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发现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我们都知道,记忆的保持和遗忘是一对冤家。如果以前存储起来的内容能够回忆起来,就说明记忆保持住了;如果一点儿都回忆不起来,或者回忆的内容是混乱的、错误的,就说明大脑发生了遗忘。

人的大脑就像一个信息的存储库,所有经历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绪情感、操作过的动作,甚至思考过的问题,都会成为大脑中的记忆内容。比如现在你脑海中的英文单词、唐诗宋词和名人诗歌,都是通过记忆留在头脑中的。不过,大脑中能够存储的知识,永远比你学过的知识要少,因为大脑在记忆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个遗忘的过程。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错误地再认与回忆的过程。就好像有一个人,看到一个灵异的鬼故事后,当他向第二个人复述时,总会下意识地删减一些细节,增加一些原本没有的段落。如果他是一个偏爱阅读鬼故事的人,就会增加一些恐怖细节来渲染氛围;如果他是一个无神论者,或是一个逻辑性特别强的人,他在复述时,则会删去大篇幅的灵异描写,把原本的故事变得更加合乎逻辑。

在一起交通肇事案件的审判中,辩护律师找到了一位目击证人,想要利用这位证人的证词,来证明被告人并非超速行驶。可是,在案件审理经过了一个月后,法官却因为目击证人对事故现场的遗忘,导致证词模糊,最后判处被告人的肇事罪名成立。

第一次,检方律师问询证人说:“当时,你目击车辆冲撞时,被告的车速大概是多少?”证人回答说:“50公里左右。”第二次,检方律师向证人出示事故现场的图片,并问询说:“根据这张图片,你可以判断车辆冲撞时的速度是多少?”证人看了看图片说:“超过65公里。”

一个星期后的第一次问询,检方律师要求证人回忆,车辆发生冲撞后,车窗玻璃是否被撞碎,结果,证人凭借记忆回答说:“车窗玻璃没有被撞碎。”第二次问询,检方律师再次拿出了车祸现场的照片,要求证人看着车祸现场的照片,回答同样的问题。没想到,证人又更改了供词,回答说:“车窗玻璃当时被撞得粉碎,满地都是玻璃碎屑。”

由于证人反复修改供词,法官对证词的法律效力提出了疑问,因此取消了目击者出庭作证的资格,并且宣判被告超速肇事罪名成立。

这位证人之所以几番更改供词,可能是当时对车祸现场的记忆原本就很模糊,再加上时间太久,遗忘的信息增加,最后连他自己都分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真实了。这位目击者的遗忘情况,恰好符合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是一位德国的心理学家,他采用独创的无意义音节研究人的记忆和遗忘,并于1885年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他将实验数据描绘成一条以时间为横轴,以记忆保持量为纵轴的曲线,后人将这条曲线命名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自此,记忆研究成为心理学众多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而艾宾浩斯本人也因此成为发现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这条曲线表明了记忆遗忘的规律:识记后的短时间内,我们总是很快就遗忘刚刚记住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曲线逐渐变缓,遗忘速度也逐渐变慢。到了一定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这条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并不是均速地进行,固定地一天丢掉多少,第二天再丢掉多少的,而是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不过,它也同时告诉我们另一个消息:学习新知识一天后,如果不抓紧时间复习,记住的信息就会只剩原来的四分之一,时间越长,剩的越少,直到大脑不再遗忘,保持量也寥寥无几为止。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印证了孔子讲述的“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学习如果不能勤于复习,即使当时记忆得再多,理解得再好,遗忘也会让大脑慢慢丢掉学过的知识。就像很多期末时临时抱佛脚的同学,考试前仓促填塞知识,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以巩固,也没有随后进行充分的复习,考试之后,所学所背很快就遗忘了。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知道了遗忘的规律,同时,我们也可以按照这条遗忘规律,找到保持记忆、应对遗忘的方法。大脑记忆时,先记忆的内容会对后来的信息产生干扰,使大脑对后来的信息印象不深,容易遗忘,同时,接受的新内容也会干扰到前面的内容,造成大脑只记得新内容,而忘记了以往的内容。因此,对于记忆和复习来说,晚上睡觉前和早晨醒来后是两个绝佳的时段。

睡觉前,由于没有新知识的影响,可以用来复习白天刚刚学过,或者以前学过的内容。24小时之内的内容,根据遗忘曲线,大脑会保持34%,只要稍加复习,遗忘的部分又会重新记在大脑里。如果在睡前对所学知识稍加复习,识记的材料会很快由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那么无论多久,这些内容都不会忘记了。

