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孙诡、羊胜畏罪自杀后,汉景帝突然让朝廷派过去的专案组暂停办案。
汉景帝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展现了他深谋远虑的一面。
汉景帝知道,照此查下去,一定会把刘武的遮羞布撕掉,与其这样,倒不如先把刘武晾到一边,让他自己主动认错,这样可以给他一个台阶下。毕竟,汉景帝并不想真的杀掉刘武。
对于刘武而言,这反而让他更加紧张:是死,是活?你倒是给个痛快啊。
总是这样干等着,终究不是办法,刘武决定派一个人到长安城去公关一下皇后王娡的哥哥王信,希望通过王信联系上皇后王娡,然后再向汉景帝求情。
刘武派去的人名叫邹阳。
相信很多读者朋友对邹阳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邹阳,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西汉著名文学家。
邹阳出道比较早,在汉文帝时代,为吴王刘濞门客,以文辩闻名天下。
后来,吴王阴谋策划七国之乱,邹阳坚决反对,劝告吴王,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一定不会成功,千万不要冲动,否则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吴王不听,邹阳愤而辞职,跳槽到梁王刘武门下。
刘武这个人同样不靠谱,偏信公孙诡、羊胜这种小人,远离韩安国、邹阳这种德才兼备之人。
公孙诡、羊胜谋划刺杀袁盎等大臣时,邹阳听说了,赶紧找到刘武,建议他不要干傻事儿,否则将铸成大错。
公孙诡、羊胜本来就嫉妒邹阳的才华,现在又要破坏他们的计划,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利用各种机会向梁王进谗言,疯狂抹黑邹阳。
被洗脑的刘武找借口将邹阳判了个蛊惑罪,打入大牢,秋后问斩。
邹阳特别不甘心,心想,如果就这么死了,将来人们谈论起自己,那就是一个死刑犯,可自己并没有错,纯粹是被小人构陷。
邹阳做出最后一搏,拿出全部才华,给刘武写了一封信,以自证清白。
这篇文章就是被《古文观止》收录的名篇《狱中上梁王书》。
刘武看完邹阳的信,大为感动,马上释放其出狱并道歉,但道歉完毕后依然重用公孙诡、羊胜,把邹阳冷处理。
后来,刺杀袁盎等大臣的阴谋败露,公孙诡、羊胜自杀,刘武才意识到,当年邹阳的劝告是正确的。
鉴于此,刘武重新起用邹阳,任命他为特使,充分发挥他善于辩论的天分,携带千金,代表自己去长安城公关皇后王娡的哥哥王信。
邹阳见到王信,并没有从刘武角度展开论述,而是站在王信的角度打开话题:“国舅爷,我是为您的生命安全而来!”
王信立马被唬住了,问道:“此话怎讲?”
邹阳道:“想必您已经听说梁王刘武的事情了?”
王信道:“是的。这梁王也太胡闹了,竟然敢刺杀朝廷命官!”
邹阳道:“当初您是不是也反对梁王继承皇位?”
王信道:“是的。我是皇上的大舅哥,皇上希望传位给刘彻,刘彻又是我的外甥,我肯定支持皇上的决定,反对梁王刘武来抢刘彻的皇位。”
邹阳道:“这就是您即将倒霉的地方!您想,如果刘武被皇上治了死罪,谁最伤心?”
王信道:“当然是窦太后。”
邹阳道:“窦太后的脾气您是了解的,她的宝贝儿子一旦被杀,她一定会疯狂报复当时宴会上反对刘武的人。到时候,还有您好果子吃吗?”
王信一拍大腿,道:“对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邹先生,您真高,实在是高!那您觉得我该怎么办才能讨好窦太后呢?”
邹阳道:“那太简单了。您是当今圣上的大舅哥,妹妹是母仪天下的皇后,您只需要让妹妹多给皇上吹吹枕边风,劝他从轻发落刘武,窦太后一定会特别感激您,你们皇家的地位也就会固若金汤啦!”
