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的最后,我想再谈谈成长。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人一生的成长轨迹。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提出著名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或者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他用8个阶段,概括了人的一生需要面对的成长问题。
婴儿期(0~1.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这一时期,埃里克森认为,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即对周围世界和人的基本接纳态度。如果这一时期的孩子可以在环境中感受到温暖和舒适,那么这种美好的经验,就可以拓展到他未来的生活中,从对母亲的信任,扩展到对他人的信任。未来与人交往的安全感或者不安全感与焦虑就是这个阶段的主题。
儿童期(1.5~3岁):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自主与自我怀疑的冲突。埃里克森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成长的基本任务是自主性。他们会不断地进行基本的独立性探索,如走路、吃饭、上厕所、穿衣服……以此来超越环境的限制,同时,他们会感受到内心的胆怯。这一时期,如果家长允许儿童按着自己的方式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会帮助儿童形成自信和自主感。如果成人支配一切活动,那么儿童就会对自己应付环境的能力表示怀疑,并且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羞怯感。过度保护会阻碍儿童这个时期自主性的发展。
童年早期(4~6岁):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性与内疚感的冲突。这一时期的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主动性,他们需要获得家长的认同。他们通过发起一些有目的的活动、与人交往的互动,甚至攻击他人来表示自己的创造能力,并伴随着内心的矛盾。如果家长对他们过于限制,会让他们感到无力、无用、羞怯并且出现内疚感。如果能不断地给予正面反馈,则会让儿童形成主动性,帮助其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人。
童年(6岁至青春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勤奋与自卑的冲突。这一时期的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获得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他们通过前面阶段的成长之后,会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学业、运动、社团活动、社交中。充分发展的儿童可以通过这一时期获得良好的社交技能和认知能力,获得成就感;还有一些儿童,他们因为前面的阶段没有顺利度过,没有办法很好的投入这样的活动中,所以他们自卑、缺乏自信、失败感重重。
青春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需要获得强烈的归属感,他们迫切地想要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往何方走去。他们不断地尝试自己的身份,看起来混乱且没有目的,但这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有意义的“折腾”。最终顺利度过的他们会收获自我,有舒适的自我感,明白自己是谁、接受并欣赏自己;没有顺利度过的孩子会出现角色混乱、变化不定的自我感,对未来的生活迷茫、不确定。
成年早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亲密感与孤独的冲突。这一时期的成人需要发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承诺的能力。需要在亲密关系中不断地学习分享与合作、承担责任并放弃一些隐私和独立,学习关怀对方,同甘共苦。如果这一时期可以顺利度过,则会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如果失败会感觉寂寞、孤独,与他人交流会有无力感、否认需要亲密感。
成年中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创造与停滞的冲突。顺利度过青春期的成人,在这一时期会开始幸福充实的生活,他们的主要重心放在繁衍和养育下一代上。他们会将上一阶段对伴侣的责任感,延续到整个家庭、工作、社会和后代。这种生育感体现在关怀这种品质上,一个关心他人(特别是儿童)的成人,会在教育和指导孩子的过程中、在对社会的奉献中获得满足;反之,不关心他人的人,也就是只自我关注的人,会对过去和未来感到迷茫。
成年后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自我完善与失望的冲突。顺利经历前面阶段的人,再一次地回顾过去,他们会发现自己的体力、心力、健康都大不如前,他们需要自我调整,同时,他们也需要接纳自己的现状,获得一种圆满感。相反,如果前面某一阶段没有顺利度过,某些挑战没有解决,会有挫败感、焦虑、自卑甚至绝望。
从这8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人的一生充满挑战和矛盾,不断地出现危机、解决危机、发现自我、创造自我。无论是自己还是孩子,我们谁也逃不过这些阶段性出现的难题,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家庭都是如此。我们并不是孤立的,也并不是独自面对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需求,阶段与阶段之间不可逾越,如果个体想要成功应对发展阶段的冲突,那么就需要在特定的阶段成功地解决这个阶段的主要危机。
虽然看起来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特点不同、经历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但是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攻克一个又一个早已刻在生命里的关卡,没有捷径,也没有例外。
作为家长,我们总期待孩子成长得一帆风顺,我们从怀孕起开始期待,希望他们健康、顺利地降临;看着他们健康地长大,我们又期待他们聪明伶俐、乖巧懂事;当他们进入学龄,我们又开始为他们寻找更好的学习环境,期待他们的人生之旅开始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我们期待他们学习好、朋友多、有一技之长,找个好工作、早点儿结婚……我们希望他们更优秀,拥有更多,错过更少……不知不觉,我们在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期待一点一滴地注入孩子的成长之路上。
在条成长之路上,我们还给自己安排了很多责任和任务。我们除了给予孩子食物、水、美好的环境、关注和爱,我们还渴望通过训练方法,让孩子可以早早地爬行、站立、说话、自主进食、自主睡觉,成为社交达人、好学生、班干部、尖子生……一部分原因是我们要为孩子负责,让他们不要错失良机,走我们走过的老路,掉进我们掉过的坑里。另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在给自己减负,希望孩子可以听话、乖乖地按着我们期待的样子去成长,这样就可以省心一点儿(多一点儿时间做自己的事)、少制造问题(不需要去解决问题)、让自己轻松一点儿。
然而这都不是成长,也不是成长的必需品。
成长是有生命力的,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这是自然界赋予每一个生命的天赋本能,人类也不曾例外。也许我们的激励、教育、策略会对孩子起到作用,但我们不该忘记,这些已经刻在我们基因中的内在的力量和每个人独特的能力、特定的禀赋,这些先天带来的活性只需在适合的温度——关注的爱和土壤——适宜的环境中就可以自然被唤醒。我们可以去激励孩子,但是什么样的奖励会比他体验到自己迸发出来的能量的感受更美好呢?这种感受同我们发现了自己被爱着、收到孩子精心准备的礼物、书籍出版那一刻、演讲唤起听众的共鸣时的感受是一样的。这才是触动灵魂的奖励和持续成长的动力。我们可以去帮助孩子,但是我们必须相信孩子拥有活跃的精神世界和渴望成长的能量,我们必须退居第二位,必须努力相信并且理解孩子,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他们。我们必须控制自己,跟随孩子的引导,才能帮助孩子走向自己的成长之路。
成长并不是改变。一提到成长,我们首先会想到“变化”,让自己“变”得更美好,去除成长里的“梗阻”,让自己更完美。诚然,我们可以去回忆、深挖自己的成长路径,去追溯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困扰,去看心理学书籍,对号入座到底自己有什么“病”、该怎么“治”,别让自己的“病”耽误了孩子的成长……这又把我们带入了另一个误区——焦虑的渴望改变,怕自己不变,就是堕落。
成长是接纳,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接纳自己的情绪、记忆、想法、冲动,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缺陷,接纳自己的现状,接纳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然后从容地生活。这并不是自暴自弃,也不是安于现状,而是看见,就如看见太阳升起、落下,潮涨、潮落,月圆、月缺一样,看见我们自己的真实,然后继续好好地生活下去。当然,能够接纳自己的人,也可以更好地接纳他人。能够自我接纳的妈妈更容易接受孩子的天性,而这点还会遗传给孩子,孩子的自我接纳程度也取决于母亲的自我接纳程度。
最后,我想引用玛丽亚·蒙特梭利博士的一句话,来结束这本书的内容:儿童正在经历一个自我实现的阶段,我们只需为他们打开大门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