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们愿意或者不愿意,社交媒体都已经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理解,一个出生就在面对着父母不停地手机拍照、用视频跟爷爷奶奶通话的孩子,社交媒体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
人类自古以来是群居的,我们需要社交和陪伴,对于孩子也是一样。社交媒体的存在,在满足了我们社交需求的基础上,还突破了社交的底线——无须见面,隔空相连。它依靠互联网,我们无须出门、无须飞跃重洋、足不出户,就可以跟世界上任何一个有互联网的地方的朋友、陌生人保持联系。
从早期单一的聊天产品QQ的出现,到现在微信、微博、抖音……人们对于社交媒体的热情有增无减,青少年也乐在其中。很多研究认为,社交媒体网络会对孩子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但也有研究认为社交媒体会让孩子在增加大脑互动以适应新技术的同时,增加他们的社交互动。
社交媒体的影响最严重的是社交媒体成瘾症。以微信为例,孩子总是迫切地想知道朋友在做什么,他们发生了什么,有没有新的消息……这样的想法会让他们上瘾。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中,通过“点赞”获得赞赏的情况会在大脑扫描中被激活,从而激活了大脑的奖励中心,这对青少年特别敏感。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青少年如此迷恋社交媒体。
强迫检查。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知道有多少人喜欢他们发布的内容,有多少人关注他们或者不关注他们,并且知道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些都会导致他们不断地刷新手机——强迫检查。有的孩子承认,他们一天之内会不断地检查自己的“朋友圈”超过100次,甚至上学时也会如此。显然,这会分散孩子的精力,让他们很难专注于功课或者阅读甚至体育活动。
更高的心理健康隐患。还有一些研究成果发现,学校里每天在社交网站上花费3个小时以上的孩子,遭受不良心理健康疾病的可能性是其他孩子的2倍。他们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这会让他们的情感和社会发展受到延迟。根据该研究,社交媒体可能是社会比较、网络欺凌和孤立问题的来源,这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显示,哪怕每天只使用社交媒体1小时,也会对青少年产生不好的影响。这是社交媒体会带来更多的社交比较和网络欺凌,减少了面对面的活动导致的。
影响主观幸福感。密歇根大学的研究显示,在青少年中,使用Facebook(“脸书”类似于微博的社交软件)会导致主观幸福感下降。年轻人使用Facebook的时间越多,他们对当下的感觉就越差,对整体的生活满意度也就越低。
错失恐惧症。错失恐惧症也称为社群恐慌症,青少年总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例如,朋友的笑话、聚会、活动或者其他娱乐活动,会导致青少年感到沮丧甚至焦虑。
引发抑郁。研究发现,包括玩视频游戏在内的各种玩电脑时间中,社交媒体与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抑郁症更相关。因为青少年很容易在诸如朋友圈、微博这样的平台中,将他们实际生活与理想生活相比较,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好,对自己自信度和满意度降低。特别是对女孩,会增加她们与其他人更多的比较。这些比较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些社交软件都采用了滤镜、化妆、照明、角度等方法处理,但这并不是真实的生活。
影响睡眠。夜间使用社交媒体,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因为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孩子的情感投入很大,会让他们的情绪处于波动中,很难入睡,导致他们的自尊心较低、焦虑水平较高。此外,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发出的光亮会被认为会扰乱睡眠周期,而睡眠对于成长中的孩子的大脑和身体格外重要。
虚假信息。在网络上有很多“网红”对青少年是极有力量的“影响者”,他们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了推广产品、促进消费、发布活动,孩子很难有能力去区分他们给出的信息到底是广告还是真实的信息。
个人信息被散布。对孩子来说,他们极度渴望被关注,社交媒体刚好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出格展示。譬如,通过上传一些挑战级、暴露的图片和视频来获得关注,但是却可能给他们带来更严重的影响。发布在互联网上的资讯一旦发布,就传播了出去,没有彻底回收的可能,它会疯狂地在网络上传递。当青少年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会给他们带来焦虑,甚至是抑郁。
与自杀的关联。还有研究表示,有伤害自己或者自杀企图的年轻人,特别容易受到社交媒体负面信息的影响。研究指出,有自残或者自杀念头的孩子和青年人实际上在互联网上花费的时间更多,并且比没有此类想法的同龄人更经常遭受网络的欺凌。
自拍并上传照片是孩子尤为热衷的一项活动。有学者指出,自拍让人们沉迷于外表,会触发心理健康状况。有报道称,沉迷于自拍上瘾的孩子,会因为无法拍摄出完美的照片而试图自杀。过于关注自拍的年轻人,一般是缺乏自信和自我意识的,他们利用自拍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影响注意力。研究表明,青少年反复查看社交媒体和视频的次数越多,越会影响他们的注意力,导致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或者注意力分散,甚至他们很有可能出现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或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
凡事都有两面性,同样有很多研究者支持社交媒体,他们也在致力于研究社交媒体对于孩子成长的益处。
数字时代在不可阻止地到来,孩子需要花费时间来学习未来世界的基本社交和技术技能,这对他们来说是必需品和必备品。孩子需要学会适应永久性和公共性的社交,并且学会管理自己的社交媒体,建立自己的数字人脉网络。
