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3
古人对饼有多痴迷?

古人不断地变换花样、推陈出新吃法的,除了兼具果腹与养生功能的粥食以外,恐怕就是历史悠久、全国普及、花样繁多的饼食了。

饼者,并也,本意是用汁水和面,使得散状的粉末黏合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古代所谓的饼食,除了现代人语境里的饼之外,凡是用水和面而成的食物都可以算在里面,譬如今天的馒头、包子乃至面片、面条等。

古代的饼食,品种与称谓之多,着实令人有些眼花缭乱。只可惜相当一部分没能经受住岁月的荡涤,很早就失传了。如果单就烹制方式而言,大体上可以分成蒸饼、烧饼和汤饼三大类。

先说蒸饼。顾名思义,就是将和好的面蒸制而食,类似于今天的馒头。这种做法早在西汉就比较常见了。从北宋中期开始,为了避宋仁宗赵祯的名讳,蒸饼才改名为大家熟知的《水浒传》里武大郎售卖的炊饼。

古人最初并不掌握面粉的发酵技术,用来蒸制的是现代人所说的“死面”,口感比较差,吃进肚里也不容易消化,有强烈的胀腹感。大约从东汉开始,古人才学会在面中掺入酵母,做成所谓的“发面”。

说到发面,西晋时期还有一位炫富活宝,名叫何曾。此人仗着显贵的门阀士族出身,又是开国元勋,奢侈无度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晋书·何曾传》记载说,此人“厨膳滋味,过于王者”,“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也就是说,他在饮食方面比帝王还要豪奢,每日的耗费达上万钱,却还叽叽歪歪,抱怨菜肴的味道不行,没地方下筷子。这位令人生厌的“老饕”还有一项特别的嗜好:只吃蒸熟之后开裂成“十字”的蒸饼。何曾对于今天司空见惯的开花馒头如此情有独钟,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的发面技术并不成熟。

原本平淡无奇的蒸饼,不仅让何曾借以炫富摆谱,甚至还引发了一场仕途危机。

《朝野佥载》( 唐·张 )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话说武周时期,有一位名叫张衡的四品官员,原本已经通过了考察,拟擢升一级官阶。他有一天退下早朝回家,在街上碰到商贩售卖新鲜出笼的蒸饼,突然感到腹中有些饥饿,便掏钱买下一个,当街吃了起来。没想到他的运气实在太差,偏偏被一位御史撞个正着。这位御史职责所系,随后便递上一道奏疏,弹劾张衡身为堂堂的四品朝官,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与小商贩发生交易,还当街大快朵颐,不成体统!按照当时的礼仪规范,饥饿事小,颜面( 尤其是朝廷的 颜面 )事大,身穿官服而当众啃食蒸饼,简直与随地大小便无异!武则天得知此事之后,也是大为光火,直接批示张衡“不许入三品”。这位倒霉的官员打死也想不到,自己的仕途竟然会断送在区区一个蒸饼上面。

顺带说明一下,蒸饼( 炊饼 )实际上类似于今天的馒头。其实古代也有馒头的说法,也被称为“馒头饼”,但其是指带有肉馅的面饼,实际上类似于咱们今天吃的包子。

《事物纪原》( 北宋·高承编撰 )记载,这种馒头的来历与诸葛亮南征孟获有关。当时,有人向诸葛亮提议,“蛮地多邪术”,必须用人头祭祀神灵,“假阴兵一以助之”。诸葛亮不愿伤及无辜,便往面饼里掺入羊肉、猪肉,做成人头的形状来祭祀,寓意“蛮头”,后来便讹传成了“馒头”。

再说烧饼,这类饼食与今天的饼最为接近,就是将和好的面烤制而食。因为这种烹制方法是在汉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所以又被称为“胡饼”。如果再撒上同样传自于西域的芝麻( 当时称为“胡麻” ),则称为“胡麻饼”。

作为一种外来的食物品种,胡饼刚开始并不普及,直到它在东汉末年赢得了重磅粉丝——汉灵帝刘宏的青睐,才有幸被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按照《续汉书》( 西晋·司马彪 的说法,得益于汉灵帝发挥的“头雁效应”,上行下效,成果相当显著,“京师贵戚皆竞食胡饼”。

另外还有一桩与胡饼相关的趣事,发生在东晋时期,便是“东床快婿”的典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东晋史学家王隐私修版《晋书》记载,当时的太傅郗鉴想给待字闺中的女儿选择一位佳婿,并将目标范围锁定到了宰相王导这一门。王导出自著名的门阀士族琅琊王氏,又与郗鉴同朝为官,虽说是政治联姻,倒也算得上门当户对。不过,王导门下的子侄甚多,到底应该选哪一位与郗家结成这门亲事,王导也拿不定主意,索性将诸位子侄召集到府中,请郗鉴派人上门来挑。结果呢,郗鉴对那些仪表堂堂、毕恭毕敬的候选人毫无兴趣,偏偏选中了浪荡不羁的王羲之。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当时正坐在东厢房的床上,袒胸露腹地啃食着胡饼呢!

