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4
古代的蔬菜多吗?

古人云:“养生必以谷食,配谷必以蔬茹。”此乃天下之常理,无关乎贫富。毋庸置疑,蔬菜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而现代琳琅满目的蔬菜品种,有一些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从域外传到中国来的,经过人们不断地驯化栽培,才变成了今天咱们看到的模样。

蔬菜的驯化历史与规模,当然不可与谷物同日而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供古人采摘的野生植物资源实在太丰富了。

譬如先秦时期,《诗经》里面记载的植物就有一百多种,可供食用的大约有二十多种。咱们随便举几个例子吧,《周南·关雎》里说:“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其中的“荇菜”便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生植物。《邶风·谷风》里说:“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葑”是芜菁,“菲”是萝卜,都是古人时常采食的野生时蔬。

正如一首汉乐府吟唱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到了汉朝,种植最广泛、食用最普遍的蔬菜便是这风靡全国的“园中葵”,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冬葵、冬苋菜。除此之外,韭( 韭菜 )、藿( 豆苗 )、薤( 藠头 )、瓠( 芦的变种 )等蔬菜也常见于汉朝人的餐食中。

汉武帝时期张骞的凿空之旅,虽说本意是寻求盟友共同抗击匈奴,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融合,从而掀起了第一次物种传播的高潮,并一直持续到了唐朝。现代人熟知的胡萝卜、胡椒、大葱、大蒜、黄瓜( 原称“胡 瓜” )、胡豆( 蚕豆 )、茄子、菠菜、芋头、扁豆、莴苣等,都是在此期间主要经丝绸之路陆续传入中原的,可以看到很多都带有一个“胡”字。

进入明朝,伴随大航海时代到来,催生了第二次物种传播的高潮,带有“番”字的品种,如番茄、番薯,还有南瓜、辣椒、土豆、苦瓜、玉米等,都是主要经海上丝绸之路陆续传入中国的舶来品。

从域外传入也好,人工驯化培植也罢,蔬菜品种的不断丰富无疑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与此同时,蔬菜的烹饪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其伴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凝聚了古人的无限智慧与精巧技艺。

在先秦时期乃至汉朝,古人食用蔬菜的方式比较简单,无外乎蒸煮或者凉拌,口感之差可想而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古人为了满足味觉上的享受,不断探索出各种新奇的样式与做法。

史书中记载了一段发生在君臣之间的言语交锋,臣属抱怨君主过于豪奢,君主则坚持认为自己是节俭的典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先给大家交代一下背景。当时正值南朝梁时期,在位的君主是梁武帝萧衍。他是一位极其虔诚的佛教徒,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做,屡次跑到寺院舍身出家,最后再由朝廷耗费巨资为他赎身,将他接回宫中继续做皇帝。在皇权的加持之下,佛教盛极一时,后来晚唐诗人杜牧就感慨地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到佛教,现代人往往跟不食荤腥联系在一起,其实在佛教原本的教义里面,压根没有这样一条戒律。今天除了汉传佛教之外,像印度的本土佛教,还有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日本佛教等,都没有禁止肉食这一说。而汉传佛教只吃素食,便是从梁武帝萧衍开始的。相传他读到《楞伽经》里云“菩萨大慈大悲,不忍心食众生肉”,便发愿只吃素食,此后便逐渐普及开来,形成了佛门的一大戒律。

根据《梁书·贺琛传》( 唐·姚思廉等编 )的记载,萧衍发下誓愿,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只吃素食,但他的膳食依然相当奢华,有一位名叫贺琛的大臣便斗胆进言说:“今之燕喜,相竞夸豪,积果如山岳,列肴同绮绣”,一场宴饮下来,花费足以“破数家之产”。萧衍看过贺琛呈递上来的条陈,不由得大为光火,当即逐条予以辩驳,其中就提到了宴会的菜肴样式。萧衍认为,自己“变一瓜为数十种,食一菜为数十味”,在没有增加瓜菜种类的前提之下,做出各种不同花样与味道的菜肴,可谓节俭的典范,怎么能说是“相竞夸豪”“破数家之产”呢?

另据《北梦琐言》( 五代·孙光宪撰 )的记载,晚唐时期出任西川节度使的崔安潜也信奉佛教,平日里多吃蔬食,而且特别喜欢将面粉、魔芋做成各种动物的形状,还染上相应的色彩,看上去栩栩如生、相当逼真。时人将他类比于南朝梁武帝萧衍,其菜肴花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要说登峰造极者,还得数《清异录》里记载的“辋川小样”,绝对是烹饪技艺与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这组菜肴的创始人是五代时期的一位比丘尼,法号“梵正”。她以王维笔下的《辋川图》为蓝本,将“鲊臛、脍脯、醢酱、瓜蔬”等各种食材雕刻、组拼成二十盘“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的风景冷盘,构思与技艺之精巧堪称一绝。

得益于佛教的广泛传播,素食在宋朝也风靡一时,尤其是在文化精英阶层。《吕氏杂记》( 北宋·吕希哲撰 )记载说“士人多就禅刹素食”,并由此发出了“素食恐虚人肺腑”的担忧。

文人的格调,或者说矫情与酸腐,体现到吃的上面,便是给素食冠以荤腥菜肴之名,从而达到以假乱真、混淆视听的意趣。譬如《山家清供》( 南宋·林洪撰 )记载说,唐宪宗时期有一位宰相名叫郑余庆,他有一次在府中招待亲朋,特意交代下人要将食材“蒸烂去毛,勿拗折项”,亲朋误以为是鸭、鹅之类,结果等菜端上桌来一瞧,其实就是“各蒸葫芦一枚”。还有所谓的“玉灌肺”,则是用真粉( 绿豆 淀粉 )、油饼、芝麻、松子、核桃、莳萝六种原料,加上白糖、红曲等调料拌匀,蒸熟之后切成肺片的模样。

不得不承认,古人真是很会玩!虽说有名不副实之嫌,但也还算是厚道,比现代人在一碗清水里放根葱便冠名“青龙过江”,以及给青椒炒红椒冠名“绝代双骄”之类的套路要强太多了! 1ucZn0JnXWb4GbAiOHYK3hquQ1gWIsmSXcCLqJnRIltk5w/a9iYZx0aUZj9dxtx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