社交媒体为孩子之间进行同辈学习和同辈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社交媒体的性质让他们更有动力和意愿与同龄人在一起交流和互动。社交媒体的便利性、趣味性、间接性(可以不让人知道对方是谁)、直观性恰好满足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的心理需求。同时,社交媒体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这让知识的来源变得更为丰富和多元,让老师不再是他们唯一的依靠。
社交媒体打开了地域的界限。在没有社交媒体之前,没有人可以想象在世界两端、素未谋面的人们可以结识,社交媒体提供了这种可能。社交媒体让孩子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朋友,这让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拥有更多的社交资源。同时,社交媒体让他们更容易与远在异地的亲朋好友联系。这让他们更容易和难以见面的亲人、朋友保持联系。
社交媒体帮助孩子维系友谊。对于社交媒体上“点赞”和“打招呼”的功能,也有研究认为,这让孩子更注重维系关系。社交媒体也为他们提供了维系关系的平台,让他们即便不见面也可以通过发布的新鲜事、视频和状态以保持联系。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鼓励患有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孩子使用社交媒体。拉里·罗森教授指出,社交媒体虽然只是提供一种虚拟的表达,如“点赞”、发表情等,但是这也是在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共情能力。这让孩子透过屏幕可以与屏幕另一侧的同伴一同欢喜、一同忧愁,这种虚拟的同理心对于他们是积极的,并且可以扩展到现实生活中,帮助他们学习和提高现实生活中的共情能力。
对创造力有良性的影响。一些社交软件可以帮助孩子发挥创造力,可以让他们将日常接触的流行歌曲、舞蹈、生活内容结合在一起,还需要学习拍摄视频和视频编辑软件,这对他们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社交媒体对于社交的改变已成定局,我们再也没有办法去回避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告诉孩子社交媒体里的“坑”。虽然孩子可能一时理解不了那么多,但是这会让他们有意识地去观察和逐渐理解社交网络中存在的风险。这里包括过度共享、隐私、商业利诱、虚假消息……但是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沟通方式,不要让孩子感觉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了阻止他们使用社交网络,这会让他们关上交流的大门。从个人经历的角度分享,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鼓励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见面。交流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眼神的交流,这也是社交媒体中最难以实现的部分(即便可以视频沟通,但是网络的延迟和画面的失真让视频与真实会面仍然存在差距)。除了眼神,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帮助孩子感受和理解非语言方面的内容,这也是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在的“00后”(2000年以后出生的小孩)非常喜欢用社交媒体来解决自己的工作、学习或者个人的问题,他们不认为社交媒体的沟通会让沟通流失部分内容,他们认为画面、文字加上表情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然而,也必须承认,由于文本缺乏情感,他们不得不花时间去处理由于误解而带来的烦恼。所以,这也是面对面交流不可替代的关键性的一点。真正的、面对面的交流,是融入了眼神、气息、能量、谈话内容和肢体语言的复杂性系统,真正的、面对面的交流更能传递情感、能量。迄今为止,在线交流无法构成这样的一个复杂系统,来传递这些除了文字和画面以外的内容。
培养孩子丰富的兴趣。根据行为心理学的逻辑,每一次的阻止都是再一次的强化,当我们阻止孩子上网时,也在无意中给他们上网的行为进行一次强化。激发孩子其他事情的兴趣,如运动、读书、写作、旅游等。为他们组织这样的家庭户外活动,而不是周末全家人窝在家里各用各的电脑,这会比不断地告诉孩子不要上网有效得多。
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社交媒体展示的内容。如果孩子开始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对朋友生活的羡慕,或者羡慕网络上一些虚拟的照片、视频传递出来的价值观、生活态度,那么我们有责任去提醒他们互联网虚假的一面。每个人都渴望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最有意思的一天、最奇特的经历、最完美的作品,推己及人,“朋友圈”里的内容也是如此。我们只是看到他们那一瞬间的美好,这并不是他们每天24小时的生活。如果可能的话,可以鼓励孩子关闭“朋友圈”提醒,这并不会错过些什么。
加入孩子的“朋友圈”。如果可能的话,加入孩子的社交媒体,但是我们也该清楚并且接受,孩子有权利也有能力去屏蔽他的一部分个人生活,不让我们看到。我们更多情况只是观看并且保持沉默,并不是制止或者随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评论,这会引起孩子的戒备心理,很有可能随时将我们屏蔽。
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社交媒体与现实的关系。互联网上的受欢迎程度与现实生活的受欢迎程度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这一点需要我们传递给孩子。所以,应该让孩子知道,无论他们发布的“朋友圈”是否有100个人“点赞”,这并不影响他们什么,也不代表他们是否是受欢迎的。这样他们就不会对网上发生的事情那么关注和不安。
总之,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需要一双慧眼去甄别,去伪存真,修炼一身武艺,在这个虚拟的世界打拼出一片天地。