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Preface

我是个内向的人,从小就是。特别是有了外向的孩子做对比后,我更能看清自己是有多内向。从怀孕起,我就能感受到这个小生命的活力——在肚里子的他活泼好动、一刻不停歇,超声检查做了三次,才拍到他顽皮地举着手、蹬着腿的照片。

出生1周左右,他的小嘴就喜欢发出嘟嘟嘟的声音,举着小手,跟我们交流。几个月大时,我推着他走在路上,他见到喜欢的人,就会发出呜呜的声音,挥着小手,示意我们凑上前去。这时,他就会娇羞地笑一下,然后一边伸出他的小手,一边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与人搭讪。再大一点儿,他玩得高兴、吃得开心时,会发出兴奋的尖叫,会开心地到处爬来爬去,或者跑、跳,见到人就会主动招手、打招呼、微笑……

而这些我至今都做不到。我能回忆起来的童年,都是安静的、缓慢的、独自一人的,如安静地弹琴、画画、过家家、看电视。6岁前,我没有去过幼儿园,一直跟着姥姥长大。姥姥很爱干净,又把我照顾得很仔细,所以,我也很少在院子里跟其他小朋友玩,除了自家的表妹,没有玩伴。我就读的小学是全市最好的学校,班级又是学年最好的班级,我们班有80多个孩子。而我的小学生活却是寂寞的,甚至是孤独的。最深的记忆,就是我一个人无所事事地站在操场上,周围是同学们互相打闹的热闹的、熙攘的场景。我感觉很紧张,想加入他们,却又不知该如何开口;我感觉很窘迫,因为只有我一个人被孤立在这硕大的操场上。这个场景久久地封存在我的记忆里,甚至是出现在梦里。

我的妈妈很爱我,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她看出我性格中的敏感、内向、软弱的部分。她也跟大多数家长一样,生怕孩子“性格不好”“胆小”“不合群”;她很担心我会因为性格内向而不够优秀,因为胆子小而错失机遇,因为敏感而脆弱得不堪一击。在那个封闭的、知识匮乏的年代,她用本能且直接的方式抓住一切机会来锻炼我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希望不断增加我的勇气,让我外向一点儿、开朗一点儿,更像别人家的孩子一点儿。

比如,自我从有记忆起,妈妈就告诉我:遇到邻居或者认识的人要微笑地打招呼。而我也从小为了“达到”妈妈的要求,叫着叔叔好、阿姨好。我很小开始学钢琴,不断参加演出、比赛,这些都是希望能锻炼我的胆量。妈妈还会要求我去竞选班级干部,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所以我从小学就在班级担任班干部,一直到我大学毕业,我仍是学校各类演出队伍里的常客。在她不断的督促和提醒下,我也成了同学和家长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那个笑容明媚、开朗活泼、落落大方、知书达理的孩子。我的朋友也多了起来,他们个个伶牙俐齿、能说会道。

然而,这种本能且直接的方式并没有带给我愉悦,只有我自己知道,那并不是我,那是妈妈期待的我,那是别人眼里的我。我仍然会为了躲开邻居宁可多等一部电梯,为了打一个电话而焦虑一上午,上台前会紧张到尿频。我仍感到孤独,虽然我并不缺少朋友,也被很多人喜欢,但他们从未见到那个真实的我。我担心那个真实的我被那些有魅力的朋友嫌弃。

我时常感到有两个小人儿在我的头脑中打架。虽然那个被否定、被指责、被深藏在内心深处又内向的我一直被压抑,但它却被这些负面的内容滋养着,生机勃勃地长大了,跃跃欲试要与那个精雕细琢的、外在的我发起挑战。这些纠结一直困扰我,我一直想找到答案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一个理工科出身的我,自学了心理学、教育学,我渴望找到自己成长中的漏洞,并修正它们。

然而,这也是我的执着,就如妈妈期待我成为外向的孩子一样。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不是所有的漏洞都可以找到并且被修正。这与追求完美的人生一样,是一种执着的追求。或许唯一的方式,就是看见它,然后接纳它。真实的自己,没有办法改变,也没有必要去改变。那就是我们本来的样子,独一无二的那个我。我开始学会看见自己,看见那个被自己层层包裹起来、藏到最深处的内向的自己,并学着欣赏它、接纳它,与它和解。并不是我会被朋友嫌弃,嫌弃我的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

我们习惯了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模式,才会为孩子的不一样而担忧、焦虑。我们太执着于追求一样的优秀,而忽视了不一样的美好。夏日美好,可烈日炎炎,太阳也会灼伤皮肤;冬季萧条,但白雪皑皑,瑞雪也预示着丰收。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更像是一个引导者。我们需要放下焦虑,因为任何的焦虑都是自己内心不自信的映射。作为家长,我们更像一个园丁。我们播下了种子,可以细心地照料它们,为它们提供好的生存环境,替它们遮风挡雨,让它们安全地长大,但是我们无法改变它们,或者说我们最好是接纳它们本身的样子,一味地“强扭”“拔苗”“嫁接”,最后受伤的还是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想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一帆风顺、更幸福。的确,社交能力的提高可以有很多的原则、方法,我们可以教孩子如何更有礼貌、更有情调,如何谈吐自如,如何拥有“高情商”,教孩子怎么做才能更受欢迎,如何克服自己的胆怯、娇羞……然而这些毕竟都是“术”,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术”,恰恰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太多的条框、技巧只会将孩子的本真束缚。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做的是去积极地看见我们的孩子,用爱去接纳我们的孩子、用爱去滋养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在关注中绽放自己,将孩子的精神从条框中解放出来,才能够让孩子真正地成长为他们自己的样子,才能不断地发生生命的奇迹。他们的本真是那样纯粹、坦诚、善良和充满爱,而这些才是人际交往的核心。

至于这本书,我更想称为一本“参考书”,书里将孩子在社交方面遇到的问题加以呈现,我只是充当一个知识的整理者,将我多年阅读、学习到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思想、观点,遴选、整理、呈现给各位家长,希望可以帮助家长看到不同角度的观点、听到不同方面的声音。我还是一个分享者——将我多年来,遇到的与孩子社交有关的事件、情景加以描述,呈现给各位家长,把经验、感触和收获与各位家长分享。 /13RYjKSSazzEqmesiUgqAXOUFZJUkOr2PiIBsbee73Z0iiaUvlBu4nZvMAg7yI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