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完人,也没有完美无瑕的人格。要想造就健全的人格,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拥有幸福的人生,不妨借助心理学的方法来自我完善和超越。幽默与升华这两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都是实现自我超越的有效途径。
清朝时期,有一名八府巡按曾一度精神抑郁。他整日感到内心伤感,胸中憋闷,虽然请了很多知名的大夫,却一直找不到病症的真正原因,也不见病情好转。后来,有人介绍说,扬州有一位姓赵的大夫,他有一种奇特的药方,可以治疗精神抑郁。于是,巡按大人千里迢迢赶到扬州,来到赵大夫家中就诊。
赵大夫观察了巡按大人的气色,又为他切了脉,却一直沉默不语。在一旁神色焦急的巡按大人一再追问道:“我的病情到底如何?赶紧给我开个方子吧。你不是有一个奇特的秘方吗?”经过巡按大人的再三催促,赵大夫才不紧不慢地开口说:“按照我的诊断,巡按大人身上的病,应该是月经不调引起的,无须医治,过段时间就会自然痊愈了。”巡按大人听后哈哈大笑,连连称他“庸医庸医”,然后带着失望的神色,愤愤离去。
回家后,巡按大人逢人必讲这个故事,一边放声大笑,一边讽刺着赵大夫平庸的医术。不过,他每次对人讲过之后,都会心情大好,抑郁的情绪也渐渐消散了,最终不治而愈。他一直搞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直到有一天,巡按大人突然醒悟,“原来,这就是赵大夫给我开的神奇秘方”。后来,巡按大人带着厚礼,前去拜谢赵大夫。赵大夫看到他的病已经痊愈,于是向他说明了“不药而宽神治病”的道理。
从这个故事中可见,幽默疗法自古有之。幽默作为一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除了可以愉悦人的情绪,使人开怀大笑,还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节血压和心脏功能,有助于身体健康。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曾经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幽默像马车上的弹簧,没有它,人生路上的每一块小石子都会让你颠簸得难受。”
幽默是一种心理上自我保护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修养之道。人际交往中的幽默感,可以及时化解尴尬的气氛,维持人际关系的稳定。遇到有人恶语伤人,或者蓄意中伤时,恰当的幽默感还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困境,让自己从弱势的处境中解脱出来。
在人群中,举止潇洒、谈吐不俗的人的确令人觉得舒适;那些不时地开些玩笑的人,同样可以让听众觉得心情舒畅。而那些即使心地善良,却始终板着一张脸的人,永远给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使人难以亲近。一份关于两性研究的报告甚至表明:“对女性而言,她们在选择伴侣时,所有人都对男士的幽默感有所要求。女性更愿意选择言语风趣、富有幽默感的男性作为关系伙伴。有时候,只要他能让自己笑,女性甚至会主动忽视男性身上的其他缺点。”
我们知道,人的梦、失言和无意的举动都可以泄露心灵深处的秘密。心理学家后来发现,幽默感也是人类众多无意识行为之一。心理学家通过观察人们对各种幽默笑话的不同反应,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到好笑以及为什么会发笑,用来探知人与人之间在精神品质方面的差异。有时候,如果你希望了解一个人潜意识里压抑了哪些东西,只要看看这个人喜欢什么样的幽默,便可以一目了然。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道:“笑能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快感,它把一个充满能量和紧张的有意识过程转化为一个轻松的无意识过程。”另外,幽默还可以增加一个人的个人魅力,具有幽默感的人在与人交往中,更容易取得大家的信任和好感。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也是著名的演说家。他经常游历各州,到各个地方宣讲他的思想。无论是他的小说作品,还是现场演讲,马克·吐温一向都以高超的幽默、机智和才气著称。即使在生活中,他也将自身独特的幽默与讽刺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次,他来到一个小城镇做演讲。晚饭前,他决定先去找一家理发店,整理一下自己的妆容。走入店里后,理发师和他相互问候了一番,听到他的口音,理发师亲切地问:“您是外地人吧?”
马克·吐温回答道:“是的,我是外地人。今天是我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来。”
理发师继续说:“那您来得真是时候,今天晚上,马克·吐温会在这里做演讲。您一定特别想去看的,对吗?”