到了唐朝,伴随中外交流与融合的空前盛况,胡饼愈发成为广受世人喜爱的美食之一。譬如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在唐宪宗时期因为越职言事而被贬谪去了忠州( 今重庆忠 ),他在苦闷抑郁中,索性靠制作胡麻饼来消磨漫长的时光。既吟诵得了诗歌,也摆弄得了餐桌的白居易并没有吃独食,派人给被贬谪到万州( 今重庆万州 )的故交杨归厚送去一份,还附上一首小诗,题为《寄胡饼与杨万州》:

胡麻饼样学京都,

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

尝看得似辅兴无。

这首诗中提到的“辅兴”,是长安城内一处里坊的名字,那里做的胡麻饼相当有名气。看来,曾经因名字而被戏谑京城“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的白大诗人,一直念念不忘京城的美食啊!

据说,贫苦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也特别偏爱这一口。即便黄袍加身,坐上了金銮殿,他也不改微贱时的饮食习惯。

有一回,朱元璋正在殿内啃食烧饼,没想到刚咬上一口,内侍便来传报,说御史中丞刘伯温求见。朱元璋赶紧将烧饼藏到案桌上的茶碗中,还跟刘伯温打哑谜,让他猜一猜碗中藏有何物。刘伯温倒也识趣,故弄玄虚地回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朱元璋听罢,认定刘伯温堪称神算,洞悉了天机奥妙,接着“问以天下后世之事若何”,便有了闻名于后世的《烧饼歌》。

至于烧饼的制作方式,《齐民要术》( 北朝·贾思勰 )里有一段简要的记载:“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面当令起。”由此可见,无论是采用的原料还是制作的方法,都与今天新疆地区的馕类似。

更有意思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的一座唐代墓葬群中发掘出一套陶俑( 现藏于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博物馆 ),生动再现了当时制作烧饼的全过程:从左往右,头一位妇女双手握杵,正在用石臼舂粮;第二位妇女则采取双膝着地的跽坐姿势,用簸箕清除谷物中的杂质;第三位妇女正在操作磨盘磨面;第四位妇女席地而坐,双腿向前平伸,腿上放着案板,双手擀面作饼;最右边放置着一个饼鏊,当然就是用来烙饼的工具了。

最后说汤饼,具体做法是将和好的面撕成薄片,放入汤水中煮熟而食,类似于今天的面片汤。毫不夸张地说,在所有的饼食当中,汤饼的受欢迎程度是最高的,尤其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季,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饼,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能让自己的肚腹体验到春天般的温暖。所以西晋文人束皙在《饼赋》中盛赞汤饼“弱似春绵,白若秋练”,认为“充虚解战,汤饼为最”。

水煮的制作方式看似简单,但要使汤饼的口感达到最佳,其实特别讲究火候。《能改斋漫录》( 南宋·吴曾撰 )记载,有的厨师摸索出了一种“散钱法”,就是将数十枚铜钱搁在灶台上,“每遇一沸,必下一钱”,铜钱下尽,便可以起锅,这样煮出来的汤饼,味道恰到好处。

在唐朝,古人还发明了一种特别适合夏季食用的汤饼,称为“冷淘”。“冷淘”一般是用槐叶汁或甘菊汁和面,煮熟以后放到冰块中降温,有些类似于今天的凉面。此等美食令时人赞不绝口,杜甫就写过一首《槐叶冷淘》,直呼“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冷淘”的吃法在宋朝也相当受欢迎。苏辙在一首诗中,还将夏季食用的“冷淘”与冬季食用的汤饼做了对比,坦言“冷淘槐叶冰上齿,汤饼羊羹火入腹”。

大约是在明朝的时候,古人又将“冰上齿”“火入腹”的两个极端中和了一下,制作出温度适中的所谓“温淘”。

汤饼是将面撕成片煮食,而做成长条状再煮食的被称为“水引饼”,便是今天面条的雏形了。《南齐书·何戢传》( 南朝梁·萧子显编撰 )记载,南朝齐太祖萧道成当年在南朝宋做将军的时候,时常跑到司徒何戢家去蹭饭,他对各种美味佳肴没什么兴趣,每次必吃的偏偏是平淡无奇的水引饼。

大约从宋朝开始,汤饼、水引饼都被笼统地称为面了。从《梦粱录》的记载来看,当时的吃法真是令人垂涎三尺,有猪羊盦生面、丝鸡面、三鲜面,还有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大燠面、子料浇虾燥面,等等。

除了充当日常美食之外,汤饼还是一些特定场合的必备食品。

一是家中喜添丁的时候,包括生子的第三日和满月当天,有条件的家庭都要大办宴席,其中必有汤饼,所以又被称为“汤饼会”。

二是在每年的生日宴会上吃汤饼,后来逐渐演变成长寿面。

三是适逢特殊日子,不同的时代与地域有各自不同的风俗。譬如在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地区,老百姓们会在六月初六的伏日吃汤饼,吃完之后大汗淋漓,有祛除寒湿的功效,所以又称为“避恶饼”。在西晋时期的北方,百姓们在七夕这一天也有食用汤饼的习俗,后世推测可能与庆贺丰收有关。据《剑南诗稿》( 南宋·陆游撰 )的记载,南宋有“岁日必用汤饼”的习俗。“岁日”就是农历的大年初一。进入清朝,根据《帝京岁时纪胜》( 清·潘荣陛撰 )的记载,京城依然有在夏至当天“家家俱食冷淘面”的风俗,时人还盛赞这种美食为“都门之美品”,“爽口适宜,天下无比”。这些与汤饼相关的饮食习俗,真可以说是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了。 1ucZn0JnXWb4GbAiOHYK3hquQ1gWIsmSXcCLqJnRIltk5w/a9iYZx0aUZj9dxtx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