王信道:“妙!太妙了!早就听说邹先生满腹经纶,今日得见,果然不同凡响。请邹先生好人做到底,也跟我说一下,该怎么样跟皇上说效果才好呢?哪怕我一字一句地跟着学呢,也肯定比我们这些笨嘴拙舌的人说得精彩。”
邹阳道:“您可以向皇上多举历史上的经典案例。”
王信红着脸说道:“不瞒您说,我这人天生不爱看书。每次失眠时,只要拿起书,保证立马产生困意,当晚睡得别提有多踏实了!那您给我说个具体的案例,我再一字不落地转告给我妹妹。”
邹阳哈哈大笑,道:“舜,这个人您应该听说过吧?”
王信道:“听说过,古代的一个圣君。”
邹阳道:“舜的弟弟名叫象,当初一心想杀死舜。后来舜做了天子,不但不报复象,反而给象封地。就因为这件事情,后人世世代代都称赞舜是个仁义之君。您和皇后把这个故事说给皇上听就可以啦!”
王信伸出大拇指,道:“我也没有别的形容词来称赞先生。总之,一个字儿——高!”
王信把邹阳的话告诉了皇后王娡,王娡又如数转达给了汉景帝。
汉景帝听完,被舜的行为所感动,开始动摇起来,考虑赦免刘武死罪,但活罪难逃,依然还要判他入狱。
不管怎么样,邹阳确实帮了刘武大忙,至少保住了他一条命。
还有一个人始终关注着汉景帝对刘武的态度,此人正是窦太后。
窦太后听说汉景帝有意保刘武一条命后,并没有开怀大笑,反而嗷的一声痛哭起来,当晚就绝食了。
窦太后的侍从吓得赶紧向汉景帝汇报:“陛下,不好啦,太后每天以泪洗面,都绝食一整天了。”
常言道,母子连心。汉景帝立马懂了窦太后的心思:老太太这是给我唱苦肉计呢,她知道刘武保住了一条命,但还逼着朕连刘武的活罪都要免掉。
汉景帝考虑再三,决定视而不见,就是不肯表态赦免刘武。
窦太后也不傻,表面上绝食,私下里则偷偷吃好吃的,反正汉景帝也不知道。演戏嘛,吃饱了才能有力气展现演技。
汉景帝意识到,此事早晚都要有个定论,不宜再拖,否则光他那位擅长作妖的老妈就够他难受的了。
于是,汉景帝派出一个他最信任的人,前往梁国取专案组调查出来的证据和卷宗。
证据和卷宗直接决定了刘武所犯的罪行到底有多重,所以这个人的人品必须相当过硬才可以。否则,万一刘武或者窦太后对他以重金行贿,他半路上对证据来个修改甚至“不小心遗失”,那就……
汉景帝派去的人,是一位年纪比较大的人,名叫田叔。
田叔到底有何能耐,为什么汉景帝偏偏选中他担此重任呢?
要说这田叔的名望,从当年汉高祖刘邦时起就享誉天下。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封自家女婿张敖为赵王,赵午为赵国的丞相,田叔是赵午最信任的手下。
有一次,汉高祖路过赵国,在张敖的府内借宿。
张敖脱去外衣,戴上下人才戴的袖套,从早到晚亲自侍奉刘邦的衣食住行,态度十分谦卑。
刘邦刚刚建立汉朝,有些膨胀,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有时候直接躺在地上,四仰八叉。
有一次,刘邦喝多了,伸开两脚,用裤裆对着张敖的脸,还对他骂脏话,态度非常地傲慢。
张敖的丞相赵午以及大臣贯高,见他们的领导张敖对刘邦这么客气,却换来刘邦的羞辱,气不过,便私下里找张敖抱怨:“大王,您侍奉皇上的礼节完备周全,就是他的亲生儿子也没有这么孝敬他!可是他对您竟如此粗鲁傲慢,这哪像个天子的样子?”