早晨起床后,由于没有之前内容的印象,大脑一整个上午都会处在新鲜的状态,接受全新的内容会很容易,很多人喜欢晨读,阅读古诗文或者背诵英语单词,就是懂得了这个道理。

那么,遗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先来看一部心理电影。

彼得森是一家精神病院的心理医生。她年轻貌美,专业技艺高超,对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艺深有造诣,因此,她成为医院上下众多男士一致倾慕的对象。不过,她早已被新调任过来的院长、英俊不凡的爱德华大夫深深吸引。虽然彼得森对爱德华年纪轻轻就能够取得如此高的学术成就,心存怀疑,不过,她终究无法抵挡爱德华大夫的绅士魅力,渐渐地与他坠入爱河。

两人彼此表达过爱慕之情后,彼得森才发现,其实眼前这位男子,并不是她一直崇拜的爱德华大夫,而是一个被某种可怕的事情困扰,失去记忆,也忘记自己是谁的男人——约翰。更可怕的是,此刻的约翰,正在以谋杀真正的爱德华大夫的罪名,被警察追捕。约翰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匆匆地从医院逃跑。彼得森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找到了约翰的藏身之处,并带领他逃亡到她的老师家里。和蔼的老师和善良的彼得森,运用诱导和自由联想的方法,在约翰的梦境中找到了答案。

原来,约翰是一个由于潜意识中犯罪情结的压抑而短暂失忆的人。小时候,约翰和弟弟一起坐在屋顶上玩耍,可是,弟弟不小心滑下屋顶,不幸去世。看着弟弟从自己身边滑下径直摔在栅栏上的约翰,一直对弟弟的死心存愧疚,甚至一度认为是自己杀害了弟弟。于是,这个犯罪情结在他心中深深扎根。直到多年后,他和真正的爱德华大夫一起滑雪时,爱德华大夫被人从背部开枪打中,在滑道底端冲下了山崖,再一次引起了他年少时的内疚经验,在心理压抑与恐惧的情况下,他一下子忘记了过去的一切,甚至自己的名字。

这部运用弗洛伊德理论拍摄的电影,充分地诠释了弗洛伊德对于记忆遗忘的看法。弗洛伊德认为,人们之所以会遗忘对过去的记忆,是因为那些记忆里存在着很多潜意识不愿意回忆的内容。通常,人们在遭遇特大车祸、海啸、地震等重大创伤之后,容易发生这种创伤后的遗忘。电影中的约翰,就是在遭遇了朋友爱德华大夫意外死亡后,为了避免想起童年时的不快记忆,而引发了短暂失忆。

如今,对于遗忘的原因有众多说法,除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之外,其他心理学家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认为,人们想不起过去的事物,或者是过去记忆过的内容,是因为大脑中的记忆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得不到强化的记忆在头脑中会渐渐模糊,直至最后慢慢遗忘。

有人认为,我们之所以想不起曾经记忆过的内容,是受到了其他内容的干扰,就像之前提到过的,最先学习的内容会影响后来学习的内容,最新学习的内容也会影响之前学习的内容。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记很多人名,可是那些发音相近或者字形相近的名字,像李庶民和李蔗民、李冰冰和范冰冰,就非常容易受到干扰,导致记忆不清。

还有人认为,人脑记忆信息如同电脑存储信息一样。我们记忆的所有内容,都会像保存文件一样,存在大脑中的固定硬盘上。那些记不起的东西,实际上并不是被遗忘,而是提取线索不够,大脑无法按照线索,提取相关的信息。就像我们搜索硬盘里的文件一样,如果扩展名写错,或者文件名称错误,都无法在浩如烟海的文件中,找到想要的那个。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线索,任何“遗忘”的内容,都能够顺利地被提取出来。

不管怎样的说法,人们总是会记住一些内容,又忘记一些内容。而能够弥补忘记的唯一途径,就是寻找增强记忆、减少遗忘的方法,如同俄罗斯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我们应当巩固建筑物,而不要等待去修补已经崩溃的建筑物。”

与遗忘进行斗争的首要条件是组织有效的复习。外界信息的重复出现,可以使得大脑中的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当所有重要的信息都经过不断的复习,全部转化为长时记忆时,我们就不用害怕记不住了。 qxjZWWmz6I9h6OcZD/anfYUdHZBFsk+O70Aj5KF6z0wsmvAqAhOr31MeimA9wgq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