士,曾经在旁人面前骄傲地放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与“肉食者”相对的普通百姓,则被称为“藿食者”( “藿”指豆苗 ),意思是常年以嫩叶之类的菜蔬为食。

到了汉朝,在倡导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文景之治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大为改观,肉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就肉食的种类而言,从上古沿袭下来的六畜( 马、牛、 羊、狗、猪、鸡 )占据着主流地位。据后世考证,狗是六畜中最先被人类驯化的,大约有两万五千年的历史,或许是出于上古先民到野外狩猎的需要;其次便是鸡的驯化,距今大约有一万年;羊、猪、牛、马的驯化则更晚一些。

把六畜搬到餐盘上,其排列顺序就发生变化了。总的来说,牛、马往往会受到官府特殊保护。毕竟农耕、运输乃至军事行动,都离不开这两种耐受力极强的牲畜,如果它们被宰杀得所剩无几,农民靠什么耕地?士兵骑什么打仗呢?

从《礼记》的记载来看,早在先秦时期便有“诸侯无故不杀牛”的说法。近代考古发掘的“居延汉简”显示,东汉光武帝刘秀也下达过一道诏令,规定“毋得屠杀马牛” 。《梁书·傅昭传》也记载说,南朝梁时期有一位官居九卿的高官名叫傅昭,他收到儿媳妇送来的牛肉之后,特意将儿子叫来谆谆教导了一番,认为“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责令他“取而埋之”。一直到宋朝,官府依然屡次下令禁止民间宰杀耕牛。所以《水浒传》里好汉进入酒馆,动辄“切二斤熟牛肉”的情节设定,虽然可以理解为明目张胆地跟官府叫板,但从本质上来讲,艺术虚构的成分更大一些,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牛、马之外,像鸡、鸭这样的家禽,古人养来主要是下蛋的,当作肉食也比较少。所以遇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美事,可把“风流天下闻”的孟夫子( 孟浩然 )乐坏了。

剩下的三畜——猪、羊、狗,才是古人用以大快朵颐的肉食担当。

与现代人的饮食习惯正好相反,羊肉在古代的普及程度远远超过猪肉,所以“鲜”“美”“馐”这些形容美食的字眼,都跟“羊”字有关。特别是到了万国来朝的唐朝,中原受域外饮食风俗的影响更大,羊肉在肉食中占据了主导性地位。《唐六典》( 唐·李林甫等编修 )记载,当时朝廷提供给官员的肉类食材,往往以羊肉为主,譬如亲王以下“每月给羊二十口、猪肉六十斤”,羊和猪的数量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这样的饮食习俗一直延续到了宋朝。《续资治通鉴长编》( 南宋·李焘编 )记载说,宋真宗赵恒“御厨岁费羊数万口”。另据《东轩笔录》( 北宋·魏泰撰 )的记载,宋仁宗赵祯有一天晚上“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但他宁肯自己忍饥挨饿,也不愿因为一时兴起而形成定例,“启无穷之杀”。这段“夜止烧羊”的故事传为佳话,后来被一代帝师张居正编入《帝鉴图说》,作为正面典型教导年幼的万历小皇帝。

《侯鲭录》( 北宋·赵令畤撰 )记载,有一位奇葩文人名叫韩宗儒,他跟大文豪苏轼交情甚笃,两人时常有一些书信往来。韩宗儒收入微薄、生活拮据,却又嗜好羊肉,实在馋得没辙,便相当不厚道地拿苏轼的手迹去换钱买肉吃。等到把手中的存货卖光之后,韩宗儒便继续给苏轼写信,甚至“日作数简,以图报书”,还派人专程跑到翰林院找苏轼讨要回书,“立庭下督索甚急”。苏轼为人豁达,非但不恼怒,反而跟来人开起玩笑,让他回去告诉韩宗儒,“本官今日断屠”,先钓一钓这位至交的胃口再说。

[清]陈世倌《圣帝明王善端录》之《宋仁宗夜止烧羊》

伴随汴京陷落、建炎南渡,宋朝君臣将偏好羊肉的饮食习惯带到了江南。然而,江南少得可怜的羊肉产量根本无法满足这些权贵异常庞大的需求,导致羊肉的价格一路飞涨。众人消费不起,只好用南方盛产的鱼虾凑合着对付肚子。便有一位名叫高公泗的文人特意作诗调侃道:

平江九百一斤羊,

俸薄如何敢买尝。

只把鱼虾充两膳,

肚皮今作小池塘。

至于消耗量紧跟羊肉之后的猪肉,在古代的地位其实挺尴尬的。因为养猪的支出相对低廉一些,所以上自宫苑,下至坊间,都建有不少猪圈。这些圈舍最早是跟厕所合为一处,分成上下两层,人在上面拉得爽快,猪在下面拱得欢实,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此番景象影响,古人对猪肉的营养价值一直估计过低。即便是到了北宋时期,普通百姓对吃猪肉的兴趣依然不大。发明东坡肉的大文豪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期间,就写过一首《食猪肉》。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

好一个“价贱如泥土”,富人“不肯吃”,穷人“不解煮”,正是猪肉尴尬境地的真实写照。

元朝医学家忽思慧在其编撰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提出,羊肉的滋补功效极高,而猪肉“主闭血脉,弱筋骨,虔肥人,不可久食”,算是在理论上给了可怜的猪肉一个极差评。

还有跻身六畜之列的狗,至少在汉朝以前,也是古人重要的肉食来源。譬如《史记》记载,战国时期有一位侠士名叫聂政,曾经为了躲避仇家而逃往齐国,“客游以为狗屠”,靠杀狗勉强维持生计。还有在历史上更出名的侠士荆轲,当年在燕国游历的时候,结交了两位知己,一位是擅长击筑的高渐离,另一位就是没有留下名姓的杀狗屠户。直至楚汉相争时期,狗肉在民间应该还有不小的市场,譬如跟着刘邦打江山的樊哙,曾经也是“以屠狗为事”。

不过,随着羊、猪等其他肉食日益丰富,性偏燥热的狗肉后来逐渐退出了古人的餐桌,还无端背上了诸如“挂羊头卖狗肉”“狗肉上不了筵席”之类骂名,被人们排斥在主流肉食圈之外。 lWd8VflcymMpx0C/9vZF/PdIi/NooT2OtnEmbtZCYDXETn1KzfJAzN4MGecgMEb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