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古人喝粥也是为了养生吗?

现代人喝粥,总是跟养生之道联系在一起。但咱们要是穿越回古代,看到的情景就未必如此了。

古人为了一碗粥,还曾经闹出过人命。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晋书·石崇传》( 唐·房玄龄等编撰 )记载说,西晋时期有两个炫富活宝,一个名叫石崇,一个名叫王恺。两人除了钱多之外,几乎一无是处,平日里最大的癖好就是借助各种生活细节,相互攀比炫耀。王恺虽说是晋武帝司马炎的亲娘舅,但每回斗富,都被那个“超四豪而取富,喻五侯而竞爽”的石崇压过一头。譬如说,王恺家用糖、米洗铁锅,石崇家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家用紫丝布做了四十里的步障,石崇家就用锦布做了五十里。有一回,王恺死皮赖脸地从外甥司马炎那里讨得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自以为胜券在握,屁颠屁颠地跑去石崇家比宝。结果石崇勉强瞟上一眼,便拿起手中的铁如意将它敲个稀碎,接着命下人抬出六七株珊瑚树,每株足有三四尺高,让王恺自己挑一株作为赔偿。

屡屡败于下风之后,王恺的心中便积压下了三大恨事,头一桩便是嫉恨石崇家里熬制豆粥待客,竟然立等可取!

曹植有诗云:“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也就是说,不把釜中的豆子熬到“哭死”,这碗豆粥是端不出来的。那么,石崇家“为客作豆粥,咄嗟便办”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呢?

为了化解心中的疑惑,王恺不惜花费重金,买通了石崇府中的一名仆从打探虚实。这名仆从拿人手软,吃人嘴短,相当爽快地为王恺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原来,石家预先将豆子做成熟豆末,等到有客人登门的时候,煮出白粥,再掺入熟豆末就可以了。

王恺依葫芦画瓢,终于跟对方斗成了一次平局。石崇猛然惊醒,意识到自己的府中出了内鬼,便严加查探,最后将那个因贪财而泄密的仆从处死了。

撇开这样的极端案例不谈,古人喝粥的意义,其实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迁的。

在汉朝及以前,除了将剔除秕糠后的谷物“蒸之于甑,爨之以火”,做成大家熟知的饭食之外,熬粥也是相当普遍的做法,当时称为“羹食”。《礼记》( 西汉·戴圣编 )里说:“羹食,自诸侯以下至于庶人,无等。”也就是大家不分尊卑等级,都是相同的吃法。话虽如此,实际上诸侯与庶人的羹食还是有天壤之别的。富贵人家会往里添加肉、菜,熬煮成香喷喷的一锅,平民百姓则只能因陋就简,鲜有肉、菜搭配。由于稻米金贵,淘米水也舍不得浪费,还可以用来熬煮小豆,做成所谓的“甘豆羹”。如果再简陋一些,将粗粝的谷物直接掺水熬煮,那就连羹食都算不上了,只能称为“糜”或“粥”。

从东汉末期合久必分,一直到南北朝之后终于分久必合,纷乱跨越了三个多世纪,黎民百姓的生活极其凄苦,频繁遭受饥荒煎熬。大众不再奢望羹食,能有些许稀粥聊以果腹,已经是荒年最大的幸事了,而施粥也成为官府、大户、寺院赈济饥民的主要方式。

据《清异录》( 北宋·陶谷撰 )记载,一些酸腐文士耻于承认自己穷困潦倒,以粥待客时“惭于正名”,便将粥字拆开,称其为“双弓米”。除了荒年果腹之外,从仕宦到平民,居丧的时候也往往用粥食来表达对至亲逝去的无限悲伤。譬如《陈书·张昭传》( 唐·姚思廉编 )记载,吴郡( 今江苏苏州 )有张昭、张乾两兄弟,在居父丧的时候“不衣绵帛,不食盐醋,日唯食一升麦屑粥而已”,二人的孝行受到乡邻褒奖,得以青史留名。

进入隋、唐承平时期,伴随社会秩序恢复、物资不断充盈,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喝粥从果腹充饥的首选变成了日常饮食的点缀。上至皇宫贵族,下至街坊里巷,都对喝粥情有独钟,花样更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

譬如根据用来熬煮的原料不同,分为粟米粥、稻米粥、麦粥等;如果按掺杂的辅料区分,又有胡麻粥、地黄粥乃至茶粥、葱粥等。《金銮密记》( 唐·韩渥撰 记载,白居易在京城长安做翰林学士的时候,曾经获赐一瓯“防风粥”,食之可以祛风、除湿,他特意将掺到粥里的防风草剔出来单独食用,并声称“食之口香七日”。

若论喝粥的花样,比白居易更懂得享受的是后唐的两位大佬级人物,一位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长子——魏王李继岌,另一位是官居宰相的卢澄( 一作卢程 )。

《清异录》记载,李继岌嗜好肉食,粥里总要掺入羊、兔、猪三种肉末。而卢澄这个人做官没什么能耐,却为了倒腾一碗粥,费尽一番思量。他特别喜欢将粟粥、乳粥、豆沙加糖粥混合而食,碗中三色并具,看上去赏心悦目。此二人一个掺三肉,一个杂三色,后来厨艺界便有了“王羹亥卯未,相粥白玄黄”的说法。

到了宋朝,粥食不仅花样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品位,民间还逐渐兴起了与喝粥相关的习俗。

《梦粱录》( 南宋·吴自牧撰 )记载,现代人最为熟知的“腊八粥”就始于北宋时期,最初是东京汴梁的大寺院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每逢腊月初八日这一天,便用七宝五味与糯米熬制成粥,后来坊间广为效仿,遂成习俗。除此之外,腊月二十五也是煮粥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熬制“赤豆粥”,用来祭祀食神。因为每人都要分上一份,即便是襁褓里的婴儿也不例外,所以又被称为“人口粥”或者“口数粥”。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一首《口数粥行》中写道:“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

至于喝粥与养生之道融合,大抵始于元朝。当时,从富贵人家到平民百姓,熬粥时都喜欢掺入一些药物或滋补品,像什么枸杞羊肾粥、生地黄粥、莲子粥、桃仁粥、竹叶粥之类,都是常见的吃法。

颇具里程碑意义的是,明朝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可了喝粥具有养生的功效,并引用北宋文人张耒在《粥记》中的说法,认为粥“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经过明、清两朝的发扬光大、推陈出新,喝粥便与养生之道近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 W7+yByQFGZUZcbQmN6VHCZwqFxGF7TmAZOE0kcmpu16ytqEbmK5DI5i33FuO5Oc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