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背景介绍

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向培育积极心理品质转化。罗素在《走向幸福》中指出:“种种不幸的根源,部分在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人心理。”一个人幸福与否,幸福的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主观上是否具备获得与感受幸福的能力。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先天潜能和教育环境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继而为个体拥有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

塞利格曼总结出24种主要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好奇心、热爱学习、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情感性智力、勇敢、勤奋、正直与诚恳、慈祥、慷慨、爱、忠诚、公正、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审慎、适度和谦虚、对优秀和美丽的敬畏与欣赏、感激、希望、乐观、信念与信仰、宽恕与仁慈、风趣与幽默、热情,并把它们归纳为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超越六大美德力量。

(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必要性

目前,已有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品质在对抗心理压力、心理疾病时有缓冲作用。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另外,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增加个体的心理资本水平,促进个体寻求良好的健康行为与社会支持。积极心理品质的种种优势已经表明积极心理学离不开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离不开积极心理品质的训练。以积极心理品质训练为主题来开展我们的体验式班会或心理健康课,旨在预防、干预和解决目前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对学生一些凸显的不良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当下,在学生心理教育和发展中,如果有积极心理品质的助力和滋养,学生们将会发展得更好。如果在小学6年的12个学期和初中、高中6年的12个学期这十几年的黄金时期中,学校和教师都能对此重视起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这24个主要的积极心理品质,就能做到让每一位学生拥有1~2种优良的、突出的积极心理品质,就相当于让每一位学生形成品格上的“金字招牌”。

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在生活和工作中认识的有些人,我们可能认为他们不怎么样,但他们却能在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让那些不了解他们的人对他们刮目相看。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这些人身上的一些积极心理品质,他们把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积极心理品质发挥到了极致。比如,有的人非常勤奋,一直在不停地练习技能,一直在拼命地工作,由于他们一直花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这样他们终究会做出成绩,这就是所谓的天道酬勤。还有的人非常勇敢,遇到一些机遇挑战类的事情,他们如果认定了,就敢于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这批勇敢的人敢拼敢闯,成功的机遇也会很大。所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关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只要将一个品质发展到极致,就会成为日后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大助力。

那么与学生的生活、发展和学习相关联的最重要的品质有哪些呢?积极心理学认为这些品质包括感恩、幽默、赞美、创造性以及勇气等。其中,感恩主要对学生们的人际交往有正面的影响,幽默则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情商和社交应对能力,赞美能帮助学生们形成自信,也能帮助学生们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从中学习和进步。如果某位学生有这些品质,那么在他处理问题时,所形成的这些积极心理品质会对他的思维产生积极影响,进而影响他的言行,毕竟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跟他的思维有很大的联系。为什么我们要做积极心理品质课程呢?如果心理健康课都围绕着这三个主题:积极心理品质的训练与提升、积极情绪的培育以及个人的自主与职业的发展,且学校将这三个主题的内容渗透在所有的教育形式中,无论是在班会、家长会,还是在心理健康课堂、德育课堂以及常规的学科课堂中,只要能让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在学校教育中产生效果,那么素质教育的效果就会有所提升。所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贯穿学生整个基础教育学习生涯甚至是整个人生发展很重要的方面。

(三)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就是在擦亮“金字招牌”

积极心理品质有着系统性的内涵,也有着在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价值,那么,我们要如何对学生们实施积极心理品质的训练呢?这一训练在学校教育中的可行性有多大?本书就以积极心理品质训练的体验课堂来进行一些操作上的示范与探讨。

在韦志中心理学网校的学员中,有50%以上的学员是在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有些学员还兼任部分学科教学工作。凡是有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这种意识的老师,其在教学中便会有意无意地去塑造和培养学生们的这些品质,只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到这点,这些慢慢培养出积极心理品质的学生们,就能拥有核心的闪光点。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影响其学习和生活中言行的亮点所在,训练学生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就是在帮他们擦亮“金字招牌”。 f5KZ2xCrV+v4W4+/N84b23iMmklYrQr8TCV8KPKevJ6Ixi2IP15QAH8yjWuO/1M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