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将心比心:看见他人,才能快乐自己

我家孩子从来不能体谅他人,这孩子是不是太自私了?是我们教育出了问题吗?

我看书上说,孩子要到9岁才能有体谅他人的能力,是这样的吗?

我很欣慰,现在的很多家长都会关注孩子的同理心的能力,家长也越来越意识到同理心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能力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友谊、情感的重要性。然而家长对同理心,或者说共情能力的理解也同样存在误区。

共情是什么

共情或者同理心是心理学最常出现的概念之一,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感受一下什么是共情。

几周前收到儿子幼儿园老师的邮件,她发给我一张儿子拥抱一个在哭泣的小朋友的照片,询问我可否登在班级的年刊上。当时我被这张照片感动了,很开心地看到儿子表现出来的“共情”——对伤心的小朋友的安慰的举动。然而,就在昨天,当他和邻居小伙伴一起玩时,小伙伴摔倒在地上伤心地哇哇大哭时,儿子兴奋地跑来跑去,边跑边笑,发出嗷嗷的兴奋的叫声。

对于同一个孩子,我们抛开他的不同的反应,其实他都是对其他人的苦恼产生了情感反应,这是共情的第一步。

共情又可以称作同理心,它是一种换位思考的能力,是一种将自己换作他人,并且能够理解或者感受他人正在经历的事情的能力。同理心意味着孩子:

理解他自己和他人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他人和自己的观点是可以不同的。

可以认出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

可以把自己换到他人身上,并想象他人的感受。

可以想到一个动作或者发生一个反应,去帮助一个人,让他感觉更好。

所以,对一个孩子来说,从看到或者察觉到一个人有情绪变化,到拥抱这个人,是需要一连串的头脑、心理、行为相互配合才能够完成的,这对孩子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共情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研究表明,共情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它是一个人可以理解自己和他人感觉的能力;它被认为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情代表着一个人具有识别情绪、控制情绪和表达情绪的能力,这是高情商的表现。

研究还认为,共情能力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快乐,对友谊关系的建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一个善良、体贴和尊重他人的人,关心对方的感受、情绪,这样的人怎么会不让人喜欢呢?

对孩子来说,共情能力还是避免校园欺凌、促进校园和谐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孩子都可以对他人的痛苦、快乐感同身受,就不会出现欺凌与被欺凌的现象了。所以,共情教育应该是学校重要的教育内容。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咨询案例。

一位妈妈带着一个问题少年去咨询罗杰斯,想要知道她儿子在学校里行为不端的原因。罗杰斯给这个问题少年做过几次咨询之后,认为这位妈妈对孩子的频繁拒绝是问题所在。但可惜这位妈妈一直被蒙在鼓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直到这位妈妈主动接受咨询,向罗杰斯大吐苦水,讲述她和丈夫糟糕的关系,以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烦心事。

在整个过程中,罗杰斯都一直耐心地倾听并给予关怀式的共情。

在获得充分的理解之后,这位妈妈和丈夫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令人惊喜的是,她儿子那些叛逆的行为也越来越少。可见,共情的确有疗愈人心、化解焦虑的作用。

影响共情能力的因素

共情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早在孩子时期,孩子就已经存在这样类似共情的行为和表现。有研究显示,一个刚刚出生18个小时的孩子,就会对周围陷入痛苦(哭、叫)的孩子表现出一些回应。

气质类型影响共情能力。很多研究显示,孩子的共情能力与他们天生的气质类型有关,譬如,抑制型气质的孩子对于他人的悲伤可能表现得更加心烦意乱,而且在尝试调节自己情绪时,他们比非抑制型气质的孩子更有可能选择离开自己的同伴。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共情能力影响更为明显。例如,同情心差的孩子,他们的母亲会经常使用斥责、体罚、强制等策略对待孩子的伤害行为。反之,有高同理心的母亲,则通常会对孩子的伤害行为进行情感解释,通过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伤害行为给别的孩子带来了伤害,会引发他人的痛苦和悲伤,来逐渐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依恋关系影响孩子的共情能力。对孩子来说,他们和照顾者之间的依恋关系,会直接影响他们日后对待他人的反应。安全依恋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时刻处于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关系和奖励体系中,这对他们的安全感的建立至关重要。对于一个感觉到安全和被爱的孩子,他们会对情感的感受更加敏感,他们对他人的情感需求也更加敏感。研究人员认为,依恋的质量可以预测孩子未来生活中的同理心能力。

共情能力的发展

随着孩子长大,他们在生命早期积累和学习的共情能力开始展现出来。在学龄前,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区别,他们可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身体、感受和经历。他们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他们逐渐可以站在他人角度开始思考问题。例如,一个1岁的孩子看到朋友不高兴,他可能会去找自己的妈妈来安慰朋友,但是在相同情况下,两岁半的孩子会去寻找他朋友的父母来安慰朋友。因为两岁半的孩子已经懂得,当他的朋友不开心时,是需要他自己的父母来安慰的。

在孩子六七岁时,他们开始有能力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并且会为他们的朋友在感受悲伤时提供解决方案和帮助,真正的同理心开始出现。随着他们行为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发展,他们一方面可以有能力处理自己的困扰;另一方面他们推己及人,可以将自己身上积累的经验和他人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帮助他人去处理情感上的困扰。这都是未来面对欺凌、不平等、种族主义等复杂道德问题、社会问题的情感基础。

高度共情的人的困扰

然而共情能力也会给人们带来困扰。研究认为,高度共情的人如同一块情绪海绵,对于爱、和平与幸福的感受比一般人强烈,他们过于敏感并且富有同理心,他们会吸收过多的他人的负面情绪,这会让他们感觉沮丧和疲惫不堪。

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是高度共情的人,他们无法区分哪些欲望、想法和情绪属于自己,哪些属于他人,这会让他们无法放松,始终沉浸在困扰之中。对于一些高度共情的人,他们的善良和温暖会吸引很多人接近他们,但是慕名而来的人未必都是善良的人,对于那些善于情感剥削、情感勒索的人,他们会利用高度共情的人的善良。所以,拥有共情能力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虽然与生俱来,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关注孩子的共情能力,并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引导,会对孩子的共情能力更有帮助。

帮助孩子学会说出自己的感受,因为了解自己的感受是体会他人情感的第一步。与孩子讨论他人的感受并一起分析原因,这有助于他们学习情感表达,并且学会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情感。

譬如,在一起看绘本、书籍时,我们可以在恰当时,启发式地问孩子:他是难过了吗?他为什么哭了?该怎么帮帮他呢?

可以在家里饲养动物或者植物,让孩子照料动物或者植物的成长,有助于孩子理解帮助另一种生物生存、繁衍的快乐,会对孩子理解同理心有帮助。

与孩子一起读书,书中会有大量描绘人物心理活动、情感的段落,这会让孩子将情感、行为和角色、故事之间建立联系,帮助他们理解情感、体会情感。 xcpsE62dR16Q/OUtZYjKB+KGtKrlg8zFfn2PcfsNIakkAhN7FNmhw05Akf4IZPt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