张敖说道:“这江山姓刘,我虽然是驸马爷,但毕竟是外姓人。他再住两天就走了,忍忍吧。”
赵午、贯高等人从张敖住处离开后,依然愤愤不平。
赵午对贯高说道:“咱们领导是个厚道人,不敢对皇上有意见。”
贯高道:“你我都是六十多岁的老臣,还能活多久,要我说,临死之前干一票大的,找个机会,直接宰了刘邦!”
赵午道:“老贯,你竟然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贯高道:“此事不着急动手,需要拿出时间,好好规划。”
赵午道:“赞同。这一次先放刘邦一马,想必他过一阵儿还要回来借宿。趁此间隙,我们事先安排好方方面面。待刘邦再次上门之日,就是他和阎王爷见面之时!”
刘邦带兵离开赵王府后没多久,再次来到这里借宿。
在刘邦离开的日子里,贯高、赵午进行了精心安排,重新装修了刘邦住的房间,改造了房子的墙壁,里面可以藏进去几个杀手,但住在房间里的人一点儿都看不出来。刘邦睡熟以后,杀手便可以踹开墙壁,于顷刻之间直取刘邦首级。
这一招可真高明!
刘邦本来确实计划再次留宿赵国,但就在即将到达时,突然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个路牌。
刘邦对身边人问道:“那个路牌上写的什么字儿?”
下人回复道:“是县城的名字,叫柏人。”
刘邦道:“这个柏字在夜色中望去,好像迫害的迫字!怎么给人一种不吉利的感觉呢?”
刘邦停顿片刻,下令道:“我们今天不去赵国借宿了,连夜赶路,尽快离开这个让人不舒服的地方!”
赵午、贯高眼睁睁看着到嘴边的鸭子又飞走了。
不过也无所谓,反正也没什么损失。刘邦不来借宿更好,眼不见,心不烦。
本来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可偏偏天有不测风云。
贯高有个仇人,听说了他要刺杀刘邦的计划,便把此事捅到了朝中。
刘邦大怒,下令立即将赵王张敖批捕并押往长安。
缉拿张敖的人来到赵王府,一大批效忠张敖的人表示,如果张敖有个三长两短,他们便自杀,追随张敖而去,这里面就有年轻时候的田叔。
贯高见大家嚷嚷着要死要活,大骂道:“一群窝囊废,自杀很勇敢吗?赵王确实没有参与这件事,我和赵午才是主谋,赵王纯粹是被冤枉的。你们都死了,谁替大王辩白呢?”
田叔等人渐渐冷静下来。
贯高道:“要我说,大家就跟我一样,一起跟着赵王的囚车去长安城,亲自向皇上证明赵王的清白。我们愿意以死来换取赵王的自由身!”
田叔等人表示赞同。
这样一闹,负责押解张敖的官员就犯难了。
押解官对大家说道:“大家的行为让我很感动,但是我奉命前来抓捕赵王张敖,并没有被允许带着别人同行。这件事请容我先向皇上请示一下。”
押解官立即赶往长安向刘邦汇报现场的突发情况,并请示是否允许田叔等大臣随行。
刘邦接到请示后,勃然大怒,道:“一群浑蛋!都跟着囚车来,是要向我示威吗?传我口谕,凡是想要跟着囚车来长安的,灭他全族!”
押解官接到刘邦的口谕,立马赶往赵国向大臣们宣布。
要说这忠诚二字,也是分程度的。之前还有大量的人摆出与赵王同生死的架势,当听说会被灭全族后,很多人立马一溜烟跑回家里了,不再提跟着囚车去长安的事情。
只剩下以田叔为代表的少数几个大臣,把全族的性命都豁出去了,非坚持跟着囚车去长安不可。
押解官说道:“我是服了各位了。既然如此,我也无话可说,只希望你们远远地跟着囚车,免得将来皇上怪罪于我。”
就这样,田叔等人远远地尾随着囚车来到长安城。
刘邦很快查明了真相,赵王张敖确实不知情,便将其无罪释放。
张敖被判无罪后,并没有走,而是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哭着向刘邦求情:“希望陛下可以网开一面,放过追随囚车而来的那几个大臣。他们都是难得的忠臣啊!”
