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最新研究领域之一,它是研究心理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学科。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文化和心理之间的相互整合的机制。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中国受到了传统文化中易学、道教、禅宗、藏传佛教的影响,提出了分析心理学,从此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区分开来。

心理学是从国外引进来的,但其适应性并不高。我们在探索心理学本土化的过程中发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都可以用来揭示心理学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都能够用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创造力来源,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以孔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道家理念、法家思想、佛家文化等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诗、词、歌、赋等多种文化模式,这些都是古人们探索出来的智慧宝藏。

生活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世代相传。心灵相通的纽带不仅在于黑头发、黄皮肤这些外表的特征,更是源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文化所孕育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内在气质,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古人不断从历史文明中提炼前人的智慧,如孔子从《易经》中提炼出儒家的中庸思想,从唐太宗李世民“以古为镜”提炼出治国之道……近年,随着国家政策对传统文化的宣扬,各种传统文化研究络绎不绝,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景象,例如黄帝陵祭祖、诵经坊、孔子学院、寻根热、于丹热等文化盛事,也有不少专家从佛学经典、道家文化、儒家思想中提炼出处事为人之道、心理咨询技术等。

成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个成语基本上都有一个形象生动的故事,隐含着意义深远的道理。现今全世界都在流行积极教育,流行积极心理学,人们渴望更多的是积极心理、正能量,而不是那些悲悲切切的消极思想。在这样的大时代趋势下,我们发现许多成语不仅蕴含着古人的积极心理学思想,而且可以成为我们现代人的行动指南。例如,三国的曹操在打仗的时候,就用了积极暗示的心理学技术。当士兵们口渴难耐想要放弃的时候,他大声喊道:“前面有一个梅子林,大家到那个地方就可以解渴了。”这就是“望梅止渴”的故事。其中道理很简单,按照精神现象学来说,存在于脑海中的意象是存在于真实世界中的,就像我们想到吃梅子的画面,我们意识中就会回忆当时吃梅子的酸味,于是嘴巴就会分泌唾液,达到缓解口渴的作用。

在现今社会中,许多矛盾源自家庭冲突、人际关系紧张等,使得人们的生活、工作备受困扰,幸福感降低。我曾经在阅读兵法《三十六计》时,深深地为古人先进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作战技术所折服。《三十六计》将每一计划分到不同的作战方针中,本书也同样采取这样的方式,从成语中选取三十六个,并划分到六个类别中。这六个类别分别是家庭篇、交往篇、成长篇、情绪篇、学习篇以及知行合一篇。我们所选择的成语都是符合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在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行为指导,以期使读者能够从中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办法。下面来具体介绍一下六个类别:

第一章,家庭篇,主要围绕家庭文化建设。一个人的家庭管理好了,自然就有安全的感觉。从心理学来讲,安全感又可以延伸出自尊感、爱和尊重的能力。在内,家庭成员彼此尊重,相互关爱;在外,和别人关系融洽,能够互相尊重和理解,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心理和谐。所以我们把家庭的建设放在第一位。

第二章,交往篇,主要围绕人际关系建设展开。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是影响人们心理状态的首要因素。我们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以在现今社会,人们更重视人脉资本的积累和维护。因而我们把人际交往放在第二位。

第三章,成长篇,主要关注个人心理建设方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心理资本”一词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被誉为超越两大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的第三大资本。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足够的勇气、善良、奉献精神、执行力,那这个人就具备较强的心理资本,那么他在为人处世中就有较高的“心理弹性”,从而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因而我们将成长篇放在第三位,重在仁者无敌。

第四章,情绪篇,主要围绕情绪建设。现代社会情绪病非常严重,焦虑、抑郁、自杀人数都在逐渐攀升。这些情绪病不但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还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但是在情绪管理过程中,人们并没有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调节,因此我们将情绪作为一大主题,运用成语中的文化思想来进行情绪的管理,进而培养我们的积极情绪。

第五章,学习篇,围绕如何进行有效学习。荀子曾经说过,“要想使别人看得见自己,就要登高而招”,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就需要不断地登高呐喊。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技能。

第六章,知行合一篇,主要围绕行动与认知的结合。人们明白的道理有一箩筐,但是落实到行动上的却是凤毛麟角。以上谈及的五个计策,如果人们只是知道,没有做到,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知道并且能够做到,才是人们需要提升的地方。

撰写本书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读者和心理学同行们有更好的理解和方法,我们会虚心接受;如果有不正之处,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552jYmZKhcuoQR0R8tiWj+Rxb0J78mZCJgJlKbVWNyDmh3JBLZBZkOZGb1EKB0d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