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有一个关于豆腐的段子,相信大家不会感到陌生,大意是这样的:在所有的生意当中,做豆腐的保险系数是最高的!点嫩了,当豆腐脑卖;点老了,当豆腐干卖;点没了,当豆浆卖;卖不出去的可以存到冰柜里,当冻豆腐卖;放臭了,当臭豆腐卖;发霉了,还能当豆腐乳卖……
这虽然是玩笑话,但我一直坚定地认为,豆腐是古代中国在食材方面最伟大的发明!
按照《草木子》( 明·叶子奇撰 )的说法,这项发明与西汉时期的传奇人物——淮南王刘安有关。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历文、景、武三朝,史载其颇好文辞,广招天下贤士,并信奉所谓的“神仙黄白之术”,痴迷于炼丹,幻想着升天成仙。道教信奉养生,修仙并不稀奇,刘安真正的传奇之处在于,他开创了赫赫有名的淮南学派,编纂《淮南子》传于后世,被梁启超赞誉为“汉人著述中第一流”,另外还有一部记载着“夏造冰”等各种“黑科技”的《淮南万毕术》,也是出自其门客的手笔,真是把跨界玩到了极致!
后世普遍认为,刘安发明豆腐纯属一场意外。当时,刘安召集八位贤士在封地附近的北山炼丹修仙,此地后来便被冠以“八公山”之名。可以想见,炼出再多的丹药,除了导致慢性或急性中毒之外,神仙是断然修炼不成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说,刘安等人无意中将炼丹用的石膏落入豆汁中,当即发生了化学反应,凝结成一种白如纯玉、细若凝脂的东西,相当美味可口。流传至今的豆腐就此横空出世。
关于这段“腐豆为乳汁,名曰豆腐”的神奇故事,后来有文人作诗调侃道:“笑煞淮南炼丹术,炼丹不成豆腐真。”南宋理学名家朱熹对此事也深有感触,提笔写下一首题为《豆腐》的诗:
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
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
话说回来,豆腐的发明是否真的与淮南王刘安有关,仅凭坊间传闻恐怕难下定论。不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在河南省新密市打虎亭发掘的东汉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幅高度疑似豆腐作坊的壁画。如果壁画所展现的确实是豆腐的制作工艺流程,足以说明豆腐最晚在东汉时期便已经广泛流传于坊间了。
大约从宋朝开始,味美而价廉的豆腐被赋予了节俭、清廉的寓意。譬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南宋·李心传编 )记载说,宋室南渡之初,宋高宗赵构深知朝廷的处境异常窘迫,秉持“水陆之珍并陈于前,不过一饱”的理念,不仅带头吃素食,还跟群臣分享心得说,将豆腐掺入羹中,味道相当不错。
关于豆腐象征清廉,后世还流传一个有名的段子,发生在一代神算刘伯温的身上。话说朱元璋初定天下,委任刘伯温负责督造皇城。刘伯温恪尽职守,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发现有一名同乡借机贪污敛财,他丝毫不徇私情,执意将这个人斩杀。一些做贼心虚的官员见状,担心自己东窗事发,索性恶人先告状,诬陷刘伯温假公济私,暗地里大肆敛财。朱元璋将信将疑,当即责令刘伯温在三日之内交出账簿,由他亲自查验。刘伯温如期呈递账簿,还拎着一个瓦罐来面圣。朱元璋疑惑不解,命人打开瓦罐一瞧,原来是一道小葱烧豆腐的美味,再翻开账簿,出入款项罗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原来,刘伯温带来这份菜肴,也是自证清白之意,后来便有了妇孺皆知的这句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
同样是在明朝,还有一位名叫丁俊的官员,曾经担任广西道御史,后来迁任福建巡按御史。清代乾隆年间编修的《福建通志》( 清·徐景熹编 )记载,丁俊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是“刚直敢言”,别看他官阶不低,但平日里的生活十分节俭,时常以豆腐为食,人送外号“豆腐御史”。丁俊以简朴为荣,还特意赋诗告诫家人,说“莱根有味休嫌淡,茅屋无书可借观”“家中亲故如相问,为道乌台彻底寒”云云。
除了节俭、清廉的寓意之外,古人还发现豆腐具有绝佳的养生功效。譬如元末明初的学者谢应芳认为,用肉食奉养年老之人,是自古传下来的尊老美德,但“老而无齿”也是自然的规律,儿孙有奉养的孝心,怎奈老人咬不动、嚼不烂、吞不下,就比较尴尬了,倒不如“甘软若豆腐者,真可谓养老之善物也”。他还欣然提笔创作了一首《豆腐诗》,盛赞其“软比牛酥便老齿,甜于蜂蜜润枯肠”。后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高度肯定了豆腐的药用价值,认为其“主治宽中益气,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清热散血”。
纵有千般好,难免聒噪人。在人们普遍对豆腐这项伟大发明、美味佳肴赞不绝口的同时,也有人视其如仇雠,甚至惟欲除之而后快。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便是上文提到的自嘲“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的理学大咖朱熹。
根据《归田琐记》( 清·梁章钜撰 )的记载,朱熹跟豆腐过不去,主要是因为他认定其蕴涵着道德品质问题。究其根由,倒是与咱们在本节开头提到的网络段子有异曲同工之妙。朱熹认为,做豆腐加的水分完全没有章法、不受限制,同样是一斤黄豆,今天水掺得少,可以做成一斤半左右的老豆腐,明天水掺得多,又可以做成两三斤的嫩豆腐。而无论哪种做法,都“溢于原秤之数”。在程度上不好拿捏,便为豆腐商贩耍心眼创造了契机,毕竟唯利是图乃商家本性,谁还没有压低成本、提高利润的私心呢?这不就与理学倡导的“人心私欲,故危殆”“存天理,灭人欲”等一系列理念格格不入了吗?因此,朱熹拒绝吃豆腐,还要求同道中人一起抵制,以捍卫理学的尊严。大咖的心思如此缜密,真是令人不服不行,只是老少皆宜的豆腐招谁惹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