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被动的人到底在想什么

被动的人总是试图避免正面冲突,他们很随和,但是随和中还会透着冷淡。他们不会用激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知道会产生冲突,他们宁可选择保持沉默,大多数时候,我们感觉不到他们的强烈意见。

被动是一种人格特质,或者说是一种个性,被动中透着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和对权利的感觉。

例如,他们把自己的未来留给“命运”:不需要太努力,努力也没用,还是看命吧。

他们更喜欢“随缘”的关系:该来的总会来,求也求不到。他在乎我就找我咯,他不找我我又能拿他怎么样?

他们有些悲观:为什么坏事总发生在我头上?我没有资格的,我没有钱又没有本事。

他们把失败和命运混为一体:这种事就不该属于我,算了。

他们认为运气是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好运怎么会降临在我头上?

他们不太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嗯,或许是吧,可能是这样的。

他们看起来很谦虚:我可能错了,我不是专家,但也许……

他们容易犹豫不决:这两种都有优点……

他们常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我什么都可以,你先来。

他们常常口是心非:因为他们担心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对方会不高兴。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被动的原因是不敢主动

在社交方面,他们多数有社交焦虑症。对他们来说,“主动”邀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主动”意味着有可能“失败”——被他人拒绝。在他们看来,被人“拒绝”是一种会带来恐惧和焦虑的事情。他们渴望和人亲近,建立连接,但是又担心他人会不喜欢自己、拒绝自己。所以,为了自我保护,他们选择被动地接受,来避免自己恐惧和焦虑。

他们有些自卑。正如我们第五节提到,被动的人有时也是自卑的人,他们没有看到自身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觉得自己不配去争取、不配去拥有需求。他们不去提意见,凡事配合他人,顺从他人的安排,实际是对自己需求的一种忽视和漠视,是他们对自己的一种不接纳。

自我意识过剩。他们过分在意和过分解读他人的“拒绝”,其实是一种自我意识过剩的表现。自我意识并不同于之前我们提到的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指有意识地了解自身的思想和情绪,但是自我意识是自我认知的加强版,是对自我的过分关注,是指一种无比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们有一种“每个人都在看着我”的感觉,这让他们自觉性很高,但是这会限制他们的发展。

在这种“被监控”的状态下,他们容易变得缩手缩脚,他们反复思量自己说的每一句话,生怕说错话、做错事,他们显得拘谨而被动,因为他们缺少安全感。他们时刻在思考: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是不是我做的他们不认同?完了,人家根本不想理我……

所以,在社交上,被动的人看起来也是内向的、话少的,但是这并不是内向的性格导致的,他们背负着巨大的包袱——他人怎么看我,这让他们经常显得紧张而不安,因为他们一直处于思考的煎熬之中。

被动可能源自遗传

在婴儿时期,我们就可以看到孩子气质的不同。

容易型儿童:这类孩子一般处于积极的心境中,他们容易适应新的体验、新的环境,较快建立日常活动的规律。

困难型儿童:这类孩子对很多情景都采用消极的回应,接受新环境较慢,会出现逃避的倾向,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来适应环境。

迟缓型儿童:这类儿童活动水平较低,稍微有点儿消极,情绪强度较低。

这是早期气质研究者对儿童气质类型的分类。之后,哈佛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又提出了一种气质分类。

抑制型儿童:在面对不熟悉的人和事物时,会显得拘束和被动,并表现出逃避的倾向。他们不会主动探索新环境和陌生的事物,且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来适应环境。他们看起来安静而小心翼翼,会紧张、害怕,会压抑自己的行动。

非抑制型儿童:不太容易紧张和害怕,他们在面对陌生的人和事物时,会显得开心,愿意主动去探索,不会压抑自己的行为。

这几种分类中,困难型儿童、抑制型儿童都是被动的孩子。

虽然从儿童到成人,气质是稳定的、连续的,但是通过后天的努力,特别是父母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气质产生影响,可以让孩子从被动变得更主动一些,但是很难变成非常主动的人。

性别的刻板印象

孩子在2岁左右,就已经可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性别,2.5~3岁时,孩子几乎全部都可以正确地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这时,他们的性格刻板印象就逐渐开始了。

譬如,他们认为女孩会喜欢洋娃娃、梳长头发、干家务活、做饭,男孩会喜欢玩汽车、火车,喜欢说“我会打赢你”之类的话。

等到孩子小学毕业之前,他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已经跟成人差不多了。他们认为女孩更柔弱、情绪化、被动和世故,而男孩更具有野心、坚定、好攻击、好支配。

孩子会遵从性别的刻板印象来要求自己吗?根据研究发现,孩子在3~7岁时会依据刻板印象来完成自己对性别的认同,他们会严格遵守性别角色的标准,到了8~9岁,孩子开始变得灵活,但成人还是会鼓励孩子遵循传统的性别角色期望,并将这种刻板印象延续下去。到了青春期,男孩、女孩进一步发现,只有遵循传统的性别期待,才能更顺利地迎来他们期待的情感。

家长能做些什么

如果被动并没有影响孩子。被动和主动就如外向与内向性格一样,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是被动的个性,并且他没有感觉到什么不舒适、不对劲,那么就让他遵循内心,继续成长即可。

如果我们想培养一个“主动的孩子”。也许我们不能让被动的孩子变成主动的孩子,但是我们可以让原本被动的孩子更主动一点儿,或者保护好主动的孩子的天性。

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接纳的环境。虽然我们很期待孩子可以更好一点儿,但是过于对孩子的苛责,会让孩子变得缩手缩脚,会抹杀掉他们探索环境的天性和勇气,让他们总是对自己的能力怀疑,对自己的评价过低。我们要给孩子一个轻松、支持的成长环境,允许孩子犯错,接纳孩子的各种行为,让孩子更关注自己的需求,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为自己发声。

我们要鼓励孩子。鼓励孩子走出去与人交往、更主动地表现自己、主动地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主动地去尝试,并且在他们每一次“主动出击”之后,都给予正向的赞赏。当孩子逐渐在尝试中有所收获时,譬如,收获了朋友,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越来越趋向于主动。 q7HAZfrda8QfpM3srp5rIomNnKLZx9lGkNC5MiEYS252nO+VJCYiAi65lSmShhw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