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尊重与自我实现
——高级需要

马斯洛说:“尊重需要的满足,能够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体会到生活在世界上的用处和价值。”尊重的需要,是达到自我实现之前的最后一个需要,它包括希望获得实力、成就、独立,以及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和高度评价。

尊重的需要常常被分为两部分——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指的是一个人希望在各种情景中,能够表现得有实力,充满自信,能够独立自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尊。外部尊重指的是一个人希望有社会地位,有威信,受到来自他人的尊重和信赖。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人格和能力,都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承认。不过,得到他人尊重的前提,并不是一定要比他人位高权重,比他人更富有,更有实力,而是先学会尊重他人。历史上,关于人际尊重的故事数不胜数,程门立雪、孔子尊师的故事也一直被传为美谈。而因为不懂得尊重他人、侮辱他人而失掉颜面,遭受严惩,甚至不得不付出生命代价的例子也有很多。

清朝同治年间,张之洞时任两江总督。一次,他在松江府微服私访时,遇到了一个老同学。这位老同学并未当官,而是在一个乡绅家里当教书先生。他深知张之洞官运不错,今日一见,看他穿着一身老百姓的粗布衣裳,没有随从,也没有排场,不禁有些诧异,忙关心道:“你这是遇到什么挫折了?”张之洞因为公务在身,不便透露实情,便撒谎说:“我要到南方公干,因事路过这里而已。”

两人多年未见,于是他挽留张之洞住下,想在一起叙叙旧情。第二天,恰好赶上松江知府设宴办寿,邀请了许多地方的官员一同庆贺。乡绅拿到请柬,见闲来无事的两人正在家里漫话家常,于是带着教书先生和张之洞一同赴宴。

宴席上,前来为松江知府祝寿的宾客,不是官场上的同僚,就是地方有名望的乡绅和文人。所有人互相见面后,忙不迭地互相寒暄着,场面好不热闹。张之洞和他的同学不认识宴席上的任何人,被冷落在了一旁。

待华灯初上,宴会正式开始时,众多宾客陆陆续续开始入席。这时,张之洞拉着老同学大大咧咧地抢步上前,径直走到首席,翩然落座。张之洞的这一举动,震惊了宴席上的所有人。人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有人说这人定是来头不小,否则也不敢在知府的宴会上闹事;有人说这人或是知府的仇人,是明目张胆地来挑衅的。

知府见到此番场景,心里也甚是恼火。不过,众多宾客在场,他不便发作,若闹得众多贵宾不欢而散,失的终究还是他的面子。于是,他压着心中的怒火,走到张之洞面前,手指着桌上的松江鲈鱼说出了一句上联:“鲈鱼四腮,独占松江一府。”张之洞心知知府是拿鲈鱼自比,以警告面前自己这只不知天高地厚的“鱼虾”。他思虑片刻,不慌不忙地走到一盘螃蟹旁边,从容地对出了一句下联:“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松江知府听到对方未曾示弱,甚至气势更加嚣张,心想这人定是有些来头,于是他忙凑到身旁的教书先生耳边,打听来人姓名。当他得知,此人正是两江总督张之洞时,不禁大惊失色,慌张地跪倒在地,连称:“该死!该死!”

无论一个人是地位显赫,还是位卑言轻,只要能够以平等的姿态与人沟通,让对方感觉受到尊重,任何人都会反过来尊重你。可是,如果一个人总是自觉高高在上,习惯以盛气凌人的口吻与他人沟通,以对方尊严受损达到满足自己虚荣的目的,那么早晚有一天,损失最大的一定是他自己。

在获得他人的尊重之前,人最重要的就是自尊。每个人都要肯定自己的价值,接受自己的全部,因为,人的许多优良的品质,比如严于律己、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等,都是与人的自尊需要分不开的。就像《简·爱》中,卑微可怜的简,面对蔑视她的罗切斯特先生时,正是由于她对自己的接纳,对自我的尊重,她才能够大声地说出:“你认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一样!我们站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

心理学家表明:一个人只有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旺盛的创造力,实现自我,获得成功。自尊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软弱、无能的感受,使人失去信心,无所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自尊心,甚至会做出为人所不齿的事情来。

对于那些把自尊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内在品质上的人,如善良、忠诚等,他会一直感觉良好,无须通过寻求成功,或是他人的评价来明确自我的价值。他们会去保护暴力中的受害者,很少浪费时间经营自我形象,而是注意培养自己的才能和发展人际关系。最终,具有这些品质的人,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尊重的需要,并且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处于人类需要层次塔尖上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在给他的学生上课时,曾经向学生提问说:“你们谁希望写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谁渴望成为一个圣人?谁想要成为这个国家伟大的领导者?”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们的反应除了不安地动来动去,就是红着脸,在座位上咯咯地笑,仿佛老师提的问题,是一个引人发笑的笑话。马斯洛又问:“你们有人正在悄悄写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吗?”这时,有一位坐在角落里的学生回答说:“当然有!”马斯洛说:“可是,你打算一直这样沉默寡言地写下去吗?那并不是一条通往自我实现的理想途径!”