刘邦听完哈哈大笑道:“你以为朕真的要灭他们全族吗?告诉你吧,朕就是用这种方式顺便考验一下你身边的人,看看到底哪些人是真正的忠臣,哪些人是演技一流的奸臣。”
张敖破涕为笑。
刘邦道:“行啦,你让那几位大臣进来一下,朕要亲自见见他们。”
刘邦亲自接见了田叔等人,并同他们进行了气氛友好的交谈。
刘邦通过和田叔谈话,发现此人除了忠诚,能力也不错,便提拔田叔做汉中郡的郡守。
田叔不辱使命,在汉中郡一干就是十多年。
田叔经历了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三朝,到了汉景帝时代,年事已高,退休在家。
汉景帝心思缜密,别看田叔已经离休,但他始终记得这个人。他让田叔去梁国取刘武案的证据和卷宗,就是看重田叔效忠朝廷的特点,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来办,百分之百放心。
田叔从梁国取了资料返回长安,来到长安城外面专门养马的霸昌厩时,突然停了下来。
众人不解,忙问:“大人,您怎么不走了?”
田叔道:“拿火把来,我看一下资料。”
田叔拿过火把,突然扔到了刘武案的卷宗上。
众人吓蒙了,等到回过神来去救火时,卷宗已经烧成灰烬。
田叔对大家说道:“你们不必惊慌,此事由我一人负责。”
来到长安城,田叔两手空空地来见汉景帝。
汉景帝见田叔独自一人空手而来,问道:“刘武有罪吗?”
田叔道:“陛下要我说实话吗?”
汉景帝让下人退下,道:“现在你可以说实话了,朕就想知道,刘武是不是真的有罪?”
田叔道:“他亲自下令刺杀袁盎等朝廷命官,百分之百的死罪。”
汉景帝道:“他的罪证都在你那里吗?”
田叔道:“我进长安城之前,亲手烧掉了。”
汉景帝一脸错愕,问道:“大胆!你为什么这么做?”
田叔道:“陛下可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有了这些罪证,如果不杀梁王,就等于向天下人表明,陛下念私情,带头违背汉朝法律;如果按照法律杀掉梁王,皇太后会不吃不喝,这样就会给陛下带来忧愁。”
田叔在说“不吃不喝”四个字的时候,格外用力,把声音提高了好几个分贝。
汉景帝瞬间明白,田叔说的“不吃不喝”指的是,任性的窦太后会因为刘武被杀而对当年反对刘武的大臣们进行疯狂的报复,届时朝廷会引发地震式的混乱,整个大汉王朝的运转也会停摆,后果将不堪设想!
汉景帝面带微笑地对田叔说道:“你才是真正的富有远见的忠臣啊!就按照你说的意思定调子,刘武无罪,把所有的罪名都推到公孙诡、羊胜头上。”
田叔道:“陛下英明!”
汉景帝突然放低声音,一脸诡异地问道:“朕倒想问你一个问题,你可以不回答。”
田叔道:“陛下请讲。”
汉景帝缓缓地说道:“当年,赵王张敖刺杀高祖事件里,张敖真的一点儿都不知情吗?”
田叔稍稍沉默,而后说道:“陛下是英明的君主,陛下觉得是怎样,就是怎样。”
汉景帝一拍桌子,大笑起来:“哈哈哈!好,朕懂了。最后,还要麻烦你跑一趟太后那里,把刘武一案的最终结果告诉她。”
田叔行礼后离开,直奔窦太后的住处而去。
汉景帝目视着田叔的背影渐渐远去,自言自语道:“当年高祖看人识人的眼光果然精准而毒辣啊!”
话说田叔来到窦太后住处,进门就问仆人:“太后呢?”
仆人道:“太后在屋里躺着呢,都绝食半个月了。”
田叔心想:嘿,绝食半个月还能活着,简直是人间奇迹!
