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学会说“不”:划清友谊的界限

让孩子学会说“不”,似乎是个很可笑的主意。

从2岁起,到5岁,我们每天听他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应该就是“不”!

说“不”的好处

在一项关于“孩子成长”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指出,幼年的孩子(学龄前)每小时要跟父母吵架3~15次,研究人员认为孩子是通过与母亲争辩在学习如何谈判和证明自己的理由,这些技能最终会延续到他们与同龄人的相处中,成为他们社交能力的一部分。

研究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意识到自己可以坚持自己的看法,与家长说“不”或者争辩,是他们获得自信的一种方式。

正如我们在前面章节探讨的“自我”的概念中提到的,孩子逐渐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到自我,将自己和父母、其他孩子分化出来,逐渐从生理上、心理上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他们成长的需求。他们逐渐学习思考,并且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不断地综合他们观察到的、听到的和行动之后父母反馈的内容,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和自己的行为方式。他们想依照自己的方式做事,并且学会了说“不”,他们已经开始从行为上的抵制来拒绝他们不想要的。

现实与说“不”的冲突

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中,却在与说“不”处处抗衡。“我们生活在一个习惯说‘好’的文化中,这种文化中,人们期待有望领先的人会积极进取,拥抱所有的机遇。”的确,我们有很多时候不敢说“不”,我们担心错过机会,我们想抓住所有的机会,生怕错失良机;我们不敢对权威说“不”,生怕暴露出自己的不够专业;我们不敢对陌生人说“不”,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拒绝总是和不礼貌画等号;我们不敢对朋友说“不”,因为我们担心拒绝会给彼此关系带来潜在的威胁;我们甚至不敢对最亲近的父母说“不”,因为文化里告诉我们要“孝”首先要“顺”。

事实就是这样,说“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连我们自己在面对我们的孩子时,也无法做到充分的自我表达。当我们看到2岁的孩子,坐在摆满了为他准备的午饭的桌子前,而他却摇着头、鼓着嘴说出“不”时,我们的情感不可抑制地蹦出:搞什么?!不吃饭你想做什么?!然后我们必须告诉自己平静下来,温和地接受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当下的念头,平静地接纳孩子当下的感受,我们相信一切孩子未来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都跟我们现在对他们的态度密切相关,然后我们告诉自己要尊重孩子,尊重到要遗忘掉我们自己的真实的力量——甚至不敢对孩子说“不”。

在我们失去自我表达时,我们还在剥夺孩子的自我表达。不仅仅在我们的文化中,孩子对长辈、亲戚或者父母说“不”被认为是一种不孝顺的表现,在很多其他文化中,孩子拒绝亲人的拥抱或者亲吻,也被认为是失礼的。甚至在我们内心中也期待孩子可以去“取悦他人”——获得长辈的认可和喜爱。我们的行动也在默默地支持这种让孩子丧失自我声音的行为:为什么不热情地跟奶奶打招呼?见到阿姨怎么不说话?就是这样,我们一方面期待孩子的独立思考,可以坚持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一次又一次地期待孩子按着我们的想法去待人接物,成长为我们想要的样子。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放下这种“情感”上的期待,让孩子自己依照内心的声音,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力量呢?

让孩子发出内心的声音,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能量,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权利拒绝,即便是会带来他人的不满。让他们懂得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守住自己的边界,这非常重要。让我们的孩子可以放心地自由选择,在面对他们不想做的事情,可以勇敢地表达出拒绝,这是我们应该给予他们的权利。同时,这与道德和礼数并不相斥,我们同样可以让孩子学会礼貌地拒绝他人。

如何让孩子礼貌地说“不”

剥离“不”与道德礼教的关系。我们要求孩子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要保持他们的身体、头脑和内心一致,我们不去强迫孩子做任何自己感到不情愿的事情,如在家里的拥抱。我们不去赋予拥抱任何道德、礼教的内容。拥抱只是代表当下我们想或者是不想跟父母亲近,这与爱、孝顺都没有任何关系。孩子可以选择想要一个拥抱或者拒绝拥抱。这是他们的选择,也是未来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的保护和对陌生人示爱时的对话基础。如果孩子在家中都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父母面前都感觉不到自己安全地被爱和被需要,他们如何在外面的世界做到这一点呢?

我们会尊重孩子的个人权利。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可以让我们去分享为人父母的喜悦,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很喜欢去分享孩子的成长照片,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应该在分享前询问孩子的意见,因为他们有这样的权利。

我们不去强迫孩子分享。虽然我们前面提到,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基础,是孩子交友的利器,但是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我们应该从心里接纳孩子的这个决定。推己及人,我们不会跟朋友分享我们的一切,我们的孩子也有权利这么做。

我们在家庭规则上给予孩子一部分权利和自由度。孩子可以在不影响自己身体健康、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对自己的事情做主。譬如,他们房间的布局、设计,他们自己的穿衣装扮,甚至他们看电视的时间和手机使用规则。我们很开心地看到孩子自信地拿着手机在客厅大声地打电话,而不是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偷偷地看手机。我们相信,压抑和过于严厉的家长制氛围下,孩子只会变得唯唯诺诺或者是异常的偏激。在平等和开明的家庭氛围中,我们可以保留住孩子的棱角的同时,获得孩子的尊重和认同。

我们保留自己对孩子说“不”的权利。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以身作则,说“不”也是一样。我们不必去做完美的父母,也不必去刻意地迎合孩子,我们可以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划清我们的界限。我们会用“我不想你这么做”来替代“你不允许被这么做”。“不想”代表我自己的不愿意,而“不允许”代表的是权威,你必须听我的,这与我们的家庭氛围不和谐。当我们和孩子遇到严重分歧时,我们会坐下来平静地沟通,来得出双赢的结果。当然,这并不容易,我们已经被阉割了太多的自我,我们甚至有时都不清楚这是“我”的边界,还是“我妈妈”给予的边界,还是社会给予的边界。

让孩子学会礼貌地说“不”。拒绝的方式有很多,说“不”只是最直接、最清晰的一种。很多内向的孩子很难直接、简洁地向朋友说“不”,所以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些技巧。

说明理由。“你的行为让我感到不舒服”“你伤害到我了”“请不要这样做了”……当孩子在一起玩嗨了时,很容易出现身体上的碰撞,特别是男孩。如果孩子直接冲着对方说:“你走开!你不可以这么做!”会让对方难以接受,甚至激怒对方。所以,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对方理解,会让“不”变得更加丰满且容易被接受。

延迟请求。当我们的孩子不想答应他人的请求时,又不好意思当面拒绝,可以选择这个委婉的拒绝方式,譬如,让我再想想,等下告诉你。

双赢的讨论。让孩子学习双赢的谈判思维,在社交中会非常受用。每个人都有自己需求、界限,但这并不代表需求和界限没有交叠。孩子可以坐在一起,通过沟通去找到这个交叠的部分,这会让每个人都感到快乐。 6R3u4ODTLgvR3q9Yefpe/qRQ0MM76LPboIMBv0Q7vkGHc7BeDOmz2a/4AC7e7mP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