马克·吐温心里嘀咕着,回答说:“嗯,我会去看的。”
“可惜,他的演讲不太容易搞到门票,您如果没有票,就只有站着的份儿了。”理发师替他惋惜道。
“是啊,真讨厌!我的运气一直不好,每次那个家伙做演讲,我都只有站着的份儿。”
笑过之后,我们再来认识升华的心理防御机制。首先,我们从歌德的经历开始,了解“升华”的强大力量和深远意义。
1772年的夏天,年仅23岁的青年歌德在一场乡村舞会上,偶然结识了夏绿蒂·布甫。他不曾想过,这个年轻但却并不美貌的女子会占据他灵魂的全部,带给他甜美的爱情,又留给他无尽的痛苦;更不会想过,因为她带给他的失恋痛苦,让他在文学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
当时在舞会上,云集了当地众多年轻貌美、体态翩然的女孩子,可是,在所有的女孩子中,歌德只对夏绿蒂一个人倾心。其实,她并不是最美丽的那个,却是非常真实、自然的一个。夏绿蒂穿着一身简朴的裙子,在人群中愉快地跳舞。歌德看出了她的自然美,欣赏她毫不矫揉造作的幽默和机智。整个舞会上,歌德都显得特别兴奋。小巧玲珑的夏绿蒂,在歌德眼里仿佛变成了浑身散发光芒的女神,让他异常着迷。
歌德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姑娘,喜欢看她笑,看她轻盈地舞蹈,看她忘形于欢乐的样子。为了看到她另一方面的品质,第二天,歌德就迫不及待地去拜访她了。很显然,夏绿蒂也非常喜欢歌德,佩服他的才华,乐意听他谈论文学和诗歌,耐心地听他朗诵荷马的著作。歌德陶醉在爱情的甜蜜中,想要一直与她相守。可是,有一个事实他并不知道——夏绿蒂已经订婚了。而且,她不是三心二意、朝秦暮楚的那种人,她会忠于自己的未婚夫,绝对不会违背他的意愿。
当歌德得知这个消息时,心中悲伤万分。这段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瞬间变成了一个悲剧,在他的心头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当时,在爱情和友情、欢乐和痛苦之中矛盾挣扎的歌德,经过几天几夜的思考,终于决定离开夏绿蒂,离开这个让他伤心的地方。
经过几天的颠簸,歌德回到了家乡法兰克福。可是,他虽然人回来了,心却留在了夏绿蒂身边。一回到家里,他就不停地给夏绿蒂写信,一边倾诉自己的相思之情,一边请求夏绿蒂不要忘记他。甚至,他还在自己的床头挂上了夏绿蒂的照片,用这种方式以求能够与她朝夕相见。
眼看着夏绿蒂的婚期越来越近,内心更加混乱、更加痛苦的歌德,却收到了好友耶路撒冷因为失恋而自杀的消息。和歌德的经历有些相似,他的好朋友耶路撒冷爱上了一位同事的妻子。求爱不得之后,耶路撒冷在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样是无望的爱情,同样是身体和心灵备受创伤的经历,耶路撒冷选择了自杀,而歌德选择了拿起笔杆,记录下这刻骨铭心的爱恋。
两年来,歌德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将耶路撒冷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串联在一起,积聚成胸中炙热的写作冲动。1774年,歌德觉得故事的轮廓在心中已经酝酿成熟,于是他闭门谢客,放下了身边所有的杂事。他不拟提纲,不打草稿,每日在书房里振笔疾书。短短四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便写出了震惊世界文坛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因为失恋,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却也是这爱情的痛苦,让他在事业上取得了莫大的成功。在写作时,他像一个梦游者一样,离开了喧嚣的世俗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中。当他写完这本小说时,他像从一场大病中清醒过来,摆脱了对于夏绿蒂的思念,也摆脱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心理上的升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升华”这个词,由弗洛伊德第一次提到。它是指把心中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标准的或者是超我不能接受的能量,转化为活动能量的过程。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的行为一定是受到社会道德约束的。如果某个人表现出与社会规范不相符的行为,比如歌德向一位订婚的女士求婚,耶路撒冷追求一位朋友的妻子,都可能受到道德的责罚。因此,这种内心的冲动,就必须改头换面,采用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迂回曲折地表达出来。比如,一位倔强好强的女生,理智上不允许她表现出对别人的优异成绩的嫉妒,于是她发奋学习,努力让自己的成绩超过别人;一个人有打人的冲动,因为害怕法律的制裁,借助打拳击或摔跤等合理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发泄欲望;一个遭遇爱情挫折的人,无法得到对方的爱慕,通过写诗、作曲、写小说等方式,抒发自己压抑的情感。
历史上,像歌德这样利用升华的方式,将不可实现的愿望转化为艺术形式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他也曾遭受失恋的痛苦。他在日记中写道:“累累的创伤,便是生命给予我们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之后,他伏案十年,写出了蜚声文坛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为降将李陵大胆求情的司马迁,因为仗义执言被判处宫刑后,发愤写出了《史记》。他们都是悲痛中的坚强不屈者,将内心的悲伤和气愤升华,为后世留下了一座座壮观的艺术圣殿。
同样作为一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升华能使受压抑的内心冲动得到宣泄,消除焦虑情绪,保持心理上的安定与平衡,还能满足个人创造与成就的需要。由于升华既能宣泄一个人被压抑的冲动,又符合人类社会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升华对个体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它将这些本能冲动或者生活中的不满、怨愤,转化为有益世人的行为,这个世界将会增加更多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