田叔对仆人道:“啊呀,年龄这么大了还绝食,对身体可不好。快带我去见太后,我有好事向她汇报。”
其实,此时此刻窦太后就在隔壁听墙根呢,听说田叔要进屋,跐溜一下子钻到床上,作饥饿无力状。
田叔来到窦太后床前,立马行跪拜礼,道:“奴才老田给太后请安了!太后这是怎么了?”
窦太后道:“是……是……谁来了?快……快……扶我起来。”
众仆人扶窦太后起床。
窦太后作无力说话状,道:“原来是……田先生来了。您也……一大把年纪了,还……想着……来看我。”
田叔道:“我是奉皇上之命,前来向您汇报梁王案的最终调查结果的。”
窦太后瞬间紧张起来,但演技必须保持好,继续心慌气短地说道:“哦?那您……说说吧,他……到底……有没有罪?”
田叔道:“都调查清楚了,梁王不知情。这件事的主谋是梁王的宠臣羊胜、公孙诡之流,这些人都已经按国法被处死了,梁王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窦太后听完,十分高兴,道:“我就……说嘛,梁王……不是……那种人。”
田叔道:“太后您可以有胃口吃顿好的啦!”
窦太后道:“来,田先生……就别走了,今天……中午……留下来……一起吃饭。”
田叔为了让窦太后高兴,就一起吃了午饭。
送走田叔后,窦太后立马派人给刘武带话:“朝廷已经决定赦免你的全部罪行,把所有坏事都推到公孙诡、羊胜身上了。你听我的,赶紧上书请求朝见皇上,尽量弥补你俩的感情。”
刘武不敢怠慢,立马向汉景帝写了一份很诚恳的信,表示要亲自向哥哥表达愧疚与感激。
刘武的队伍浩浩荡荡地从梁国开往长安,当到达函谷关的时候,刘武有一个手下向他提出了一条建议:“领导,我们这时候应该低调一点。”
刘武道:“对呀,要不是你提醒,我还真忽略了。必须低调!”
刘武让随行的队伍原地返回,只留下一辆特别旧的用破布装饰的车和两个保镖。
刘武坐着破车,带着两个保镖,向长安城走去。越来越接近长安城了,这时候刘武又开始犯起嘀咕了:万一我那当皇上的哥哥并没有原谅我,我现在就只有两个保镖,岂不是白白送死?
于是,刘武动了一个小心眼儿,并没有直接去见汉景帝,而是来到了馆陶公主刘嫖的家里,等到打听好汉景帝的心情以后,再决定要不要去见他。
事实上刘武就是小人多虑,汉景帝无论如何是不会杀他的,更何况在窦太后的眼皮子底下呢。此时的窦太后,按照刘武上书中约定的日期,前来长安城外迎接他,结果却不见刘武的踪影。
窦太后不问青红皂白,放声痛哭道:“十有八九是皇帝杀了我的小儿子啊!”
汉景帝也开始有点蒙:刘武这是唱的哪一出?
就在这时,下人来报:“梁王刘武在宫门外求见!”
汉景帝大吃一惊,立马宣刘武觐见。
下人道:“梁王怕是来不了啦,他希望您亲自去宫门见他!”
汉景帝更加迷惑,刘武这到底要干吗?索性,亲自跑一趟吧,看看他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汉景帝亲自来到宫门口,只见刘武剥光衣服,伏在刑具上面,纹丝不动。
汉景帝道:“梁王我弟,你这是要干什么?”
刘武道:“臣弟今天是亲自向皇兄请罪来了,请皇上按照大汉律法,现在就将我治罪!”