马斯洛说:“自我实现是人生在世最大的价值。”这种需要,来自对自我价值观的肯定,也是一种不断成长、充实自己,自我创造与实现自己的需要。它包括了一个人能够实现的最大限度的理想抱负,也是一种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目标的需要。儒家所谓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亦是这个道理。

无论是危难动荡的时代,还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时代,追求人生的最大意义,创造人生最大价值的需要永远存在。这种需要可以出现在佛家普度众生的慈悲中,也可以出现在追求自由民主的呐喊里;是天文学家坚持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也是仁人志士坚守理想、改造社会的决心。

施里曼的成就举世瞩目,不是因为他聚集了大量的财富,成为一个成功的实业家,而是因为他消耗了毕生的财富,用后半生的时间,向世人证实了《荷马史诗》中所说的特洛伊和迈锡尼古国的真实存在。

施里曼出生在一个经济贫困的家庭,小时候,施里曼经常从父亲口中听到一些《荷马史诗》的片段,《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的很多战争故事,他都早已烂熟于心,而且,他始终坚信特洛伊战争并不是传说,而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他发誓,有生之年一定要到书中记载的地点,挖掘古迹,寻找真正的答案。可是,施里曼的父母养活一家人已经非常吃力了,根本没有能力供他念书。于是,施里曼14岁时便辍学开始工作。虽然生活艰苦,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儿时的梦想。

施里曼辍学后,开始了在杂货铺做学徒的生活。在此后的二十年中,他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他成了一个实业家,拥有了大量的财富和受人瞩目的地位。在用心经商、不断积累财富的同时,他从不曾忘记儿时的梦想。多年来,他一直在为考古挖掘做着准备。他自学了德语、英语、法语等18种外语,并且搜集了大量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资料。就在他事业鼎盛之时,有一天,他觉得时候到了,他要将梦想付诸行动——亲临现场,去寻找心中的特洛伊。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商业发展,变卖家产,专心地投入考古事业中。

从施里曼所处的德国前往土耳其去挖掘一个神话故事,本身就是一件需要耗费巨大财力,还需要冒政治风险的事情,加之同行的排挤、学术界的嘲笑,根本没有人看好他的行动。可是,施里曼还是依然故我地出发了。1870年,他带着新婚的妻子,带着雇来的工人,来到了土耳其境内的山丘,开始考古挖掘。三年后,他们发现了多层城墙遗址,并终于在一座地下古建筑物的围墙附近挖出了大量的金银器皿。施里曼兴奋地向世界宣布,他发现了特洛伊的遗址。在多年的坚持努力后,他终于证实了自己的想法。

短短十几年后,这位从中年走入老年的德国男人,开启了考古史上一个绚烂的篇章。虽然他经常被专业的考古专家诟病,也有人说他不远千里地奔波,多年挖掘,不过是为了寻找黄金。不过,唯一无法否定的是,他在古老传说和现实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连接了古代希腊的真实和虚幻,也连接了他童年的梦想和一生的追求。

施里曼找到了人生的理想,并且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认真钻研,积极准备,他既接纳了自己的完整存在,也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可以说,他达到了自我实现。不过,在自我实现的路上,大多数人都无法像施里曼这样顺利,因为人们心中存在一种逃避卓越、逃避崇高品行的心理,即马斯洛命名的“约拿情结”。

“约拿”是圣经里的一个人物。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犹太先知,并且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有一天,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让他去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约拿竟然拒绝了这个任务。他选择了逃跑,不断躲避着他信仰的神。神动用各种力量寻找他,唤醒他,甚至命令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他经过反复的犹豫和思考,终于悔改,完成了神赋予他的使命。

“约拿情结”就是一种对成长的恐惧——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于是,约拿情结代表了一种在机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后畏缩的心理。这种情绪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力。在日常生活中,约拿情结表现为个人安于现状,缺少进取心。

人们存在着这种诡异的心理现象,所以在面对高级需要,面对崇高的自我实现时,常常出现躲避、恐惧的心理。人们常常宁愿视天真为幼稚,视诚实为愚钝,视坦率为无知,而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出这样的高尚行为。因为这种不可避免的“约拿情结”,使得自我实现成为少数人的权利。那些无法坚持自我、追求安逸生活、随波逐流的人,面对自我实现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儿;只有那些始终不改自己的目标,始终坚信那是一件自己有能力完成并且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事的人,最终才能取得成功。 fZR8/Vtrna6N2qGg3Lrt3bWCHmm188AIigvhonntnHncWH6VbNZfrD/MhTTEJSG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