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7本书
《老实人》

伏尔泰 著
约翰·巴特 译自法语
2007年7月9日

谨向
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
赠予一本讲述邪恶的智慧之书
并致以美好祝愿
加拿大作家 扬·马特尔

尊敬的哈珀先生:

想必您一定听说过“六度分割理论”吧,在这个世界上,最多通过五个人,您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而我寄给您的第七本书——伏尔泰的《老实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恰好连接了您和我。且听我解释。在书中十三章,110页到111页,简要交代了老实人刚抵达英国朴次茅斯时,目睹一位英国海军上将遭到枪决的场景。他当时十分不解:“为什么要处决这位海军上将?”

“因为他杀的人不够多。”有人答道。

这并不是伏尔泰杜撰的故事,历史上的确有这样一位英国海军将领,因为在梅诺卡岛附近的海域与法军交战时杀敌数量不足而被处以枪决。他因此成为大英帝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遭此劫难的上将,此人名叫约翰·拜恩。

您对他的姓氏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吧?是的,“金-拜恩”事件中的维尔米子爵朱利安·拜恩,在一九二一至一九二六年期间曾任加拿大总督,正是那位时运不济的拜恩上将的后代。而加拿大现任总督米歇尔·让阁下,即拜恩子爵的继任者,应该会和您经常碰面吧。还差最后一层关系,我的一位好朋友,英国出版商杰米·拜恩,是拜恩上将以及拜恩子爵的直系后代。您看,六度分割理论同样适用于“你-我”:我-伏尔泰-拜恩-拜恩-拜恩-让-您。

实际上,就在这第十三章,在拜恩上将遭到处决这一情节的前一段落中,伏尔泰把加拿大贬为“区区几英亩雪地”而已。伏尔泰先提到加拿大,继而又讲了个故事将我们相互联系了起来,您不觉得很奇妙吗?哈珀先生,您我之间缘分真是不浅啊!

关于这本书,还有一件逸事。不止一次,而有两次我碰到有人在读这本书,我觉得自己看清了书名,不禁感慨这是一本多么伟大的小说,还满心期待可以好好聊一聊可怜的老实人必将遭受的可笑而悲惨的灾祸。结果呢,这两位读者(均是女性)告诉我,书名的最后一个字母是“a”, 她们正在读的这本书根本不是伏尔泰的精妙讽刺之作,而是一本有关“念珠菌”的书,所谓“念珠菌”,指的就是令人烦恼、反复发作、骚痒难耐的阴道真菌感染。您可以想象,我们后来的交谈就变得有点不自然了。

让我们言归正传。《老实人》发表于一七五九年,是一部短小幽默、引人入胜的小说。它探讨的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罪恶及其带来的苦难。伏尔泰生于一六九四年,卒于一七七八年,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牛虻” 之一。在《老实人》中,伏尔泰讽刺了当时社会盲目的乐观主义情绪。这种乐观主义通过哲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的学说,“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得到了最佳阐释(您是否记得,克里斯·克里斯托佛森的那首嘲讽歌曲中也引用过这句话)。这一说法的论据是,因为上帝完美而无所不能,将给予各种因素最优的组合,所以这个世界只能是人类能想象出的最美好的世界。因此,恶是为扬善服务的,我们这些难免犯错的人在善与恶的选择中才能完善自我、积极向善。

如今,我们也许都认同逆境可以磨砺人,而且基督教教义依然认为“苦难成就完美”。然而,为恶做如此的辩解显然有其局限性。有些起到警醒世人作用的恶使人因祸得福或许还能如此解释,难道卑劣的罪行和不幸的灾难也能以此为由得到开脱吗?

伏尔泰创作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一场灾难。一七五五年十一月一日清晨,里斯本发生了一场灾难性的地震。突如其来的强震摧毁了许多教堂,夺去了数以万计的生命。许多公共建筑沉陷,一万两千多幢房屋坍塌。余震刚刚结束,海啸又凶猛来袭,紧随而至的大火更加剧了民众的恐慌,死亡人数超过了六万人。在还没有出现高科技毁灭性武器的年代,这样的物质损失可以说是前所未有。里斯本地震给当时人们留下的创伤不亚于纳粹屠杀犹太人对我们的冲击。不同的是,纳粹暴行让我们对人性产生了深深的质疑,里斯本地震则使人们怀疑起上帝的本性。上帝怎能如此残忍,让灾难降临在虔诚信奉天主教、接受上帝福音的里斯本城民身上?而且偏偏选在万圣节这一天?一下子夺去了这么多人的性命,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最好的世界”?

对这一谜题的回答宛如《神义论》 中的“圣杯”——至今仍困扰着所有人。或许,答案依然是我们缺乏远见,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永远无法明白大恶本身是如何成之为上帝神圣计划的一部分,而最终有其道理的。

在上帝亲自下凡完全解释那一计划之前,恶仍然困扰和伤害着人们。里斯本地震之后,伏尔泰对那些宗教谎言感到非常愤怒。他清楚地相信,所谓“上帝的旨意”是不存在的,因为根本没有上帝。因此,过于盲目、乐观地对待罪恶和苦难,就是对受害者的麻木不仁,于情于理都站不住脚。他竭力在《老实人》中证明这一点。小说开头,老实人是个来自威斯特伐利亚森特·登·脱龙克男爵府上的、天性纯朴的小伙子,这位乐天派的座右铭是“万事尽善尽美”;在小说末尾,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和挫折之后,老实人终于听从内心的召唤,回归到平静的集体生活:“我们必须回到田园去劳作。”

或许,这也是我们面对恶时,唯一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和大家一起,简单充实地过好每一天。

您诚挚的
扬·马特尔

伏尔泰(1694—1778) ,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法国启蒙主义作家、哲学家。他一生笔耕不辍,作品涵盖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科学论文和历史著作等体裁。伏尔泰热衷于政治活动,提倡社会改革、自由贸易、公民自由和宗教自由。他曾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发表的讽刺言论多次使他身陷囹圄:一七一七年,因为对法国政府出言不逊,他被囚禁巴士底狱达十一个月;一七二六年,又因冒犯一名贵族而被逐出法国三年之久。他去世之后被安葬在巴黎先贤祠。 1yqI4NsM4TEzhPjoD7qyMUMC2kc09uMbcS/Re2Rmo57Z5kQFIBa0hsCob2qI0NK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