就在这时,窦太后一行人等也赶到。
窦太后再一次演技大爆发,一手牵过汉景帝,一手牵过刘武,哭得泣不成声:“你们……你们……都是我的……好儿子!从此以后,你们……要团结得……像小时候一样。”
此时的汉景帝在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以后,也学得圆滑起来,不再正面杠窦太后,而是像她一样,秀起了演技,也放声哭了起来。
在场的诸位大臣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在众人看来,这件事情终于以“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合家欢大结局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第二年,刘武再次上书汉景帝:“亲爱的皇兄,随着母后年事已高,我特别想长居长安城,一方面可以天天见到母后,另一方面您在工作上也好有一个帮手。臣弟热切盼望您的批准!”
没过几天,刘武就接到了汉景帝的回信:“亲爱的梁王我弟,从梁国到长安路途遥远,朕特别不想看到你旅途劳顿,那样太辛苦了,当哥哥的会心疼,你还是继续待在梁国吧。只要朝廷有需要你的地方,一定会请你帮忙的。母后身体健康,状态很好,朕一定会照顾好她,请你不必过多挂念。——永远爱你的皇兄。”
刘武读完信后,确信汉景帝根本没有任何原谅他的意思,相反,还特别讨厌见到他,对他防备有加,不希望他踏入长安城半步。
刘武自此心情郁郁寡欢,每天靠打猎填补精神世界的空虚。
有一天,下面的人向刘武汇报,说是捉到了一只长相奇特的怪兽,想要进献给他。
刘武让人把这头怪兽牵到梁王府,走近一看,哪里是什么怪兽,分明就是一只畸形的老黄牛。只见那头牛长相丑陋,面目狰狞,后背上多长出来两只牛蹄子,样子十分恶心恐怖。
刘武被吓了一跳,立马喊道:“快给我牵走,快给我牵走!怎么弄来这么个畸形怪胎,太晦气了!”
或许是因为受到了惊吓,也或许是因为长久以来心情抑郁,刘武在见到这头畸形老黄牛之后不久,便病倒不起。
当年的六月中旬,刘武发高烧不退,在床上呻吟了六天后,撒手人寰。
远在长安的窦太后,听说刘武去世后悲痛欲绝。
其实窦太后一直以来的想法是,把汉景帝熬死,然后利用她的权威争取让刘武来继承皇位。即使刘武当不上正式的皇帝,至少也要当一个握有实权的摄政王,架空未来的小皇帝刘彻。
结果,刘武的身体偏偏不争气,死在了汉景帝前面。
刘武的早逝,让窦太后愈加讨厌刘彻这个来自民间的二婚女人生下的孙子,而刘彻自幼没有得到窦太后的关爱,又亲眼看到了窦太后怂恿刘武争夺自己的皇位,他对窦太后也没有任何好感。
所以窦太后与刘彻这对祖孙子之间的权力斗争,在汉景帝去世后的公开化,也将成为必然。
很多读过这段历史的读者都会拿窦太后、刘彻同清朝的孝庄皇后、康熙做对比,然后产生疑问:同样是奶奶和皇孙,为什么孝庄和康熙就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窦太后和刘彻却斗得死去活来呢?
相信,读到这里时,您的心中已经找到了答案。
窦太后又来找汉景帝哭诉:“现在刘武已经去世,你要好好对待刘武的儿女!”
汉景帝道:“请母后放心,朕以后一定会好好对待侄子侄女的。”
窦太后道:“我不要以后,我就要现在!”
汉景帝实在是对这位难缠的母后没有办法,便把梁王刘武的五个儿子全都封为诸侯王,五个女儿全都赐予汤沐邑(意思是,她们可以享受食邑,相当于被朝廷财政供养起来)。
窦太后听完汉景帝的决定,这才高兴起来。
汉景帝这一招也是绵里藏针,表面看上去刘武的孩子占了大便宜,实际上,汉景帝肢解掉了刘武广阔的封国,只要刘武的五个儿子各自为王,他们就不会团结,也就不必担心他们联合起来对抗朝廷。
公元前 141 年,汉景帝为刘彻举办了成人冠礼。
十天以后,汉景帝驾崩于未央宫,年仅十六岁的刘彻登基,这便是汉武帝。
汉武帝尊奉窦太后为太皇太后,尊奉母亲王娡为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